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中科技大学EMBA(Huazhong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华中科技大学(Huazhong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华中科技大学网站网址:http://www.hust.edu.cn/
华中科技大学简介
华中科技大学,简称华科,由原华中理工大学、原同济医科大学、原武汉城市建设学院和科技部干部管理学院于2000年5月26日合并成立,位于湖北省武汉市,校园总面积7000多亩。是国家教育部直属的全国重点大学,是涵盖理、工、医、文、管等多学科的综合性大学,是目前国内规模最大、水平一流的高等学府之一,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直属的综合性全国重点大学,中央直管副部级高校,国家首批“985工程”、“211工程”、“2011计划”重点建设高校,“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卓越医生教育培养计划”、“111计划”、“千人计划”入选高校,是21世纪学术联盟、中俄工科大学联盟、中欧工程教育平台、七校联合办学、国家海外高层次人才创新创业基地等成员,是与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共建医学院的十所院校之一,是拥有国家实验室和国家大科学中心的四所大学之一,是与清华大学一同被美国制造工程师协会(SME)授予“大学领先奖”的两所中国大学之一。
华中科技大学学科齐全,结构合理,有哲学、经济学、法学、教育学、文学、理学、工学、医学、管理学、历史学、农学等11大门类。设有本科专业78个,硕士点 248个,博士点173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22个。建有一批高水平的研究中心,其中有国家实验室(筹)1个,国家重点实验室4个,国家工程研究中心5 个,省部级重点实验室26个。
华中科技大学综合办学实力和整体水平居全国重点大学前列。拥有中国教育与科研计算机网(CERNET)华中地区网络中心、国家高性能计算中心(武汉)、国家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基地、现代教育技术中心及大量装备先进的教学、科研用现代化实验室。学术交流中心、体育场馆、游泳池、学生活动中心、服务中心等各类公共服务设施齐全。学校后勤社会化改革是全国高校的一面旗帜,多次受到上级领导表扬。八所学生食堂全部被评为湖北省高校"标准化食堂"。拥有功能完备的现代化图书馆三座,馆藏图书368万册。华中科技大学师资力量雄厚,拥有一支以两院院士、博士生老师为中坚的师资队伍。现有教职工近13000人(其中,附属医院职工5000余人)。有中国科学院院士6人,中国工程院院士9人,博士生老师610人,教授1016人,副教授1348人。在校学生(含成教生、网络生)60000余人,其中本科生 36000余人,研究生20044人,外国留学生及港澳台学生560人。
华中科技大学坚持以人为本、从严治校、严活结合的方针,校园学术空气浓厚,学风、校风良好。学校十分重视本科教学工作,以"培养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高素质创造性人才"为目标,积极推进教学现代化和国际化进程,重视对拔尖人才的培养,实行特优生老师制、主辅修制、双学士学位制及本科、硕士贯通培养等措施。注重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近几年,学校大力加强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建立了为国内高校瞩目的文化素质教育体系。几十年来,为国家培养了近20万高级科技人才。近年来,毕业生一次就业率一直名列全国重点高校前茅。
华中科技大学的校史沿革
华中工学院
华中科技大学
华中科技大学 华中理工大学,原直属国家教育部,前身为原高等教育部于1952年筹建的华中工学院。1952年11月,中南行政委员会所属文化教育委员会召开高等教育计划会议,决定在武汉新建三所工科院校——华中机械学院,中南动力学院和中南水利学院。1953年1月,由中南行政委员会教育部发文,正式成立三院联合建校规划委员会,武汉大学查谦教授任主任委员。
1953年5月,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部根据毛泽东的指示,决定将筹建中的华中机械学院、中南动力学院合并为一校,撤销中南动力学院的建制,机电互补,命名为华中工学院。由原武汉大学、湖南大学、原南昌大学、广西大学等4所大学的机械系全部和电机系的电力部分,以及华南工学院机械系的动力部分、电机系的电力部分合并组成;设机械制造工程、金属切削工艺及其工具、汽车、内燃机、水力动力装置、热能动力装置(热力发电厂设备)、电机与电器、发电厂配电网及电力系统8个本科专业,金工、铸造、汽车修理与维护、发电厂配电网及电力系统4个专修科;同时,华中工学院筹备委员会成立,查谦为筹备委员会主任,刘乾才、朱九思为副主任。1953年9月11日,建校工程在武昌喻家山南麓破土动工。同年10月15日,华中工学院成立大会和开学典礼在武昌举行。1954年8月中旬,全校师生员工会师武昌喻家山,完成搬迁集中工作;1955年,国务院任命查谦教授为华中工学院第一任校长。
1955年9月,汽车专业并到长春汽车拖拉机工程学院(原吉林工业大学前身,现吉林大学前身之一)。1957年,恢复汽车、内燃机等专业。1958年,汽车、拖拉机、内燃机等专业整体调整到新组建的武汉工学院(武汉理工大学前身之一)。1960年,被确定为全国重点高校。
1966年至1976年,“文革”初期,由于军宣队指挥长刘昆山、学校副校长朱九思等人的努力,实现三个“没有”:学校主要领导人没有变、师资队伍没有散、科研教学设备没有滥,教师、干部受伤害较少。1971年,武汉机械学院停办,部分专业和300多名教职工并入华中工学院。1972年至1979年,共收留全国各地的老师教授600多名。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学校进入蓬勃发展的新阶段。
70年代末80年代初,先后设立了激光技术、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信息工程、微波技术等一批具有广阔发展前景的理工结合的技术学科专业。1978年,恢复招收研究生,当年招收研究生181人。1979年,第一个文科研究机构——中国语言研究所成立。1984年,已开设包括理科、文科、工科和管理学科的45个本科专业,形成了新型综合性大学的基本轮廓,初步实现了以工为基础,理、工、文、管相结合向综合化发展的目标。1984年4月,首批试办研究生院(共22所)。
华中理工大学
华中理工大学
华中理工大学 1988年1月,更名为华中理工大学。1988年、1992年,全国普通高校优秀教材奖评选,获国家特等奖1种,国家级优秀奖7种,部级一等奖18种。1989年、1993年,全国普通高校优秀教学成果奖评选,获国家特等奖1项,国家级奖3项,国家级二等奖5项。1993年,国内发表论文数达到1032篇,“首次突破国内发表论文数1000篇”,位居全国高校及科研机构第1位。被EI收录的论文居全国高校第7位,被ISTP收录的论文居全国高校第7位,被SCI收录的论文居全国高校第11位。
1994年,成立研究生院10年:博士学位点31个,博士老师111人,7个博后流动站,硕士学位点76个。1994年,招收硕士研究生710人,博士研究生178人,在校研究生达到2232人,比1978年增长了12倍。1994年,科研经费达到7640万元,比1978年增长了60倍,居国家教委直属高校第4位。
1995年,全国高校研究生院综合评估,名列第9,受到国家教委表彰。1995年,顺利通过“211工程”部门预审,成为“211工程”重点建设单位。1996年,通过国家教委组织的本科教学工作优秀学校评价,被评为优秀。1996年2月,首批获准正式成立研究生院(共10所)。1997年,第一个在全国高校中创办了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基地。1997年,《中国大学研究与发展成果评价》显示,学校在中国大学工科排名中居第5位,在自然科学研究与发展排名中居第9位,在研究与发展排名中居第8位。
1998年,《中国高等教育评估》第二期公布中国高校排行榜,学校名列第7。1999年,《中国高等教育评估》再次公布中国高校排行榜,学校名列第7。1999年,因在CIMS方面的突出成就,学校荣膺1999年度国际制造工程师协会(SME)颁发的“大学领先奖”(成为继1994年清华大学获奖后中国高校第二次获得该奖)。
同济医科大学
同济医科大学
同济医科大学 同济医科大学,原直属国家卫生部。前身为德国医师宝隆博士于1907年创建的上海德文医学堂。1893年,德国海军舰医埃里希·宝隆到上海,建立“德医公会”。1900年,宝隆创办“同济医院”,医师大多来自“德医公会”。1907年10月1日,上海德文医学堂举行第一次开学典礼。1908年,改名为同济德文医学堂。1912年,同济德文医学堂增设工科,改名“同济医工学堂”。1917年4月23日起,直属教育部领导。1917年12月,更名为私立同济医工专门学校。
1924年5月20日,改名为同济医工大学,含医学院和工学院。1927年,改名为国立同济大学医学院。1937年,先后增设了文、理、法等学院,成为一所综合性国立大学。
1950年2月,同济大学医学院及其附属同济医院内迁武汉,武汉大学医学院并入,命名中南同济医学院。1955年6月,汉口协和医院划归中南同济医学院作为附属医院。1955年8月,更名为武汉医学院。1985年7月,武汉医学院改名为同济医科大学。
武汉城市建设学院
武汉城市建设学院,原直属国家建设部。1898年,湖北工艺学堂创建。1907年,湖北工艺学堂更名为湖北中等工业学堂。1913年,湖北中等工业学堂更名为湖北省甲等工业学校。1922年,湖北省甲等工业学校更名为湖北省高级工科中学校。1926年,湖北省高级工科中学校、湖北省高级商科中学校、湖北省立第五中学组建湖北省立第二中学。1927年,湖北省立第二中学(汉阳工科分校及初中部)改建为湖北省立第三中学。1935年,湖北省立第三中学(原湖北省高级工科中学校部分)更名为湖北省立汉阳高级工业职业学校。
1949年,汉阳高级工业职业学校、湖北省高级商业学校、湖北省女子职业学校组建湖北省高级职业学校。1949年,湖北省高级职业学校(原汉阳高级工业职业学校部分)改建为武昌高级工业学校。1952年,全国院系调整,武昌高级工业学校一分为五,在历经中南建筑工程学校、武汉建筑工程学校、武汉建筑工程专科学校等之后,土木建筑科的部分在1960年成立武汉城市建设学院,后于1981年得以复建。
1997年,建设部与武汉市共建学校。
合并发展
2000年5月26日,同济医科大学、武汉城市建设学院与华中理工大学合并,科技部干部管理学院(武汉科技职工大学)并入华中理工大学,共同组建华中科技大学。
华中科技大学的办学规模
院系设置
华中科技大学操场
华中科技大学操场 截至2014年4月,学校在哲学、经济学、法学、教育学、文学、历史学、理学、工学、农学、医学、管理学、艺术学等12大学科门类设有44个院系,于95个本科专业招生。
精品专业
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予点:
哲学、理论经济学、应用经济学、社会学、教育学、中国语言文学、新闻传播学、数学、物理、化学、生物学、生态学、统计学、力学、机械工程、光学工程、材料科学与工程、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电气工程、电子科学与技术、信息与通信工程、控制科学与工程、建筑学、土木工程、水利工程、船舶与海洋工程、环境科学与工程、生物医学工程、城乡规划学、软件工程、基础医学、临床医学、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中西医结合、药学、护理学、管理科学与工程、工商管理、公共管理。
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予点:
华中科技大学平面图
华中科技大学平面图 哲学、理论经济学、应用经济学、社会学、法学、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学、心理学、体育学、中国语言文学、新闻传播学、外国语言文学、中国史、数学、物理、化学、生物学、生态学、统计学、力学、机械工程、光学工程、材料科学与工程、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电气工程、电子科学与技术、信息与通信工程、控制科学与工程、建筑学、土木工程、水利工程、化学工程与技术、风景园林学、交通运输工程、船舶与海洋工程、环境科学与工程、生物医学工程、城乡规划学、软件工程、基础医学、临床医学、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中西医结合、药学、中药学、口腔医学、护理学、管理科学与工程、工商管理、公共管理、图书情报与档案管理、设计学。
博士后流动站:
哲学、理论经济学、社会学、教育学、新闻传播学、数学、物理、生物学、生态学、力学、机械工程、光学工程、材料科学与工程、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电气工程、电子科学与技术、信息与通信工程、控制科学与工程、建筑学、土木工程、水利工程、船舶与海洋工程、环境科学与工程、生物医学工程、软件工程、基础医学、临床医学、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药学、管理科学与工程、工商管理、公共管理。
师资力量
截至2014年,该校拥有专任教师3120余人,其中有教授931人,副教授1282人,博士生老师1178人。其中,拥有院士25人(双聘13人),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成员15人;获批有12个国家级教学团队,国家级“教学老师”9人,省级“教学老师”7人;“千人计划”入选者27人,“外专千人计划”入选者4人,“青年千人计划”入选者36人,长江学者特聘教授46人、讲座教授32人 ,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49人,“973计划”项目首席科学家15人(“973计划”首席项目21项),重大科学研究计划项目首席科学家2人,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入选者180人,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入选者34人。其中,人文社会学科领域学术老师有:教育家朱九思、杨叔子;经济学家张培刚;哲学家涂又光、邓晓芒;高等教育老师刘献君;中青年法学家易继明;社会学老师贺雪峰、吴毅;新闻传播学老师吴廷俊、张昆。
华中科技大学的科研成果
科研机构
截至2014年4月,华中科技大学建有武汉光电国家实验室(筹)、脉冲强磁场实验装置等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还拥有5个国家重点实验室、1个国防科技重点实验室、6个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个国家工程实验室、2个国家专业实验室及一批省部级研究基地;有国际合作科研基地25个,国际科研中心一个。
学术成果
2010年,华中科技大学以第一完成单位获国家科学技术奖6项,列全国高校第一;2011年获4项,列全国高校第五。2012年华中科技大学全年科研到账经费17.38亿元;获国家科技奖5项(作为第一完成单位4项),其中,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获批565项,总经费达3.51亿元,其中重点项目6项,创历史新高;重大专项新增立项课题26项,到账经费近2亿元。
华中科技大学的合作交流
华中科技大学为中美清洁能源联合研究中心清洁煤技术产学研联盟中方牵头单位,还建有中国和欧盟共同发起建设的“中欧清洁可再生能源学院”。学校每年有约300批、1500余人次的国(境)外老师学者来校任教、合作科研和开展学术交流活动。
华中科技大学的校园文化
校徽
华中科技大学校徽为该校机械学院工业设计系李春富教授设计,校徽由蓝色、红色和灰色组成。蓝色是该校的基准色调,代表素雅和纯洁,寓意着天、海一般广阔的文化包容的精神,兼听各种文化的声音,思想具有自由性。红色是热火般的颜色,积极热情,寓意对学习的热情,积极开拓进取,不断求实创新。
校训
华中科技大学校训为“明德厚学、求是创新”。
“明德”意为彰明伦理,完善品德。具有理解、普及和恪守道德之义,包含与人为善、和谐相处的意义。语出《礼·君陈》“黍稷非馨,明德惟馨”,又见《礼·大学》“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厚学”意为崇尚知识,学问渊博。
“求是”意为追求真理,发现规律。包含“求实”的意义但不拘于“求实”,在实中求学问。“创新”意为与时俱进,追求新高。义出《大学》引汤之《盘铭》“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
-
2025MBA/MPA/MEM-必备精华资料拼团已拼2531团
-
2025年管理类联考综合能力真题及解析(详解版)查看962.25KB 下载数 53
-
2025年考研英语二真题(抢先版)查看1.31MB 下载数 88
-
2025年《管理类综合能力》真题抢先版查看1.43MB 下载数 43
最新资讯
- 2025年MBA复试需要准备哪些材料?清单来了!2024-12-30
- 北京大学汇丰商学院2026级EMBA招生简章发布2024-12-03
- 收藏!2025年MBA招生简章(各高校持续更新)2024-10-10
- 【招生动态】山东师范大学2025年工商管理硕士(MBA)招生简章2024-10-08
- 【招生动态】2025年华南理工大学经济与金融学院金融MBA项目2024-09-28
- 【招生动态】三峡大学2025年工商管理硕士(MBA)招生简章2024-09-26
- 【招生动态】2025年中国海洋大学MBA报考信息2024-09-24
- 【招生动态】山东理工大学2025年工商管理硕士(MBA)招生简章2024-09-24
- 2025年西安邮电大学MBA招生简章已发布2024-09-06
- 报考指南:25年MBA考研报考条件是什么?2024-08-28
MBA历年真题下载 更多
-
2025年管理类联考综合能力真题及解析(详解版)962.25KB 下载数 53 查看
-
2025年考研英语二真题(抢先版)1.31MB 下载数 88 查看
-
2025年《管理类综合能力》真题抢先版1.43MB 下载数 43 查看
2025MBA/MPA/MEM-必备精华资料已拼2531团 拼团
-
2025年管理类联考综合能力真题及解析(详解版) 962.25KB 下载数 53 查看
-
2025年考研英语二真题(抢先版) 1.31MB 下载数 88 查看
-
2025年《管理类综合能力》真题抢先版 1.43MB 下载数 43 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