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自考医学心理学复习要点(27)
二十三、康复心理学:是运用心理学的理论和方法,研究和提示康复过程中康复对象的心理现象及规律的科学。
二十四、康复心理学的研究内容:
1. 研究心理应激源与残疾的关系,改变不良行为模式和反应,增强个体的社会适应能力和心理承受能力,减少残障的产生。
2. 研究康复对象的心理,掌握康复对象在过程的心理变化规律,为心理康复提花科学的依据,充分调动患者主观能动性,促进其身心功能的康复。
3. 研究心理治疗在康复中的作用,根据患者不同情况,给予适当的心理治疗干预,解决康复过程的各种心理问题,促进康复。
4. 康复心理评估,应用心理评估方法,对康复对象的心理活动水平进行评定,为制定心理康复计划提供依据,同时对心理康复的效果做出客观评估。
5. 对康复对象及其家属提供心理咨询,帮助患者及其家属正确对待残疾,改善和消除不良情绪和不良行为方式,及进干预患者的心理危机,预防自杀。
6. 研究运动疗法、作业疗法等康复手段对患者心理的影响,避免负性影响呼,充分发挥其积极作用。
二十五、伤残病人的心理变化:
1. 心理休克:对突然发生的残疾让患者来不及应对,茫然不知所措,陷入心理休克的状态,表现为麻木、震惊、漠然、反应平淡、迟钝甚至无动于衷,也有些患者表现为思维混乱、意识朦胧。
2. 否认:患者意识清醒后,往往陷于严重的恐惧和焦虑状态,无法面对伤残这个残酷的现实,不接受自己已经残疾的认知。
3. 愤怒:当患者意识到残疾怀恨已成现实,往往会把这种残疾视为一种不公平的待遇,对自己或他人产生无名怨恨,表现得烦躁焦虑,对亲友和医护人员冷漠、敌视,甚至不能自制,发生毁物,打人的行为。
4. 抑郁:躯体残疾者均存在不同程度的抑郁,轻者表现为闷闷不乐、对周围事物缺乏兴趣,重者长时间持续心理低落,对生活失去兴趣、自信心丧失甚至出现自杀行为。
5. 自卑和自责:残疾者可能由于社会角色的改变,生活、家庭、事业等方面的损失,病损的长期折磨,以及各种生理功能障碍等因素的影响,产生自卑心理;他们也可能认为给亲人和家庭带来了不幸和累赘,因而自责、敏感、多疑,对生活推失去信心。
6. 退化:有些患者可能在行为上出现退化,成年人多再现为自我中心,要求多,不配合治疗;儿童口才则可能表现为遗尿、类似婴儿的行为、不合作等等。
7. 适应:大部分残疾者通过一系列的心理变化和抗争,最后可以接受残疾的现实,在认知、情感和行为上逐渐适应。他们会重新评价自己,挖掘自己的潜能,寻找并抓住康复机会,积极主动配合治疗。
最新资讯
- 考前必背!自学考试《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论述题高频考点2024-10-19
- 自考报考策略:科学搭配科目,加速毕业进程2024-07-20
- 2025年考研考生五一假期,英语科目应该如何复习?2024-05-03
- 备考指南!2024年4月自学考试考前要做哪些准备?2024-03-31
- 考前备考冲刺!自考如何一次就过?2024-03-30
- 考点汇总:《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论述题2024-03-25
- 备考资料:《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简答题考点汇总2024-03-25
- 自考可以从哪些维度进行备考?2024-02-17
- @自考生,这里有备考技巧2024-02-17
- 自学考试备考复习方法!建议收藏2024-02-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