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MBA > MBA报考指南 > 2020考研择校:如何解开考生的“名校情结”?

2020考研择校:如何解开考生的“名校情结”?

更新时间:2019-02-20 09:41:32 来源:环球网校 浏览44收藏8

MBA报名、考试、查分时间 免费短信提醒

地区

获取验证 立即预约

请填写图片验证码后获取短信验证码

看不清楚,换张图片

免费获取短信验证码

摘要 “名校情结”,是考生在报考学校时,对知名高等院校抱有的一种带有强烈偏爱的主观意愿和报考倾向,这种倾向甚至会持续影响考生的报考选择。

所谓“名校”,无论从学校的硬件条件还是软件环境来看,都具有相当实力的高校,它们对考生无疑具有非常大的吸引力,从这些年的情况来看,报考人数众多,竞争也非常激烈。随着大学生就业压力的增大,研究生毕业也不一定能找到好工作,这使得考生在考研时更为理性。但是,名校情结始终是一道迈不过去的坎,报考名校的人数总体不降反升,其中的缘由耐人寻味。本期专题我们一起走近名校情结。


解不开的结——考研人的名校梦

心结:很多考研人都怀着圆名校梦,希望通过考上名校,从此改变自己的人生轨迹。于是一年、两年、三年,他们一直在努力。

从求知的角度看,名校的确有其特殊魅力。从择业的角度看,名校也给学生提供很大便利。就业时一张名校毕业的文凭,就像人们会信任品牌一样,名校文凭潜在地说明了学生的基本素质较高、学科知识扎实。以上的种种说明了就读名校的好。

报考名校 不是选择而是我的信仰

很多人说衣服是不是名牌不要紧,大方得体就可以,但是我估计如果一双回力鞋与一双adidas摆在你的面前,你一定会毫不犹豫地选择后者。同理可证,虽然很多人说自己不在乎所读的大学是不是名校,但是不可否认的是,我们或多或少都有一点名校情结。

大学四年,我就这样自觉或不自觉地在名校与否的争论中生活着。当我看到大学排名,觉得自己的学校是名校,看了别人对排名的评论,又觉得不是名校;直到有一天,我也如同我的前辈师兄一样,对名校与否的争论感到厌倦,开始踏踏实实地做自己的事情。我发现,名校与否对于我不再重要,只要可以踏实做事,好好生活,有一个不错的前途,在什么地方都是一样的。

名校的研究生学历是你的社会资本

考研,是第二次高考,是再一次鲤鱼跳龙门的机会。北京某二流学校的大四学生王林就觉得,考研就是给高考考得不怎么样的学生一个机会。虽然说,社会上一直流传着一考定终身的说法,但去名校读了研究生,总能好一些。有些学生就希望通过考上名校来改变命运,研究生太多了,一般的学校没人看上眼。

林里本科从中国人民大学毕业之后,考入北京大学,现在在某省级政府机构工作,双名校出身给林里带来了不少便利。林里说:“其实,在中国,拥有名校毕业证,就代表进入社会时,你有了更好的资本。”这或许可以解释为什么在北京地区乃至全国考研持续降温的大环境中,名校的考研人数却是另一重天。

一个考研女生的心路:不考重点我不解恨

每个人都有一个名校梦,只不过随着时间的流逝,有的人早早放弃,而有的人却坚持下来。高考时的现实让一部分人梦灭,在大学轻松的消耗中很多人将它淡忘,但是总有那么些人始终执着与坚守,考研就是他们的一个希望。

也许有人会问,名校效应到底如何?身在精英其中,自然大家有着一股上进与比较的心理,成为精英中的精英;学术资源,人脉资源,名校资源当然不是一般学校可比,你的老师、前辈、学长几乎都是牛人;去名校校园招聘的怎么可能是一般的企业,你的第一份工作怎么可能选择小公司;无论何时何地,报上你的母校都有一种自豪的光芒在流露……这就是名校,这也就是很多人的名校情结。


名校情结——缘何而起?

缘由:不仅仅是考研的同学们本身有相当的名校情结,绝大多数人在选择考研目标院校的时候都倾向于选择名校,一些不考研的同学都会认为若是考研的时候不能冲击一下名校实在是太浪费了。试问,谁不渴望享受到最好的教育资源,不渴望在不久的将来,通过名校的金字招牌为自己找一份理想的工作呢?恐怕这些是每一个考研学子心中一个瑰丽的梦想。但究竟是因何使名校成为同学们竞相追逐的目标呢?

情结1:冠上名牌,扬眉吐气

持有这样的考研动机的考生为数不少,很多人都想通过考上名校来证实自己。这本来是一件很好的事情,但是往往有很多人对于自身的实际情况认识不清,盲目的选择名校,最终导致考研失败。选择考研证实自己并没有什么不好,但要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选择适合自己的学校,知己知彼,百战百胜,不能一味的看重名校。从心理学的角度分析,目标的效价和可能性同时影响人们的行为,名校的效价自然很高,但如果实现的可能性不大,这样的目标并不是最优的目标,只有那些“跳一跳,能够得着”的目标产生的动力才是最大的,因此,考生在选择学校的时候,一定要结合各种情况综合考虑。

情结2:改变命运对抗社会压力

都说“英雄不问出处”,就业市场上企业招聘也本着“唯才是用”的原则,但实际上很多用人单位在招聘要求上明确要求求职者需具备“985”、“211”工程院校的大学生,让不少大学生们坚定了一个信念——非名校不考!

考生在做出决定之前,一定要客观地评价自己,对自己的优缺点、优劣势有一个符合实际的评价,选择一条真正适合自己发展的道路,不能人云亦云,盲目从众;要正确地对待名誉,而不是热衷于表面空有的虚名,要尽可能摆脱对表面东西的追求,努力去争取自己心中最想要的也是最可能实现的目标和理想,只有这样,才不会在白发苍苍的时候,后悔叹息。

情结3:满足虚荣心的考研动机

这种满足虚荣心的考研动机带有较经的功利性,所以才使得这类人缺少足够的动力和意志力,来面对考研过程中遇到的种种困难。

考研不同于高考,如果说高考是一场群体性的战役,那么考研则更像是单打独斗、分散作战。高考,在身边可能有很多战友和对手;考研,最大的对手则是自己。

从某种意义上说,考研更像是一个人的舞蹈,是一场长期的战役,要能长期忍受孤独和寂寞,在这场战役中取胜,如果没有强烈而正确的动机,无法产生强大的动力和意志力去克服各种各样的困难,也就难以获得成功。


仁者见仁——学者观点PK

观点之前:名校的确诱人,优良的师资、向上的同学、丰富的馆藏,一切的一切无不吸引着所有的学子;然而,毕竟竞争是存在的,现实是残酷的,我们有必要撞得头破血流而挤进或许并不适合我们的名校么?听听学者们的见解吧。

徐小平:我承认,我也有“名校情结”

关键句:名校,是一个民族精神的家园,是一个社会文明的灯塔

所有学子,都想进入自己心目中认定的名校,但我们经过努力,收获总会有好有坏。一旦录取的尘埃落定,无论你进入的是名校还是非名校,就应该立即调整心态,重整步伐,确立目标,精心规划,向着下一步人生目标,发起总攻!

名校之所以是名校,就是因为它提出并不断创造着这个社会知识与良知的标准,因此才被这个社会奉为一种价值标准和心灵归宿……

中国人民大学教授顾海兵:名校情结是暂时的

关键词:考生家长 经济体制转型期 教育资源的不公正分配

名校情结实际上是公共教育资源的不公正分配造成的。我国的高校90%以上都是国有,那么国有的教育资源就应该有公正的分配。而我国目前的状况是,越是名校越有钱,多得不知怎么花,越是弱校越艰难,而且无所不难。

“都是国有的院校,本不应该有这么大差距。名校情结之所以存在,根本原因教育资源的不公正分配,造成名校和非名校的差距越来越大。”

上海交大教授熊丙奇:名校情结证明人才观落后

关键句:教育资源的分配不均 就业市场价值观 落后的人才观

“目前社会上存在的名校情结很不正常。”熊丙奇认为,名校情结的加剧,首先是因为教育资源的不均衡分配,导致某些院校占据的资源越来越多,校园也越扩越大,新楼也越盖越多。从投资角度看,读名校的费用并不比普通学校高,人们自然更愿意子女读名校,这样至少可以用同样多的钱获得更好的教育。

“学历并不是衡量一个人的绝对标尺。看重学校出身,其实是人才观念落后的表现。


名 校——想说爱你不容易

核心提示:几乎每个学生,都有过或多或少的名校情结,但能不能解开要看个人能力,名校可不是随随便便让你就上的。考生勇于向名校进军,是一个好现象,体现了考生的气魄与胆识。但选择名校的同时,我们还应看到信息的盲区,即选择名牌大学的弊端。

选择名牌大学的弊端

1.名牌扎堆现象。名牌大学实力雄厚,声名显赫,这吸引了大量考生集中报考,直接导致报名人数多,竞争激烈。一些知名大学分数线水涨船高,录取比率低,导致大批报考者落榜或选择调剂。

2.名牌大学也有弱势学科。名牌大学并不是所有专业都是最好的,在一些知名的综合性大学中,一些非传统专业和非强势专业往往是随着学校扩招而新增加的,师资力量有限,学科建设也相对薄弱,这些新开设专业的实力甚至不如某些普通院校。

3.就业同样面临压力。名牌并非万能通行证。现在一些单位在招聘人才时,更重视应聘者的综合素质。并不是每个名牌院校的毕业生都具有较强的动手能力和较高的操作水平,深入的理论知识和前沿的学科研究也不一定适用于一般的企业。

名校保研率连年攀升 “升研”通道被挤压

“我在对保研生和统考生的面试中发现,本校本专业保研生在分析能力、计算能力和逻辑思维方面更胜一筹,他们在校期间获得的专业滋养更多。”

这位教授指出,一些统考生考研的功利性太强,有的又绕到“为了更好找工作”的怪圈中来,仅靠集中精力准备几门科目考高分。

除了二三本院校的“升研”通道被挤压,在高校内部,不同学院之间的保研比例也受到质疑。“每个高考考上名校的学生都很优秀,为什么要分三六九等,基地班就有资格获得超出普通班的保研比例?”

“效率与公平完全可以兼顾。”21世纪教育研究院副院长熊丙奇认为,保研应该消除学校歧视,给每所本科院校毕业生平等的申请机会,而不仅是“一本”院校的福利,这就需要大学建立明晰的评价体系。相对来说,我国大学的多元评价体系还不成熟,尤其是学校的自主评价部分,总给人随意之感。

推免生比例增高 名校考研大门是否越开越小

每年考研之前,已经有部分本科生经由推荐免试(以下称推免)成为一名准研究生。

进了二三本院校就难有保研资格

记者登录北京大学等四所国内知名高校研究生院的官方网站,发现,不少专业的研究生推免数量占到招生总额的一半,有些理工科专业的比重达到70%~80%。

依照各高校公开的数据,这些知名高校的硕士生推免数量在整个招生总额的比重有一定的上升趋势,即张艳冲所说的“统考变窄”。

推免生比例没有具体限制

“优中选优,在一定程度上可以保证推免生的质量。”清华大学研招办主任屠中华对中国青年报记者说。正是因为这一点,研招办也会尽可能地尊重院系方的意见而不会进行过多干预,目前也没有对推免生的比重加以限制。


理智选择——不求最好,但求最适

核心提示:当2012年考研战场的硝烟渐渐散去,2013年研招来势汹汹之时,又一批新“战士”在前线迷茫地望着远方,不知该从何处开始突击,又该突击到哪块“阵地”?是勇敢地选择群雄逐鹿的名牌大学,还是现实地把握轻车熟路的一般院校?这成为“战士们”新一轮的迷茫和阵痛。考生应该理智、谨慎、全面考虑自己的实际情况。

专业:院校选择的首要因素

很多人在考研时仍旧延续了高考填报志愿的思维:非“名校”不报。然而,经过大学四年的学习,我们自身的情况已与高考时有着天壤之别了。你的思维方式都会体现出你所学专业的特色,在考研时,你需要考虑专业的限制,且不说文理科的区别,就是同样属于文科的文学和历史学在学习内容和方法上也存在着极大的差别,所以考研需要考虑的是目标院校相关专业的建设问题。比如:该学科点的带头人是谁?该学科点是不是重点学科?是省级的还是国家级的?

特色普通高校也不错

1.就业地理位置的考虑。一些考生的计划比较长远,很早就把目标院校锁定在自己心仪的工作地点。读研期间建立的人际关系,在找工作时都可以派上用场。在就业理想地读研有很多天时地利的优势。

2.专业选择的考虑。普通高校也有自己的优势学科。例如,北京语言大学的综合实力比不上北京大学,但其对外汉语专业实力丝毫不逊于北大。选择普通高校里专业排名靠前的优势学科报考,同样具备专业发展的优势条件,还可以避开挤车撞车现象。

科研院所:别样的选择

招收和培养研究生的机构不仅只有大学,还有许多各有特色的研究所、院,比如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等等。这些科研院所对于很多学生来说可能很陌生,这些科研院所在其所在的领域往往处于研究前沿,科研实力不容小觑。

1.与一般高校相比,科研院所的录取率高,录取程序也更公正。

2.科研院所的培养侧重实践,实践经验更易提高。


结语

考生“名校情结”的背后是高成就动机的驱动力。人具有追求卓越、实现目标、争取成功的需要。具有强烈成就欲望的考生追求考试成绩的提高,喜欢设置较高挑战性的目标,依靠自己的努力而不靠运气来获得成功,这对于保持一种持久的学习动力非常有利。但与此同时,“名校情结”背后的高成就动机也会给考生带来高心理压力。

在做考研选择过程中,需要慎重对待"名校情结".要掌握充分的资料,认真分析该名校历年的录取比例以及当年的考研形势,理智分析自己成功的可能性有多大,找准自己的定位,认清自己到底能不能经受失败的打击,最终做出理性的选择。一旦做出决定之后,就要保持良好的心态,充分利用名校带来的动力因素,尽最大的努力争取成功。

分享到: 编辑:环球网校

资料下载 精选课程 老师直播 真题练习

MBA资格查询

MBA历年真题下载 更多

MBA每日一练 打卡日历

0
累计打卡
0
打卡人数
去打卡

预计用时3分钟

环球网校移动课堂APP 直播、听课。职达未来!

安卓版

下载

iPhone版

下载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