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MBA > MBA招生简章 > 上海交通大学EMBA(SJTU)

上海交通大学EMBA(SJTU)

更新时间:2018-09-10 10:22:14 来源:环球网校 浏览4015收藏1204

MBA报名、考试、查分时间 免费短信提醒

地区

获取验证 立即预约

请填写图片验证码后获取短信验证码

看不清楚,换张图片

免费获取短信验证码

摘要 上海交通大学(英文名:Shanghai Jiao Tong University 缩写名:SJTU)是中国著名的国立大学,也是中国近代历史最为悠久的大学之一。

上海交通大学(SJTU),其前身是盛宣怀于1896年创建的南洋公学

上海交通大学网站网址:http://www.sjtu.edu.cn/

上海交通大学简介

上海交通大学闵行校区正门

上海交通大学闵行校区正门  上海交通大学(英文名:Shanghai Jiao Tong University 缩写名:SJTU)是中国著名的国立大学,也是中国近代历史最为悠久的大学之一。上海交通大学其前身是盛宣怀于1896年创建的南洋公学。1956年部分系科迁西安,发展为今西安交通大学,留沪部分发展为今上海交通大学,1999年合并原上海农学院,2005年合并原上海第二医科大学。

上海交通大学是教育部直属,由教育部和上海市共建的全国重点大学,其前身为创办于1896年的南洋公学,是中国历史最悠久的高校之一。2005年7月18日,上海交通大学与上海第二医科大学合并,组建了新的上海交通大学。学校以“饮水思源、爱国荣校”为校训,著名校友有江泽民、汪道涵、钱学森、吴文俊、茅以升、张光斗、王安、陈敏章、强伯勤、闻玉梅、谢丽娟等。

目前学校有20个学院、2个直属系和12个附属医院。有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22个,二级学科博士授权点143个,硕士授权点179个,博士后流动站23个,国家重点学科22个,国家重点实验室6个,国家工程研究中心4个,国家技术转移中心1个,世界卫生组织合作中心2个。学校现有专任教师2800余名,其中中国科学院院士15人、工程院院士20人,“973”首席科学家7人,国家“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31人、讲座教授4人,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33人;有博士学位的教师占50%。现有全日制在校学生约38000人,其中本科生18000余人,研究生18100多人,留学生2000人。

学校科研经费连续多年名列国内高校第三,发明专利申请数连续两年居国内高校第一。学校大力推进国际合作办学和合作科研,已与世界上150多所著名大学和50多家跨国企业和研究机构建立了合作伙伴关系,并与密西根大学等世界一流大学开展了的实质性合作办学,在新加坡成立了国内高校在海外的第一个研究生院,每年举办数十个国际学术会议。

上海交通大学的发展目标是建成一所综合性、研究型、国际化的世界知名高水平大学,进而建成世界一流大学。现任党委书记:姜斯宪。现任校长:林忠钦。

上海交通大学校训

饮水思源,爱国荣校

“欲成学问,当为第一等学问;欲成事业,当为第一等事业;欲成人才,当为第一等人才。而欲成第一等学问、事业、人才,必先砥砺第一等品行” ——唐文治前校长

上海交通大学校徽

交大校徽

交大校徽  1926年1月23日,凌鸿勋校长通告公布校徽云:“为通告事,校徽所以表扬学校性质,与精神关系至重。上年以本校校徽,亟应明定,曾经征求式样,并交由教务会议推定委员会审查。兹经参照原式,重行指定,合亟公布,作为本校校徽。下学期起,一律采用,特此通告。”按校徽中心为铁砧,铁锤,砧上置中西书籍若干册,示工程教育工读并重之意,砧座有阿拉伯数码1896四字,示本校创办之年份。用世界公历者,取其便也。砧外为齿轮,外框象车轮,皆寓工程与交通之意。框与轮之间,上半题篆体南洋大学四字,下半题NANYANG UNIVERSITY英文字。全徽取义深远,含意显豁,允称佳构。

上海交通大学历史

解放前交通大学历史

*起源

南洋公学为盛宣怀1896年(光绪22年)创建于上海,与北洋大学堂同为中国近代历史上中国人自己最早创办的大学。当时的南洋公学隶属于招商局和电报局,设立了师范院、外院、中院和上院四院,盛宣怀任督办。交通大学的另一支起源于同年(1896年)创办于山海关的山海关北洋铁路学堂。由于19世纪末天津发生义和团运动,因此北洋大学堂的师生被波转移到南洋公学继续教学,从而近代中国第一批大学毕业生是在南洋公学毕业的。南洋公学因为地处上海租界,较少受战火侵扰。当时教学所用全为麻省理工学院的原版教材,时称“东方MIT”。

*发展

南洋公学成立后几经更名。1910年代后期改为南洋大学。之后又改为上海工业专门学堂。

1920年(民国9年)12月,北洋政府交通总长叶恭绰以交通部所属上海工业专门学校、唐山工业专门学校、北平铁路管理学校、北平邮电学校四校散居各地,不便管理,于1921年统一学制,统称交通大学。而分称各校为交通大学上海学校(沪校)、唐山学校(唐校)、北京学校(平校)。校庆4月8日也是取自交通要“四通八达”之意(唐校即今日之西南交通大学,校庆为5月15日)。

当时交通大学的老师大部分是留美博士,水平很高。而交通大学对学生的管理也很严格,因此毕业生大都较为优秀。当时交通大学在世界上也享有较高的知名度。钱学森去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求学时,发现许多课程与在交通大学学习的完全一样,要求免修得到批准。茅以升从交通大学唐山工学院毕业去美国卡内基梅隆大学时,该校起初不承认交通大学唐校之学历, 故出题考核茅之水平, 因为茅回答极为出色, 故该校后来决定从此对交通大学的留学生免试入学。王安去美国哈佛大学时,由于抗战没有带交大毕业证书和成绩单,哈佛大学知道是交大毕业的,决定破格录取。中华人民共和国原国家主席江泽民也毕业于交通大学。

抗日战争时期,交通大学上海分部内迁到重庆,唐山分部和北平分部也内迁到贵州遵义。

*分裂

國共內戰之後,交通大學部分教職員隨國民政府遷至台灣,但國民政府直至數年後才允許在台校友於新竹復校, 仍稱國立交通大學。

1955年,鉴于当时的国际形势,同时也为支援西北教育建设,国务院决定交通大学在1955年至1957年两个学年中分批迁往西安。1956年暑假,西安新校舍落成,学校第一批西迁开始。最后实验设备,图书(约92%)和档案的大部分,约60%的师生迁至西安,而其余则留在上海。交通大学分为交通大学西安部分和交通大学上海部分。

1959年7月31日,经国务院批准,交通大学两部分独立建校,分别成立上海交通大学和西安交通大学。此时上海交通大学有19个专业,西安交通大学有23个专业。

解放后交通大学历史

南洋公学

南洋公学  1949年国共内战之后,国民政府将交通大学部分教授迁至中国台湾,这就是后来的中国台湾国立交通大学。1949年5月27日,中国人民解放军占领上海,同年6月15日,接管交通大学。

50年代初,当时的政府参照苏联专业化的教育模式进行拆分。交通大学由具有相当规模的理、工、管的多学科大学被拆分成单一的工科大学。大量院系调出。其中理学院中的数学、物理、化学学科被调到复旦大学;化学还支持成立了华东化工学院(现华东理工大学);土木建筑全部被并入同济大学;管理学院的管理、会计、财务等系并入复旦大学和华东师范大学,部分支持成立了上海财金学院(现上海财经大学);纺织系分离出去成立了中国纺织大学(现东华大学);水利系由严恺带去成立华东水利学院(现河海大学);航空工程系调整到华东航空工程学院(现南京航空航天大学);机电中的电子部分调入南京工学院(现东南大学),1955年又支持了成都电子科技大学,机电中还支持成立了哈尔滨工业大学。此外还分出去支持了西北工业大学,上海海运学院等许多学校。交通大学只是从外面调入了一些工科力量,但除了造船得到同济大学支持得到加强外,其余并入的实力都不强。可以说交通大学为新中国高等教育体系的建立作出了巨大的牺牲!

1955年,鉴于当时的国际形势,以支持中国西北地区的教育建设为由,中央人民政府决定交通大学在1955年至1957年两个学年中分批迁往陕西西安。1956年暑假,西安新校舍落成,学校第一批西迁开始。幸由部分师生和上海方面的抵触,上海的交通大学得以部分保留。最后实验设备的大部分,约60%的师生迁至西安,而其余则留在上海。交通大学分为交通大学西安部分和交通大学上海部分。

1959年7月31日,经国务院批准,交通大学两部分独立建校,分别成立上海交通大学和西安交通大学。此时上海交通大学有19个专业,西安交通大学有23个专业。

1961年2月,上海交通大学划归国防科工委,同时接受当时的高等教育部和上海市政府领导。学科体系局限于造船等相关专业。

中国文化大革命期间,上海交通大学正常的教学科研秩序遭到严重破坏,发展几近停顿。1970年,学校又划归当时的中国海军领导。

文化大革命结束后,上海交通大学率先在中国高校中进行改革,大胆创新,使学校发展在历经院系调整、西迁、文革的动荡后迎来重要的历史转机。学校以人事、劳动、分配制度为核心,进行了管理体制改革,激发了教职员的工作热情;学校充分利用交通大学的校友资源,积极开展对外交流。在当时中国思想还比较禁锢的环境下,在高校率先接受海外校友捐赠,兴建包兆龙图书馆;拓展专业方向,重建数学、物理、化学、力学等应用理科系以及管理学科,逐步恢复交通大学时期理、工、管三足鼎立的学科布局。学校的这些改革收到了良好的效果,获得了当时中国最高领导人的肯定。

1982年9月,上海交通大学重新划归教育部领导。“七五”、“八五”期间,被国务院确定为全国5所重点建设的大学之一。

学校蓬勃的发展使得徐汇校区校舍资源相对紧张。1985年上海交通大学开始在上海市闵行区兴建闵行校区并于1987年投入使用。2001年开始,闵行校区作为上海兴建的上海紫竹科学园区的主要部分,开始新一轮大规模建设,建成后将从原先的2200亩扩展到5000亩的规模,成为上海交通大学教学和研究的主要基地。

进入1990年代以来,上海交通大学先后获得中国政府高等教育“211”和“985”工程支持,被列为中国创建世界一流大学的少数几所高校之一。学校大力引进优秀人才,优化学科布局,成立了生命,人文,环境,药学,法学等相关院系,并于1999年并入原上海农学院。但并入原上海医科大学未果,于2002年成立了医学院。在国际化办学方面也取得相当进展。2002年10月,经教育部批准,在新加坡成立了中国在海外的第一个研究生院;大部分院系都与国外知名院系开展了师生交换等实质性的合作。办学成果涌现,上海交通大学的论文发表和专利申请数量都居中国高校前列。生源质量不断提高,历年在中国各省市的高考招生分数线都名列前茅。

尤其是以计算机科学技术系为代表的一些院系成为交大的名牌专业,在90年代以来连续在全国教学质量评比中获得佳绩,其培养出的著名IT业界人士包括联想集团总裁杨元庆,新浪网首席执行官茅道临,易趣创始人谭海音,旅行网创始人范敏。

2005年6月10日,教育部、上海市政府签署《关于上海交通大学与上海第二医科大学合并的原则意见》。2005年7月18日,上海交通大学与上海第二医科大学正式合并,组建新的“上海交通大学”。组建后的上海交大,将成为以工、医、商见长的国内顶尖大学之一。

交大图书馆

交大图书馆上海交通大学现状

上海交通大学的办学传统是“起点高、基础厚、要求严、重实践、求创新”,交大人的精神品格为“求真务实、敢为人先、与日俱进”,著名校友包括江泽民、汪道涵、钱学森、吴文俊、茅以升、张光斗、王安、陈敏章、强伯勤、闻玉梅、谢丽娟等。在我国23位“两弹一星”功臣中,交大校友有6位;在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院士中,交大校友有200多位。

上海交通大学的办学目标是建成一所综合性、研究型、国际化的世界知名的高水平大学,进而建成世界一流大学。其中学科发展目标是以一流的理科为基础,以强大的工科、生命医学学科和管理学科为主干,以高水平、有特色的法学、农学、经济学和人文学科为支撑。

目前,学校有20个学院、2个直属系和1个研究生院以及其它教育机构。拥有本科专业60个,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22个,二级学科博士授权点143个、硕士授权点179个,专业硕士学位授权点6个,博士后流动站23个;国家重点学科22个,上海市重点学科36个。有国家重点实验室6个,国家部委重点实验室10个,上海市重点实验室14个,上海市E研究院3个;国家工程研究中心4个,国家技术转移中心1个,世界卫生组织合作中心2个,现正在建设世界级的海洋工程国家实验室。(2005年数据)

师资队伍:学校现有专任教师2800余名,其中正高级专业技术职务的700余人,中国科学院院士15人、中国工程院院士20人, “973”首席科学家7人,国家“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31人,“长江学者奖励计划”讲座教授4人,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33人,国家级教学老师2人;有博士学位的教师占50%。(2005年数据)。

人才培养:学校现有全日制在校学生约38000人,其中本科生 18000余人,研究生18100多人,留学生2000人;有国家级教学基地和人才培养基地7个。2000年上海交大顺利通过教育部本科教学优秀评价, 2002年成为全国首批获得本科专业自主设置权的六所高校之一;本科生生源质量名列全国高校前茅,学生就业率稳居全国高校前列。2002年和2005年,上海交大学生代表队先后两度获得ACM国际大学生程序设计大赛全球总冠军,2005年ACM全球总决赛由上海交大主办。此外,交大学生在国际商务挑战赛、世界大学生乒乓球锦标赛和国际音乐比赛等赛事中屡获佳绩,在国际竞技舞台上展示了中国大学生的风采。

科学研究:学校科研经费连续五年名列国内高校第三;发明专利申请数持续上升,2004年居国内高校第一;2003年SCI收录论文数为 1163篇,全国高校排名第六位,EI收录论文数为1441篇,继续排名全国高校第二,2004年有3篇论文发表在《Science》和《Nature》上,2003年获得国家级科技奖6项,2004年获得国家级科技奖8项。

对外交流:改革开放以来,学校与多所国外及港澳台地区的150多所院校、数十家跨国企业以及世界卫生组织、联合国人口基金会等建立了密切合作,先后聘请了400多位国际著名老师学者担任名誉教授、顾问教授和客座教授。与密西根大学等世界著名大学开展了的实质性合作办学;经教育部批准在新加坡成立了国内高校在海外的第一个研究生院;与INTEL、IBM等诸多知名企业和研究机构联合共建了50余个高水平实验室,每年举办数十个国际学术会议。

上海交通大学决心在国家和上海市的重点支持下,抓住机遇,奋力拼搏,努力实现江泽民同志对母校的殷切期望:“继往开来,勇攀高峰,把交通大学建设成世界一流大学”。

交大校园

交大校园上海交通大学校园

目前上海交通大学有闵行、徐汇、法华、七宝、上中路、重庆南路(原上海第二医科大学)等6个校区,校园总面积近350万平方米。其中徐汇校区位于上海市中心徐汇区华山路上,是交通大学创办之地,现今具有一百多年的历史。闵行校区是上海交通大学最大的一个校区,位于闵行区东川路上,邻近黄浦江,始建于1985年,1987年落成使用,时任上海市市长的交大校友江泽民参加当年闵行校区的开学典礼。目前,闵行校区正在进行二期扩建工程。到2006年基本建成后,闵行校区面积将达到近5000亩,成为上海交通大学教学和研究的主要基地。周围有紫竹高科技园区以及华东师范大学的闵行校区等。

上海交通大学校园环境优美。徐汇百年老校区建筑古朴典雅,中西合璧。闵行校区建筑简洁实用,富于现代感。

校园主要建筑有:

徐汇校区:中院(1898年建成),老图书馆(1919年建成),体育馆(1925年建成),总办公厅(1933年建成),校门(1935年建成),新建楼(1953年建成),新上院(1955年建成),包兆龙图书馆(1985年建成),浩然高科技大厦(1996年建成),海洋工程风浪流国家重点实验室,百年校庆纪念碑,大草坪等。

闵行校区:校门,上院,中院,下院,菁菁堂,铁生馆,光彪楼,逸夫楼,思源湖,包玉刚图书馆,文科图书馆,D教学楼,E教学楼,六号教学楼(又名综合教学楼),光明体育场,程及美术馆,新东区等。

上海交通大学百年辉煌

上海交通大学是我国最早建立的高等学府之一,至今已经走过了一个多世纪的光辉历程。

清光绪二十二年(1896年),津海交道、太常寺少卿盛宣怀“禀明两江督臣刘坤一,筹款议建南洋公学”,并上奏朝廷获准,向招商、电报两局每年集捐银 10万两,在上海徐家汇创办了一所“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学校——南洋公学,这就是上海交通大学的前身。

清光绪二十七年(1901年),南洋公学设立了相当于专科的特班、政治班和商务班,以培养当时急需的新式从政人才和商业人才。著名教育家蔡元培担任特班主任教员。他利用这一机会,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传播民主主义思想。创始人曾期望学生成为效力朝廷的洋务干才,而早期毕业生中却有相当一部分人追随孙中山,走上了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道路。其中著名的有辛亥革命烈士白毓 山昆 、民族英雄蔡锷,以及邵力子、黄炎培等。

清光绪三十三年,唐文治主持校政(任监督,民国元年任校长)。他坚持“工科为主”的办学方向,执行“求实学,务实业”的办学主张,停办商务专科,在铁路专科之外,增设电机专科,成为我国电机工程教育的首创。学校由此进入创建近代工科高校的时期。

民国7年,学校增设铁路管理科,学制4年,标志着系科设置由原来的单一工科走向了工管结合,这也是我国近代高等教育史上的一个创举。这一时期,学校从专业设置、课程安排、师资水平到教学环节,均参照西方现代高等教育模式;课程设置以美国同类大学为蓝本,并从麻省理工学院和哈佛大学购来成套教科书,以求培养的人才达到欧美大学本科毕业生水平。民国8年,学校新图书馆建立,实验设备、实习工厂、校舍建筑均得到长足的发展。经过20多年的努力,一所由国人自己创办的工科大学终于屹立在浦江之滨。

学校创办初期,即设有数学、物理、化学等基础科学课程,与国文、外文并重。民国17年秋,设立了数学系、物理系、化学系和中国文学系、外国文学系。民国19年9月,学校在数、理、化3系的基础上建立科学学院。翌年春,建立管理学院,下设铁道管理、公务管理、财务管理、实业管理4科。至此,交通大学形成了以工为主,理、工、管相结合的现代工科大学的院系结构。

进入30年代后,学校顺应科学与工程结合的趋势,进一步突破单一工科的办学模式,以“研究高深学术,养成交通建设专才”为宗旨,加强了理科建设,开始了科学研究;以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康奈尔大学、伊利诺大学和宾夕法尼亚大学相关系科为蓝本,改进了课程设置;本着“注重基本科学,务求实用”的教学原则,设置了实验、实习、设计、计划、老师演讲和参观实习等教学环节,严格要求,严格考核,显著提高了人才培养的层次和质量。

至30年代中期,交通大学已成为以理科为基础、工科为重点、兼有管理学科的全国著名大学,被誉为“东方的MIT”(美国麻省理工学院)。

抗战8年,学校历尽危难,依靠广大师生和校友的努力,得以保存和发展,一直没有中断为国家培养工业交通建设人才。战后,教师队伍较战前有了很大的发展:民国25年,全校教师180人,其中教授66人;民国36年,教师总数增至280人,正副教授167人;至民国38年1月,学校有理、工、管3个学院,18个系,2个专修科和1个研究所。抗战前,交大的学术气氛较浓。师生中成立了各学术团体,如工程学会、科学社等,还通过举办工业、铁道展览,展示本校的科技成果;也经常举行学术报告会,邀请国内外著名老师学者来校演讲。抗战胜利后,学术活动很快恢复:各种学会林立,组织学术讲座,出版学术刊物,举办展览会,组织实习和参观工厂等。校内除钟兆琳、陈大燮等教授经常作学术报告外,还邀请钱三强、王炳南等著名学者来校演讲。

1949年5月27日,上海解放。6月2日学校复课。6月15日人民政府接管交大,学校回到了人民的怀抱,揭开了交大历史新的一页。

40年代末至50年代中期,为配合国家大规模工业建设,国内高校参照前苏联高校工科与文理科分校模式,并按同类系科合并的原则,陆续进行了一系列院系调整,新建了一大批单科性的工科高校。这一过程中,交通大学对建立新中国的高等工程教育体系作出了很大的贡献。

1949年9月,上海暨南大学理学院并入交大理学院。1950年10月,交大航业管理系与吴淞商船专科学校合并,成立国立上海航务学院。1951年6 月,学校进行了第一次大规模的院系调整:纺织工程系与市立工专纺织专科及私立上海纺织工学院合组华东纺织工学院,运输管理系调整到北方交大,财务管理系调整到上海财经学院,复旦大学的土木工程系并入交大的土木工程系,在学校内部,电信管理系并入电机工程系,工业管理系并人机械工程系,轮机工程系并入造船工程系。

1952年7—8月,学校进行了第二次大规模的院系调整:理学院的数学、物理、化学3系,除留下工科基础课所需师资外,调整到复旦大学和华东师范大学;土木工程系调整到同济大学;水利工程系调整到华东水利学院;航空工程系调整到华东航空工程学院;化学工程系调整到华东化工学院。与此同时,同济大学、大同大学的机械系,中华工商专科学校、华东交通专科学校的机械科及上海市工业专科学校动力科并入交大机械系;同济大学、大同大学、复旦大学的电机系,沪江大学物理系的电信组,本校的电信专修科及上海市工业专科学校的电力科并入交大电机系;同济大学、武汉交通学院的造船工程系及武汉交通学院、上海市工业专科学校的造船专修科并人交大造船系。经过调整,交通大学成为一所以机、电、船为重点,为重工业建设服务的多科性工业大学。随后,为适应国家工业布局,学校又调整了一些系科:1954年,将动力机械制造系汽车专业调整到长春汽车拖拉机学院;1955年,将大连工学院造船系并人交大;1956年,将电话电报通信专业与南京工学院、华南工学院有关专业合并,成立成都电讯工程学院。1954年起,停办专修科,只设本科,学制由4年改为5年。1956年3月,7个专业试招研究生。

1955年,鉴于当时的国际形势,并支援西北建设,国务院决定:交通大学在1955年至1957年2个学年中分批迁往西安。1956年7月,在第一机械工业部领导下,在交通大学原址,以交通大学造船系为基础,成立上海造船学院。1956年暑假,西安新校舍落成。学校第一批西迁开始,共迁去教职工815 名。1957年9月,鉴于国际形势趋向缓和,并顾及上海、西安两地建设的需要,国务院又决定:交通大学分设上海、西安两地,统一领导。西安部分设置21个专业,上海部分设置14个专业。上海造船学院和筹建中的南洋工学院并入交通大学上海部分,专业数扩展到19个。西安动力学院、西北工学院和西北农学院的部分专业并人交通大学西安部分,专业数扩展到23个。1959年7月31日,经国务院批准,交通大学两部分独立建校。上海部分定名为上海交通大学,西安部分定名为西安交通大学。

1961年2月,上海交通大学划归国防科委领导,同时接受高等教育部和上海市政府领导。其基本任务是为国防工业服务;以造船为中心,军用为主,兼顾民用。设置9个系,32个专业,形成了以军用舰艇为中心的专业体系,每年招收新生1600名,以培养军用造船科技人才为主。

1949年后的17年中,政治上建立了党对学校的直接领导,加强了思想政治工作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的教育,确立了“教育为无产阶级政治服务,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德智体全面发展”的方针。业务上结合我国实际,学习前苏联教育经验,从专业设置、培养目标、教学计划到教材教法,进行了全面的改革。分校后,围绕国防工业和尖端科技,大力开展科学研究,筹建了一批新系。规模也有所扩大,在校学生达到的00余人,教师1200余人。

1966—1976年“文化大革命”期间,学校遭到极大破坏,教学工作停顿达7年之久。1970年,学校划归海军领导,由第六机械工业部代管。1973年9月,开始招收工农兵学员。

“文化大革命”后,特别是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党和政府对上海交通大学的改革和发展极为重视。学校在高教系统中率先进行改革,迎来了蓬勃发展的新时期。70年代末,学校以人事、劳动、分配制度为核心,进行了管理体制改革,打破了平均主义和“大锅饭”,释放了蕴藏在广大教职工身上的巨大潜能。 1984年1月21日,万里副总理在中南海办公室听取校领导汇报学校管理改革情况,对上海交通大学的管理改革加以肯定,并表示支持,指出:上海交大通过改革使人才流动起来,这不容易。交大能办到的为什么其他学校办不到?希望有关部门研究这个问题。1984年2月16日,邓小平同志亲切接见了学校的主要领导干部、教授和学生代表,对上海交大管理改革的显著成效表示满意。同年5月,上海交大作为全国高校管理体制改革的先进典型,得到了六届二次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政府工作报告》的充分肯定。

早在1979年,学校即根据邓小平关于交大“可以利用与美国交大同学会的关系,请他们回来讲学”的指示,组织10名教授走出国门,首访美国。这为推动对外开放,促进国际交往,作了舆论上的准备,写下了光荣的一页。上海交大改革开放的事迹,通过各种新闻介播向全国掀起了学习上海交大的热潮。数百所高等学校来校访问,推动了高等教育的改革和发展。

1982年9月,为了进一步发挥上海交大在社会主义建设中的作用,经国务院批准,学校改隶教育部。“七五”、“八五’’期间,国务院确定上海交大为全国5所重点建设的大学之一。

上海交大在深化改革、扩大开放中继续前进。1988年,学校实行了“三定一评”责任制,实现了校系两级目标管理,促进了办学水平和办学效益的提高。 1992年,学校被国家教委定为校内管理综合改革试点单位。1994年,学校以“上水平、创一流”为目标,以学科和师资队伍建设为龙头,内部管理体制改革为动力,后勤服务为支撑,多渠道集资为后盾,进行了大系统配套改革。抓住国家经济体制转轨和上海市城市功能转型的机遇,突破各种界限,筹集社会资源,发展联合办学,取得了前所未有的发展,学校综合实力再次跃居全国高校的前列。

改革开放以来,上海交大走出了一条“国拨为主,多方集资,面向社会,联合办学”的路子,累计接受海外捐赠3000多万美元。捐建的大型项目有:包兆龙图书馆和包玉刚图书馆、教师活动中心、留园、学术活动中心、学生活动中心、高科技大楼、中日文化资料中心、体育场等。通过校办企业转换机制,向社会集资人民币2亿元;获得大型企业和国内外校友捐赠奖学金53项,每年授奖金额人民币150万元;跨部门、跨地区、跨国界联合办学,获得投资人民币4亿元,其中与电力部联建电力学院投资1.5亿元,与上海市、欧共体联建中欧国际工商学院投资2.5亿元。

1994年4月28日,国家教委和上海市人民政府决定共建上海交大,使学校面向全国,立足上海,进入了与上海这个国际大都市共同繁荣的快车道。

1985年,从发展需要出发,上海交大作出了建立占地120公顷的闵行校区的决策。经过10年的努力,投资人民币4亿元,建筑面积28万平方米。一个布局合理、功能齐全、环境优美的新校区初具规模。目前,新校区已有学生7000余人。阂行校区的建立,使校园面积增至原来的3.7倍,校舍面积增至原来的 2.1倍,大大改善了办学条件,为21世纪学校的大发展拓展了空间,成为上海交大发展史上一个新的里程碑。

改革开放以来,学校派往国外学习、交流近10000人次,接受海外老师学者来访8000多人次,同美、英、日、德、加、澳等国家和地区的60余所大学建立了长期合作关系,还聘请了杨振宁、李政道、丁肇中、李远哲、田长霖、林同炎等一批世界著名学者为名誉教授和顾问教授。国际交往的发展,标志着上海交大开始登上国际高等教育的舞台。

上海交通大学建校100余年来,英才辈出,桃李满天下。著名校友有蔡锷、蔡元培、黄炎培、邵力子、凌鸿勋、茅以升、邹韬奋、李叔同、陆定一、夏衍、侯绍裘、林同炎、钱学森、王安、江泽民、丁关根、赵祖康、汪道涵等。其中,吴有训、钱学森、张维、张光斗、何祚庥、吴文俊、杨嘉墀、汪耕等180多位校友成为中国科学院和工程院院士。在我国首次授予的90余名工程院院士中,有16名是交通大学的毕业生。新中国成立后,有50多位校友担任了省部级以上的领导职务。

上海交通大学为国家输送了80000多名毕业生,他们的足迹遍及各个领域:从铁路桥梁、舰船平台、高坝电站、航空航天,到电子电脑、生物医学、微细加工、微型机械,都可以看到他们的贡献。

交大毕业生基础扎实,擅长实干,勤奋敬业,许多人成为中国铁路交通事业的先驱和机电工业的奠基者。其中有发明中文打字机的周厚坤(1911届),最早制成电机的周琦(1917届),最早制成内燃机的支秉渊(1918届)等。30?/FONT>40年代,毕业生中有为我国航天事业作出杰出贡献的科学家钱学森和发明电脑磁贮存器的科技企业家王安。50一60年代,上海交大毕业生在新中国的重工业和国防工业中作出了光辉的业绩:国产第一艘万吨轮、第一艘核潜艇、第一枚运载火箭、新一代歼击机和坦克,均出自他们的手笔。80?/FONT>90年代,上海交大的本科生和研究生在历年全国和上海市校际学业统测中,连连夺魁,多次囊括前三名,毕业时成为“最受用人单位欢迎的人才”;出国后,又被国际著名学者誉为“最有竞争力的一代”。留美博士倪军、赵锋由于在科学及工程领域作出了杰出贡献,1994年分别获得全美学术最高荣誉棗“杰出青年教师总统奖”和“杰出青年研究者总统奖”。

交通大学早在清末民初即围绕铁路交通事业进行了大量实用技术的研究,陆续有一些成果在国内、国际博览会上获得金牌和一等奖。孙中山先生曾亲莅交大,勉励师生“奋发学习,掌握科技,以期在不远的将来迎头赶上欧美强国”。民国6年(1917年),新设无线电实验,教师张廷金研制成国内第一部大功率电台,收发距离远及日本长崎。20?/FONT>30年代,学校从事工程材料、燃料、通讯的试验研究,研制出了大批实用成果。民国22年4月,学校举办第三次工业铁道展览会,展出研究成果,推广先进技术,前来参观的中外来宾达204000余人。交通大学在科技研究上的浓厚风气和突出成就引起了国际著名学者的注意。同年12月,无线电发明家意大利人马可尼访问交大,亲手把所赠天线铜柱置于工程馆内的草坪上。

新中国成立后,上海交大面向经济建设,承接了大批科研课题,为重工业和国防工业攻克了一系列技术难关,试制成功了一大批填补国内空白的产品和设备:诸如纯氧顶吹转炉设备、6米龙门刨床、各式程控机床、2000匹马力燃气轮机机车、1500千瓦双水内冷汽轮发电机、水翼船、气垫船、海洋科学考察器、水下激光电视、舰用雷达火炮指挥仪等。

改革开放以来,上海交大作为国家重点建设的研究型大学,科学研究进一步发展,科研经费跃居全国高校前列,成果遍布能源、信息、材料、航天、海洋、生物、医疗、国防等各个领域。成果应用性强,经济和社会效益显著。例如,与胜利油田合作研制的“胜利二号步行式坐底钻井平台”,使用4年,钻井9口,为寻找亿吨大油田作出了贡献,被列为1992年中国十大科技成就之一;与武昌造船厂合作完成的“深潜救生艇”,是我国自行研制的第一艘用于人员救援和海洋考察的深潜器,当时只有美国和法国制造过;“中大规模集成电路计算机辅助剖析系统”和与兄弟单位合作开发的“熊猫集成电路CAD系统”。能在计算机上进行集成电路芯片的剖析、设计、验证,电路的逻辑模拟、测试生成和故障模拟,使我国集成电路芯片的自动化设计上了一个台阶;参加中国船舶总公司攻关项目“潜艇噪声振动控制设计及应用”,为降低艇内舱室噪声和艇体辐射噪声,改善艇员生活环境,提高潜艇隐蔽性作出了重大贡献;与沪东造船厂合作开发的“船舶取消首支架纵向下水新工艺”是世界造船工艺的一项重大革新,在全国船厂普遍推广后,明显节省了人工和材料。减少了船台基建费,提高了船台使用率;与中国民航总局全作完成的“阿依?/FONT>24发动机振动故障研究”,把最新信息技术用于故障诊断和排除,推广应用于航空发动机的翻修,效果良好;“液电冲击波体外粉碎肾结石装置”利用学校多学科综合的优势,为肾结石患者解除了病痛;“人口系统定量研究及其应用”应用大系统理论及最优理论,得出了人口控制的大系统结构,为我国的人口控制提出了优化方案,部分建议已被采纳实施。以上成果均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

上海交通大学已成为国家高科技研究、重大科技攻关和上海市发展支柱产业的重要依托力量。

交通大学在其长期的办学实践中,积累并形成了“爱国兴国”、“起点高、基础厚、要求严、重实践”等优良办学传统,相承百年,发扬光大,成为中华教育史上的一件瑰宝。

在交通大学初创时期及以后的半个世纪中,中华民族一直处于危亡关头。南洋公学创始人盛宣怀力陈“自强首在储才,储才必先兴学,,,旨意高远。首任总理 (校长)何嗣 火昆每逢朔望,率师范院全体学生在“圣位”前唱《警世歌》,效法勾践,卧薪尝胆。戊戊志士、辛亥革命领袖、爱国主义教育家及共产党人,如梁启超、严复、张元济、孙中山、章太炎、蔡元培、郭沫若、陈独秀、恽代英等,先后应邀来校演讲,宣扬爱国主义思想,探求振兴中华之路。受其熏陶,教师们胸怀“教育兴国”之大志,“以教学为乐事,以育人为天职”,呕心沥血,诲人不倦;学生们以天下兴亡为己任,为国家富强发奋苦读。

公学初创,盛宣怀为培养新式从政人才,要求学生“西课余暇当博览中西政事诸书”。特班主任教员蔡元培利用这一合法机会,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传播民主主义思想。要求学生弄清中国孱弱受侮的原因,以期唤醒民众。清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特班爆发了反对封建专制的“墨水瓶事件”。学生们集体离校,转学于蔡元培组织的爱国学社,为各地受压制的学生树立了抗争的榜样。一时间,江浙诸校学生反专制、争民主的浪潮风起云涌,彼此呼应,时人称为“学界风潮”。其后,邵力子、黄炎培等特班学生成长为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先锋。

民国8年,北洋政府代表在“巴黎和会”上妥协退让,丧权辱国。5月4日,北京学生游行示威,火烧赵家楼。5月6日,交大全校学生召开大会,一致通过开除章宗样的校籍(章是南洋公学师范班毕业生,曾代表段棋瑞政府签订对日协定),高举“外争国权,内除国贼”的大旗,走在游行示威队伍的最前头。先是组织街头演讲,唤醒民众;继而深人城乡,进行社会调查;随后则出版《南洋周刊》,评议时政,探讨救亡之路,孙中山先生还特地为周刊题写了刊头。

民国14年,第一个中共支部在校内建立。从此,交大的学生运动在党组织的直接领导下进入了一个自觉的时期,在促进国共合作、声援“五卅”运动和支援北伐战争中发挥了更大的作用。“五卅”示威中,南洋大学附中学生陈虞钦在南京遭英印巡捕开枪射杀,全校学生同仇敌情,与英、日帝国主义英勇斗争,成为全市 “罢工、罢课、罢市”的骨干。

民国16年4月12日,蒋介石在上海发动反革命政变,继而发动“十年内战”,对日本侵略者步步退让。交大学生对国民党反动派的倒行逆施进行了坚决的斗争。“九一八”事变后,500余名学生赴南京请愿,冲击了外交部,痛打了外交部长。

抗日战争时期,在中共地下组织的领导下,进步学生通过“勤学、勤业、交友”的方式,隐蔽地开展活动,团结了一批进步同学。越来越多的交大学生,认清了国民党的反动面目,心向中国共产党。机械系40级高材生杨大雄,民国33年(1944年)应征从军后参加了衡阳、邵阳、独山诸战役。他目睹了国民党军队内部的黑暗,著文揭露国民党的腐败已“由政治蔓延到了军事”,最后在柳州战役中为国捐躯。

解放战争时期,爱国民主运动风起云涌。交大学生在中共地下支部的领导下,团结进步教师职工,英勇地投入了反帝反蒋斗争:抗议美军暴行,反饥饿,反内战,护校护厂等。3年内,学校成为中共地下党组织领导学生运动在上海的一个重要据点,被誉为“民主堡垒”。交大学生的斗争汇入了全国学运的洪流,在第二条战线上,有力地配合了人民解放战争。其中,穆汉祥、史霄雯为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血洒宋公园,他们的革命精神永远激励着交大人。

新中国成立后,交大学生继续发扬爱国革命传统。1950年夏,朝鲜战争爆发,战火烧到鸭绿江畔。1951年1月9日,319名同学投笔从戎,抗美援朝,参军参干,为保家卫国和国防现代化作出了贡献。50年代,在院系调整和部分西迁分成两部分、分别独立建校中,交大师生服从组织分配,走向内地边疆。 “文化大革命”中,上海交大师生对“四人帮”的倒行逆施、阳奉阴违,进行了巧妙的抵制。1976年10月12日,四系学生获悉中央粉碎“四人帮”的消息后,率先在校园内贴出了揭批“四人帮”的大字标语。15日,2000余名学生上街游行,欢呼这一挽救党和国家的伟大胜利。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上海交大师生遵照邓小平同志“革命是解放生产力,改革也是解放生产力”的指示精神,把代代相传的爱国革命精神贯彻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各项改革中去,自觉地充当了高教系统改革开放的“带头羊”,在“二次创业”中,为百年老校谱写了新篇。

交通大学的办学传统体现在教学上,则有“起点高、基础厚、要求严、重实践”的特色。学校初创时,为确保生源质量,提高教学起点,特建师范院,附设中小学,自立新式教育体系。改办工科后,仍以本校附中为标准,严把新生入学关。清宣统三年暑假,报考者千余人,录取考生不过10名左右,可谓百里挑一。民国 19年后,预科停办,改在各省设立招生处,集天下英才而育之。招生仍坚持宁缺毋滥,取其才而不取其势。成绩优良者“虽家徒四壁亦大加欢迎”,且给予清寒奖学金;成绩不佳者,“虽豪富巨绅子女,亦拒诸门外”。抗战期间,重庆是达官贵人聚集之地,一些权贵政要常为其子女亲友说情,请求进交大就读。为保证新生质量,凡不到录取分数线者,校长吴保丰均予拒绝。战时,转学学生较多。交大规定:“凡教育部分发学校免试生及试读生,凡其他国立大学肄业学生转学本校者,一律须经甄别试验,经甄别试验不及格之科目,必须补读。”补读后再补考,如仍未及格,令其退学,决不因战乱降低教学起点。

80年代以来,学校在各省著名中学建立了推荐优秀生的网络;在中学生中设立了奖学金和由著名物理学家杨振宁、爱国企业家刘永龄倡议的亿利达青少年发明奖。学习和科技活动中崭露头角者允其提前入学,专门编班培养,从而进一步提高了生源质量。历年新生平均考分稳居全国高校前列。

公学和工业专门学科时期,教学上工、文并重,要求学生既掌握专门知识,又打好语言和道德基础。更名大学后,鉴于“工程学问,非佐以数理,不能深造”,又加强了基础理论课程的学习。由胡明复、周铭、裘维裕、徐名材等著名教授亲自上基础课。数学课把解析几何放到附中学习,大学部专讲微积分,新增内容 80%;物理课大幅度更新内容,增加难度,被称为“霸王课”;应用基础课程也相应拓宽,从而早在20年代就形成了“基础厚”的教学特色。

30年代后,为了加强基础理论的教学,学校建立了国文、英文、数学、物理、化学5个系,随后成立了科学学院。共同基础课和专业基础课的比重进一步提高:在工程学院约占50%,在管理学院约占60%,学生在校4年,有一半时间用于打基础。抗战时期,交通受阻,办学维艰,而基础理论课程的内容仍能及时更新,跟上世界科技发展。许多教授直接采用从国外带来的新教材,有的教材1942年才在美国出版,1943年交大就采用了。

1949年后,学校保持了“基础厚”的教学特色,使学生就业后有较大的适应性和发展后劲。1953年,工业建设急需人才,有的学生末学习专业课程就走上工作岗位,凭着在校时打下的坚实基础,多数人都成了独当一面的技术骨干。“文化大革命”中,由于片面强调“从干中学”,基础理论课程一度被严重削弱。 “文化大革命”一结束,学校即重建数学、物理、化学、力学等应用理科系,并从全校抽调10%的专业课教师,加强基础课教学,扭转了基础理论教学薄弱的局面。80年代,面对工程技术更新加速,基础科学、技术科学相对稳定的局面,学校加强了技术科学学科的建设,建立了一批科学与工程结合的系科,并以技术科学学科为主干设置专业,拓宽专业面。90年代,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逐步确立,工程技术接受市场导向日益明显,上海交大毕业生基础厚实的知识结构,对于适应人才市场,转换业务领域,显示出较大的灵活性。

交通大学治教之严,全国闻名。南洋公学时期,为使学生在“修身”上打好根基,日后担当大任,从外院(小学)起即实行近乎兵营式的生活管理。按盛宣怀的本意,中院(中学)毕业即升入上院(大学)。清光绪二十七年(1901年),时任总理劳乃宣鉴于“开办上院经费浩繁,英美等国开一上院所费或至数十万金,又须经营多年乃能就绪。一书未全,一器未备,不敢以教专门”,宁可缓办上院,把中院毕业生选送出洋,也不徒具虚名,“因陋就简,贻误学者”。

严格治教,在于严师。由于聘任慎重,交大教师多能严于律己,为人师表。建校初期,所有教员悉住校内,专心教学,不任兼职。教师平时布置作业量大面广,难度超过一般大学。开课数周后,测验考试接踵而来,使学生“身经百战,常备不懈”。教师阅卷仔细,评分从严。虽然学生经过严格筛选,但各科成绩平均达80 分以上者仍是风毛麟角。民国22年,机械系“水力学”考试,高材生钱学森答题全部正确,只因一物理量符号未加脚注,被教师金悫扣去4分,未得满分。 1979年,钱学森回母校看望金悫,提及此事,至今传为美谈。学校规定:考试科目有30%以上不及格者,不准补考,令其留级;超过50%者,令其退学。有的班级到二年级时尚有2/3的学生,到毕业时只剩下l/3的学生了。为了确保人才的高质量,学校不惜承受如此高的淘汰率。

交通大学一贯重视实践性教学环节和基本技能的训练。早在邮传部高等实业学堂和上海工业专门学校时期,实验、实习已列为必修课程,单独开设。清宣统元年 (1909年),铁路专科即有专业设计、毕业实习之设。至民国初年,应届毕业生均需赴各路局实习,优秀生由洋教员推荐赴美法等国大企业(西屋电气、通用电气、费城桥梁等公司)实习,掌握世界最新技术,各门专业课实习学时数大大超过当时教育部的规定。

北洋政府时期,经费十分桔据。学校通过募捐增添实验设备,教师自己动手制作实验用具。20年代,政局动荡,外出实习因战乱受阻,校内工厂实习时间随即增加60%。30年代,黎照寰任校长后,本着“注重基本学科,务求实用”的原则,在课程中设置了实验、实习、设计、计划、老师演讲、实地参观等环节,组成了一个比较完善的实践性教学体系。实验课包括基本学科实验、综合设计实验和专门研究实验,一至四年级连续不断。实习分校内校外,校内在各科试验室和工厂进行;校外赴铁路交通部门实施,为期一年,结束时由企业参酌成绩,尽先录用。

抗战期间,学校设施简陋。学校利用暑假期间,商借其他大学或企业的实验室,弥补了当时实验条件的不足。当时,内迁工厂集中重庆地区,在校友的热情支持下,仍能按要求完成实习任务。

新中国成立后,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学校与工业部门结合更加紧密,实践性教学环节进一步加强。仅实习一环就有认识实习、生产实习、毕业实习几种。毕业生获得了比较完整的工程训练,动手能力强。“文化大革命”结束后,上海交大全面恢复了老交大重视实践性教学环节的传统,建立了从基础实验、设计实验到研究实验的实验教学体系;完善了基本工程操作技能的培养基地;为适应现代科技发展,大幅度地更新了实验内容和设施;建立了一批培养高层次科技人才的国家实验室和工程研究中心。本科生在课余广泛开展科技活动;研究生作为科研助手,真刀真枪地投人科研工作,从而使上海交大的毕业生兼受工程实践和科学研究的双重训练,在科技界和工程界进一步享有擅长实干的声誉。

江泽民总书记1987年、1996年先后两次为母校题词:“百年大计,教育为本,努力把上海交大建成第一流大学”和“继往开来,勇攀高峰,把交通大学建设成世界一流大学”,为全校师生指明了继续前进的方向和奋斗的目标。

从现在起到2010年,上海交通大学建设的总目标是,在邓小平理论指引下,坚持党的基本路线,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努力把上海交通大学建设成为一所以工科、理科、管理科为主,兼有人文社会科学学科等,学科结构合理,师资力量雄厚,办学效益显著,精神面貌振奋,校园环境优美,在21世纪初叶达到或接近世界一流水平的社会主义大学。这所大学能够为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培养出大批宽厚型、复合型、外向型,德、智、体全面发展的高层次人才,能够不断作出国际领先水平的开创性科研成果、能够为“发展高科技,实现产业化”作出重大贡献,并且有一流的管理水平。

到本世纪末、下世纪初,在校学生将达2万人。其中。本专科生13000人,研究生3200人(含博士生1200人),留学生300人。博士点发展到 50个左右,硕土点80个左右,博士后流动站10个左右。有60%的二级学科名列国内前列,15—20个学科达到或接近国际先进水平。建成10个国际级科研试验基地和一个与国内外联接的校园信息网。专任教师和科研教师3000人。其中,有博士学位的占20%,有硕士学位的占60%。有国际著名教授30名,国内著名教授100名,在国内各学科领域中处于领先地位的中青年学术带头人200名。要在通信、自动化、计算机、汽车、船舶及海洋工程、先进制造技术、塑性成形、新型材料等领域作出高水平科研成果,成为全国尤其是上海地区高新技术研究的重要基地。办好8个左右的高新技术研究开发实体和四大公司集切,推进科研成果转化,与上海市支柱产业和国际高技术产业接轨。开创国际合作交流新局面,扩大留学生培养规模和招收面,争取在21世纪初成为亚大地区最活跃的国际学术交流中心之一。基本建成能主动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办学体制,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学的管理模式。造成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的政治氛围,安定切结、遵纪守法的校园秩序,务实、求是、创新、奋进的优良校风,争创一流、潜心学术的良好风气,文明、健康、安静、幽雅的校园环境。

1999年,教育部与上海市人民政府共同签署了重点共建上海交通大学的协议,成为国家在21世纪重点建设的世界知名的高水平面大学之一。它展示了上海交通大学这所百年老校继往开来、再铸辉煌的美好前景。

分享到: 编辑:环球网校

资料下载 精选课程 老师直播 真题练习

MBA资格查询

MBA历年真题下载 更多

MBA每日一练 打卡日历

0
累计打卡
0
打卡人数
去打卡

预计用时3分钟

环球网校移动课堂APP 直播、听课。职达未来!

安卓版

下载

iPhone版

下载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