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自考新闻评论写作资料第十四章(1)
第十四章 广播评论
广播评论的概念
从体裁的角度看,广播评论是按照广播的传播特点,以便于口说耳听的方式撰写、制作和播出的新闻评论,是一种政论性的广播新闻体裁。
广播评论是通过媒介、面向广大听众阐述对于客观事物见解和看法的一种体裁。
广播评论是广播按自己的传播方式移植和改造报刊评论体裁的产物
首先,广播评论的特点是便于口说耳听。新闻评论早在广播出现以前,就作为报刊体裁存在着。广播这种后起的新闻媒介在移植新闻评论的同时,也按照自己的传播特点逐步改造这种体裁,从而形成了不同于报刊评论的表态方式。
重视事实论据,语言通俗如话、结构脉络简洁、重点处不辞繁复等等。这一切归结起来,都是为了更好地适应广播的传播特点,方便声音表达,争取琅琅上口、悦耳动听的传播效果。
其次,广播评论具有政论性。所谓政论性,指以说理为主要手段,着重从思想、政治、伦理的角度,阐述对于新闻事件和现实问题的见解,藉以指导社会实践、引导社会舆论。正是由于这一属性,即使反映同一新闻事实,广播评论同其他广播体裁也判然有别。广播评论主要通过议论,从政治、思想的角度分析事件的实质及其影响,它的说服力在于中肯地触及问题的症结。广播评论的政论性既是它体现新闻评论体裁特征的关键,也是它区别于其他广播新闻体裁的根本界限。
广播的传播优势和劣势
广播运用由电波传送的声音符号表达内容。认识广播的传播特点,关键是认识在电波传送的条件下,声音符号的表现功能发生了哪些变化。
声音包括有声语言和音响。与文字相比较,在日常交流中运用有声语言表情达意,直接拆诸口说耳听,更为方便、快捷,几乎不受接受者的文化程度的限制,可以拥有更多的听众。
声音也同样存在不如文字的弱点或劣势:稍纵即逝,过耳不留,只能即时听知;不易保存,多次转述容易“走样”,甚至截然相反;听的人不拥有选择权,不易把握重点,因而往往处于被动状态。
通过电波传送,声音插上了“电翅膀”,它的优势发挥到了极致。电波的速度相当于光速,可以把表现内容的声音顷刻之间送到覆盖区的任何地方。但与此同时,在电波传送的条件下,说话人与听话人存在着空间距离,声音脱离了具体语言环境,丧失表情、动作等辅助手段;传、受双方不能进行直接交流,听众容易因被动接收而陷于半收听状态,更容易受外界的干扰;而说话人失去了直接的反馈,也难以随时改进表达方式和方法。从这个意义上说,广播的声音传播,是自然形态声音的表达优势和劣势的两极化发展,是更加巨大的传播优势和更加不易克服的劣势的对立统一。
听众的接收状态
一是由于较少受文化程度的限制,听众的绝对量大;二是按接受能力划分的层次多,在成年人中至少多了文盲、半文盲两个受众群体;三是整体的平均接受能力低于报纸的读者;四是多数听众处于半接收状态;五是在同一时间里一般只能选择一种媒介,不像读者那样可以同时翻阅几份报纸。由于听众经常处于半收听状态,因而对于广播评论个性的发展无疑具有决定性的影响。
新闻评论论政性特点的两重性
政论性作为新闻评论的体裁特征之一,以说理为基本表现手段。任何说理都以逻辑思维为基础的,都必须运用概念、判断和推理等逻辑方法,也都带有一定程度的概括性和抽象性。而概括和抽象的结果,一方面可以扩大作品容量、增强作品的思想深度,另一方面也可能给受众带来理解的困难。因此,政论性的广播评论中具有容量大、内蕴丰富和浓缩度高、不易理解的两重性。
媒介、听众因素的稳定性和体裁因素的可塑性
广播的传播特点,来自它的传输系统和符号系统;只要声、电的物理性能不变,其本质特点就将是稳定的,并不因传输技术和设备的进步而改变。受众的状况,作为个体虽然经常处于变化之中,作为整体也是相当稳定的。而广播评论作为体裁本来就是为表现内容服务的,而且本身仍然处于发展和完善的过程之中,无疑是三者之中最活跃、最具可塑性的因素。从这三个因素的基本态势看,当然只能体裁服从媒介、受众,适应媒介的传播特点,适应听众的需求和接受能力、接受习惯;如果反过来要求媒介、受众适应体裁,那就无异削足适履,也就无所谓广播评论了。
更多自学考试复习资料请您持续关注环球网校自学考试频道!
最新资讯
- 考前必背!自学考试《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论述题高频考点2024-10-19
- 自考报考策略:科学搭配科目,加速毕业进程2024-07-20
- 2025年考研考生五一假期,英语科目应该如何复习?2024-05-03
- 备考指南!2024年4月自学考试考前要做哪些准备?2024-03-31
- 考前备考冲刺!自考如何一次就过?2024-03-30
- 考点汇总:《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论述题2024-03-25
- 备考资料:《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简答题考点汇总2024-03-25
- 自考可以从哪些维度进行备考?2024-02-17
- @自考生,这里有备考技巧2024-02-17
- 自学考试备考复习方法!建议收藏2024-02-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