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成人高考 > 成人高考备考资料 > 成考专升本政治马哲复习题二

成考专升本政治马哲复习题二

更新时间:2009-10-19 15:27:29 来源:|0 浏览0收藏0

成人高考报名、考试、查分时间 免费短信提醒

地区

获取验证 立即预约

请填写图片验证码后获取短信验证码

看不清楚,换张图片

免费获取短信验证码

27.简述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 (简答)

  28简述生产力及其构成? (简答)

  29.简述国家的实质? (简答)

  30试述生产方式是社会发展决定力量的原理及其重要意义? (论述)

  31运用历史唯物主义国家职能的原理,说明我国社会主义时期坚持人民民主专政的必要性(论述)

  32运用社会意识相对独立性原理,说明加强政治思想工作的重要性(论述)

  33简述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辩证关系? (简答)

  34简述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 (简答)

  35.简述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辩证关系?

  36怎样理解社会基本矛盾? (简答)

  37简述阶级斗争是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 (简答)

  38运用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说明党的十五大制定的对我国所有必要性?(论述)

  39.运用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辩证发展的规律,说明我国进行体制改革的必要性? (论述)

  40运用社会发展是决定性和选择性相统一原理,说明我国建立社会主义制度的必然性? (论述)

  41.试述坚持党的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的重要意义? (论述)

  42简述人类劳动的本质特征? (简答)

  43怎样理解劳动创造了人? (简答)

  44怎样理解阶级及其实质? (简答)

  45简述历史唯物主义的上层建筑范畴? (简答)

  46简述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 (简答)

  47简述人的自然属性与社会属性的关系? (简答)

  48试论社会进步的前进性与曲折性的关系及其现实意义? (论述)

  49试论述人的价值的实现? (论述)

  50运用的马克思主义人的价值理论,说明树立正确价值观的重要性? (论述)

  参考答案

  27.简述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 (简答)

  ⑴实践是人类社会的起源和基础。社会不同于自然界,它是人类实践活动的产物,而自然界的基础在于自身,自然界的存在不依赖于人类。社会起源于劳动,劳动创造了人类社会。实践不仅创造着和体现着人和自然的关系,还不断创造和体现着人和人之间的社会关系。实践是人类社会的活动方式,没有,也就没有人类社会。

  ⑵实践构成了社会生产的基本内容。实践有三种基本类型,即物质生产实践,社会关系精神生产实践。这三种实践既相互区别又相互作用,构成了全部社会生活基本内容,即社会的物质生活,政治生活以及人际关系生活,精神生活。

  ⑶实践是社会发展的动力。社会历史发展的过程就是人类的展的过程。物质生产实践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社会关系是社会发展的重要动力,在阶级社会中,阶级斗争是阶级社会的直接动力;精神生产实践则推动社会的科学文化的发展,也推动着发展。

  ⑷实践揭示了社会规律的特点。社会规律和自然规律都是客观规律,但又各有特点,自然规律无论人类活动是否参与,都在起作用。社会规律则不同,它是通过人们的实践活动表现出来的,是“社会行动的规律”,它不存在于人类实践活动之外,而是内在地存在于人们的实践活动之中。

  马克思关于“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的诊断深刻,科学地提示了人类社会的实践本质。

  28简述生产力及其构成? (简答)

  ⑴历史唯物主义认为,生产力或社会生产国是人们在劳动生产实践过程中,改造自然和影响自然并使之适应社会需要的物质力量,也是人们解决社会和自然矛盾的实际能力。它表明人和自然界的关系。所以,生产力是标志人类征服自然,改造自然,从自然界获取物质资料的实际能力的哲学范畴。

  ⑵生产力既然是人们在生产劳动过程中形成的改造自然的客观物质力量,因而生产力是由客观物质要素所构成的复杂系统,是参与社会生产和再生产构成的一切物质,技术的要素的总和。劳动对象,劳动资料(以生产工具为主)和劳动者是生产力的基本要素。下面我们分别考察三个要素及其在生产中的地位:①劳动对象是人们在劳动过程中所能加工的一切对象。它分为两大类,一类是自然物,这是没有经过人类加工的,是自然界纳入生产过程的部分,另一类是经过人类加工的物体,是人创造纳入生产过程的部分,劳动对象是生产力中的一个基本要素,这是因为:其一,劳动对象是人们进行物质生产的前提要素,只有劳动者使用劳动工具作用于劳动对象才能构成现实的生产国,没有劳动对象也就没有物质生产。其二,劳动对象的不同情况直接影响着生产国的发展水平。使用同样的生产工具,花费同样的劳动,由于劳动对象的情况不同,生产出来产品的质量和数量也不大一样。其三,随着代科学的发展,能源,各种特殊性能已成为制造先进生产工具,机器系统和采用新工艺的前提,从而是对生产力的发展起了巨大的推动作用。②劳动资料是人们在劳动过程中用以改造或影响劳动对象的媒介体。劳动资料是生产力构成中的一个重要因素。这是因为:首先,人与自然界的相互作用必须以一定的劳动资料作为媒介体。正是人们利用劳动资料的机械的或化学的性能,把劳动资料作为发挥力量的手段,然后才能按照人们目的来改变和影响劳动对象,以便创造适合人类需要的产品。可以说,没有一定的劳动资料就不能有人类的生产。其次,劳动资料中的生产工具是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的客观标志,是人类征服自然能力的尺度。在原始社会中,人类使用最简陋的工具进行生产,这就反映了当时生产力极端落后的状况。③劳动者是指具有生产经验和劳动技能的人。劳动能力包括体力,也包括智力,在劳动生产中不仅需要一定体力的支出,也需要人的智力的支出,而且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智力的支出越来越重要。所以劳动者包括体力劳动者和脑力劳动者,劳动者是生产力的主要因素,是因为,劳动者是生产力中“人”的因素。劳动者是生产工具的创造者和使用者,生产工具要由人去驾驭,离开了劳动者,再先进的生产工具以及再好的劳动对象都不能发挥作用。总之,生产力要素包括劳动对象,劳动资料和劳动者。劳动对象和劳动资料组成生产资料,是生产力中“物”的要素,劳动者是“人”的要素。在“人”和“物”的要素中,人的要素起主导作用,而物的要素是必不可少的。生产工具是生产力发展的客观尺度,劳动对象是进行生产的物质条件。

  29.简述国家的实质? (简答)

  表面看来,国家是独立于社会各阶级之上的代表,但从实质来国家是阶级统治的暴力工具。

  ⑴国家是阶级的工具。国家产生以后,它总是属于某一阶级,掌握它是为了维护本阶级的利益,镇压敌对阶级的反抗,如果国家对各个阶级一视同仁,那么国家就去存在的条件,就不成为国家。

  ⑵国家是统治阶级的工具。既然在阶级社会中,国家不属于全社会所有,而属于某一个阶级,那么,是不是任何阶级都可以占有国家呢?不是的。只有经济上占统治地信的阶级才是国家的占有者。

  ⑶国家是统治阶级的暴力机器。国家作为阶级统治的工具,有一套特殊的公共权力机构。其主体部分是军队,警察,法庭,监狱等暴力机关,统治阶级凭借这些机关来实行统治,镇压被统治阶级的反抗,这正是国家本质的最鲜明的体现。

  ⑷由于国家问题直接关系着各阶级的根本利益,历来的剥削阶级思想家都力图掩盖国家的本质,宣扬国家是各阶级利益的“调节者”,全民利益的“捍卫者”,是“自由”,“平等”,“博爱”的化身,这些观点都是错误的。

  30试述生产方式是社会发展决定力量的原理及其重要意义? (论述)

  ⑴生产方式在社会发展中起着决定作用①物质资料的生产和再生产是人类社会赖以存在和发展的基础,也是人类社会前提。历史是人创造的,但是人们为了能够创造历史首先必须能够生活。为了生活就要进行劳动以谋取生活资料,也就是说人类为了生存,就需要解决食品,衣服,住房,燃料等问题,如果离开物质资料的生产,人类社会就不可能存在。②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决定社会的发生和面貌。人类社会是一个复杂的有机体,除了物质生活以外,还有社会的政治生活,精神生活等等。但是只有“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制约着整个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过程。”社会领域中的各种关系都是在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基础上建立起来的。有什么样的生产广度工,就有什么样的社会结构及其政治制度。也就会有什么样的社会形态。例如,资本家私人占有制为基础的生产方式,社会性质也必然蛮资本主义的。总之,一个社会是什么样的性质,处于什么样的阶段上,最终都是由生产方式决定的。③生产方式的变革和发展决定着一个社会形态向另一个社会形态的转化。生产方式并不是凝固不变的。由于生产方式内部的矛盾运动的尖锐化,一种生产方式便会转化为另一种生产方式,即新的社会形态代替旧的社会形态。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证明,从原始社会转化为奴隶社会,由奴隶社会转化为封建社会,由封建社会转化为资本主义社会,由资本主义社会转化为社会主义社会,都是生产方式矛盾运动发展的必然结果。所以,人类社会的历史,归根到底是物质资料生产方式历史。总之,物质资料的生产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它不仅决定人类社会的存在和发展,决定社会的发生及其面貌,而且还决定社会形态的。所以,只有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才是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

  ⑵生产方式是社会发展决定力量的观点是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掌握这一原理在理论上和实践上都有重大的意义。①只有懂得生产方式是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的原理,才能从根本上认识和掌握人类社会的本质及其发展的一般规律。既然生产方式决定社会的产生,性质及其发展变化,那么社会发展史首先就是生产发展史,生产方式的发展史。这就告诉我们,要研究和揭示社会发展的规律,其实质就是研究和揭示生产发展的规律,即生产方式产生变化的必然性。只有正确地认识和掌握生产方式的状况,才能全面地,客观地说明人类社会发展中各个社会形态的辩证过程及其规律性。②生产方式是社会决定力量的原理也是无产阶级政党制定路线,方针,政策的客观依据。在革命和建设过程,无产阶级政党必须研究和认识生产方式的状况及其矛盾,正确反映生产发展的客观规律,才能按照生产发展规律的客观要求,制定出正确的路线,方针和政策,才能保证革命和建设取得胜利。如果生产方式的状况及其发展规律,制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不是“左”的就是右的,革命和建设的事业就会遭到挫折和失败。我们党发展的历史经验教训,充分说明了生产方式是社会发展决定力量这一观点的无比正确性。

  31运用历史唯物主义国家职能的原理,说明我国社会主义时期坚持人民民主专政的必要性(论述)

  ⑴国家的职能包括对内和对外职能。对内职能是基本的,主要的职能。对内职能:第一,镇压被统治阶级的反抗,对统治阶级实行民主,维护本阶级的政治和经济统治。第二,维护统治阶级建立的社会制度和社会秩序,调节阶级矛盾,把阶级斗争控制在一定的。第三,管理社会公共事务,干预或发展经济文化。对外职能:第一,组织和加强国防,防御外来侵略和颠覆。第二,调整和处理国家与国家之间的关系。第三,保护本国利益不受侵犯。

  ⑵国家职能是国家本质的体现,国家本质不同,职能也不同。剥削阶级专政的国家和无产阶级专政的国家在对内职能方面,专政的对象不同,维护的阶级利益和社会制度不同,干预或发展的经济文化建设的职能也不同。在对外职能上剥削阶级专政的国家只要有可能就进行对外侵略,颠覆。无产阶级专政的国家则主要是防御外来的侵略与颠覆,维护世界和平。

  ⑶懂得国家职能的原理对于我们认识在社会主义时期坚持人民民主专政的必要性有重要的指导意义。①社会主义时期我们必须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只有民民主专政的国家政权的力量才能完成这一历史任务。②社会主义时期是主要矛盾,但阶级一定范围内长期存在,国外敌对势力亡我之心不死,只有依靠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政权的力量,镇压敌对阶级的反抗和破坏,社会主义制度才能得到巩固。国家统一大业才能最终完成。③建设论文必须要有一个安定的环境。只有依靠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政权力量,管理好公共事务,维护社会秩序,社会长期稳定才能有保障。

  32.运用社会意识相对独立性原理,说明加强政治思想工作的重要性。(论述)

  ⑴社会意识的相对独立性,是指社会意识不仅反映社会存在,而且反作用于社会存在。它一经产生就具有自己独特的发展规律,它不是机械地反映社会存在,它同社会存在的发展并不总是保持绝对的一致或平衡。

  ⑵社会意识的相对独立性主要表现在:①社会意识的发展变化同社会存在的发展变化并不完全同步。社会意识往往落后于社会存在并阻碍其发展;有时又能预风未来并指导社会存在的发展。因而在它的发展中表现出一定的独立性。②社会意识和社会存在之间在发展上的不平衡性。一般说来,社会意识和社会存在的发展大体一致的,但也会出现某些不一致的情况。历史上有些经济落后的国家往往在思想领域超过经济发达国家。③社会意识的发展具有自身的历史继承性。虽然社会意识是由社会存在决定的,但是每一历史时期的社会意识不仅是对现实存在的反映,而且同先前的社会意识遗产有或多或少的继承关系。④社会意识的各种形式之间是相互影响和相互作用的。政治,法律,哲学,道德,宗教,文学,艺术等的发展是以经济发展为基础的。但是,它们又都相互影响并对经济基础发生影响。⑤社会意识能够反作用于社会存在。这是社会意识相对独立性的突出表现。

  

⑶懂得社会意识相对独立性的原理,对于加强政治思想工作具有重要意义。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反作用,因而建设先进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特别是加强政治思想工作对于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建设起着积极推动的作用,并保证它的正确发展方向。相反,如果削弱政治思想工作,而任凭封建的和资产阶级的腐朽思想到处泛滥,就会阻碍我国四化建设的进程。因此,我们党最近作出的关于加强政治思想工作的决定是完全正确的,这对于全面推进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事业,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33简述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辩证关系? (简答)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辩证关系主要表现为二者的相互作用

  ⑴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

  ①生产力之所以决定生产关系,是因为生产力的性质和水平决定生产关系的性质和形式。②生产力的发展决定生产关系的变革。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迟早要引起生产关系的变革。因为在人类社会的长河中,生产力总是不断发展的,由它所决定的生产,在一定阶段处于相对稳定的状态,这使得生产力同它在其中活动的生产关系发生矛盾。当这种矛盾在原有的生产关系所能容纳的范围内展开时,生产关系就要作某些部分的变革,以适应生产力的发展。当这种生产关系完全不能容纳生产力的发展时,生产力就要冲破原有的旧的生产关系,用新的适合生产力发展的生产关系来代替旧的成为生产力发展桎梏的生产关系。

  ⑵生产关系反作用 于生产力

  ①当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的状况时,它为生产力的迅速发展提供广阔的场所,从而有力地推动生产力的发展。这时,生产关系能够为生产力诸要素的结合,特别是人和物的结合提供较好的形式,进而调动劳动者的积极性和创造性,能够使技术设备和自然资源得到较好的利用,把生产力的潜力大大发挥出来。②当生产关系不适应生产力状况时,则对生产力的发展,或者使生产力的发展遭到严重的破坏,生产停滞,或者使生产力虽有发展但不能发挥出来。这是因为旧的生产关系的积极性,无力把生产力中一切积极因素充分调动起来,同时也使生产力中物的因素(如机器设备,科学技术,生产工具等)得不到充分利用,甚至遭到严重破坏。还应指出,当生产关系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状况,不变革旧的生产关系,生产力就不能发展甚至遭到破坏时,生产关系的变革就成为推动决定环节,这时生产关系对生产力的反作用表现得异常明显和突出。但是,即使在这样的情况下,就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相互关系来说,仍然是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因为变革旧的生产关系仍然是出生产力的发展要求决定的。

  34简述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 (简答)

  ⑴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会产生矛盾,因为在生产方式中,作为内容的生产力是不断发展变化的,构成了以物质生产为基础的人类社会发展历史的边疆性而作为形式的生产关系则在一定历史时期中保持相对稳定性,而使人类社会历史发呈现出阶级性和保持相对的稳定性。这样,不断变化发展的生产力同相对稳定的生产关系之间,就必然会发生矛盾。

  ⑵在生产发展过程,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始终存在着矛盾。当生产关系基本上不适合生产力发展的要求时,固然存在着是在生产关系基本上适合生产力发展的要求时,它们之间同样存在矛盾。这种矛盾只是在生产方式发展的不同过程和不同阶段,各有自己的特殊表现。由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矛盾运动的推动,便形成了人类社会由量变到质变,由低级到高级的发展,即人类社会五种社会形态相互代替的历史过程。

  35.简述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辩证关系? (简答)

  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辩证关系表现为二者相互作用。

  ⑴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①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产生。在社会关系中,经济基础属于物质关系领域,上层建筑在实质上属于思想关系领域。因此归根到底,经济基础是第一性的,是上层建筑的根源;上层建筑是第二性的,是经济基础的派生物。②经济基础的性质决定上层建筑的性质。有什么样的经济基础就有什么样的上层建筑。经济基础的性质是封建主义的,上层建筑的性质也就是封建主义的。经济基础的性质是资本主义的,也决定上层建筑的性质是资本主义的。这是因为上层建筑的内容总是由经济基础的内容所决定的。③经济基础的变化发展决定上层建筑或快慢的变化和发展。经济基础的变化发展必然引起上层建筑的变化和发展,而且规定着上层建筑变化发展的方向。因为社会形态发生变革,新的经济基础要代替旧的经济基础,就必须变革旧的上层建筑,建立起适合自己需要的新的上层建筑。上层建筑随经济基础的变化而变化是一般规律,但这并不是说,经济基础一发生变化,全部上层建筑就会彻底变化。由于上层建筑具有相对的独立性,因而它的变化也有自己的特点。一般说来,在上层建筑中,首先发生变化的是它的核心部分国家政治法律制度。而上层建筑的其他部分,如道德,哲学,艺术,宗教等观点的变化则比较。经济基础发生变化以后,旧的社会意识的某些部分还会继续存在,并发生消极作用。但是,总的趋势及其发展结果必然被适应新的经济基础的上层建筑所代替。

  ⑵上层建筑反作用于经济基础

  ①从服务方向上看,上层建筑要千方百计保证经济期限展的方向。它一方面要利用政权的力量和思想影响促进自己经济基础的形成,巩固和发展,另一方面,又要同有自己的经济基础的旧势力残余以及威胁自己生存的新的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萌芽作斗争。②从服务方式上看,上层建筑通过对社会生活的控制来为经济基础服务。政治上层建筑力图把人们的行动控制在一定的秩序之内。思想上层建筑通过影响人们的思想来支配人们的行为,使社会的经济生活得以,以有巩固和发展。③从服务的效果上看,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的反作用有两种性质:A当上层建筑适合经济基础的发展时,就起着促进生产力的发展和推动社会前进的重要作用;B当上层建筑已经腐朽衰败,并为落后的经济基础服务时,就有着阻碍生产力的发展和整个社会进步的反动作用。

  ⑶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历史观中唯物论和辩证法的统一。如果割裂了二者的统一,就会犯两种错误:一种庸俗的经济决定论。这种观点片面地强调经济的决定作用,完全否认上层建筑的反作用。按照这种观点,一切政治斗争和思想斗争都推动了意义,精神文明的建设也没有必要。另一种是上层建筑决定论。这种观点把上层建筑的反作用无限夸大,认为它可以不依据由生产力决定的生产关系发展的客观进程的要求,上层建筑的力量就可以决定生产关系的变革,从而陷入了历史唯心主义。

  36怎样理解社会基本矛盾? (简答)

  ⑴社会基本矛盾是指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

  ⑵这两对矛盾之所以是人类社会的基本矛盾的主要根据是:第一,这两对矛盾所涉及的三个方面即生产力,生产关系(即经济基础)上层建筑,概括了社会生活的基本领域和基本关系,形成了社会的基本的结构。第二,这两对矛盾存在于一切社会形态之中,贯穿人类社会发展始终,决定着每一社会形态的性质,决定和支配着其他的社会矛盾的存在和发展,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第三,这两对矛盾运动过程中所体现的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善的规律,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善的规律是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

  ⑶这两对矛盾之间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一方面,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决定并制约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的变化发展;另一方面,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反过来影响和制约着生产力矛盾的发展。

  37简述阶级斗争是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 (简答)

  ⑴所谓阶级斗争是指在阶级社会中经济利益根本对立的对抗阶级之间斗争。

  ⑵在阶级社会中,被压迫阶级反抗反动统治阶级的阶级斗争是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这表现在:第一,在同一社会形态内部,即社会发展的量变过程中,阶级斗争推动社会的,为社会形态的质变准备条件。第二,在一种社会形态即将被另一种社会形态取代之际,即社会发展的质变过程中,阶级斗争打碎旧的生产关系与上层建筑,推动着社会形态的更替。

  ⑶阶级斗争对社会发展的推动作用是社会基本矛盾对社会发展推动作用在阶级社会中的具体表现。在阶级社会里,社会基本矛盾直接表现为代表生产力发展方向的先进阶级和代表落后生产关系及反动上层建筑的反动统治阶级之间的阶级斗争,所以社会基本矛盾对社会发展的推动作用也就直接地表现为阶级斗争对社会发展的推动作用。社会基本矛盾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阶级斗争则是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

  38运用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说明党的十五大制定的对我国所有必要性?(论述)

  ⑴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规律。生产力的状况,包括生产力,生产力水平和生产力进一步发展要求。因此,这一规律又可以表达为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水平的规律。

  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善的规律,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辩证统一及其矛盾运动的科学概括。它正确地提示了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内在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因此这条规律的主要内容是:在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生产力是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有什么样的生产力就有什么样生产关系。生产关系是否变革以及变革的方向和形式,归根到底取决于生产力的状况即生产力的性质,水平和进一步发展的客观要求。同时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又具有巨大的反作用,它能促使或阻碍生产力的发展。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相互作用构成了二者之间的矛盾运动。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存在着的这种内在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即具有反作用的生产关系一定要与生产力的性质,水平相适应,这就是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于生产力善的规律。

  ⑵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于生产力状况的规律是人类社会发展的一条普遍客观规律,它是马克思主义政党制定战略,策略,方针,政策的重要客观依据,在今天也是我国进行经济体制改革的客观依据。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们党从我国生产力现状出发总结了以往在所有题上的经验教训,制定了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经济万分共同发展的方针,出现了公有多样化和多种经济成分共同发展的局面。党的十五大政治报告指出,继续完善所有结构提出了使公有私有同发展的方针,深入对大中型国营企业进行改革,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是经济体制改革的重大任务。由此可见对所有,是我们党运用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规律的结果,具有历史的必然性和现实的必要性。

  39.运用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辩证发展的规律,说明我国进行体制改革的必要性? (论述)

  ⑴历史唯物主义认为在人类社会发展过程,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存在着一种内在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这就是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辩证发展的规律。①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发展的方向和形式,凡是适合经济基础状况,即适合经济基础的性质水平和进一步发展的客观要求的上层建筑,就能存在和巩固下去;如果上层建筑不适合经济基础的状况,就意味着它已经更新换代了存在的必然性,变为不合理,不现实的,因而就会被淘汰。②上层建筑能够反作用于经济基础,必须为经济基础服务。因此,上层建筑必然要适合经济基础的状况,否则就会阻碍经济基础的发展。③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的适合是一个矛盾不断产生和不断解决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之间的矛盾从基本适合到基本不适合,再到新的基础上的适合。从某种意义上说,人类的历史就是通过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这种矛盾运动不断从低级向高级发展的。

  ⑵懂得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辩证发展的规律具有重要现实意义。这一规律是我们进行政治体制改革的客观依据。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我国的社会主义上层建筑同经济基础基本上是适合的,但是,我国社会主义上层建筑仍然存在与经济基础不相适应的方面,如不合理的规章制度,机构设置,干部体制等等,旧社会遗留下和各种旧思想,旧传统,旧习惯,如专制主义,官僚主义,家长作风特权思想等等。这些方面,社会主义上层建筑体系的完善和它的作用的发挥,不利于调动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不利于发挥它的优越性,不利于社会主义经济基础巩固和发展,从而不利于生产力的迅速发展。所以,为了巩固社会主义经济基础,进一步发展生产力,还必须完善社会主义的上层建筑,即进行政治体制改革。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党中央领导全国人民对国家体制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特别是党的十五代表大会明确提出了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政治体制改革的根本任务是:发扬民主,加强法制,实行政企分开,精简机构,完善民主监督制度,维护安定团结。党制定的政治体制改革措施,本身就反映了上层建筑适合经济基础状况规律的客观要求。我们党由于运用了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辩证发展规律,我们的革命和建设事业取得了巨大的成就。

  40运用社会发展是决定性和选择性相统一原理,说明我国建立社会主义制度的必然性? (论述)

  ⑴历史决定论,是指人类社会发展是自然历史过程,因而人类社会发展是有其客观规律的。人类社会五种社会形态的产生和发展,是一个不依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过程。

  ⑵历史选择论指,是社会规律要通过人的自觉活动才能实现,因而在社会发展过程中主体具有选择性。⑶历史唯物主义坚持历史决定论和历史选择论的有机统一。因为,历史唯物主义认为社会历史的发展具有不依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规律,同时又反对否认人的自觉活动的重要机械论观点。

 

 ⑷正确认识历史决定论和历史选择作用相统一的,对于我们国家建立社会主义制度的必然性具有重要指导意义。就人类社会总体而言,五种社会形态的相互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并表现为一个决定过程,但就具体的民族历史而言,由于所处的特殊环境不同。而不一定按照五种社会形态的序列,可以跳过某一种社会形态进入高一级社会形态,这里主体选择性具有重要作用。我们国家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进行了新民主主义革命,从而选择了社会主义,超越了资本主义阶段,这是历史的必然。可见,中国走上社会主义道路也是人合乎人类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要求的。

  41.试述坚持党的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的重要意义? (论述)

  ⑴所谓党的群众观点就是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体,具体说来,群众观点包括如下内容:①坚信群众自己解放自己的观点。历史唯物主义承认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就要充分估计到他们的伟大创造力,首创精神,要依靠群众的力量夺取胜利,而不是依靠少数人打天下。相信群众,依靠群众是无产阶级世界观的体现。②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观点。无产阶级代表人民群众利益的。因此,要求一切从人民的利益出发,一切为了群众,吵谋私利,不搞特权,党的干部要当人民的勤务员。③一切向群众负责的观点。要把向人民群众负责作为一切言行的最高标准;要为人民利益坚持真理,修正错误;把对党负责和对人民负责结合起来。④虚心向群众学习的观点。群众的实践是领导者形成正确领导意见的源,群众中蕴藏着丰富的经验和智慧,毛泽东所说:“群众是真正的英雄,而我们自己往往是幼稚可笑的。”因此要当群众的学生,才能有正确的领导。

  ⑵党的群众路线既是党的根本政治路线和组织路线,又是党的根本的领导方法和工作方法。因此,从狭义上说,党的群众路线就是指的根本的领导方法和工作方法,也就是“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⑶党的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是辩证统一的。因此,坚持党的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具有重大的意义,它是党的生命线。坚持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是党的性质的具体体现,也是无产阶级其他阶级政党的根本标志之一。因为,从本质上讲,中国共产党是马列主义与工人运动相结合的产物,从它诞生的那一天起,就以代表全国各族人民的根本利益为已任,以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为唯一宗旨。历史经验证明,什么时候,坚持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党就无往而不胜,什么时候放弃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革命和建设事业就会遭到失败。所以,坚持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是实现党的正确领导的基础。

  ⑷群众对党的信任和支持是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事业保证。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客观形势发生了根本的变化。由于革命取得了胜利,由于党处于执政党的地位,就要时刻警惕党脱离群众的危险性。执政党的地位,最容易使一些世界观没有改造好的干部居功自傲,脱离群众;或利用职权谋求私利搞不正之风;或发生官僚主义,命令主义等坏作风。这一切都是削弱党的战斗力,危害人民事业的不得因素。江泽民同志关于“三个代表”的论述就是我们党历史经验的总结,它明确指出,中国共产党就该是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代表者。因此,我们必须恢复和发扬党的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优良传统,我们才能胜利地建成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42简述人类劳动的本质特征? (简答)

  ⑴所谓劳动是指人和自然之间物质,能量,信息的变换过程,是人类对自然界的积极改造。

  ⑵劳动是人类特有的活动,其本质特征主要是①人类劳动是有明确目的的自觉活动②人类劳动必须创造并使用一定的物质手段,主要是劳动工具③人类劳动的对象具有广泛性,是以自己为主体创造人化世界④衡量人类劳动的尺度具有多维性,包括真理尺度,价值尺度和审美尺度,即真、善、美的统一。

  43怎样理解劳动创造了人? (简答)

  ⑴所谓劳动是指人和自然之间物质,能量,信息的变换过程,是人类对自然界的积极发行。

  ⑵人是从猿进化而来的,但从猿到人的转变不仅是一个生物,更是一个从自然界向人类社会飞跃的根本性质变。在这个质变中,劳动起了决定性的作用。主要是:①劳动改造自然的需要创造了生产工具。工具的制造和使用,使动物适应自然的活动变为人改造自然的劳动,也使猿的前肢变为了人的手。②劳动交流的需要产生了语言。语言的产生使人的意识具有了物质的,从而使抽象思维和意识的交流成为可能,动物心理才变为人的意识。③劳动合作的需要产生了人的社会联系,形成了人类社会。社会的形成不仅大大增强了人类改造自然的力量,更标志着作为自然一部分的猿变为与自然相对立的人,猿之间的动物群体关系变为人之间的社会关系。

  44怎样理解阶级及其实质? (简答)

  ⑴阶级的含义。列宁指出:“所谓阶级,就是这样一些大的集团,这些集团在历史上一定的社会生产体系中所处的地位不同,同生产资料的关系(这种关系大部分是在法律上明文规定了的)不同,在社会劳动组织中所起的作用不同,因而取得归自己支配的那份社会财富的方式和多 也不同。所谓阶级,就是这样一些集团,由于它们在一定的社会经济结构中所处的地位不同,其中一个集团能够占有另一个集团的劳动。”

  ⑵列宁的阶级定义揭示了:①阶级首先是一个经济范畴,是一些经济上不平等的社会集团,阶级是生产关系的承担者,唯一标准是经济标准,即不同阶级在生产关系中的地位不同:对生产资料的关系不同,在社会劳动组织中的地位与作用不同,在分配上的方式与数量不同。②阶级既是一个经济范畴,又是一个广泛的社会范畴。阶级的产生是由于经济的原因引起的,但阶级一旦产生出来,就要在经济关系的基础上,派生出各个阶级的政治地位和意识形态。一个阶级的经济地位,政治地位,意识形态这几个方面总合起来构成这个阶级的全部特点。阶级是这些方面的有机统一体。③阶级的实质是阶级剥削,即占有生产资料的阶级无偿地占有那些不占有或很少占有生产资料的阶级的劳动。

  45简述历史唯物主义的上层建筑范畴? (简答)

  ⑴上层建筑是指建立在一定社会经济基础之上的政治,法律制度及其设施以及与之相适应的社会意识形态。它是与经济基础相对应的历史唯物主义基本范畴。

  ⑵上层层建筑和思想上层建筑两部分构成。政治上层建筑是指建立在经济基础之上的政治,法律制度及其设施,它体现人们的政治关系。思想上层建筑亦称观念上层建筑,是指反映经济基础并为经济基础服务的思想,观念体系,包括政治思想,法律思想,道德观念,艺术思想,宗教观念,哲学观念等,它体现的是人们的思想关系。思想上层建筑也就是社会意识形态。

  46简述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 (简答)

  ⑴社会存在是社会生活的物质方面,是社会物质生活条件的总和,包括物质资料生产方式,自然环境和人口因素三个基本方面,其中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是最主要的,具有决定意义的方面。社会意识是社会生活的精神方面,是社会精神现象的总和,包括政治思想,法律思想,艺术思想,宗教观念,科学理论及各种社会心理等理性的和感性的社会精神活动。历史唯物主义认为社会存在,社会意识反作用于社会存在。

  ⑵马克思主义首先强调社会存在对社会意识的决定性,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依赖性。这主要表现在:①社会意识的产生,变化与发展都根源于社会存在的发展变化②社会意识的内容,无论其具体形式和水平如何,也都是对社会存在的反映,社会意识中的阶级属性是对社会存在中阶级关系的反映。

  ⑶马克思主义在肯定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前提下,承认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相对独立性。这主要表现在①社会意识的发展变化和社会存在的发展变化具有不完全同步性②社会意识的发展水平和社会经济的发展水平具有不平衡性③社会意识的发展具有自己的历史继承性。④各种形式的社会意识之间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巨大的反作用。

  47简述人的自然属性与社会属性的关系? (简答)

  ⑴所谓人的自然属性是指人的肉体存在及其特性。所谓人的社会属性是指在实践活动中人与人之间发生的各种关系。⑵人的自然属性与社会属性同为人本身固有的属性,是相互渗透,互为前提,不可分割的。一方面,社会属性离不开自然属性。因为自然属性是人类存在的基础,社会属性是以自然属性为前提的。另一方面,自然属性离不开社会属性。因为人的自然属性不同于动物那种纯粹的自然属性,而是渗透着社会属性的自然属性。⑶人的本质是由人的社会属性决定的。离开了人的社会联系与社会实践,就没有现实的,具体的人。

  48试论社会进步的前进性与曲折性的关系及其现实意义? (论述)

  ⑴社会进步的总趋势,总方向是前进的,上升的,每一新的社会形态都会比被取代的社会形态更高级,更进步。因为:第一,社会进步是社会基本矛盾推动的,根本上说是与生产力发展的方向一致的。第二,社会进步都是通过既克服又保留的“扬弃”实现的,所以每一次社会进步都使社会上升到更高更新的水平。第三,社会进步由于符合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因而总是得到广大人民群众的支持和拥护。⑵社会进步的具体道路又是曲折的,复杂的,有时快一些,有时慢一些,有时会有暂时的停滞,有时甚至会出现不同程度的倒退。因为:第一,既然是社会进步,就是在走前人未走过的路,不走任何弯路是不可能的。第二,社会进步过程既有必然性,也有偶然性。第三,阶级社会中的社会进步,还会遇到被社会进步所淘汰的反动阶级的顽强抵抗和破坏。⑶社会进步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其中,前进性是矛盾的主要方面,支配着曲折性,因而前进,上升,进步是社会发展的根本趋势。⑷深刻认识社会进步是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它启示我们,既要对社会主义取代资本主义的必然胜利充满信心,不可为一时一地的曲折与困难而动摇信念,同时又要懂得社会主义取代资本主义是一个艰难曲折的过程,要经得起最严峻的挑战与考验。

  49试论述人的价值的实现? (论述)

  第一,参加社会实践是实现人的价值的根本途径。一切价值都是人创造的,人的价值也是人自己创造的,人如果离开了创造价值的实践活动,就谈不上人的价值的实现。人在实践中创造客体价值的过程,同时也就是实现个体自身价值的过程。任何人都具有创造性能力和潜能,它是人通过生物遗传和社会遗传的方式获得的,它蕴藏于人体之中,只有通过能被激发和释放出来,人凭借被实践激发出的力量,创造着客体的价值,同时也就实现了自身的创造价值,因此,人创造价值的实践是人的价值实现的根本途径。第二,人的价值实现必须具备一定的社会条件,并受各种条件的。个人天赋的差别不大的,但在实现人的价值上差别却表现得极其悬殊。究其原因,主要是由于人的潜在价值得以实现的条件不同造成的因此,是否具备和能否利用一定的社会条件是人的价值实现的关键。条件不同,人的价值实现的方式和程度也就不同。所谓社会条件包括:政治制度,经济制度,法律制度,人事制度,劳动及由此决定的社会分工,人们所处的社会地位,生活的社会,所受的教育程度等。其中主要条件是经济制度和政治制度。第三,尊重社会发展规律,选择正确的价值目标,是人的价值实现的根本。所谓价值目标即价值取向,它指的是在一定利益和需要的支配下,人的思想和行动所某种达到的目的,也就是人们所追求的某种理想。价值目标是一个系统,有各种不同的层次,一般可将价值目标分为全体人民为之奋斗的总目标和个人为之努力的具体目标。具体的价值与共同的价值目标是一致的,具体目标必须服从总目标,总目标必须通过每个人的具体目标来实现。个人的价值目标能否实现,关键看其确定的目标有没有实现的可能。即有没有客观依据,其中最重要的就是是否尊重社会发展客观规律。

  50运用的马克思主义人的价值理论,说明树立正确价值观的重要性? (论述)

  人的价值的二重性具体地表现为个人的社会价值和自我价值。二者是不可分割的,自我价值是社会价值的必要前提,社会价值是自我价值的外在体现。我们主张实现社会价值的过程中,实现人的自我价值。一个完全,不为社会作任何奉献,一味强调社会,他人对他的尊重,强调个人的需要的满足,是不合理的。人的价值是义务,享受和奉献,消耗和创造的统一。

  树立正确价值观是很重要的。我国正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一方面它为个人价值的实现创造了同旧社会无可以比拟的优越条件,但另一方面,我们毕竟还是生产力比较落后的国家,社会主义制度也不完善,这就要示我们必须为社会作奉献,把为人民服务放在第一位。当自我价值同社会价值发生矛盾时,要自觉地服从社会价值,有时甚至要勇于牺牲自我价值,去实现社会价值。

分享到: 编辑:环球网校

资料下载 精选课程 老师直播 真题练习

成人高考资格查询

成人高考历年真题下载 更多

成人高考每日一练 打卡日历

0
累计打卡
0
打卡人数
去打卡

预计用时3分钟

环球网校移动课堂APP 直播、听课。职达未来!

安卓版

下载

iPhone版

下载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