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自学考试 > 自学考试备考资料 > 2018年自考中国当代文学作品选:红玉米

2018年自考中国当代文学作品选:红玉米

更新时间:2018-03-06 09:30:48 来源:环球网校 浏览78收藏39

自学考试报名、考试、查分时间 免费短信提醒

地区

获取验证 立即预约

请填写图片验证码后获取短信验证码

看不清楚,换张图片

免费获取短信验证码

摘要   2018年4月自学考试复习资料尽在环球网校,以下是2018年自考中国当代文学作品选:红玉米,更多资讯请关注环球网校自学考试频道。  作者简介:痖弦(1932——) ,原名王庆麟,生于河南南阳,后移居中国台湾。曾在
  2018年4月自学考试复习资料尽在环球网校,以下是2018年自考中国当代文学作品选:红玉米,更多资讯请关注环球网校自学考试频道。

  作者简介:痖弦(1932——) ,原名王庆麟,生于河南南阳,后移居中国台湾。曾在中国台湾《幼狮文艺》、《联合报》副刊、文化大学、东吴大学任职。1954 年与张默、洛夫等创办“创世纪诗社”。诗风严谨而富于开拓性,将民谣的写实与心灵探索相结合,成为中国台湾现代诗的代表诗人之一,被誉为“一日诗人,一世诗人”。 痖弦提出了“新民族诗型”的观点,主张追求形象第一,意境至上; 强调中国风与东方味,充满了超现实主义的色彩,他的作品语言凝练、圆融、典雅,口语生动活泼、音乐性强,并能表现悲悯情怀、生命之甜美与现代人生命困境之探索。代表作有《痖弦诗抄》、《深渊》、《盐》等。另有《痉弦自选集》、《痉弦诗集》等。

  “创世纪诗社”:中国台湾的诗人,主要是一些军中诗人,在一九五四年十月成立“创世纪诗社”,同年十月十日出版《创世纪》诗季刊。创世纪诗人针对现代派,提倡新民族诗型,以期对新时代、新世界有新的认识。“新民族诗型”的创作路线,要求现代诗排除纯理性、纯情绪的呈现,主张“美学上直觉的、意象的表现”,“形象第一,意境至上”,强调中国风,同时赞同运用西洋现代诗的技巧,重视“感性”。以沧桑之感、超越情怀、纯诗意向和边缘处境为创作心态的四个要素,在困境中以创意开辟“反常合道”的超越之路,体现了创世纪诗社沟通民族与现代、美学与社会、独创与传统的文化使命及其史册蕴涵。

  知识点:

  1.识记作者“创世纪诗社”发起人,代表作有《痖弦诗抄》、《深渊》、《盐》等。

  2.简析本诗的主题意蕴。

  本篇写于1957 年冬天,该诗以清澈纯正的声音、明快流畅的节奏与旋律、意蕴丰满的意象,写出了诗人在历经世事、被现代生活放逐后的记忆,抒发了记忆中的人生、家园、故土以及历史与文化的情结。同时,本诗更写出了作者站在日益废墟化、荒原化的现代人心灵的土壤上,对传统文化的一种回顾、反思和守护。

  思乡,是所有文学题材中最为广泛的题材。从人性的角度来说,一个人一旦脱离了母体,就开始永无休止的漂流和游荡;因此,每个人的家乡不仅仅代表着某一个具体的地方,它是一个及其复杂的混合物,其中包含着年代、地域、时空等等因素,还包含真实与虚幻的想象及一种心理体验。

  起笔“宣统那年的风吹着/吹着那串红玉米”,犹如我们画人物时,先画的那双眼睛,贯穿着整幅素描的位置、走笔及光暗,首先出现的这串红玉米,使接下来的几个“犹似”,有了推演的空间。这串红玉米,本来只是一个点,但当它跟特定时间“宣统那年”连接,就成了一条线,

  一条贯穿全诗的主线。 接下来给这串玉米定格在某个方位:它就在屋檐下/挂着/好像整个北方/整个北方的忧郁/都挂在那儿。北方的屋檐下,忧郁是“他”的神情。然后,是一些在北方的情节,“犹似一些逃学的下午/雪使私塾先生的戒尺冷了/表姊的驴儿就拴在桑树下面”、“犹似唢呐吹起/道士们喃喃着/祖父的亡灵到京城去还没有回来”、“犹似叫哥哥的葫芦儿藏在棉袍里/一点点凄凉,一点点温暖/以及铜环滚过岗子/遥见外婆家的荞麦田/便哭了”,思维如视线,起伏变化,各有长短,如此众多的点,决定了这幅画的体积,也就是我们常说的空间。

  而明暗交织(明的:雪、戒尺、驴儿、桑树、唢呐、道士、葫芦儿、棉袍、铜环、芥麦田。暗的:私塾先生、表姐、祖父、哥哥、外婆)的手法,更是加强了画面的立体感,使层次的空间,有了真实的质感。这里的每一节,都是单独的面,它们似乎松散地呈现,仅靠前面那串红玉米来推演出来,其实不是,它们更多的,该看成是丰富了那串红玉米的内涵,使其因具备了“神情”而栩栩如生。“就是那种红玉米/挂着,久久地/在屋檐底下/宣统那年的风吹着”,这句重复,起到的作用不仅是强调,更是对上述推演的结束。那么究竟是什么“风”把诗人记忆里这些反复纠缠的生命片断给抖落出来?或者说,是什么“风”使北方变得苍凉、衰败和忧郁?两个时间节点具有高度的概括性。

  “宣统”,标志着古老中国几千年封建帝制的覆亡,“一九五八年”,中国台湾进入现代工业文明迅猛发展时期。而在这样一个特殊的历史时段,中国社会经历了空前的战乱,民族的救亡图存和民族身份的确认成为时代主题。“红玉米”就定格在这一历史的横断面。它“挂着”(整首诗“挂”字出现了六次),悬浮着,没有根,头朝下,在风中晃荡,这不正是现代人漂泊天涯、浪荡无根的写照吗?这不正是古老的农耕文明、乡土精神一点点被蚕食,一点点失落的写照吗?“我的南方出生的女儿也不懂得/凡尔哈伦也不懂得”,“你们永不懂得”。(凡尔哈伦,比利时具有国际影响的著名象征主义诗人,素有“力的诗人”和“现代生活的诗人”的美称,也是一位有强烈爱国激情的人民诗人)没有传统中国乡土生活经验,为现代文明宰制的年轻人不会懂得;根本就没有踏上中国大地的现代西方人或者西化者自然更不会懂得。渔舟唱晚、牧童短笛、牛郎织女、东篱把酒……都成了现代人的梦幻记忆和无奈感喟。

  然而,还有必要再次回到诗人冷暖交织的情感世界。在诗歌的最后,诗人说:“犹似现在/我已老迈/在记忆的屋檐下/红玉米挂着/一九五八年的风吹着/红玉米挂着。”诗人并不老(25岁),是记忆老迈,是温暖的记忆越来越遥远,未来越来越难以捉摸,这是“凄凉”的;然而,即使“一九五八的风吹着”,“红玉米挂着”,永远“在记忆的屋檐下”,记忆就是“家”。在这一节,诗人连用两句“红玉米挂着”,意在强调一切都还存在,都不会褪色。这既是对生命家园最美好的期待与祝愿,更是对乡土精神的内在生命力的自信和自豪,这是“温暖”的。

  3.诗中“宣统那年的风”“1958年的风”有何含义?简析“红玉米”意象的内涵。

  “红玉米”是点题的关键词,是高度浓缩的意象,它凝结了家园、传统、历史、文化等复杂的心绪。诗人被放逐后的北方生活记忆,全都维系在旧时屋檐下的悬挂在“宣统那年的风吹着”的红玉米,是想象中的历史情致;悬挂在“一九五八年的风吹着”的屋檐下的红玉米,是现代人的精神象征。诗人的思绪和想象,在历史和未来的长河中艰难跋涉,在俯瞰中深沉思索。诗人的情思寄托在无垠的历史时空里,显现出开阔而悠远的博大和深度,但诗人对这一复杂情感的表达,全部浓缩在“红玉米”的意象上,它既是诗人精神创伤的象征,也成为历史、当下和未来的象征。这种时空交错所带来的奇异的阅读效果给读者以美的享受,体现了作者所追求的“意象要有节制,不能挥霍,要精简、精审地处理。用最少的字数表现最大的内涵;以有限表无限”(症弦谈诗)的写作理想。

  环球网校友情提示:环球网校高教自考频道为您整理,更多海量资源尽在环球网校。考生亦或登录高教自考论坛,与广大考友一起交流!

分享到: 编辑:环球网校

资料下载 精选课程 老师直播 真题练习

自学考试资格查询

自学考试历年真题下载 更多

自学考试每日一练 打卡日历

0
累计打卡
0
打卡人数
去打卡

预计用时3分钟

环球网校移动课堂APP 直播、听课。职达未来!

安卓版

下载

iPhone版

下载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