大数据下的银行是“不作不死
【摘要】大数据下的银行是“不作不死随着新技术的不断引入,银行业新的想象空间也在不断打开。大数据,无疑是去年以来最受热议的技术之一,它与互联
大数据下的银行是“不作不死
随着新技术的不断引入,银行业新的想象空间也在不断打开。大数据,无疑是去年以来最受热议的技术之一,它与互联网的深度融合,甚至能够让徘徊在银行门口之外的资本有了颠覆传统的豪气。
但有意思的现象是,相对保守的银行却一直甚少表露自己的真实想法。这个领域内对此说得最多的,反而不是做银行的。
有分析人士认为,大数据不可能颠覆现有的零售银行的格局。理由很简单,大数据之所以令新的互联网银行模式兴起,是因为它提升了一个群体的商业价值--以往不被重视的客户。
用长尾理论来解释,这些客户为数众多,但价值贡献却很小。新技术降低了这些客户的开发成本,但也仅此而已,因为最具价值的客户群体依然被银行牢牢掌握。
评论人士认为,银行是“不作不死”,即便市场策略最差的银行也只是没特点,要被新技术彻底颠覆很难,更遑论一百年以来银行的产品已经没有大的创新,所有的改革都在流程和服务方面。
随着银行业务的载体与社交媒体、电子商务的融合越来越紧密,仅对原有15%的结构化数据进行分析已经不能满足发展的需求。北京银行一位高管坦言,大数据应用可能对银行的一些观念和经营模式产生颠覆。
清华大学五道口金融学院一位专业人士表示,互联网时代海量的数据和分析工具,催生出很多新的金融业态,切入传统银行的禁地,“他们比传统银行有更强的数据收集和分析能力”.
梦想很远,现实却很紧迫。“中国国内银行还处在搭建推广手机银行、网上银行阶段,”相对于大数据已经慢了一拍。
银行业对大数据的挖掘创新似乎并不如互联网企业那么热衷,这其中既有传统行业理念的保守,也有制度上的掣肘。
“银行进行大数据挖掘,必然牵扯多方面,譬如观念转变、制度建设、流程优化、系统开发以及人才储备,等等。”一位股份制银行的信息管理人士说。
变革的开始往往是以测量手段的革命为前奏,为应对大数据挑战,银行应根据业务目的和特点在相应领域配置感知装置。
大数据时代是分析时代。以往中国的银行业过于强调资源的整合,在政企界限模糊、金融资源高度垄断的时代这种模式能够成功。
但时代在改变,随着金融市场化改革的进行,银行不再拥有独一无二的资源,它们整合什么?又如何敢说自己的整合力比竞争对手更强呢?
大数据分析的实质就是将客户放到更大的社会背景下加以曝光,准确定位环境中客户所处的位置符合怎样一种商业模式;到现在为止没有任何技术能超越人(对银行来说就是客户经理)更能对活生生的客户加以把握分析。
客户经理是最好的社会感知装置,同时又肩负将银行预定的熟悉的关系模式导入到现实社会网络,扩大关系的重任,这种独特的非技术感知装置是银行最大的优势。
以科技引领业务发展,未来银行也同样需要借助由大数据构建的企业经营全景视图来进行风险管理、产品营销、业务创新等活动,进而寻找最优的模式支持商业决策。
银行从业者应尽量客观地描述复杂的世界。我们不确定大数据是否一定能主宰未来,但是它描述客观世界的理念正是我们所探寻的有效提高银行业务水平之道。
就业培训申请领取
环球青藤
官方QQ群扫描上方二维码或点击一键加群,免费领取大礼包,加群暗号:青藤。 一键加群
数据分析师相关文章推荐
|数据分析师最新文章推荐
刷题看课 APP下载
免费直播 一键购课
代报名等人工服务
- 1 传统数据和大数据的区别
- 2 数据分析的8种方法都是哪些?
- 3 3大常用的数据分析工具是什么?
- 4 数据分析的具体流程是什么?
- 5 excel中的运算符
- 6 数据分析的作用有哪些?
- 7 电子商务需要分析哪些数据?
- 8 数据分析包括哪些内容?
- 9 rdd是什么?
- 10 数据分析的基本步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