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自考《公共关系》基础知识第五章第七节
第七节 公众心理的其他方面
一、价值观与公众行为
1.价值观是人生观的核心,在特定的条件下,人的价值观念是相对稳定持久的,但随着人的地位的改变,价值也会随之受到影响而改变。影响人们价值观主要因素有:
<1>个人的成就感、事业心。
<2>过去的成功或失败的经历。
<3>周围环境、生活条件的影响。
<4>对目标的接近程度。
2.认识和分析人们的价值取向类型,对于选择公众对象、确定公关活动的目标、调整或协调组织与公众之间的关系具有重大的意义。(课文P161第三段重点理解)。
二、团体压力与从众心理
(一)从众心理是指在社会团体的压力下,个人不愿意因为与众不同而感到孤立,从而放弃自己的意见,采取与团体中多数人相一致的行为,以获得安全感、认同感和归属感,这一现象称为社会从众行为,或称为团体压力下的顺从现象,俗称“随大流”;其产生的主观原因是不愿意被孤立,从众行为的客观原因是外来的影响和压力。
(二)决定团体成员是否从众的因素有哪些?
1.团体方面,可以归纳为:
<1>团体的性质起重要作用;
<2>如果团体一贯的团结,团体成员间的感情深厚,则容易顺从,反之则不容易。
<3>如果团体的气氛是民主的,则个人的不同意见容易坚持。
<4>如果团体中绝大多数人的意见一致,而仅有一人意见不一致,则易于顺从,反之则不易顺从。
<5>如果团体的多数意见受到社会支持,个人意见不受社会支持,则容易从众,反之则不易顺从。
2.个人方面,可以归纳为:
<1>个人在团体中的地位比别人高;个人的智慧与能力高;个人情绪是稳定的;不重视人际关系的个人易从众;个人整体观念不强,不重视组织原则都不容易从众。
<2>问题本身,对于非原则问题对比原则问题容易从众。
三、逆反心理与从众行为
1.逆反心理是指作用于个体的同类事物,超过了个体器官所能接受的限度而产生的一种相反的体验,使个体有意识地脱离习惯的思维轨道,相相反的思维方向探索。
2.心理感应抗拒理论
<1>心理感应抗拒理论,是阐明人们的逆反心理宣传的主观原因的理论,是美国心理学家布林在其专著《心理感应抗拒理论》在首次提出的。
<2>自由行为,对于一个人来讲,是在某一个时期,他有一套可供自己选择的行为,这套行为中任何一种行为在什么时间发生都可以自己决定,所以称为自由行为。
3.影响心理抗拒的因素:
<1>对自由的期望;
<2>对自由剥夺的威胁,即这种自由受到威胁,人们会产生心理抗拒且企图使自己保持这种自由。
<3>自由的重要性程度,是指这种自由行为更能满足自己的需要,而且无法用其他行为来替代。
<4>是否会影响到其他自由。
4.心理抗拒阻止态度的转变
最新资讯
- 考前必背!自学考试《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论述题高频考点2024-10-19
- 自考报考策略:科学搭配科目,加速毕业进程2024-07-20
- 2025年考研考生五一假期,英语科目应该如何复习?2024-05-03
- 备考指南!2024年4月自学考试考前要做哪些准备?2024-03-31
- 考前备考冲刺!自考如何一次就过?2024-03-30
- 考点汇总:《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论述题2024-03-25
- 备考资料:《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简答题考点汇总2024-03-25
- 自考可以从哪些维度进行备考?2024-02-17
- @自考生,这里有备考技巧2024-02-17
- 自学考试备考复习方法!建议收藏2024-02-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