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成人高考 > 成人高考备考资料 > 成考专升本政治马哲复习题一

成考专升本政治马哲复习题一

更新时间:2009-10-19 15:27:29 来源:|0 浏览0收藏0

成人高考报名、考试、查分时间 免费短信提醒

地区

获取验证 立即预约

请填写图片验证码后获取短信验证码

看不清楚,换张图片

免费获取短信验证码

1.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本质特征是什么?

  2.简述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的历史必然性?

  3.简述哲学具体科学的关系(简答)

  4.简述马克思主义哲学是以实践为基础的革命性和科学性的统一(简答)

  5.试述马克思主义哲学是时代精神的精华?

  6.试述邓小平哲学思想是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继承和发展? (论述)

  7.简述哲学物质范畴与自然科学物质结构学说的关系。 (简答)

  8.物质和运动的关系是怎样的? (简答)

  9.如何理解运动和静止的联系? (简答)

  10.如何理解社会的物质性? (简答)

  11.试述主观能动性与客观规律性辩证关系的原理及其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意义?

  12.试述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唯物主义一元论世界观的根本要求(论述)

  13.简述联系的客观性,普遍性及其意义?

  14.新事物为什么能够战胜旧事物?(简答)

  15.简述现象和本质的辩证关系及其意义?

  16.为什么说对立统一规律是辩证法的核心?

  17.简述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及其相互关系?

  18.如何理解“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的辩证关系原理对我国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巨大

  19.阐明量变和质变的辩证关系原理对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指导意义? (论述)

  20.简述实践与认识的关系? (简答)

  21.为什么说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简答)

  22.简述认识主体和客体的相互关系? (简答)

  23.说明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关系? (简答)

  24.为什么说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25.简述阶级斗争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简答)

  26.简述国体和政体的关系? (简答)

  参考答案

  1.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本质特征是什么? (简答)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一个完整的科学世界观,是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发展一般规律的科学。它的本质特征是:在实践基础上科学性和革命性的高度统一。(1)马克思主义哲学来源于实践,是群众实践经验的科学总结,又反过来为社会实践服务,指导人民群众改造自然和社会的斗争。马克思主义的一般原理必须同具体实践相结合,化为广大群众的行动纳和路线,在实践中接受检验,又在与具体实践相结合的过程中使自己不断向前发展。(2)马克思主义哲学是无产阶级和劳动人民进行革命斗争的理论掼,它公开申明要在全世界为最终彻底推翻一切剥削制度,争取人类的完全解放作论证。然而,马克思主义的这种革命的本性,又是与严格的科学性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它既是革命的理论,又是科学的世界观。既代表历史上最先进的工人阶级的根本要求,也代表全人类彻底解放的美好愿望。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革命性与科学性是浑然结合在一起的,科学性根源于革命性的要求,革命性必须靠科学性来保证和贯彻,二者不可缺一。总之,马克思主义哲学是无产阶级的思想体系,是无产阶级根本利益的理论表现,它的本质特征是在实践基础上严格的科学性和彻底的革命性的高度统一。

  2.简述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的历史必然性? (简答)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有其多方面的深刻的必然性,其中主要是社会历史条件,阶级基础,科学前提和理论来源。(1)19世纪40年代,欧洲资本主义的发展和矛盾的激化,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的社会历史条件。(2)19世纪30至多0年代,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斗争的发展,迫切需要科学理论的指导,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的阶级基础。(3)19世纪上半叶自然科学发展的卓越成就,特别是细胞学说,能量守恒与转化定律和生物进化论等三大科学发现,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提供了自然科学前提。(4)19世纪德国古典哲学的发展,特别是黑格尔的辩证法和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作了理论准备,成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直接理论来源。

  3.简述哲学具体科学的关系(简答)。

  (1)哲学以整个世界为研究对象,提示自然界,社会和人类思维的本质。具体科学以世界的某一领域,某一局部为对象,提示其特殊规律。它们之间是普遍和特殊,一般和个别的关系。

  (2)具体科学是哲学的基础,哲学不断以具体科学的成果丰富自己的内容。哲学产生以后,反过来对各门具体科学的研究起指导作用,为各门具体科学提供世界观和方法论。

  (3)哲学与具体科学既不能互相割裂,又不能互相代替,认为具体科学可以离开哲学指导的取消论和用哲学取代具体科学的代替论,都是错误的。

  4.简述马克思主义哲学是以实践为基础的革命性和科学性的统一。 (简答)

  (1)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实践性。马克思主义哲学以实践为基础,它来自实践又为无产阶级的社会实践服务,并在实践中不断获得丰富和发展。实践性是马克思主义哲学自身的显著标志。

  (2)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革命性是指它不崇拜任何东西,按其本质来说是批判的,革命的。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全部问题都在于使现存世界革命化,它把变革旧世界和改变现存事物作为自己的任务和目的。

  (3)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科学性是指它不公以科学的发展为基础,而且是指它通过实践和自然科学的成就,正确地提示了自然,社会和思维发展的普遍规律,是完备而彻底的唯物主义哲学,是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理论体系。马克思主义哲学下是在实践中实现了革命性和科学性的统一。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科学性是革命性的前提和基础,只有在科学性理论指导下,才能在实践中正确地改造世界,发挥其革命性作用;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革命性是科学性的必然结果和归宿,只有在实践中改造世界,才能体现出它的科学价值,并在改造世界的革命实践中丰富和发展其科学性。

  5.试述马克思主义哲学是时代精神的精华?(论述)

  ⑴马克思主义哲学从其产生直到现在的发展,它始终是时代精神的精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是哲学发展的必然结果,也是人类认识发展的必然结果。历史的发展义哲学的产生,也为它的降临准备了必要的。马克思和恩格斯在总结国际工人运动的经验,汲取自然科学和哲学发展优秀成果的基础上,创立了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是当之无愧的时代精神的精华。⑵马克思主义哲学随着时代前进的步伐,不断总结实践经验,概括和汲取科学和哲学发展的成果,发展自己,其原因就是,它的产生不是结束了真理,而是开辟了不断认识真理的道路。马克思主义哲学从来不自诩为包罗万象的,最终完成的知识体系,而是一门随着实践和科学的不断发展而发展的创造性的科学。马克思主义哲学来源于实践又指导实践,在不断总结新现象,新问题,不断总结和概括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最新成果,解决社会和科学发展中重大的,人民普遍关心的问题,并从中得出新的结论,提出新的观念,从而发展马克思主义哲学。⑶中国的马克思主义者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发展做出了伟大的贡献。毛泽东的哲学著作和其他许多丰富哲学思想的著作,从总结中国革命的经验教训中,深刻地论述和丰富了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和辩证法,为马克思主义哲学宝库新的财富。仍然不愧是时代精神的精华。⑷当代马克思主义哲学仍然是我们时代精神的精华。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以邓小平同志为首的中国共产党人,对新的历史时期中改革开放的新经验,新问题,做出了新的总结和概括,提出了新的观念和理论,从而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哲学。邓小平理论是马克思主义在当代的发展,也是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发展。随着中国社会主义的发展,马克思主义哲学也必将发展。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生全力就在于它的自身的新陈代谢,不断发展,从而保持其时代精神地位。

 

 6.试述邓小平哲学思想是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继承和发展? (论述)

  ⑴邓小平哲学思想与马克思主义哲学是一脉相承的统一的科学体系。首先,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基础,它的精髓是解放思想,实事求是。这也是邓小平理论的精髓。其次,马克思主义哲学深刻地提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规律,特别是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的必然趋势。邓小平理论仍然坚定地认为,社会主义经历一个长期历史发展过程以后,最终必然代替资本主义。⑵邓小平哲学思想对马克思主义哲学作了创造性的发展。例如,邓小平结合新的实际,把解放思想与实事求是有机统一起来,坚持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与生产力标准有机结合起来,提出了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观点等等。这些观点极大地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哲学。⑶由此可见,邓小平理论是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同样,邓小平哲学思想也是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哲学。

  7.简述哲学物质范畴与自然科学物质结构学说的关系。 (简答)

  (1)哲学物质范畴同自然科学物质结构理论,是一般和个别的关系。也就是说,两者既有区别又有联系,是对立统一关系。

  (2)两者之间的区别是:其一,两者所反映的对象和范围不同。哲学上的物质是个最广泛最普遍,最一般的范畴,是对具体的物质形态,结构,忏悔等的认识。其二,哲学的物质概念所提示的物质的哈我,即客观实在性,是无条件的,永恒的绝对的。而自然科学的物质结构理论是随着自然科学的发展而不断变化的是暂时的,相对的。

  (3)两者之间的联系是:其一,哲学物质范畴是以具体科学物质结构理论为基础而抽象概括出来的,它随着自然科学物质结构理论的新发展不断丰富其内容,自然科学的发展日益证明它的正确性。其二,哲学物质范畴对自然科学进行物质结构的研究起指导作用。

  8.物质和运动的关系是怎样的? (简答)

  (1)运动是物质的存在方式,是标志世界上一切事物和现象的变化和发展的过程,从单纯的位置移动起直到人的思维。

  (2)物质是运动着的物质,物质和运动不可分。任何事物,不论是微观宇宙还是宏观宇宙其内部及其与别的事物之间,都是处在相互联系,相互作用之中,正是这种相互作用,引起了事物的运动,变化和发展。因此,整个世界的一切都处在运动,变化和发展的过程中。形而上学唯物主义否认或不懂得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认为事物本质上是不动的,即使有运动变化,也是外力作用下的位置移动或数量的培养,不会发生质的变化。

  (3)物质是运动的承担者,世界上不存在脱离物质的运动。运动尽管有多种形式,有低级的,也有高级的;有简单的,也复杂的,但它们的承担者都是物质。世界上不存在没有物质承担者的运动。设想没有物质承担者的运动,必然会陷入唯心主义。例如,客观唯心主义把运动看作是独立存在的绝对观念的运动;主观唯心主义只承认感觉或自我意识的存在,运动也就被说成是感觉或意识的运动。

  9.如何理解运动和静止的联系? (简答)

  (1)辩证唯物主义认为,静止是运动的一种特殊形式,它包含以下涵义:①指特定事物之间没有发生空间位置的移动。②指一事物处于量变过程中,尚未发生根本性质的变化。以上两种情况都表明,静止并非是绝对不动,而是一种特殊的运动形式。

  (2)运动和关系有如下内容:①运动与静止是对立的;运动是无条件的,永恒的,绝对的;静止是有条件的,暂的,相对的。 ②运动与静止又是统一的,表现为运动与静止的相互依赖和相互渗透。相互依赖说绝对运动离不开相对静止,相对静止离不开绝对运动;相互渗透是说绝对运动中包含相对静止,绝对运动就存在于相对静止之中。一切事物既有运动变化的一面,同时也包含静止,稳定的一面,动中有静,静中有动,我们应当用动静结合的观点,去看待一切事物和分析各种问题。

  (3)相对主义和绝对主义的错误是割裂了运动和静止的辩证统一关系。前者夸大事物的运动和变化,否认事物的相对质的区别,把一切事物都说成是转瞬即逝,飘忽不定,不可捉摸的,这必然导致相对主义和诡辩论。后者,只承认静止,不承认运动,这必然导致僵化和形而上学不变论。

  10.如何理解社会的物质性? (简答)

  马克思主义哲学科学实践的确立,使得社会的物质性得到了正确的提示和有力的证明:

  (1)劳动人和人类社会产生的决定性五一节。而一开始就是一种社会性活动。劳动不是个别人的孤立的活动,而是一种集体行为。劳动不仅生产人们必需的产品,同时也生产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为社会的产生和存在奠定了基础。(2)物质生活资料生产的一切历史的第一个前提。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活动是一种物质活动,它是各种社会最基本的实践。在这种生产活动过程中所结成的人与人的关系即生产关系是一种物质关系,它是人类社会的基础。(3)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人类社会是物质活动的结果,又是物质存在的一种特殊形态。社会生活是复杂的,有经济的(物质的),政治的,精神的等社会活动和社会交往。其中起决定性作用的因素,是人们的物质活动和物质交往。

  11.试述主观能动性与客观规律性辩证关系的原理及其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意义? (论述)

  ⑴主观能动性是指人们在实践基础上能动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能力和作用。能动地认识世界,是指意识对客观世界的反映,是一个透过现象达到事物本质的过程,是一个重新建构和再创造的过程,所谓能动地,是指人通过实践按照自己的尺度去安排原来的客观世界。客观规律性是事物内部固有的,本质,稳定的联系,它的存在和作用不以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⑵主观能动性和客观规律性之间的关系。①遵循客观规律是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前提。为了达到正确地认识世界和成功地目的,人的活动就必须人事科客观规律,必须按照客观规律办事。否则,违背了客观规律,就不仅不能实现正确地认识世界和有效地改造世界的目的,而且还会受到客观规律有严厉惩罚。②要做到尊重客观规律,按客观规律办事,又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这是因为任何规律是客观事物本身所固有的,它决不会自动地的意识,只有在充分发挥主观能动作用,才能正确地认识世界和成功地改造世界,总之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是一个辩证统一的过程,只有,才能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只有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才能更好地遵循客观规律。⑶主观能动性和客观规律性的辩证关系,对于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具有重大的指导意义。①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是一项前无古人的伟大事业,没有成功的经验可供吸取和借鉴,这种情况要求我们每做一件事必须认真考虑是否符合客观规律,做到科学决策,科学实践。只有这样,才能减少盲目性,避免或减少不必要的损失。②我们又不能因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是一项新事业,就不敢在实践中探索和试验,恰恰相反,我们必须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在实践中探索前进,才能掌握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规律指导社会主义建设胜利发展,③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既要强调,又要充分发挥意识的能动性,把二者辩证地结合起来。既要反动那种无视客观规律,片面强调发挥主观能动作用的唯意志主义,又要注意避免只强调,不注重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的和懦夫懒汉,消极无力的思想。

  12.试述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唯物主义一元论世界观的根本要求? (论述)

  ⑴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彻底的唯物主义一元论认。它认为,尽管世界上的事物和现象是极其丰富多样的,但它们有一个共同的本原,这就是物质。世界上除了运动着的物质这一本原之外,再无别的本原,世界的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它是多样性的统一。由于马克思主义哲学确立了科学的实践观,使得世界统一于物质的原则不仅它的自然观,而且贯穿于它的社会历史观。彻底的唯物主义一元论是整个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石。

  ⑵坚持彻底的唯物主义一元论,是我们党提出的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工作方法的哲学依据。马克思主义哲学们,独立于意识之外的统一的物质世界是先在的,一切事物和现象产生,存在的最终根源,归根结底存在于客观物质世界之中。因此,我们认识事物研究问题就必须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即从客观存在着的事物固有规律出发,而不能从原则,本本或主观想象出发。

  ⑶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就是要按事物的本来面貌去认识事物,找出事物或现象本身固有的联系和规律性,而不是用先入为主的幻想的或臆造的联系去代替事物本身的联系。这就要深入实际,调查研究。我国当前的最大实际,就是我国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我们强调从实际出发,就是要坚持从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实际出发,我们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是否正确,就是要看它是否从这个实际出发,是否符合这个实际。

  13.简述联系的客观性,普遍性及其意义? (简答)

  (1)联系的客观我性是指:联系是客观事物本身所固有的,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把握联系的客观性原理,在实际生活和工作中就要坚持从实际出发,如实地反映事物之间的各种联系,反对用主观臆想的联系代替客观的联系。

  (2)联系的普遍性是指:世界上的任何事物都同周围的其他事物联系着;每一事物内部的各个要素都同其他要素联系着;一个万事万物统一整体。把握联系的普遍性原理,就要用联系的观点看。在了解个别事物时,注意它同其他事物的相互影响;在分析事物的某一要素时,注意它同其他要素的相互制约。不要孤立地看问题,不能只见部分,不见整体。

 
 
14.新事物为什么能够战胜旧事物?(简答)

  ⑴新事物符合事物发展的必然趋势,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和广阔的发前途,而旧事物则不符合事物发展的必然趋势,更新换代了其存在的必然性。因此新事物能战胜旧事物。

  ⑵新事物优越于旧事物。 因为新事物是在旧事物的:“母腹”中发展起来的,它克服了旧事物中一切消极的东西,旧事物中的积极因素,并增加了富有生命力的新内容。

  ⑶在社会领域中,新事物代表社会发展的方向和趋势,从根本上符合人民群众的利益和要求,因而得到广大人民群众的拥护和支持,它必然战胜旧事物。

  15.简述现象和本质的辩证关系及其意义? (简答)

  (1)本质是指事物的根本性质,指组成事物的各个基本要素的内在联系,现象是指事物的表面特征以及这些特征的外部联系。现象包括假象。本质和现象的关系是对立统一关系。

  (2)本质和现象是有区别的。 ①现象是事物的表面特征和外部联系,可以为人们的感官直接感知;本质则是事物的根本性质和内存联系,只有通过抽象思维才能把握。②现象是个别的;具体的,是多种多样的;而本质则是同类现象中一般的,共同的东西。③现象是多变的,易逝的;而本质则是相对稳定的。

  (3)本质和现象又是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的。①任何本质都要通过一定的现象表现出来,没有不表现为现象的赤裸裸的本质。②任何现象都从一定的方面表现本质,下面直接地表现本质,假象则从反面歪曲地表现本质。③本质与现象之间不是并列关系,本质决定现象,是现象存在的根据。

  (4)掌握本质和现象辩证关系的原理具有重要意义。①本质和现象是有区别的,认识了现象不等于认识了本质,我们必须通过科学研究提示事物的本质。本质和现象又是统一的,本质通过现象表现出来,现象表现着本质,我们本能通过对现象的认识达到对本质的认识。②我们在认识和实践活动中,既不能使认识停留在表面现象上,也不能脱离现象凭空想象事物的本质,而要在实践的基础上,透过现象,抓住本质。

  16.为什么说对立统一规律是辩证法的核心? (简答)

  ⑴对立统一规律最深刻地揭示事物的联系和发展

  ①对立统一规律揭示了普遍联系的根本内容和变化发展的内在动力,从根本上同开而上学划清了界限;②对立统一规律是贯穿于辩证法其他规律,范畴的中心线索,是理解其他规律和范畴的关键;③对立统一的方法即矛盾分析法,是认识一切事物的根本方法;④是否承认事物内部矛盾是辩证法与开而上学的根本分歧国。

  ⑵承认对立统一规律的核心地位,但不能取代辩证法的其他规律和范畴。只有把其他规律和范畴与其相结合,才能完整地把握辩证法的科学体系。

  17.简述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及其相互关系? (简答)

  ⑴矛盾是指事物内部两方面之间既对立又统一的关系。同一性和斗争性是矛盾的两种基本属性。⑵矛盾的同一性是指矛盾双方互相联系的性质趋势,它包括两方面的含义:①矛盾双方依存。②矛盾双方相互贯通,表现为矛盾双方相互渗透以及向自己的对立面转化趋势。矛盾的斗争性是指矛盾双方相互排斥,相互对立的性质趋势。⑶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是既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系的。它们的区别表现在:矛盾的同一性是有条件的,相对的;矛盾的斗争性是无条件的,绝对 的。它们的相互表现在:一方面,同一性是包含斗争性的同一性,没有斗争性就没有同一性;另一方面,斗争性同一性之中,没有同一性也没有斗争性。矛盾是既对立又统一,既具有同一性,又具有斗争性,失去其中任何一种属性,就不成其为矛盾。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的关系,要求我们必须在对立中把握同一,在同一中把握对立。

  18.如何理解“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的辩证关系原理对我国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巨大指导意义? (论述)

  ⑴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的关系:首先两者别。矛盾普遍性是事物的共性,是无条件的,绝对的,矛盾特殊性是事物的个性,是有条件的,相对的。其次,两者相互联贯。共性离不开个性,共性存在于个性之中;个性也离不开共性,没有无共性的个性。第三,两者可以相互转化。条件变化了,普遍性可以转化为特殊性,特殊性也可以转化为普遍性。

  ⑵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辩证减产的原理,是共性与个性关系的理论,是关于事物矛盾问题的精髓。

  ⑶该原理对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具有重要的意义:一方面是社会主义,这是矛盾的普遍性决定的;另一方面是有中国特色,这是矛盾的特殊性决定的。必须把作为矛盾普遍性的社会主义基本原则同作为矛盾特殊性的中国国情结合起来,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19.阐明量变和质变的辩证关系原理对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指导意义? (论述)

  ⑴量变和质变是辩证的统一。①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②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③质变体现和巩固量变的成果,并为新的量变开拓道路。事物的发展就是量变和质变相互转化的过程。⑵量变和质变辩证关系的原理对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具有重要指导意义。把我国建设一个繁荣昌盛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也是一个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在我们这样一个人口多,底子薄,经济文化比较落后,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大国搞建设,不能急于求成。必须实干苦干,稳步前进,在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等方面进行长期的量的积累。只有这样才能把我国建设成高度文明,高度民主的社会主义强国。如果急躁冒进,片面追求高速增长,幻想一朝一夕就实现现代化,就会欲速则不达,得到事与愿违的结果。

  20.简述实践与认识的关系? (简答)

  在认识与实践的相互关系中,实践是矛盾的主要方面,对认识起着决定性的作用;认识是矛盾的次要方面,但是对实践具有能动的反作用。

  实践决定认识。认识的发生,发展,检验和归宿,即认识过程的每一个环节都离不开社会实践。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实践是认识的目的 .实践的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之基本的观点。认识对有反作用。认识对实践的反作用主要表现在认识和理论对实践具有指导作用。认识对实践的反作用也具有两重性,正确的认识和理论对着积极的促进作用;错误的认识和理论则对实践起着消极的阻碍作用。认识对实践的指导作用,还表现在认识对,组织作用和动员作用。我们既要反对否认实践决定认识的中华民族主义认识论,又要反对否认对实践具有能动作用的学认识论。

  21.为什么说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简答)

  实践推动认识由低级到高级,由浅入深,由片面到更多方面的发展。主要表现在:第一,实践的发展不断地给认识提出新课题,规定了认识发展的方向,推动人们从事新的探索,形成新的理论。第二,社会实践的发展给解决新问题提供了主要的经验材料,使发现新的科学知识成为可能。任何认识问题的解决,都要依据大量的经验材料。第三,社会实践给人们认识事物不断提供 日益完备 的认识工具的技术手段,从而冲破了人的感官的局限,扩大了人类的认识领域,人类的认识视角,推动了人类认识的发展。第四,社会实践不断锻炼和提高人们的思维能力。人们在改造客观世界的同时,也改造了自己的主观世界。社会实践水平越高,人们的认识能力就越强。

  22.简述认识主体和客体的相互关系? (简答)

  认识的主体是指参加实践活动有目的 的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人。认识主体的基本形式有:个人主体,群体主体和社会主体。认识客体是指进入人们认识和实践范围的对象。认识基本形式有:自然客体,社会客体和精神客体。

  主体和客体的相互关系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实践关系,即主体和客体之间是改造与被改造的关系。第二,认识关系,即主体与客体是反映与被反映关系。第三,价值关系,即主体和客体之间是需要和满足的对应关系。

  23.说明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关系? (简答)

  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是对立统一的关系。第一,它们是对立的。表现为:⑴感性认识是认识的初级阶段;理发认识的高级阶段。⑵感性认识是由客观事物直接作用于人的感官而产生的;理性认识是对事情性材料的抽象的概括。⑶感性认识反映的是事物的现象;理性认识反映的是事物的内在本质。

  ⑷感性认识的形式是感觉,知觉,表象;理性认识的形式是概念,判断,推理。⑸感性认识具有表面性,直接性;理性认识具有抽象性,间接性。第二,它们是统一的,表现为: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以感性认识为基础;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到理性认识;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相互渗透,理性认识中有感性认识,感性认识中有理性认识,它们统一于实践。

  24.为什么说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简答)

  这是由真理的本性和实践的特点所决定的

  ⑴从真理的本性来看,真理是标志主观与客观相符合的哲学范畴,主观是否符合客观,客观世界不能充当真理的检验标准,主观世界出不能充当真理的检验标准。

  ⑵从实践的特点来看,实践具有普遍性和直接现实性的特点。实践高于理论,实践本身是直接的现实,又能把正确的理论直接变成现实,所以人们能够以一定的理论作为指导去参加引出现实的结果。这样,通过实践活动,就能把原来指导实践的理论同现实对照,检验出理论是否符合客观,是否具有真理性。

  25.简述阶级斗争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简答)

  阶级斗争指利益根本对立的不同阶级之间的对抗 和冲突,包括经济,政治,思想三种形式,阶级斗争根源于经济关系的冲突,要源于社会基本矛盾。

  在阶级社会中,阶级斗争是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阶级斗争的作用不仅推动同一社会形态的内部的量变过程,而且突出表现在社会形态的更替过程。

  26.简述国体和政体的关系? (简答)

  ①国体是社会各阶级在国家中的地位,即国家掌握在哪个阶级手中上,谁是统治阶级,联合中哪些阶级,把对和镇压哪些阶级。它国家的本质。政体是指政权构成的形式,指统治阶级采取什么样的形式去组织自己的政府反对敌人,保护自己的政治机关。

  ②国体与政体的关系有两方面内容:一方面,国体决定,任何国体都要采取一定的政体,同一国体也要以有不同的政体,同一政体也可为不同的国体服务。但总的说来,政体都要体现一定的国体,服从国体的需要,为国体服务。另一方面,政体对国体有反作用。适应国体需要的国体有维护和巩固作用;不适应国体需要的政体,对国体作用的发挥有阻碍作用。

分享到: 编辑:环球网校

资料下载 精选课程 老师直播 真题练习

成人高考资格查询

成人高考历年真题下载 更多

成人高考每日一练 打卡日历

0
累计打卡
0
打卡人数
去打卡

预计用时3分钟

环球网校移动课堂APP 直播、听课。职达未来!

安卓版

下载

iPhone版

下载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