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成人高考 > 成人高考备考资料 > 成人高考专升本艺术概论第四章艺术创作重点

成人高考专升本艺术概论第四章艺术创作重点

更新时间:2016-03-24 10:54:35 来源:环球网校 浏览303收藏90

成人高考报名、考试、查分时间 免费短信提醒

地区

获取验证 立即预约

请填写图片验证码后获取短信验证码

看不清楚,换张图片

免费获取短信验证码

摘要   【摘要】环球网校成人高考频道为您提供成人高考专升本艺术概论第四章艺术创作重点,如果想要报考成人高考,请关注环球网校本频道发布的报名信息以及相关复习资料。小编为大家搜集整理了一些成人高考复习资料

  【摘要】环球网校成人高考频道为您提供“成人高考专升本艺术概论第四章艺术创作重点”,如果想要报考成人高考,请关注环球网校本频道发布的报名信息以及相关复习资料。小编为大家搜集整理了一些成人高考复习资料,本文是成人高考专升本艺术概论第四章艺术创作重点。

  第四章 艺术创作

  第一节 艺术创作主体

  一、艺术创作主要体一艺术家

  (一)艺术家的概念

  艺术家是专门从事艺术生产的创造者的总称。他们是艺术创作的主体。艺术家是人类审美活动的体验者和实践者,也是审美精神产品的创造者和生产者。他们通常具有独立的人格和丰富的情感,掌握专门的艺术技能与技巧,具有良好的修养和突出的审美能力。他们的生命在于创造。同时,艺术家又是具体的和社会的人。他们的生命在于创造,通过自己的创造性劳动来满足人类特殊的精神需要即审美需要。

  艺术世界是由艺术家、艺术作品和观众三者共同构成的一个整体,没有艺术家,艺术作品就无从产生,也就没有观众的艺术欣赏活动。因此,了解艺术家及艺术家的艺术创造活动是认识艺术世界的重要方面。

  艺术家首先是审美活动的体验者和实践者。艺术来源于现实生活,任何艺术创造活动都是以对现实生活的审美体验为基础的,没有审美体验和实践,就不可能成为艺术家。然而,只有审美体验和实践,还不能成为艺术家,艺术家必须是审美精神产品的创造者和生产者。也就是说,艺术家还必须具备艺术创造的天赋、才能,掌握专门的艺术技能和技巧,根据他们的审美体验和实践创作出优秀的艺术作品。

  艺术家们通常是有独立的人格和丰富的情感,以及良好的修养和突出的审美能力。因此艺术品要满足人们不断变化着又千差万别的审美需要,每类每件艺术品本身必须是有特色的,与众不同,不应重复的。这种艺术的创作就需要艺术创作者有着特别的审美眼光,而这种独特性,要求艺术家首先要有独立的人格。马克思曾经说过:“风格就是人。”“形式是我的精神个性。”艺术家有了独立的人格,才能创造有独特审美价值的艺术品。其次是艺术品又都是情感的结晶。创作者必须有丰富的情感才能创造出以情动人的艺术产品,否则艺术就失去了应有的光泽。再次是要有良好的修养,尤其是艺术修养,因为艺术品本身又是艺术家修养的集结和体现,艺术家的修养如何,直接关系到艺术作品的艺术性的高低。艺术家虽然有诸多以上的必要条件,但是这些条件都是在社会生活中实践的结果。他并不比平常人有什么神秘的东西,甚至与生俱来的先天条件,艺术家同样是具体的和社会中的人。他不过要具备创造艺术的各种条件而已。而艺术家的生命就在于不断地创造艺术,直到生命完结。

  (二)艺术家的特性

  依照马克思和恩格斯对社会实践活动进程的分析,人类的生产活动可分为物质生产和精神生产两大部分,而精神生产始终是以物质生产为前提和基础的,是物质生产的丰富与否、水平高低制约和决定着精神生产的性质,同时精神生产又具有相对的独立性,并且体现出与物质生产不同的特殊性。而艺术在精神产品中又有其特殊性,即艺术是一种具有审美性质的精神产品,艺术家正是这种从事审美精神生产的人。由于艺术生产具有复杂性和多样性的特点,作为艺术生产创造者的艺术家内部有多种多样的分工,例如,在戏剧、电影、电视、舞剧、交响乐等这样一些集体创作的艺术形式中,整个作品的艺术形象是由许多艺术家们组成的创作集体来共同完成的。比如,每一部影片的拍摄,都需要经过编、导、演、摄、美、录、音、道、服等各个部门艺术工作的共同努力,才能摄制成功。一般来讲,作为多次性艺术生产的表演艺术,除了需要进行一度创作(或称作初度创作)的艺术家如作曲、作词、编舞、编剧之外,还需要进行二度创作(或称作再度创作)的艺术家,如歌唱演员、器乐演员、指挥家、舞蹈演员等等。这些进行二度创作或再度创作的,同样是艺术生产的创造者,同样属于艺术家的范围。对于同一个艺术作品,不同的表演艺术家往往有各自不同的理解和感受,从而有不同的表演方式和表演效果。同样一出京剧《霸王别姬》,著名旦角表演艺术家梅兰芳和尚小云的演出就各不相同。同样一部由柴可夫斯基作曲的《悲怆交响曲》,由卡拉扬指挥的乐队和由伯恩斯坦指挥的乐队可以演奏出迥然不同的风格。

  编辑推荐:

  2011年成人高等学校专升本艺术概论真题答案解析

  2012年成人高等学校专升本艺术概论真题答案

  2013年成人高等学校专升本艺术概论真题答案

  成人高考专升本艺术概论预测试卷第一套

  环球网校友情提示:成人高考专升本艺术概论第四章艺术创作重点,请各位考生及时关注,更多内容请关注环球网校成人高考频道或成人高考论坛,我们愿与广大考生朋友探讨交流,共求进步!

  【摘要】环球网校成人高考频道为您提供“成人高考专升本艺术概论第四章艺术创作重点”,如果想要报考成人高考,请关注环球网校本频道发布的报名信息以及相关复习资料。小编为大家搜集整理了一些成人高考复习资料,本文是成人高考专升本艺术概论第四章艺术创作重点。

  二、艺术家的修养和能力

  (一)艺术家的修养

  艺术家的修养,指在取得一定基础知识和一定的艺术实践的基本技能的基础上,不断努力提高自己的艺术理论修养和艺术创作技巧,并熟练自如地创造出具有一定艺术意蕴和神韵的艺术作品。如果能达到他所处的时代应有的艺术高度,那就成了具有时代代表性的艺术家。艺术家的修养集中体现在四个方面:

  1.先进的世界观和审美观

  世界观是对整个世界包括自然现象和社会现象等的基本观点的总和,即包含哲学观、社会观、伦理观、美学观、人生观、自然观等观点的总和。而世界观的基本核心,即就其本义来说的世界观,是指哲学观点。人生观就是对人生的基本看法,如人生的目的和意义究竟何在等。审美观和审美理想就是指人在审美活动中所形成的对美、审美和美的创造及其发展所持的基本观点(包括审美标准和审美理想),是世界观、人生观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

  先进的世界观决定着正确的创作目的与创作动机,影响着作品的格调与品位。作为一个艺术工作者来说,如果对于以上经常要遇上的问题,不能做出科学的正确的回答,便会直接影响到自己的艺术思想水平和艺术创作能力的提高与发展。因为唯物论使你懂得深入社会生活、积累创作素材的重要性;辩证法使你善于正确地解决创作过程中所遇到的各种关系问题;进步的人生观使你自始至终具备着强大的创作动力和激情;科学的审美观使你正确地把握艺术审美的标准,并矢志终身去追求最理想、最高的艺术美的境界。可见,这些观点和理论决不是外加到艺术工作者身上去的可有可无的东西,而是艺术思想和艺术创作经验中的一个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是化成艺术家的血液和灵魂的重要的艺术基因。惟其如此,才能面对浩瀚的社会生活而敏锐地捕捉住艺术创作所需要的具有本质特征的素材。也只有站在时代的高度观察历史和现实,才能居高临下地产生深刻的见解,探究生活的底蕴,穿过社会生活的隧道看到历史的明天。由此可见,艺术家必须树立进步的世界观和人生观,确立进步的审美思想。

  2.广博的知识

  要成为真正意义上的艺术家,就必须具有广博的知识及合理的知识结构。其中包括对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及各门类艺术的熟悉和了解。现代科学呈现的更多是一种相互交叉的状态,人类社会的各类学科和知识都是相通的,并非孤立地存在于世间。作为一名艺术家,掌握的知识越多,就越能够从更高、更广泛及相互联系的角度把握人生和社会,做到触类旁通、游刃有余,展示生活及世界的诸多层面及其丰厚与博大。在各学科的知识及各门类艺术的熏陶之中,艺术主体会逐渐通古博今,在把握客体对象与主体精神的实践中获得更大的自由。

  艺术家具备的文化素养大致分为三类:

  第一,一般文化,指非艺术类所涉及的知识,包括社会科学相关学科及自然科学中一些基础知识。

  第二,姊妹艺术文化。各门类艺术之间是互相影响、互相促进的。德国作曲家舒曼的话很有道理:“有教养的音乐家能够从拉斐尔的圣母像得到不少启发。同样,美术家也可以从莫扎特的交响曲获益不浅。不仅如此,对于雕塑家来说,每个演员都是静止不动的塑像,而对于演员来说,雕塑家的作品也何尝不是活跃的人物。在一个美术家的心目中,诗歌却变成了图画,而音乐家则善于把图画用声音体现出来。

  第三,专业文化,指本专业所涉及的相关史论与技能知识。在这三类文化素养中,专业文化一般较多受到重视,而前两者则往往重视不够。然而,一般文化是所有艺术文化(姊妹艺术文化和专业文化)的基础,各姊妹艺术文化是整个文化大树上与专业文化相互影响、交互生长的分支。一般文化与姊妹艺术文化的素养都直接、间接或潜在地影响到专业审美文化的生成与发展。三者综合地对艺术工作者的成长产生很大影响。

  3.深邃的思想

  艺术家应有深邃的思想,才能更好地创造出美的艺术作品。艺术家的道德品质、思想作风,对艺术创作产生重要影响。鲁迅指出:“美术家固然须有精熟的技能,但尤须有进步的思想与高尚的人格。他的创作表面上是一张画或一个雕像,其实是他的思想与人格的表现。”中国画论中也指出:“笔墨之高下亦如人品,……笔墨虽出于手,实根于心。鄙吝满怀,安得超逸之致,矜情未释,何来冲穆?”那种贪鄙庸俗、偏狭自私的人,怎能创作出具有高尚情操、洒脱风格的作品来呢?正是“文如其人”。京剧表演艺术家梅兰芳,一生轻名利,重节操,仗义气。他在抗战初期,为配合抗日而亲自编演了反抗侵略的《抗金兵》和《生死恨》两出慷慨悲壮的爱国戏剧。此后,他蓄须明志,顶住敌人的威胁利诱,宁愿靠典当度日也不为日伪演出的斗争精神,为世人所称赞。田汉在悼念梅兰芳的一首诗中写道:“八载留须罢歌舞,坚贞儿辈出伶官。轻裘典去休相虑,傲骨从来耐岁寒。”高度评价并热情赞扬了梅兰芳正义凛然的爱国思想和高尚品格。

  4.丰富的情感和独立的人格

  艺本家艺术修养的全过程,也是培养和陶冶自己深挚的艺术情感的过程。艺术情感是伴随着体验生活能力、艺术构思能力和艺术表现能力的提高而逐步丰富和深挚起来的,在艺术创作的全过程中都始终充满着艺术情感,没有情感的艺术形象是苍白的、没有生气和神韵的。艺术之所以能以情动人,就在于艺术家在其中饱含着、凝聚着、燃烧着强烈的思想感情;艺术情感之所以成为艺术创作和艺术思维的重要特征之一,也在于在艺术思维的每一个环节上都渗透着、伴随着与之相应的艺术情感。因为艺术情感是艺术工作者对客观事物所持态度的一种情绪体验,所以,只有具有深厚的艺术修养和对生活认识深刻的艺术家,才会在艺术创作中产生深挚的情感,才会在生活对象面前自觉或不自觉地产生“浮想联翩,夜不能寐”的艺术创作激情,才会在艺术作品中表现出感人至深的艺术形象。

  (二)艺术家的审美创作能力

  艺术家的审美创作能力既是指艺术创作中的发现能力,而且也是艺术家创造艺术形象(形式、意蕴)的能力。歌德在《论德国建筑》中把它当作人的“一种构形的本性”。卡西尔在《人论》中把审美创造说成是“真正名副其实的发现”。叶燮在《集唐诗序》中说:“凡物之美者,盈天地间皆是也,然必待人之神明才慧才见”,把审美创造能力当作人的“神明才慧”。因此,作为艺术家来说,审美创造能力必须是高出一般人之上的,因为这是他的专长,他必须努力使自己具备下面几点独特的能力:

  1.敏锐的感知能力

  敏锐的感知能力是艺术家重要的素质,这是艺术创造的开始。艺术家应该具有特别敏锐的观察、体验与感知生活的能力,应当在现实生活中对各类事物感性的具体特征有特别浓厚的兴趣和敏锐的感受。敏锐的感知能力不仅是对司空见惯的生活的新发现,也表现在瞬间捕捉事物主要特征的能力。随之,艺术家又充分运用自己的审美想象能力,建构起一个美的创造的框架,把那些零星的、分散的、粗糙的审美原型、印象、意图等予以特殊的加工和改造,使之按照艺术家的审美导向和情感倾向,形成极富表现力和感染力的艺术形象或艺术情境。是否具有敏锐的艺术感觉及较高的艺术想象能力,是确认其艺术修养和素质高低、优劣的主要标准。明代戏曲大家汤显祖在创作《牡丹亭》时,当写到杜丽娘因情感梦,因梦而病,相思病危之际,禁不住泪如泉涌,独自躲进一间堆柴的屋子里哭泣。

  2.丰富的想象力

  艺术创作绝对不能离开想象,想象是人的创造活动的一个必要因素。想象必须伴随深思熟虑。听觉、视觉记忆中的音响和图形需要理性的思考给以整理、组合,以形成秩序。轻浮的想象绝不能推动真正创造性的活动,绝不能产生价值的作品。只有经过深思熟虑,艺术家才能把他集聚在身心之内的东西迁移到意识领域里来,达到所谓“迁想妙得”的境界。朱自清说,“我爱热闹,也爱冷静;爱群居,也爱独处。”(《荷塘月色》)恰好说明,创造活动不仅需要在群体中多看、多听,而且还需要在独处时沉思冥想。只有这样,艺术家才能对自己所意识到的、感兴趣的、深受感动的东西,在其真实的美和本质性的规律中,按照它自身全部广度和深度加以彻底体会。一般说,艺术家须从现实界吸收各种现象的图形,并且知道怎样驾驭这些现象的图形,去把他自己心里活动着的意象和酝酿着的思绪唤醒。加以明朗化,并完满地表现出来,实现为一个生气勃勃的艺术世界,这是理性内容和现实形象互相渗透融会的过程。

  3.精湛的艺术技巧

  艺术技能是指掌握和运用某一具体艺术种类的专业技术和技法的能力。专业技术包括对工具材料的性能、用途和使用方法的掌握,专业技法创作一件艺术作品所必需的具体技巧和方法。如雕塑创作中,对所用粘土、石块、木头、石膏或金属等材料的性能、用途、其使用方法的掌握以及对所用工具的性能、用途和使用方法的掌握,音乐创作中对乐器的性能、用途、其使用方法的掌握,就是专业技术问题。各种艺术门类或种类都有专业技能的问题。专业技能要靠专门的训练才能掌握。每个艺术家在进行艺术创作前都必须熟练掌握本专业的技能。

  艺术的专业技能是艺术家表达其情感的必要手段,且专业技能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到艺术作品是否能充分、得当地表达出丰富的情感,因而,要最佳程度地表达情感,要成为优秀的艺术家,专业技能训练、新的技巧或手法的探索都是要花大功夫、付出相当代价的。艺术史上许多杰出艺术家成功的要素之一就在于他创造出了独特的技巧或手法,从而恰当而充分地表达了自已对自然人生的感受和情感。

  以上所谈的艺术家修养的几个方面,是艺术家进行独创性的艺术创作所必须具备的条件,也是艺术家应毕其一生进行修养的三大方面内容。它们是相互促进、相互提高和相互完善化的,因而也是有机地浑然一体地结合在一起的,表现出艺术家特有的艺术创作才能和水平。

  编辑推荐:

  2011年成人高等学校专升本艺术概论真题答案解析

  2012年成人高等学校专升本艺术概论真题答案

  2013年成人高等学校专升本艺术概论真题答案

  成人高考专升本艺术概论预测试卷第一套

  环球网校友情提示:成人高考专升本艺术概论第四章艺术创作重点,请各位考生及时关注,更多内容请关注环球网校成人高考频道或成人高考论坛,我们愿与广大考生朋友探讨交流,共求进步!

  【摘要】环球网校成人高考频道为您提供“成人高考专升本艺术概论第四章艺术创作重点”,如果想要报考成人高考,请关注环球网校本频道发布的报名信息以及相关复习资料。小编为大家搜集整理了一些成人高考复习资料,本文是成人高考专升本艺术概论第四章艺术创作重点。

  第二节 艺术创作过程

  艺术创作活动作为一种特殊的精神生产,是人类特有的一种高级的、复杂的精神活动与实践活动。它是艺术家在自身对生活的长期积累和深人体验的基础上,注入审美的认识、感受和思考,生成新的审美意象,并运用恰当的艺术语言将其物化和表现的过程,即艺术家运用一定的艺术媒介创造艺术形象的过程。它是联结艺术家和艺术作品的中心环节,是艺术生产过程中一个复杂的审美创造活动。艺术创作从总体上可以大致划分为艺术体验、艺术构思与艺术表现这样三个方面或三个阶段,但这种划分只具有相对的意义,事实上这三者并不能截然分开。在艺术表现过程中,仍在不断地补充或修正原来的艺术构思;在艺术构思过程中,则已经考虑到艺术体验和艺术表现的问题了。

  一、艺术体验

  艺术体验,是艺术创作的准备阶段。它是创造主体在审美经验的基础上,充分调动情感、想象、联想等心理要素,对特定的审美对象进行审视、体味和理解的过程。

  艺术体验是艺术创作的起始阶段,也是艺术创造的准备阶段。这种准备或酝酿的过程可能是自觉的,也可能是不自觉的,可能时间较短,也可能有相当长的时间。总体上讲,艺术体验可以区分为平时的审美体验积累和为具体艺术创造目的而对具体的审美对象进行集中审美体验两种。优秀的艺术家都十分重视在平时的生活实践中积累对生活的审美体验,在体验中保持自己对生活印象的鲜活生动的原生形态。19世纪俄国现实主义画家苏里科夫是著名的俄罗斯“巡回展览画派”代表人物之一,他在谈自己的创作体会时,讲到生活体验有时可以成为触发创作灵感的契机,他说到这么一件事:“许多年前,我偶然看见雪地上有一只乌鸦。乌鸦站在雪地上,一只翅膀向下垂着,一个黑点停在雪地上。在好些年里,我不能忘记这个黑点。后来,我画了《女贵族莫洛卓娃》。”在这幅画中,因反对沙皇、同情人民而遭受监禁和流放的女贵族莫洛卓娃,正是穿了一件黑色的衣服被游街示众,在茫茫人海中她的黑衣服格外醒目。显然,画家多年前的深切体验,成为创作这幅著名油画的重要契机,成为后来艺术构思和表现的重要准备。由此可见,无论是哪一艺术门类的艺术家,都需要在日常生活中积累生活素材和审美体验,为艺术创造积淀丰厚的审美经验。除了平时积累,还需要艺术家在艺术创造的开始阶段进一步有目标地丰富艺术体验,在长期的审美经验基础上,充分调动情感、想象、联想等心理要素,对特定的审美对象进行审视、体味和理解。如徐悲鸿画奔马,首先因为他平时具有对中华民族的热爱之情,对中华民族从危难之中腾飞崛起的热望,对中华民族解放事业的深切体验,同时,也有对奔马的审美体验,才可能选择以奔马形象表现中华民族为自由解放而勇往直前的情怀。但是,要画好奔马的形象,充分体现艺术家的创作意图,艺术家还必须对“马”这个特定的审美对象进行具体的观察、研究,体味马的骨骼结构、动态特征,为具体艺术形象的构思做好准备。

  艺术体验通常包括以下三个方面:

  (一)材料的储备和审美经验的积累

  艺术家创作艺术作品除了自身必须要具备一定的艺术心理定势和创作技巧与才能外,还必须要掌握一定的生活素材。一个具有创作才能的艺术家,倘若长期脱离社会生活的哺育,失去时代精神的滋养,在他的心海中就可能不会涌起创作冲动的波涛,笔端也会感到枯竭。因为艺术创作的任何一个环节,任何一个有实际意义的艺术想象,都是要以丰富的生活信息(包括前人的生活信息)即相关的诸多表象做艺术思维和艺术想象的材料的,即便是浪漫主义的幻想和虚构。

  材料的储备是指生活素材的积累。艺术创造的基础是对现实生活的认识和经历,艺术活动不仅起源于社会实践,而且艺术活动的本源也是社会实践。没有一定的生活阅历和生活素材的积累,是不可能有成功的艺术创造活动的。如雨果早在16岁时,曾在巴黎法院门前的广场上亲眼目睹了一个年轻女仆因所谓盗窃罪遭到酷刑时的惨状,使他深为震惊,久久不能忘却。这种深切的感受和体验,他在十多年后创作的长篇小说《巴黎圣母院》和四十年后创作的《悲惨世界》中,都有所反映和体现。再如刘勰所讲的“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杜甫所说的“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等都是艺术家饱含情感的切身体验,是艺术家审美经验的生动表述。

  一般来说,获取艺术创作材料的途径,有时是直接的,有时则是间接的。直接参与某个方面的社会生活实践,在生活中同各种人发生密切的交往关系,了解和熟悉各种人的不同经历、情感与心态,并在这种直接的交往中,把自己置于其中,与社会和他人联系起来,从而使自己洞悉社会和人生的本质,获得深切的感受,是获取材料的重要途径。许多艺术家的创作材料均来源于自己对生活的直接经历、参与和独特的人生体验,这种方式,对生活和世界的理解是真切的,而且往往是深刻的和独到的。由于人们受到生命过程的时间限制和生活领域的空间制约,不可能对历史和社会生活中的各个方面都能直接参与;又由于社会生活的复杂与美丑交织,艺术家也没有必要事事亲历。所以,艺术家获取艺术创作材料,更多地要依靠间接的方式。间接的方式可分为对文化典籍、文字资料、报纸期刊的查阅,以及听他人讲述、搜集民间传说等。通过这些形式,了解和掌握不同时代、不同区域、不同民族、不同类别的浩繁的人类生活材料,获取前人或当代人提供的思想成果,再经过自己的取舍、筛选和加工,使之成为进行艺术创作的基本材料。

  对社会生活材料的搜集与掌握并不能代替对生活的体验。艺术家应当在积累了一定的生活材料的基础上,依据自己对生活的认识和审美评价,注入自己的审美情感,对客体事物进行深入的审视与体验,并在其中产生独特的艺术感受、领悟与艺术发现。

  (二)审美发现和审美领悟的发生

  艺术的体验和审美发现是指为了一定的创作目的而进行的集中的艺术体验,以及在审美体验中产生审美发现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艺术家需要摈除杂念,全身心地投入到审美体验中。如元代大画家赵子昂为了画马,不仅运用自己的视觉和听觉观察、感知马的特征,还在观察马时,解开衣服,趴在地上,学着马的跑跳腾跃等各种动作,运用自己的触觉、运动等等来进行切身体验,使自己的感受更加真切。宋代著名的山水画大师范宽,为了创作山水画,只身一人到人烟稀少的太华山和终南山居住,长年累月地观察山中的自然景色,体验山水的四时变化、晨夕不同,在清贫艰苦的野外生活中神与物游。这种全身心的艺术体验不仅使范宽熟悉了山水风光,而且加深了他对社会、人生的认识,使他能够在以后的山水画创作中融进更深的意境。此外,通过对山水体验的独特审美发现,启发了他对传统笔墨技法的突破,形成了独特的山水画创作风格,对后世产生了极大影响。范宽的画迹现仅存四幅,均为成就极高的稀世珍宝,其中最能代表其风格特色的《溪山行旅图》,画面上一座大山迎面矗立,山崖陡峭浑厚,山间飞瀑如练,山下薄雾空蒙,气势逼人,使观者如对真山,山石质感清晰可见,山问小路上隐约可见的骡马车辆,更使人感受到深山行旅的艰难。如果没有画家在秦陇山区露宿山林村野之间、饱尝行旅之苦的艺术体验和审美发现,这幅画是不会画得如此气韵生动,令观者犹如身临其境的。

  (三)创造欲望的萌动及动机的生成

  艺术家创作活动的发生,还需要较强的创作欲望和动机驱使。动机,是艺术家从事创作活动的内在动力。正是由于某种外部原因的刺激,触动了艺术家心理上的敏感点,使创作主体生发了强烈的精神需要,并逐渐形成较为明确的意念,驱动着艺术家进入以艺术的手段加以表现和渲泄的过程,并在整个过程中起到重要的支配作用。艺术家在观察、体验、感知生活的过程中,必然有大量的所见、所闻、所感,这些东西在脑中的积淀会越来越多,一旦这种积淀升华到不吐不快的程度时,艺术家的创作激情和创作欲望就会变得一发不可收。无数艺术家的创作事例证明,他们创作动机或冲动的形成,往往与丰富的生活现象以及他们对现实生活的独特感受有关。例如,郑板桥画竹,就是由于他平生酷爱竹子,经常注意观察和体验,尤其是在秋天清晨早早起床到园中观看竹子,只见烟光、日影、露气都浮动于竹子的疏枝密叶之间,这种独特的审美体验不禁使画家怦然心动,“胸中勃勃,遂有画意”,“因而磨墨展纸,落墨倏作变相”,使“眼中之竹”和“胸中之竹”就成了“手中之竹”。冼星海青年时期在巴黎学习音乐期间,曾创作了一个颇受赞誉的作品《风》。他在回忆这个作品的创造动机时也讲到,他在他作这一作品期间生活贫困,住在一间门窗破旧的小房子里,甚至连棉被都送当铺了,寒夜奇冷难以入眼,只得点灯写作。“我伤心极了,我打着颤听寒风打着墙壁,穿过门窗,猛烈嘶吼,我的心也跟着猛烈撼动,一切人生的,祖国的苦、辣、辛、酸、不幸,都汹涌起来。我不能自已,借风述怀,写成了这个作品。”尽管艺术家的创作动机多种多样、各不相同,但独特的体验与生活的积累始终是其中的一个重要原因。

  编辑推荐:

  2011年成人高等学校专升本艺术概论真题答案解析

  2012年成人高等学校专升本艺术概论真题答案

  2013年成人高等学校专升本艺术概论真题答案

  成人高考专升本艺术概论预测试卷第一套

  环球网校友情提示:成人高考专升本艺术概论第四章艺术创作重点,请各位考生及时关注,更多内容请关注环球网校成人高考频道或成人高考论坛,我们愿与广大考生朋友探讨交流,共求进步!

  【摘要】环球网校成人高考频道为您提供“成人高考专升本艺术概论第四章艺术创作重点”,如果想要报考成人高考,请关注环球网校本频道发布的报名信息以及相关复习资料。小编为大家搜集整理了一些成人高考复习资料,本文是成人高考专升本艺术概论第四章艺术创作重点。

  二、艺术构思

  艺术构思,是指艺术家在艺术体验的基础上,以特定的创作动机为引导,以各种心理活动和艺术表现方式为中介,对生活素材进行加工、提炼、组合,形成艺术形象的过程。

  艺术构思是一种十分复杂的精神活动,也是一项艰苦的脑力劳动,它是艺术家在深入观察、思考和体验生活的基础上,对生活素材加以选择、加工、提炼、组合的过程,其中融入了艺术家的想象、情感等多种心理因素,形成了主体和客体统一、现象与本质统一、感性与理性统一的艺术意象。如果用一句话来概括,艺术构思活动就是在艺术家头脑中形成主客体统一的审美意象。而以后的艺术传达活动则是把这种审美意象通过艺术媒介或艺术语言,物态化为可供其他人欣赏的艺术形象。

  (一)构思的方式及运作

  艺术构思是艺术创作的中心环节,是创作主体对客体进行改造制作的一种复杂的精神劳动。不经过艺术构思,创造客体就不能升华为艺术,也就不会产生真正的艺术作品。构思的方式及运作有:

  1.整合

  整合,即调动材料储备和生活积累,根据创作意图将有关的意象进行整合,产生复合意象这其实是将艺术创造客体深化的过程。鲁迅的《阿Q正传》发表后,曾经有不少人对号入座,认为鲁迅是在讽刺他们,事实上,阿Q这一人物形象不是现实生活中的某个人,而是叠加了当时许多中国人的一般形象特征和性格特征而构思出来的典型形象。

  2.变形

  变形,是指艺术家在构思中以一定的审美原则为指导,充分调动自己的审美想象力和审美创造能力,对客观对象做较大的改动和重建,甚至以违反常规事理的手法创造艺术意象的方式。变形作为一种主体审美能动创造的手段,贯穿于艺术创作的全过程,而在艺术构思阶段就已显得非常重要。在各类艺术品种的创作中,变形都是非常重要的。在现代的艺术创作中,更是常常运用变形手段,突出艺术家对生活的强烈感受。例如卡夫卡在《变形记》中所描述的那样,格里高利一觉醒来,变成了一只大甲虫。达利在《内战的预兆》中把人五脏悬置,中心掏空,危机感充透灵魂和肉体。这些生动的艺术形象,虽然具有极大的创造性,但归根到底,并不是凭空想象产生的,而是艺术家原有的生活体验与生活积累的变形。

  3.移情

  移情,即艺术家在对周围世界进行审美观照时,不是主观的被动感受,雨是自我意识、自我感情以至整个人格的主动移入,而通过“移入”使对象人情化,达到物我同一,自我从对象中看到自己,获得自我的欣赏,从而产生美感。艺术主体正是这种主观感情的给予者。

  4.意蕴的凝结

  意蕴,是指艺术作品体现出来的艺术家的主观意图和审美理想,它应当是在有限中体现出无限,在偶然中蕴藏着必然,在个别中包含着普遍。所谓的“象外之象”、“景外之景”、“韵外之致”、“味外之旨”正是这个意思。而意蕴的凝结就是指艺术家将自己这种主观意图和审美理想灌注于艺术意象之中,并使意象充盈和昭示了主体意图和审美观念的过程。因而,立意就成为艺术构思中必不可缺的一环。立意的过程,就是艺术意象渐趋成熟、主题思想渐趋完善的过程,是使艺术意象的内在灵魂不断升华的过程。立意的深浅,直接影响到艺术作品水平的高低,立意的高下,直接表现了艺术家认识能力和审美倾向的基本水准。艺术意象中的“意”是审美认识和审美感情的统一。因此,艺术家的审美认识和思想倾向如何,决定了艺术意象的基本精神状貌;艺术家审美感情的基调与强度,也导引着艺术意象的情感趋向。二者的结合与交融,奠定了将要形成的艺术形象的审美价值。

  由此可见,艺术构思直接影响到艺术作品的成功与否,它是艺术创作过程中的重要环节。它上承观察和体验生活,下接意象物化。它是由生活表象到艺术形象第一个审美认识飞跃的结果,又是由艺术意象到艺术形象第二个审美认识飞跃的前因。通过艺术构思而产生的艺术意象便是生活表象和主体审美意识的统一,艺术构思也是将生活表象和艺术家的思想感情高度融合的典型化的过程。这一切都充分说明了艺术构思在艺术创作中的中心环节和地位。

  (二)艺术意象的形成

  艺术意象,是艺术家在构思的过程中,将主体的审美情感、审美认识与把握到的客观审美物象相融合,并以一定的艺术表现方式和语言为媒介,使之成为具体可感的艺术形象、艺术情境或形象体系的过程。

  意象物化是指艺术家运用艺术语言,将构思成熟的艺术意象表现为专供审美和鉴赏的艺术形象即艺术作品,其实质是一种审美表现活动。这是创作过程的最后一个重要的环节,也是艺术创作的最后完成阶段。没有艺术意象的物化,也就谈不上是真正的艺术创作。就艺术创作来说,艺术意象和艺术形象是互为表里的不可分割的统一体,因此,当经过艺术构思而形成了艺术意象以后,意象物化就变成了艺术创作中的一个重要的任务了。

  艺术意象的形成,与艺术构思过程中的许多心理因素,如感知、理解、想象、情感等。其中在艺术构思活动中,想象具有特别重要的地位和作用。想象在艺术构思活动中之所以具有这样重要的地位和作用,是因为想象具有在原来生活的基础上创造新形象的能力。心理学家认为:“所谓想象,就是我们的大脑两半球在条件刺激物的影响之下,以我们从知觉所得来而且在记忆中所保存的回忆的表象的材料,通过分析与综合的加工作用,创造出来未曾知觉过的甚至是未曾存在过的事物的形象的过程。”正是由于想象具有这种创造的能力,使它在艺术创作构思活动中占有核心的地位。艺术家们可以凭藉想象创造出源于生活并高于生活的艺术世界,创造出艺术家未曾亲身经历过的事件和未曾亲身接触过的人物,为艺术家们开拓了无限广阔的思维空间,能够“精骛八极,心游万仞”地去进行艺术构思。一般来讲,想象又分为再造想象和创造想象两种形式。再造想象是把自己记忆中或别人描述过的形象在头脑中产生出来,而创造想象则不局限于原有的感性形象,它是在大量经验的基础上创造出崭新的形象。虽然想象具有极大的自由性,但归根到底,想象并不是凭空产生的,它离不开艺术家原有的生活体验与生活积累。从根本上讲,客观现实是想象活动的源泉和内容。

  毫无疑问,艺术构思是异常复杂的思维活动与心理活动,多种心理因素在这一过程中相互渗透和融合,最终形成主客体统一的审美意象。与此同时,艺术构思又是一项十分艰苦的脑力劳动,有时甚至需要相当长的时间。托尔斯泰在谈到《战争与和平》这部巨著的构思时讲,他最后花费了十来年的时间,几次抛弃或修改原来的构思,才最终完成了这部宏大浩瀚的作品。歌德的名著《浮士德》更是经历了一个长期的构思过程,早在1770年歌德求学时代就开始构思这部作品,直到1831年,即作者逝世的前一年才最后完成,延续将近60年。由此可见,优秀的艺术家是十分重视艺术构思并认真地进行艺术构思活动的。

  编辑推荐:

  2011年成人高等学校专升本艺术概论真题答案解析

  2012年成人高等学校专升本艺术概论真题答案

  2013年成人高等学校专升本艺术概论真题答案

  成人高考专升本艺术概论预测试卷第一套

  环球网校友情提示:成人高考专升本艺术概论第四章艺术创作重点,请各位考生及时关注,更多内容请关注环球网校成人高考频道或成人高考论坛,我们愿与广大考生朋友探讨交流,共求进步!

  【摘要】环球网校成人高考频道为您提供“成人高考专升本艺术概论第四章艺术创作重点”,如果想要报考成人高考,请关注环球网校本频道发布的报名信息以及相关复习资料。小编为大家搜集整理了一些成人高考复习资料,本文是成人高考专升本艺术概论第四章艺术创作重点。

  三、艺术表现

  艺术创作的最终成果是艺术作品。艺术家的艺术体验和艺术构思,必须通过各种艺术媒介和艺术语言表现为艺术作品。因此,艺术表现活动在艺术创作中占有重要的地位,离开了艺术表现,再好的体验与构思也无法让其他人欣赏,只能仍然停留在艺术家的头脑之中。

  (一)艺术意象的物态化与表现

  艺术意象的物态化与表现,是艺术家将自己的艺术构思中已经基本形成的艺术意象转化为艺术符号,并以物态化形式得以显现,使之成为具体可感的艺术形象、艺术情境或形象体系的过程。

  艺术表现活动作为一种艺术生产的实践活动,离不开一定的物质材料,如绘画需要纸、笔、墨,雕塑需要大理石、青铜,才能使审美意象物态化,成为客观存在的艺术品。与此同时,艺术表现活动更离不开一定的艺术媒介或艺术语言,如绘画语言包括色彩、线条,音乐语言,包括节奏、旋律,电视语言包括画面、音响等等。由于各门艺术所采用的物质材料和艺术媒介都各不相同,因此,各门艺术的艺术表现方式都有各自不同的特点,形成自己特殊的制作方法和表现手法,使得艺术技巧和手法在艺术表现中具有格外重要的意义。

  著名哲学家黑格尔十分重视艺术技巧在创作中的作用,有过一段很精辟的论述,他说:“艺术创作还有一个重要的方面,即艺术外表的工作,因为艺术作品有一个纯然是技巧的方面,很接近于手工业;这一方面在建筑和雕刻中最为重要,在图画和音乐中次之,在诗歌中又次之。这种熟练的技巧不是从灵感来的,它完全要靠思索、勤勉和练习。一个艺术家必须具有这种熟练技巧,才可以驾驭外在的材料,不至因为它们不听命而受到妨碍。”显然,艺术家之所以为艺术家,除了他们特殊的观察力和想象力之外,还因为他们具有熟练、高超的艺术技巧,能够得心应手地运用一定的物质材料和艺术媒介来完成艺术创作。艺术家为了达到技巧上的要求,需要付出长期艰巨的劳动,需要付出大量的汗水和心血。中外艺术史上有许多生动的例子。如曾巩《墨池记》中记载,晋代大书法家王羲之曾在江西临川城东临池学书,长年累月坚持不懈,以至池水变黑,留下墨池故迹。还有一种说法,是讲东汉的“草圣”张芝学书十分勤奋,“临池学书,池水尽黑”。这两种传说都说明了一个相同的道理,即杰出的书法家总是经过勤奋刻苦地学习和实践才取得了后来的成就。因此,书法界至今仍把“临池”作为学习书法的代称。显然,只有经过精益求精的艰苦磨练,才能高度自由地掌握和运用艺术技巧。

  艺术表现不仅仅是一个技巧问题,艺术表现更需要艺术家调动自己的联想、想象、情感等多种心理功能,融会入创作主体的生命和心灵,寻找到独特的艺术表现方式,才能创作出可以放置于世界艺术宝库的作品来。我国古代画论十分强调“以意运笔”、“意在笔先”、“以心运手”等,都精辟地阐明了这条道理。艺术表现活动固然离不开精湛熟练的技巧和手法,但它更离不开艺术家主体情感和全部心灵。古今中外优秀的艺术家,都是在创作过程中经过艰苦地探索,为自己独创的审美意象找到新的形式、新的手法和新的技巧,创造出新颖独特的艺术形象。

  (二)艺术内涵的深化

  艺术家在进行意象的表现过程中,应力求进一步深化艺术的内涵,艺术内涵的深化,不是一个机械转化的过程,而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集中反映出如下特征:

  第一,创作主体在物化的表现过程中呈现出鲜明的审美倾向。在艺术创作全过程中,从生活到艺术意象,即从郑板桥所描述的“眼中之竹”到“胸中之竹”,固然是艺术构思或艺术思维中的一个重要的认识上的飞跃,而从“胸中之竹”到“手中之竹”,即从艺术意象到艺术形象,又是一次重要的飞跃。没有这第二次也是最后一次的飞跃,就等于前功尽弃,取消了艺术创作。

  第二,艺术家要完成对意象的物化,深化艺术内涵必须不断地进行艺术语言的锤炼,使其凸显出来。因为这时的“意象”还只是一种观念性的东西,换句话说,还只不过是一种想法,它有待于艺术家用具体手段表现出来。艺术作品中的意象究竟能在多大程度上传达出艺术家头脑中的意象,要取决于艺术家对自己头脑中的意象的把握程度以及他传达这种意象的实际能力。艺术家头脑中的意象是丰富复杂的,有时候甚至是模糊的,他要在艺术作品中传达出这种意象首先要努力去把握它。当他多少把握了头脑中的意象之后,他就要用具体的手段把它表达出来。艺术语言正是表达艺术意象的媒介,因此必须重视对艺术语言的研究和运用。

  第三,在艺术意象的物化过程中艺术意蕴将不断获得提升,艺术内涵也将不断深化。随着艺术意象的物态化深入升华,艺术作品也将通过线条、色彩、音响、文字和其他媒介、凸显出艺术作品中的艺术形象,并显现出一种内在的生气、情感、灵魂、风骨和精神。

  这就是艺术作品中的艺术意蕴,它比直接显现的形象更为深远,使艺术作品有了比艺术形象本身更为深广隽永的内涵,这种内涵需要细心体察、玩味、感悟、领会,才能真正认识和理解。

  第四,艺术内涵获得深化的表征是形象、意境或典型的生成。在艺术创作中,形象、意境或典型的生成是艺术获得内涵深化的结果。它们是在思想内涵、审美内涵逐渐加深的过程中形成的,当然它们是内涵深化的表征。艺术形象的形成是通过审美主体与审美客体的相互交融,并由主体创造出来的艺术成果。也是从客观的、自然形态的生活美变为艺术美的过程。艺术美比生活美有着“更高、更有集中性、更强烈、更典型、更理想,因此就更带有普遍性”(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的特点的。这几点的生成,是对客观美进行提炼、集中、概括的结果。指导这种艺术美的生成当然离不开创造主体的审美判断。这是艺术内涵得以深化的必要条件。艺术。形象既包括鲜明生动的人物,也包括其他富有审美特征的意境。人物是典型化了的由主体概括出来既有个性又有代表性的表征。意境则是艺术创造客体与主体审美情感紧密结合形成一种情境的表征。无论是形象、意境和典型,他们都是创作主体内涵在客体生成的表征,都是艺术内涵深化的产物。任何一件艺术品的创作都说明了这样的过程。

  总而言之,对于所有的艺术门类来讲,艺术创作活动中,体验、构思与表现都是互相依存、彼此渗透的,使得艺术创作既有精神活动性质,又有实践活动性质,既有内心的体验与构思,又有外部的表现和体现,通过这么一种高级复杂的艺术创造活动,将艺术家的审美意识物态化为艺术作品和艺术形象。 

  编辑推荐:

  2011年成人高等学校专升本艺术概论真题答案解析

  2012年成人高等学校专升本艺术概论真题答案

  2013年成人高等学校专升本艺术概论真题答案

  成人高考专升本艺术概论预测试卷第一套

  环球网校友情提示:成人高考专升本艺术概论第四章艺术创作重点,请各位考生及时关注,更多内容请关注环球网校成人高考频道或成人高考论坛,我们愿与广大考生朋友探讨交流,共求进步!

  【摘要】环球网校成人高考频道为您提供“成人高考专升本艺术概论第四章艺术创作重点”,如果想要报考成人高考,请关注环球网校本频道发布的报名信息以及相关复习资料。小编为大家搜集整理了一些成人高考复习资料,本文是成人高考专升本艺术概论第四章艺术创作重点。

  第三节 艺术创造的心理要素与艺术思维

  艺术创作是一项非常复杂的审美创造活动,在艺术体验、艺术构思和艺术表现的每一个阶段中又有着许多复杂的心理因素在同时发生作用。在艺术创作中审美感知、审美想象、联想、审美情感、审美理解等多种心理形式和谐融合,既有意识活动,又有无意识活动,既以形象思维为主,又离不开抽象思维和灵感思维,它们之间常常构成了一种辩证的关系。因此,我们要揭示艺术创作的奥秘,就不能不探讨艺术创作心理中的辩证因素。

  一、艺术创造的心理要素

  艺术创作中创作主体的审美理想和审美趣味对于创作客体艺术性是起决定作用的。而它们又是在大量的审美感受的基础上概括集中而形成的。审美感受是一种由审美对象所引起的复杂的心理活动和心理过程。审美感受的各种心理因素,可以肯定的有感觉、知觉、想象、情感、理解等。这也是艺术创造主体的心理机制。

  (一)审美感知

  感知包括感觉和知觉。

  感觉是指客观事物在人的头脑中的主观映象,是对事物个别属性的反映。审美感觉是人在审美活动中的一种特殊感觉。知觉,则是在感觉的基础上对事物的综合的、整体性的把握,审美知觉的对象不是事物的客观物理属性,而是事物的审美属性。审美感觉和知觉通常是交织在一起、共同发挥作用的。《黄河大合唱》的作曲家冼星海寄寓其中的浓烈的民族感情和爱国情绪,是以黄河巨浪般汹涌强烈的主旋律层层展开的,兼以对话、歌词,强化着这一主旋律。一个个乐段、乐章结构本身就蕴含着急风暴雨、巨浪滔天的壮美气势,将某种振奋、猛醒以至怒吼的精神力量,以自我撞击式的对话、泣诉、呼喊、咆哮,把整个乐曲推向高潮。由于乐曲是作曲家怀着强烈的唤醒危亡中的民族精神的感知,使得《黄河大合唱》成为具有倔强生命力的中华民族永恒的澎湃不息的心声。

  我们不难看出,知觉和感觉存在着一定的相同之处:

  它们都是客观事物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而在大脑中所产生的对当前事物的反映。只有当客观事物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引起它的活动时,才会产生感觉和知觉,一旦客观事物在我们感觉器官所及的范围内消失时,感觉和知觉也就停止了。‘

  同时,知觉与感觉也存在着一定的联系:

  第一,感觉是知觉的基础。客观事物总是由许多个别属性所组成,没有反映事物的个别属性的感觉,反映事物的整体性的知觉就不存在。感觉是一切复杂认识的心理基础,首先是知觉的心理基础。知觉必须以各种形式的感觉为前提,如果没有对各种花的颜色、气味等个别属性的感觉,就不可能形成对花的整体性的知觉。感觉到的事物的个别属性愈丰富、愈精确,对事物的知觉也就愈完整、愈正确。

  第二,感觉往往作为知觉的组成部分而存在。事物的个别属性总是离不开事物的整体属性而存在。人在实际生活中常常是以知觉形式反映事物,感觉只是作为知觉的组成部分而存在于知觉中,很少有孤立的感觉存在。

  第三,知觉是比感觉高一级的心理活动,不是各种感觉的简单相加,而是在感觉基础上意识到感觉的意义,与理解有密切联系。知觉虽然是在感觉的基础上产生的,但是不同于各种感觉因素、个别属性相加之和,知觉的内容与感觉的内容具有质的不同,不是用各种感觉所能取代的。

  知觉与感觉的区别,主要表现在:

  第一,在知觉中,大脑所反映的是事物的整体性和事物之间的关系;而在感觉中,大脑所反映的是事物的个别属性。

  第二,知觉的产生必须通过各种感官的联合行动才能获得,是在多种感觉的基础上产生的;而感觉在客观事物单纯作用于人的某一感觉器官时也能产生。感觉直接产生于感官对客观事物的接触,这是由于感觉是对客观事物个别属性的直接反映,而知觉是对客观事物整体性及其关系的完整反映。也就是说,第一点区别决定了第二点区别。

  审美知觉的特点和作用表现在四个方面:

  一是审美知觉的整体性及其作用。只有当审美知觉不是零碎的、孤立的,而是构成一个完整性的有机形象时,才能感受对象的美,才能真正地获得美感和审美享受。

  二是审美知觉的选择性及其作用。作用于感官的客观事物是纷繁的、各式各样的,对许多感性事物,人不能同时接受,而必须根据自己的兴趣和爱好,有选择地接受少数事物,这样知觉才会鲜明和清晰,才会体现出自己的兴趣和爱好。这种选择性在审美欣赏中是非常突出的。

  三是审美知觉带有浓郁的情绪和感情色彩。比如人在高兴时感觉月色溶溶、夜静荷香,在人愁苦思乡时却可能感到月色清冷、寂寥惆怅。

  四是审美知觉有统觉作用。统觉是一种感觉唤起另一种感觉的心理现象,是感觉之间相互作用的一种表现。当我们欣赏故宫的建筑美时,不仅通过视觉看到了故宫建筑的外形、色彩搭配,质料等;而且我们通过视觉所看到的故宫建筑结构的宽窄、高低、繁简等有规律的变化以及门窗、廊柱等有规律的排列,唤起了听觉对音乐所产生的韵律感和节奏感。这种视觉和听觉、嗅觉等多种感觉的相互作用、相互渗透的心理现象,就是统觉现象。统觉在审美中有着重要的作用,它是人们感知事物整体特征和进行审美联想的基础。

  通过审美感知过程,艺术家已经对所要表现的事物有了一个全面初步的认识,这个认识在以后的活动中将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

  编辑推荐:

  2011年成人高等学校专升本艺术概论真题答案解析

  2012年成人高等学校专升本艺术概论真题答案

  2013年成人高等学校专升本艺术概论真题答案

  成人高考专升本艺术概论预测试卷第一套

  环球网校友情提示:成人高考专升本艺术概论第四章艺术创作重点,请各位考生及时关注,更多内容请关注环球网校成人高考频道或成人高考论坛,我们愿与广大考生朋友探讨交流,共求进步!

  【摘要】环球网校成人高考频道为您提供“成人高考专升本艺术概论第四章艺术创作重点”,如果想要报考成人高考,请关注环球网校本频道发布的报名信息以及相关复习资料。小编为大家搜集整理了一些成人高考复习资料,本文是成人高考专升本艺术概论第四章艺术创作重点。

  (二)审美想象

  1.审美想象的概念

  想象和情感一样,是构成艺术的基本元素。审美想象是在记忆表象的基础上,对其进行综合加工、创造艺术形象的一种思维方式。它的特征是具体可感性和非逻辑性。想象不是理性的逻辑推理,而是以鲜活的感性形象进行思维。

  审美想象是艺术家从事创造活动以及获得审美经验的过程中最重要的因素之一。它在艺术创造活动中发挥着不可取代的作用。黑格尔认为最杰出的艺术本领就是想象,别林斯基则把想象看作形象思维的中心。人类劳动与动物本能行为的根本区别就在于借助想象产生预期结果的表象。任何劳动过程必然包括想象。可以说,没有想象就没有艺术,它贯穿了艺术生产的全部活动。

  心理学将想象分为再造性想象(知觉想象)和创造性想象两种。再造性想象是根据语言的描述或图形、音响的示意,在头脑中再造出相应的新形象的过程。创造想象则是不依据现成的描述而独立地创造出新形象的过程。

  想象在形成美感过程中具有重要的作用,没有想象,人就不能形成审美理想,不能创造出比现实生活中已有的事物更美的现实美和艺术美。一方面,人类总是不断想象更美好的生活理想,才不断创造新的、更美的生活形象;另一方面,艺术作品中的典型环境和典型人物的创造都是艺术家创造性想象的结果。艺术创作中以创造性想象为主,再造性想象只是在参与创造性想象过程中起作用。

  2.审美想象的特征

  第一,审美想象离不开表象记忆。审美想象是在大脑皮层已经形成的旧有的联系系统基础上实现新的综合的,它总是离不开旧有的表象记忆。因为,不论它提供的新形象何等奇特,不管是中国古代传说中的人首蛇身的女娲、伏羲,还是古希腊神话中的人面狮身的斯芬克斯,都不过是对现实中人、狮、蛇等形象的组合和改造。鲁迅说的好:“天才们无论怎样说大话,归根结底,还是不能凭空创造。描神画鬼,毫无对证,本来可以专靠了神思所谓‘天马行空’似的挥写了,然而他们写出来的,也不过三只眼、长颈子,就是在常见的人体上,增加了眼睛一只,增长了颈子二三尺而已。”鲁迅的话,实际上肯定了审美想象在艺术创作中是离不开表象记忆的。

  第二,审美想象是积极的、能动的和创造性的。对于一个没有想象力的艺术家,再好的素材也无法使之成为艺术作品,失去了想象,就无从创造艺术形象。想象的积极能动性和丰富性直接影响艺术作品的魅力。中国喜剧电影之所以拥有较少的观众市场,最大病症就在于缺乏想象力。卓别林的影片的超奇的想象力赢得了一代又一代不同国度和肤色的观众,如《淘金记》、《摩登时代》等优秀作品,其中大量富有想象力的细节为人们所津津乐道。如餐桌上的面包舞、摇晃的小木屋、舞厅里狗绳作腰带、衣服纽扣当螺丝帽等。

  第三,审美想象要符合生活的逻辑和情感的逻辑。情感不仅仅意味着个人意义上的即时性自然情感,更包括经过了深刻体验和长期积淀之后的人类情感。创造主体的思想越深刻,其情感就越是远离偶然性与个别性。在创造性想象的过程中,艺术家面对客体对象,同时又唤起自身的记忆机制,究竟要如何复现和重塑新的形象或意境,主要须由情感的结构模式来决定,亦即要符合情感的逻辑。创造主体无论怎样驰骋想象,也不会违背内在情感本身的模式和结构。情感的柔和与平静,就会与相应平和的物象相联系;情感的壮阔与雄奇,自然会与相应壮美的物象相联系。鉴于表现感情的需要,创造主体可以打破时空的限制,运用象征、变形、夸张等手法,甚至采用抽象的手法来表现。

  3.审美联想

  审美联想是指审美主体由当前所感知的事物引发而想起有关的另一事物的心理活动。想象和联想有着密切的联系。联想往往能激发艺术家的想象,想象与联想也可以相互交叉与融合。

  联想是从对当前事物的感知中回忆起有关的其他事物,是中枢神经中已经形成的暂时联系的恢复;而想象是在头脑中改造记忆中的表象,从而创造新形象的过程,是中枢神经中旧的暂时联系经过重新组合形成的新的暂时联系的过程。因此,联想的结果是记忆形象的再现,而想象的结果是记忆形象经过重新组合而形成新的形象。

  联想具有多种样式,按事物之间相互关系的性质,我们可将它分为以下几种:

  接近联想,指甲、乙两事物在空问或时间上接近,由甲联想及乙,从而引起一定的情绪反应。“睹物思人”、“爱屋及乌”,看到瑞雪想到丰年,“憎恶和尚恨及袈裟”这都是一种因物的联想激起人情绪的变化。在艺术创作中,艺术家虽只直接描写了甲物,却可以借助联想的功能将欣赏者想象的活动引向乙物。“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是猿声触动了人的哀愁。“风急天高猿啸哀”“两岸猿声啼不住”是人对自然景物的移情。这样的接近联想,是艺术创作中的一种心理活动,在艺术创作中有重要作用。

  类似联想,指甲、乙两事物在某一点上有相似之处,人们感知到甲就联想到乙。类似联想是由事物间的相似性引起的,这种相似不仅限于事物在形状、色彩、质地等形式方面的相似,也包括事物性质、本质方面的相似。艺术创作中的比、兴手法都是以类似联想为基础的。

  对比联想,指甲、乙两件事物具有相对立的性质特征,人们感知到甲时就联想到乙。如杜甫的名句:“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对比联想能够使人们在艺术创作中鲜明、有力而精练地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情感,也可使欣赏者更深刻、准确地领会创作意图,与创作者产生极大共鸣。

  关系联想,由感知的事物想到该事物的意义及与其相关联的事物,称为关系联想。如由文具想到钢笔、铅笔、橡皮等具有种属关系的事物;由阴天想到下雨等具有因果关系的事物等等。

  关系联想的审美意义主要表现在:

  第一,使人由审美对象的审美特征的现实意义联系到它的历史意义;

  第二,使人由审美对象的审美特征所产生的结果联想到它产生的原因;

  第三,使人由审美对象的部分审美特征联想到它的整体或全部的审美特征。

  以上这几种联想都是由于感知事物引发起另一事物的心理活动在艺术上的创造。这些联想和事物激发了艺术家的想象而创造了艺术作品。而想象与联想又可以相互交织与融合。联想是想象的方式,而想象又可依靠联想,在艺术创作中两者往往交织在一起,有时分不清是想象还是联想,它们融合在一起为艺术创作创造了丰富的心理因素。

  (三)审美情感

  在艺术创作中,情感作为一种审美心理因素也有着非常重要的地位与作用。强烈的情感体验,正是审美活动区别于科学活动与道德意识活动的一个最为显著的特点。心理学家把人所特有的复杂的社会性情感称为高级情感,并据此划分为道德感、美感、理智感三种。

  1.情感是人对客观现实的一种特殊的心理反映,是对客观事物是否符合人的需要的一种复杂的心理反应,是主体对待客体的一种态度。审美情感则是审美主体对客观审美对象是否符合自己的需要所作出的一种心理反应。情感就其内容而言是丰富多样的,也就是说,人的情感的根源在于极其多样的自然和文化的需要。凡是能满足已激起的需要或能促进这种需要得到满足的事物,便引起积极的情绪状态,从而作为稳定的情感而巩固下来。凡是不能满足这种需要或是可能妨碍这种需要得到满足的事物,便引起消极的情绪状态,从而也同样作为情感而巩固下来。因此说,情感是人所特有的,它是在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产生的带有社会历史性。

  2.审美情感在创造活动中是联系感知、表象、想象、联想、理解、判断等心理因素的中间环节,是将诸种心理功能综合在一起的“混凝土”,是推动艺术创造思维进展的内驱力。在艺术创造主体的创造活动中,感知、表象、联想、理解、判断这些心理因素都含有情感因素,或是在情感因素的推动下在艺术创造中发挥作用的。在审美中,审美对象引起的感觉、知觉、表象本身就带有一定的情感因素,而在知觉、表象基础上进行的想象和联想活动,更推动情感活动的自由地扩展和抒发。对艺术创造对象的审美理解、判断的过程、情感同样起一定的作用。理解判断中的爱与憎、是与非、美与丑,无一不受情感的驱动。在艺术创造中情感已经将这些心理功能综合起来了。成了混合在一起、推动整个艺术创造思维的内驱力。“情景交融”、“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就是古人在艺术创造中审美情感活动在艺术创造展开的描述,这里情感在艺术创作中的内驱力是显而易见的。

  3.与人的日常情感相比,创造主体的审美情感更加丰富、深沉和细腻,是多层次、多方面的。同时具有很强的个性色彩。

  (四)审美理解

  (1)审美理解是人在审美过程中对主体与审美对象的相互联系、内容与形式的审美特性及其规律的认识、领悟或把握。理解是通过揭示事物间的联系而认识新事物的心理过程。按照理解深浅程度的不同,可将理解分为对事物外部联系的理解和对事物内部联系的理解,这两种理解形式在美感活动中都不是仅仅依靠概念、判断和推理的逻辑思维形式进行的。审美理解是与感知、联想、想象、情感等审美心理因素密切联系在一起的,具有生动的形象性。

  (2)审美理解是和感知、情感、想象等心理因素交织在一起的,领悟式的理解,它是一种透过表面直达深层的理解,它体现出积淀在感性中的理性,是审美判断和逻辑推理的结果。感知、想象、情感这些心理机制由于个人所具有的感性因素在其中占据,所以它们之中必然有许多不符合定式的东西,必然要有一个充满理性的过程对它们的结果进行一个修正,从而达到实际的要求。

  (3)审美理解是美感深化的表现和必要环节,它能够推动想象和联想的展开,并促成艺术意蕴的升华。对于每一部艺术作品内在意蕴和深刻哲理的认识和提升更不能脱离理解因素。在中国美学中,艺术作品常常追求一种“言外之意”、“弦外之音”或“象外之旨”;在西方美学中,艺术作品常常追求一种“寓意”、“意蕴”或“哲理”,但中外美学把这种追求都看作是审美的极致。艺术意蕴构成了艺术作品最深的层次,使得艺术作品在“有意味的形式”中传达出一种极其特殊的艺术魅力。显然,只有调动审美心理中的理解因素才能提升出艺术形象的深刻内涵,并促成艺术作品产生深邃的人生哲理和艺术意蕴。

  感知、想象、情感、理解作为艺术创造过程中的心理机制,虽然各有不同的发生作用和顺序,但实际上它们是互相依赖的,相互区分不是那么明显,缺少一个环节都有可能使升华难以实现。这个心理机制过程实现了从采集到整理到加工的全过程,推动了艺术创造的进程在艺术家头脑中的逐步发展和飞跃,对于艺术创造有着极其重大的作用。

  编辑推荐:

  2011年成人高等学校专升本艺术概论真题答案解析

  2012年成人高等学校专升本艺术概论真题答案

  2013年成人高等学校专升本艺术概论真题答案

  成人高考专升本艺术概论预测试卷第一套

  环球网校友情提示:成人高考专升本艺术概论第四章艺术创作重点,请各位考生及时关注,更多内容请关注环球网校成人高考频道或成人高考论坛,我们愿与广大考生朋友探讨交流,共求进步!

  【摘要】环球网校成人高考频道为您提供“成人高考专升本艺术概论第四章艺术创作重点”,如果想要报考成人高考,请关注环球网校本频道发布的报名信息以及相关复习资料。小编为大家搜集整理了一些成人高考复习资料,本文是成人高考专升本艺术概论第四章艺术创作重点。

  二、艺术思维

  (一)形象思维

  1.形象思维是艺术家在创作活动中,从发现和体验生活到进行艺术构思,形成艺术意象,并将其物化为艺术形象或艺术情境的整个过程中所采取的一种主要思维方式。形象思维是艺术的认识过程离不开具体的活动着的人和环境。它的思维过程离不开形象,并且把认识的结果用活生生的形象表现出来的思维方式。离开具体、生动的形象,形象思维就无法进行。

  关于形象思维,文艺界和学术界至今仍有各种不同的看法。但多数人都已承认这一思维现象的存在。作为一种艺术的思维方式,它是人类能动地认识和表现世界的基本形式之一,是艺术地把握世界的特殊思维形式,也是艺术家审美感受力和艺术感受力的体现。艺术创作是一种形象思维。别林斯基说:“哲学家用三段论法,诗人用形象和图画说话。”艺术创作始终和具象可感的形象连在一起。在整个创作过程中,形象性是最突出的美学特征。另外,形象思维的过程不依靠逻辑推理,而是始终依靠想象、情感等多种心理功能。因此,形象思维成为艺术创作和欣赏的主要思维方式。

  形象思维最基本的特点有以下几点:

  第一,具象性,即形象思维过程始终不能离开感性形象。如同抽象思维始终离不开概念一样,形象思维的特点是自始至终离不开具体可感的形象,总是运用形象来进行思维。

  第二,情感性,情感是人展开形象思维的动力,也是贯穿于整个形象思维过程的重要心理因素。在情感的作用下,感知、联想、想象等成为形象思维的主要心理活动方式。

  第三,创造性,即形象思维过程依靠想象、情感、理解等多种心理功能,能够在表象的基础上创造出从未有过的新形象、新事物。

  第四,整体性,如果说抽象思维侧重于分析,那么形象思维更侧重于综合。形象思维更强调从整体上去把握事物,通过事物的整体形象来把握其内在的本质和规律。

  由于形象思维具有的这些基本的特点,因而它成为了艺术创作和欣赏的主要思维方式。

  首先,艺术创作的全过程始终离不开具体可感的形象,艺术家在着手创造艺术形象之前,先经过一个艺术体验或构思的过程,将要创造的形象,已经以表象的形式在他的头脑中自发和自觉地活动起来。形象思维的这种具象性特点,可以被所有艺术家的创作实践所证实。鲁迅在谈到阿Q这一人物形象的产生时说过,阿Q的形象,在我心目中似乎已有了好几年。”许多作家艺术家在这一点上有相同的体会,他们将要塑造的人物形象实际上已经在他们头脑中酝酿构思了相当长的时间。艺术家在创作时,大量具体可感的事象和物象,与创作主体的情感和心智相交融,作为主体进行形象思维的基本依据和材料,使其逐渐衍生和形成为审美的艺术意象。而当艺术家将艺术意象不断完善并欲物化为艺术形象时,他所赖以思维的众多事象或物象并未失去其具体性与可感性,只是这些事象与物象已经不是最初的状态,而是经过与艺术家审美情感及心智的交融与化合,已经成为升华了的事象与物象,其具体可感性依然突出和鲜明。

  其次,艺术创作的全过程始终依赖想象、情感等多种心理功能,因而艺术创作的主要思维方式只能是形象思维。哲学家的思维方式是抽象思维,是用概念或范畴来进行判断和推理,它需要客观地、冷静地对待事物,揭示出潜藏于事物中的“真”。而艺术家的思维方式,主要是形象思维,它离不开艺术家生动的想象和丰富的情感,艺术家通过积极能动的创造活动,发掘出蕴藏在事物中的“美”。在艺术创作中,想象是核心,情感是动力,离开了想象和情感,就没有艺术。

  再次,艺术创作的全过程始终具有整体性的特点,这也是形象思维的一个基本特点。为了保持一个艺术作品的整体性,作家可以忍痛割爱,删去某些或许够得上精彩的情节和细节;电影艺术家则可以剪掉许多拍摄精致的画面和镜头。据说罗丹在完成巴尔扎克雕像的过程中多次进行了加工修改,有一次在完成雕像的雏形后,他找来三个学生征求意见,哪知这三个学生都对雕像的那双手赞不绝口,有的赞扬说只有上帝才能创造出这双手,有的赞扬说单凭这双手可以使罗丹在艺术史上不朽。罗丹听完后,出乎他们意料之外,抡起斧子砍掉了雕像的这双手,并且告诉学生们,“傻子们,这双手太突出了!它们已经有了它们自己的生命,它们已不属于这个雕像的整体了。所以我不能不把它们砍掉。记着,而且好好地记着:一个真正完美的艺术品,没有任何一部分是比整体更加重要的。”

  由此可见,形象思维的这些基本特点完全符合艺术创作的需要,显然,形象思维是艺术创作基本的和主要的思维方式。但是,我们也应当看到,艺术创作是人类高级的、复杂的审美创造活动,远不是那么简单和单纯,艺术创作是以形象思维为主,但同时也离不开抽象思维和灵感思维。

  2.形象思维具有具象性、情感性、创造性等特性。形象思维的具象性是指形象思维始终以具体可感的事象或物象作为思维的材料;形象思维的情感性是指形象思维过程中渗透着丰富的审美感情色彩形象思维的创造性是指在原有思维材料基础上促成新形象或新意境的生成。

  (二)抽象思维

  1.艺术创作是人类高级的、复杂的审美创造活动,艺术创作以形象思维为主。那么,是不是艺术创作就不需要抽象思维呢?答案显然是否定的。尽管形象思维是艺术创作的主要方式,但抽象思维也是不可缺少的。

  抽象思维是人类最普遍的思维形式,是运用概念来进行判断、推理和论证的一种思维方法。抽象思维主要应用于哲学、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等领域中的理论研究和逻辑推理。从通常的意义来看,科学研究虽以抽象思维为主,但有时也需要形象思维,通过对形象思维中想象、联想、情感等因素的借助,推动科学研究、社会管理及物质生产等项事业的发展。

  2.形象思维与抽象思维可以在艺术家的创造活动中相互交叉的转化。必须强调指出的是,抽象思维在艺术活动中,必须服从于形象思维的规律,有机融合在形象思维之中,如钱钟书先生所讲“理之在诗,如水中盐……无痕有味。”事实上,在艺术活动中,形象思维与抽象思维也正是这样相互融合、彼此渗透,共向发挥作用。

  抽象思维与形象思维都是人们对现实的把握,二者不是相互对立和排斥的关系,也不能互相代替,而是在不同的人类社会实践活动之中相辅相成地发挥作用。由于社会各类实践活动性质的差异,人们对于二者的采用也各有侧重。艺术家在审美创造中主要地要使用形象思维,而哲学家、科学家以及更多从事社会管理及物质生产的人们则主要地使用抽象思维。同时,艺术创作也离不开抽象思维。在艺术构思与创造的过程中,尤其是某些宏篇巨制,需要较长的时间,不像一些小型的即兴之作,可以在短时间内完成。艺术家必须有一个完整的艺术构思才能开始创作。诸如作品体裁的选择、主题的提炼、结构的安排、人物性格的设计、表现手法的选择等等,都离不开抽象思维活动。有些作品还包含一定的哲理思考,这就更离不开抽象思维。现在,科技的发展为艺术带来了新的转机。如高科技在电影中的运用已非常之多。这也证明,艺术创作主要依靠形象思维,但也离不开抽象思维。

  (三)灵感

  1.灵感是指艺术家在创造活动中,由于大脑皮质的高度兴奋,所产生的一种特殊的心理状态,是艺术家在抽象思维和形象思维的基础上,意识和无意识的相互作用,突然激发的、情绪特别亢奋的、极富创造力的精神状态。

  灵感可分为两种:一是在形象思维中爆发的灵感;一是在抽象思维中爆发的灵感。前者在艺术构思过程中出现的机会较多,后者在科学思维过程中出现的机会较多。这是为艺术家和科学家都承认并经历过的。

  灵感是艺术家长期精心构思、艰苦寻觅的精神能量在一瞬间的突然爆发,它与无意识或潜意识也有一定的关系。所谓无意识,或者潜意识和下意识,是相对于意识而言的。在普通心理学中,无意识指人的不知不觉、没有意识的心理活动。艺术创造是艺术家有目的、有意识的一种创造性活动,因此,艺术创作中意识的作用,得到普遍的承认。但是,对于艺术刨作中究竟有没有无意识的作用,就存在着截然不同的意见了。我们认为,从总体上看,艺术创作无疑是艺术家有目的、有意识的创造活动,意识在艺术创作中起着主要和支配的作用。然而,艺术创作中又确实存在着一些无意识或下意识的活动,这种无意识或下意识常常成为激发顿悟、灵感的契机,也常常成为表演艺术二度创作的最佳瞬间。事实上,无意识或下意识并不神秘,它其实也是人的一种正常心理活动。意识与无意识之间构成了一种辩证的关系。

  现代生理学、心理学和思维科学的发展,正在逐步揭开灵感的奥秘。作为一种特殊的精神现象,灵感具有突发性、超常性、易逝性等特征。

  在艺术创作活动中,形象思维与抽象思维、灵感构成了十分复杂的辩证关系,它们彼此渗透、相互影响,共同构成了艺术思维。在艺术思维中,形象思维是主体,抽象思维和灵感也在积极发挥作用。灵感是形象思维的深度表现。

  2.灵感的特征:突发性、超常性、易逝性。

  3.形象思维与灵感有一定的联系,二者往往交互作用。

  总之,在艺术思维中,形象思维是主体,但抽象思维和灵感思维具有重要的作用。

  编辑推荐:

  2011年成人高等学校专升本艺术概论真题答案解析

  2012年成人高等学校专升本艺术概论真题答案

  2013年成人高等学校专升本艺术概论真题答案

  成人高考专升本艺术概论预测试卷第一套

  环球网校友情提示:成人高考专升本艺术概论第四章艺术创作重点,请各位考生及时关注,更多内容请关注环球网校成人高考频道或成人高考论坛,我们愿与广大考生朋友探讨交流,共求进步!

分享到: 编辑:环球网校

资料下载 精选课程 老师直播 真题练习

成人高考资格查询

成人高考历年真题下载 更多

成人高考每日一练 打卡日历

0
累计打卡
0
打卡人数
去打卡

预计用时3分钟

环球网校移动课堂APP 直播、听课。职达未来!

安卓版

下载

iPhone版

下载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