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05年4月自学考试中外新闻作品研究试题
更新时间:2009-10-19 15:27:29
来源:|0
浏览
收藏
自学考试报名、考试、查分时间 免费短信提醒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1分,共20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错选、多选或未选均无分。
1.撰写通讯《巴黎陷落后的一个月》的外国记者是()
A.爱伦堡B.西蒙诺夫
C.李普曼D.索尔兹伯里
2."长江风平浪静,我军万船齐放,直取对岸"是一篇新闻作品中的名句。
这篇新闻作品是()
A.《中原我军占领南阳》B.《桌上的表》
C.《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D.《华阳礁上补给忙》
3.在西方,通常把题材较为严肃、较为重要、时效性强的新闻报道称为()
A.软新闻B.硬新闻
C.特稿D.解释性报道
4.延安时期,穆青采写了当时一位有名的劳动英雄,这位劳动英雄是()
A.吴吉昌B.孟泰
C.王进喜D.赵占魁
5.在下列新闻作品中,描写一群台胞返乡探亲的动人事例,表现两岸一家、骨肉亲情的作品是()
A.《相思正是吐黄时》B.《好啊!诚实永存》
C.《师魂》D.《春夜》
6.在积累了充分事实的基础上,以较为深入、系统地揭露问题为主旨的报道形式,在西方称之为()
A.特稿B.调查性报道
C.解释性报道D.述评性报道
7.《英雄登上地球之巅》的作者是()
A.魏巍B.华山
C.郭超人D.范长江
8.下列诗句中,被《写在绢帕上的诗》一文引用的是()
A."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B."前天一夜风雪,昨夜八百童尸"
C."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D."滹沱河畔订心盟,卷地风沙四野鸣"
9.《经济学家赶集》的报道内容所反映的年代是()
A.1950年B.1960年
C.1980年D.1990年
10.《夜宿车马店》所报道的生动事实,是发生在()
A.内蒙古B.陕西
C.山西D.黑龙江
11.《春夜》这篇特写,着重表现了()
A.人物B.场面
C.景物D.事件
12.《分清主流与支流,莫把"开头"当"过头"》这篇新闻述评,是由一位名记者写的,他是()
A.穆青B.邓拓
C.范敬宜D.柏生
13.一名共产党员不幸以身殉职。人们在料理他的后事时看到两件令人心碎的遗物:一是仅有的8.6元钱,一是他去世前四天写的关于发展当地经济的建议。这个典型细节出自下列新闻作品中的()
A.《县委书记的榜样-焦裕禄》B.《金山同志追悼会在京举行》
C.《领导干部的楷模-孔繁森》D.《师魂》
14.下列新闻作品中,通过三个小人物的命运,深刻揭露资本主义社会现实的是()
A.《别了,"不列颠尼亚"》B.《华美窗帷的后面》
C.《水城威尼斯》D.《世界最佳急诊室》
15.《枫桥兴会扶桑客,子夜钟鸣百又八》中通篇叙述的一件事是()
A.韩国旅游者于除夕之夜在法门寺听钟声
B.日本旅游者于除夕之夜在寒山寺听钟声
C.日本旅游者于除夕之夜在少林寺听钟声
D.韩国旅游者于除夕之夜在金山寺听钟声
16.新闻主题通常是指一篇新闻作品是()
A.题材内容B.采写动机
C.中心思想D.社会效果
17.普利策新闻奖是以著名报人普利策的名字命名的新闻奖项。这位著名报人是()
A.英国人B.法国人
C.意大利人D.美国人
18.1978年,编发《天安门事件完全是革命行动》这一重大新闻的新闻机构是()
A.新发社B.人民日报
C.中国青年报D.中央人民广播电台
19."政治强、业务精、纪律严、作风正",这是对社会主义新闻工作者的要求,也是新闻作品研究者应努力的方向。提出这十二个字要求的是()
A.毛泽东B.邓小平
C.江泽民D.丁关根
20."他心里装着全体人民,唯独没有他自己"是下列一篇新闻作品中部分内容的小标题。这篇新闻作品是()
A.《领导干部的楷模-孔繁森》B.《县委书记的榜样-焦裕禄》
C.《核弹元勋的"三子"》D.《为了周总理的嘱托》
二、多项选择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2分,共10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五个备选项中有二至五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错选、多选、少选或未选均无分。
21.新闻作品的主要特点,就其内容而言,有()
A.真实B.新鲜
C.迅速及时D.体裁的多样性
E.具有重要性
22.下列新闻作品中属于人物专访的有()
A.《经济学家赶集》B.《访"葡萄常"》
C.《写在绢帕上的诗》D.《"飞天"凌空》
E.《共产党员刘胡兰慷慨就义》
23.《"一厘钱"精神》是一篇具有很强的现实指导意义的工作通讯。为了深化主题,揭示传大的事业要从最小的事情做起这一真理,文中精选了几个典型事例,这些事例是()
A.一厘钱B.一分钟
C.一滴水D.一粒米
E.一根火柴
24.下列新闻作品中,以人物语言或对话为主要表现方式的是()
A.《好啊!诚实永存》B.《抢菜记》
C.《共产党员刘胡兰慷慨就义》D.《从邮局看变化》
E.《上海严寒》
25.分析新闻作品的主题,应注意()
A.把握它的舆论导向和社会意义B.主题是否鲜明集中
C.联系作品所选择的角度D.作品的体裁样式
E.主题寓于一定事实之中
三、简答题(本大题共3小题,每小题8分,共24分)
26.分析新闻作品的细节描写要注意什么?
27.简析《一本充满自我批评精神的新书》的报道角度。
28.简析《太平夫人看望"欢欢","长得多么可爱啊!"》一文中拟人化手法的作用。
四、论述题(本大题共2小题,每小题13分,共26分)
29.在新闻作品研究中,如何做到主观与客观相统一?请结合具体新闻作品论述。
30.结合外国新闻作品,论述背景材料在新闻报道中的作用。
五、分析题(本大题20分)
31.分析《奥斯威辛没有新闻可写》一文的写作特色。
答题要求:论点明确,虚实结合,条理清晰,文字简洁,写成不少于600字的评析短文,自拟标题。
奥斯威辛没有新闻可写
[美]A?M?罗森塔尔
波兰布热津卡――不知为什么,最可怕的事情竟是布热津卡那明媚和温煦的阳光,一行行令人赏心悦目的白杨和在大门口附近的茵茵碧草上玩耍的孩子们。
这好像不正常得令人吃惊,如同一场恶梦一样。在市热津卡,应该永远有阳光照耀,或者说,那里应该是光明的,那里应该是一片碧绿,应该有年轻人的笑声。但是,如果说布热津卡从来不见阳光,草地枯萎衰败了,这才是恰如其分的,因为这是一个无法用语言来形容的恐怖地方。
然而,现在每天都有来自世界各地的旅游者到布热津卡来,这地方很可能是世界上最令人心惊胆战的旅游点。他们来这里游览的原因很多-想来看一看这一切是否是真实的,提醒自己不要忘记这个地方,或者只是看一看人们受害的地方来向死去的人表示悼念。
布热津卡距著名的南部城镇奥斯威辛只有几英里之遥。奥斯威辛有居民12 000名,位于距华沙171英里的地方,地处狭隘通道东端被称为摩拉维亚门的潮湿和沼泽地区。
布热津卡和奥斯威辛共同组成了精心建立起来的酷刑和死亡工厂的一部分。纳粹称这个地方为奥斯威辛集中营。
现在,距离最后一批囚犯裸着身子,被成群地赶到由哨兵和警犬守卫的毒气室处死,已有14年了。人们频繁地谈论着有关奥斯威辛集中营的传说。某些幸存者已经写了一些即便是头脑健全的人也难以想象的回忆录。集中营的主要负责人鲁道夫?弗朗兹?费迪南德?霍斯在被处决以前,在他写的回忆录里详尽描写了大规模屠杀和对囚犯进行的活体试验。在这里有400万人死亡了。
现在,关于奥斯威辛没有什么新闻可报道,仅仅是由于有着不可抗拒的冲动,才想写一些有关集中营的事。这种冲动是因为出自一种不平静的感情,到集中营参观后,如果对那里的情况不置一言,不写一字,就这么离开了,那将是对在那里死去的人们极为痛心的不敬。
现在,布热津卡和奥斯威辛很平静,再也听不到恐怖的尖叫声了,旅游者在最初只是默默地、匆匆地走过去,后来想起了牢房、毒气屋、地牢和鞭笞犯人的地方,于是,他们的脚步变得沉重了。导游也没有多说什么,因为他向游客指点了地方以后不必再多说什么了。
对每一个旅游者来说,都会产生一点独特的恐怖感,而这点恐怖感,他永远也不会忘记。某些人看见在奥斯威辛重建的一个毒气室,人们告诉他们这还是个小的毒气室。其他人竟看到这样的事实,在布热津卡,在几个毒气室的废墟上,在德国人撤退时炸毁的焚尸炉上,竟盛开着雏菊。
有些旅游者呆呆地盯着毒气室和焚尸炉,他们简直不能接受这些。目睹钢玻璃窗后边象小山堆似的人头发,一堆堆死去的婴儿留下的鞋,或者在进毒气室之前用来关押犯人的砖瓦结构的监狱,他们站在那里浑身发抖,毛骨悚然。
一位参观者惊叫了一声,因为他看见女牢房竟是3排大木头箱子,这些木头箱子约有6英尺宽、3英尺高,每晚有5到10个人在木头箱子里过夜。导游带着游客很快穿过了牢房。在这里没有更多的东西要看了。
有一座砖瓦结构的建筑用来对女囚犯进行使之失去生育能力的试验。导游想把门打开,但门却是锁着的。游客们暗自庆幸他们没有去看,然后就羞得脸红了。
在一条长长的走廊里,一排排面孔从墙壁上向人们凝视着,那是几千张囚犯的照片。现在,这些人都已经死去了,男女囚犯们站在照相机前面心里都明白他们将走向死亡。
从这些死者的照片上看他(她)们脸上木无表情,但是在众多的照片中间,有一张照片吸引了游客的注意,令人不忍卒睹。这是一张22岁女孩的照片,她体态丰满、金发碧眼、容貌漂亮,她温柔地微笑着,好象头脑里掠过什么甜蜜的、值得珍爱的事情。当时在她年轻的头脑里想些什么呢?现在在奥斯威辛的死亡纪念墙上她又想些什么呢?
在进入令人窒息的地牢时,一位旅游者被带出来休息了一会,因为他感到憋得喘不上气来。另外一位旅游者进去了,又跌跌撞撞地出来了,他划起十字来。在奥斯威辛没有什么可祈祷的地方。
旅游者们相互恳求地对望着,他们对导游说:"够了。"
奥斯威辛没有什么新鲜事可以报道。那里还是阳光明媚一片碧绿,孩子们在大门口玩耍。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错选、多选或未选均无分。
1.撰写通讯《巴黎陷落后的一个月》的外国记者是()
A.爱伦堡B.西蒙诺夫
C.李普曼D.索尔兹伯里
2."长江风平浪静,我军万船齐放,直取对岸"是一篇新闻作品中的名句。
这篇新闻作品是()
A.《中原我军占领南阳》B.《桌上的表》
C.《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D.《华阳礁上补给忙》
3.在西方,通常把题材较为严肃、较为重要、时效性强的新闻报道称为()
A.软新闻B.硬新闻
C.特稿D.解释性报道
4.延安时期,穆青采写了当时一位有名的劳动英雄,这位劳动英雄是()
A.吴吉昌B.孟泰
C.王进喜D.赵占魁
5.在下列新闻作品中,描写一群台胞返乡探亲的动人事例,表现两岸一家、骨肉亲情的作品是()
A.《相思正是吐黄时》B.《好啊!诚实永存》
C.《师魂》D.《春夜》
6.在积累了充分事实的基础上,以较为深入、系统地揭露问题为主旨的报道形式,在西方称之为()
A.特稿B.调查性报道
C.解释性报道D.述评性报道
7.《英雄登上地球之巅》的作者是()
A.魏巍B.华山
C.郭超人D.范长江
8.下列诗句中,被《写在绢帕上的诗》一文引用的是()
A."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B."前天一夜风雪,昨夜八百童尸"
C."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D."滹沱河畔订心盟,卷地风沙四野鸣"
9.《经济学家赶集》的报道内容所反映的年代是()
A.1950年B.1960年
C.1980年D.1990年
10.《夜宿车马店》所报道的生动事实,是发生在()
A.内蒙古B.陕西
C.山西D.黑龙江
11.《春夜》这篇特写,着重表现了()
A.人物B.场面
C.景物D.事件
12.《分清主流与支流,莫把"开头"当"过头"》这篇新闻述评,是由一位名记者写的,他是()
A.穆青B.邓拓
C.范敬宜D.柏生
13.一名共产党员不幸以身殉职。人们在料理他的后事时看到两件令人心碎的遗物:一是仅有的8.6元钱,一是他去世前四天写的关于发展当地经济的建议。这个典型细节出自下列新闻作品中的()
A.《县委书记的榜样-焦裕禄》B.《金山同志追悼会在京举行》
C.《领导干部的楷模-孔繁森》D.《师魂》
14.下列新闻作品中,通过三个小人物的命运,深刻揭露资本主义社会现实的是()
A.《别了,"不列颠尼亚"》B.《华美窗帷的后面》
C.《水城威尼斯》D.《世界最佳急诊室》
15.《枫桥兴会扶桑客,子夜钟鸣百又八》中通篇叙述的一件事是()
A.韩国旅游者于除夕之夜在法门寺听钟声
B.日本旅游者于除夕之夜在寒山寺听钟声
C.日本旅游者于除夕之夜在少林寺听钟声
D.韩国旅游者于除夕之夜在金山寺听钟声
16.新闻主题通常是指一篇新闻作品是()
A.题材内容B.采写动机
C.中心思想D.社会效果
17.普利策新闻奖是以著名报人普利策的名字命名的新闻奖项。这位著名报人是()
A.英国人B.法国人
C.意大利人D.美国人
18.1978年,编发《天安门事件完全是革命行动》这一重大新闻的新闻机构是()
A.新发社B.人民日报
C.中国青年报D.中央人民广播电台
19."政治强、业务精、纪律严、作风正",这是对社会主义新闻工作者的要求,也是新闻作品研究者应努力的方向。提出这十二个字要求的是()
A.毛泽东B.邓小平
C.江泽民D.丁关根
20."他心里装着全体人民,唯独没有他自己"是下列一篇新闻作品中部分内容的小标题。这篇新闻作品是()
A.《领导干部的楷模-孔繁森》B.《县委书记的榜样-焦裕禄》
C.《核弹元勋的"三子"》D.《为了周总理的嘱托》
二、多项选择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2分,共10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五个备选项中有二至五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错选、多选、少选或未选均无分。
21.新闻作品的主要特点,就其内容而言,有()
A.真实B.新鲜
C.迅速及时D.体裁的多样性
E.具有重要性
22.下列新闻作品中属于人物专访的有()
A.《经济学家赶集》B.《访"葡萄常"》
C.《写在绢帕上的诗》D.《"飞天"凌空》
E.《共产党员刘胡兰慷慨就义》
23.《"一厘钱"精神》是一篇具有很强的现实指导意义的工作通讯。为了深化主题,揭示传大的事业要从最小的事情做起这一真理,文中精选了几个典型事例,这些事例是()
A.一厘钱B.一分钟
C.一滴水D.一粒米
E.一根火柴
24.下列新闻作品中,以人物语言或对话为主要表现方式的是()
A.《好啊!诚实永存》B.《抢菜记》
C.《共产党员刘胡兰慷慨就义》D.《从邮局看变化》
E.《上海严寒》
25.分析新闻作品的主题,应注意()
A.把握它的舆论导向和社会意义B.主题是否鲜明集中
C.联系作品所选择的角度D.作品的体裁样式
E.主题寓于一定事实之中
三、简答题(本大题共3小题,每小题8分,共24分)
26.分析新闻作品的细节描写要注意什么?
27.简析《一本充满自我批评精神的新书》的报道角度。
28.简析《太平夫人看望"欢欢","长得多么可爱啊!"》一文中拟人化手法的作用。
四、论述题(本大题共2小题,每小题13分,共26分)
29.在新闻作品研究中,如何做到主观与客观相统一?请结合具体新闻作品论述。
30.结合外国新闻作品,论述背景材料在新闻报道中的作用。
五、分析题(本大题20分)
31.分析《奥斯威辛没有新闻可写》一文的写作特色。
答题要求:论点明确,虚实结合,条理清晰,文字简洁,写成不少于600字的评析短文,自拟标题。
奥斯威辛没有新闻可写
[美]A?M?罗森塔尔
波兰布热津卡――不知为什么,最可怕的事情竟是布热津卡那明媚和温煦的阳光,一行行令人赏心悦目的白杨和在大门口附近的茵茵碧草上玩耍的孩子们。
这好像不正常得令人吃惊,如同一场恶梦一样。在市热津卡,应该永远有阳光照耀,或者说,那里应该是光明的,那里应该是一片碧绿,应该有年轻人的笑声。但是,如果说布热津卡从来不见阳光,草地枯萎衰败了,这才是恰如其分的,因为这是一个无法用语言来形容的恐怖地方。
然而,现在每天都有来自世界各地的旅游者到布热津卡来,这地方很可能是世界上最令人心惊胆战的旅游点。他们来这里游览的原因很多-想来看一看这一切是否是真实的,提醒自己不要忘记这个地方,或者只是看一看人们受害的地方来向死去的人表示悼念。
布热津卡距著名的南部城镇奥斯威辛只有几英里之遥。奥斯威辛有居民12 000名,位于距华沙171英里的地方,地处狭隘通道东端被称为摩拉维亚门的潮湿和沼泽地区。
布热津卡和奥斯威辛共同组成了精心建立起来的酷刑和死亡工厂的一部分。纳粹称这个地方为奥斯威辛集中营。
现在,距离最后一批囚犯裸着身子,被成群地赶到由哨兵和警犬守卫的毒气室处死,已有14年了。人们频繁地谈论着有关奥斯威辛集中营的传说。某些幸存者已经写了一些即便是头脑健全的人也难以想象的回忆录。集中营的主要负责人鲁道夫?弗朗兹?费迪南德?霍斯在被处决以前,在他写的回忆录里详尽描写了大规模屠杀和对囚犯进行的活体试验。在这里有400万人死亡了。
现在,关于奥斯威辛没有什么新闻可报道,仅仅是由于有着不可抗拒的冲动,才想写一些有关集中营的事。这种冲动是因为出自一种不平静的感情,到集中营参观后,如果对那里的情况不置一言,不写一字,就这么离开了,那将是对在那里死去的人们极为痛心的不敬。
现在,布热津卡和奥斯威辛很平静,再也听不到恐怖的尖叫声了,旅游者在最初只是默默地、匆匆地走过去,后来想起了牢房、毒气屋、地牢和鞭笞犯人的地方,于是,他们的脚步变得沉重了。导游也没有多说什么,因为他向游客指点了地方以后不必再多说什么了。
对每一个旅游者来说,都会产生一点独特的恐怖感,而这点恐怖感,他永远也不会忘记。某些人看见在奥斯威辛重建的一个毒气室,人们告诉他们这还是个小的毒气室。其他人竟看到这样的事实,在布热津卡,在几个毒气室的废墟上,在德国人撤退时炸毁的焚尸炉上,竟盛开着雏菊。
有些旅游者呆呆地盯着毒气室和焚尸炉,他们简直不能接受这些。目睹钢玻璃窗后边象小山堆似的人头发,一堆堆死去的婴儿留下的鞋,或者在进毒气室之前用来关押犯人的砖瓦结构的监狱,他们站在那里浑身发抖,毛骨悚然。
一位参观者惊叫了一声,因为他看见女牢房竟是3排大木头箱子,这些木头箱子约有6英尺宽、3英尺高,每晚有5到10个人在木头箱子里过夜。导游带着游客很快穿过了牢房。在这里没有更多的东西要看了。
有一座砖瓦结构的建筑用来对女囚犯进行使之失去生育能力的试验。导游想把门打开,但门却是锁着的。游客们暗自庆幸他们没有去看,然后就羞得脸红了。
在一条长长的走廊里,一排排面孔从墙壁上向人们凝视着,那是几千张囚犯的照片。现在,这些人都已经死去了,男女囚犯们站在照相机前面心里都明白他们将走向死亡。
从这些死者的照片上看他(她)们脸上木无表情,但是在众多的照片中间,有一张照片吸引了游客的注意,令人不忍卒睹。这是一张22岁女孩的照片,她体态丰满、金发碧眼、容貌漂亮,她温柔地微笑着,好象头脑里掠过什么甜蜜的、值得珍爱的事情。当时在她年轻的头脑里想些什么呢?现在在奥斯威辛的死亡纪念墙上她又想些什么呢?
在进入令人窒息的地牢时,一位旅游者被带出来休息了一会,因为他感到憋得喘不上气来。另外一位旅游者进去了,又跌跌撞撞地出来了,他划起十字来。在奥斯威辛没有什么可祈祷的地方。
旅游者们相互恳求地对望着,他们对导游说:"够了。"
奥斯威辛没有什么新鲜事可以报道。那里还是阳光明媚一片碧绿,孩子们在大门口玩耍。
编辑推荐
最新资讯
- 2017自考: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真题模考(11.17)2016-11-18
- 自考《英语(一)》真题练习:填句补文(9.8)2016-09-08
- 自考《大学语文》真题练习:《论毅力》(9.8)2016-09-08
- 浙江省2013年7月高等教育自考建设项目管理试题2013-08-02
- 2013年4月自考《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简答必备二2013-04-18
- 2013年4月自考《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简答必备一2013-04-18
- 2009年4月全国自学考试中国税制试题2009-04-27
- 自考英语二模拟题精选集2009-02-27
- 自考前突击宝典招术分析提高的三层台阶2009-01-04
- 浙江省2008年10月自学考试美术教育学试题2008-12-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