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自考《西方社会学理论》讲义精选(51)
第九讲 符号互动论
乔治?赫伯特?米德(Ge.rge HerbeK Mead,1863―1931)出生于马萨诸塞州的南哈德利,7岁时随父举家迁至俄亥俄州。1883年毕业于奥柏林学院,1888年在哈佛大学获取学士学位,专业兴越是哲学和心理学。大学毕业后,他去德国继续深造三年。1891年受聘任教于密执安大学哲学和心理学系,并结识杜威、库利等著名学者。1892年应杜威邀请到新建的芝加哥大学任教,直到1931年逝世。米德生前发表的著作不多,他的思想集中体现在他去世后由其学生整理出版的《心灵、自我与社会》一书中。
布鲁默于1900年3月7日出生于美国密苏里州圣路易斯。他在密苏里大学分别获取文学学士和硕士学位;1929年在芝加哥大学完成了他的博士学业,并随之在该大学工作。直到1952年。他才离开芝大,前往加州大学的伯克利分校接受社会学教授一职。除教学和科研工作外,从在芝大工作时起,他就积极参与社会性工作,并是一些社会机构的领导人。他一生发表了大量的论文和短评,如《对作为符号互动丰义者帕森斯的评论》、《评论:米德与布鲁默》,等等。《符号互动主义》(1969)一书是他的代表作。
戈夫曼(E Goffman,1922―1982)出生于加拿大的阿尔布特,在多伦多大学完成了本科学业。其专业是社会人类学。后移居美国。在芝加哥大学攻读博士期间,他的专业兴趣仍是社会人类学,常与人类学家瓦勒(L Warner)一起,从事社会人类学方面的研究。198]年,他被选为美国社会学学会主席,但很令人惋惜,他的病情发展使他不能任职工作,以致连就职演说也不得不放弃。戈夫曼一生著作较多,其中最能体现他的社会学思想和关于符号互动主义的是他的成名作《日常生活中的自我表现》(19i9年)。除此之外,代表性的作品还有:《日常接触》(1961)、《印迹》(1963)、《公共场合中的行为》(1963)、《互动仪式》(1967)、《民众中的关系》(1971)、《战略性互动》(1972)、《框架分析》(1974)、《性别广告》(1979)等。
从起源及其发展来说,符号互动主义是纯然由美国学者创建的一种社会学理论。这种理论自创建时起,到20世纪20一40年代发展到高峰。之后,作为社会学理论的―“个流派,它一度失去了昔日的光彩。但到了80年代后期,由于社会科学研究方法论的论争,西方学者对”定量研究“与”定性研究“认识的分歧,论战双方为了维护自己的观点,彼此不得不向业已形成的种种社会理论寻求支持。在这种形势下,”定性研究“一方的论战者,除了向现象学派求援外。对符号互动主义所倡导的种种研究方法更是情有独钟。这自然使这一理论再度引人注目,以致使它的影响不仅表现于社会学领域,而且同样表现于其他门类的社会科学,如政治学、文化人类学、教育学、人文心理学等。
米德与符号互动论的起源
思想来源转自环 球 网 校edu24ol.com
生平:Herbert米德(1863―1931)其实是一个哲学家,他所讲授的课程也都是哲学课程。米德之所以挤身社会学家行列中来,主要是因为他的学生绝大多数成为社会学家。
米德出身于美国,1883年毕业于奥柏林学院,1888年获得哈佛大学博士学位。主要代表作是《心灵、自我与社会》
米德社会学思想影响是多方面的,其社会心理学理论受到下列思想的影响。
1、米德反对库利的方法。库利认为人的社会化、人的社会性可以还原到“首属关系”中,通过“首属关系”进而建立社会。而米德则强调从外在性即社会的角度来研究人的社会化,而不必从内省的方面来研究。
2、反对对人类行为采取刺激反应式的研究方式。米德认为,这种研究方法源于动物心理学,其研究集中于动物的中枢神经系统与外部环境的关系研究。
在米德看来,人类的行动与反映不是台球的碰撞,人不是刺激的被动接受者,而是人能够选择刺激,并联系他以前的经验,人对于不同的反映应是有选择性的,而不是被动的、机械的以及单向的。因此,人的反应是一种社会性的反应。
二、米德符号互动论假设
(1)人类行动的有限性、脆弱性使之必须要合作,以求得生存。
(2)那些有利于合作和生存的行动保留下来;
(3)人的心灵、自我及社会只有在人的相互行动中才能产生,它们都具有社会的意义。
三、符号互动是人类互动的实质
在米德看来,心灵、自我与社会都产生于持续不断的人类对话与交往活动之中。而人类德交往是通过有意义的动作进行的,即有别于非人类行为的自觉或本能的行动来实现的。也就是说,人类的行动不是动物式的刺激反应。
(1)动物和人一样,都有使用某种‘姿势’进行沟通的能力。姿势沟通构成了一种最简单、最基本的沟通形式。但是,人类并不仅仅只是这样的沟通方式,除此以外人还能观察、理解、认同对方的反映,并在此基础上做出反映。
(2)人类符号沟通不仅使用身体‘姿势’,而是能够使用语言符号。这样,人类就可以进行有效的沟通。所以,米德认为,符号的互动才是人类社会行为的本质特点,透过符号交流,我们双方才能够为对方所设想,这与动物之间的动作大相径庭。
(3)有意的符号互动的形成是一个复杂的过程,需4个条件。
一是语言包括文字。使行动者理解意义,可以使行动者之间相互交流。
二是思想的形成。可以使人类进入到一个纯粹的符号操作系统。
三是要有自我意识,即反思性。也就是主体成为自身的客体,要能够与自己对话,
四是人与人之间的交往,形成社会互动的结构,也就是形成稳定的社会结构。
四、心灵论
心灵是符号互动理论的一个重要概念,是符号互动理论的逻辑起点。
(1)米德认为,心灵的本质是内在的,是一种隐藏性的意识活动,是人的行动的准备或前奏,它还没有在现实中展现出来。
(2)心灵由两个方面构成:生理性的冲动以及反映性的理智。前者是动物式的心灵,而后者则是人所特有的心灵。前者构成了心灵的主体,而后者则构成了心灵的客体。
(3)人的心灵与动物的心灵相比较,有以下几点不同:
一是人以符号表达对象,也就是人以符号表达对象;
二是勾画功能。即勾画未来的行动路线,预演对客体的行动路线;
三是对行动路线进行比较、控制和选择。因此,动物的生理性冲动只是行动的动力,只能满足后来的习惯,而人则不同。人能够根据形式、凭借反应理智的力量去控制某种活动。
(4)米德认为,心灵产生于婴幼儿时期。
首先,婴儿最初像动物一样,没有意识;
其次,婴儿能跟身边最亲密的人学习语言和动作;
再次,在向幼儿过度中产生了语言思维
行动
他讨论的最基本的元素是行动。这与心理学的行为论比较接近,但是他并不认为人们会自动、不经思考地响应。他发现行动有四种不同的阶段。
冲动(impulse)――行动者对某种外界刺激做出反应,并自觉需要做些事情响应这外在刺激。比如饥饿了要找食物,遇到危险动物了,要逃跑。
知觉(perception)――行动者寻找刺激并对刺激做出反应,该刺激不仅引发冲动也让行动者找寻应对方法。也就是说,人们不会只是单纯地对刺激做出反应,他们还会思考这些刺激,并从中作出选择,并决定哪个因素重要,哪个因素不重要。比如,遇到猛兽,重要的因素是,它要伤害我们,必须逃跑,而不是你发现它的眼睛很美丽,要仔细欣赏。
操控(manipulation)――针对知觉到的对象进行操控。这项行动是反应作出前的阶段,并反映出了人类特有的两种主要特征。心灵以及反向思考的能力。比如,人饥饿的时候,发现了蘑菇,但是要先辨认一下是不是毒蘑菇,可不可以食用。
完成(consummation)――包含采取能满足原冲动的行动。比如吃蘑菇,杀猛兽。人们有可能成功达成任务,因为人类有思考是否要行动及如何行动的能力。
姿势
每一种行动只涵盖一个人,但是,他可以和别人互动。最原始的互动形式是姿势,它是指一方的动作是另一方的刺激来源。人和动物都能摆出姿势,而且也会进行姿势对话,也就是说,某人不经意的姿势引起另一个人作出响应的姿势。比如说,狗与狗打架,呲牙咧嘴。还有猫身上的毛都竖起来。我要拿拳头打,你在马上用手挡。这些都是姿势对话。这些都是没有经过思考的姿势。只有人能够在反应前先加以思考,这样作出的姿势叫做重要姿势。这是只有人才能作出的。
声音姿势是最重要的姿势。
重要符号和语言
重要符号是他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指的是表达者能够对听话者引发预期反应的符号,这个反应不一定要与表达者的感受完全相同。语言是最为关键的重要符号。比如说,我说狗,我们马上都会产生一个相似的意象,就是狗的形态。
再比如,我们正在大礼堂里面看表演,我突然喊“失火了”,那么,大家就会马上想到逃跑。简单地说,语言引发人们的行动。它使人们的重要能力,比如思考和心智活动变得可能。所以,简单地说,思考以及心灵就是人们使用语言在自己心理我自己对话。所以,他认为 社会结构或者社会历程要先于心灵历程的存在。也就是说,重要符号和语言必须先存在,心灵才能存在。(所谓心灵就是反思智能或者思维。
自我论
自我――就是指个体对他们的个人特征和社会认同的意识与感觉,或者说是把自己看成是一个客体的能力。比如说,我是谁?我如何与他人区分?自我的发展,或者说自我认同的发展,极大地依赖于社会化的过程。婴儿出生的时候,他们并不能完全理解他们自己与其父母之间存在的差异。他们没有形成任何意义上的自我。但是,后来,通过与他人的互动,逐渐发展出自我。而在脱离人类社会群体环境下成长的孩子,是不能形成完整的自我的。比如说由动物抚养大的婴儿,或者在一个封闭的环境下生活的小孩。因为他们没有得到社会化的过程,从而在情感和社会交往方面都有严重的障碍。或者换句话说,他们被剥夺了在与他人的互动中了解自己的能力。
他认为自我分为主我(I)和客我(me)两个部分。
主我――是自我对他者的立即响应。它包括每个人自发的、独一无二的“自然”特征,比如说每个正常的婴儿和儿童那里都有的无约束的冲动和动力。
客我――主要是个人对概化他人的认同和认知。(概化的他人就是整个群体的态度),是自我的社会部分。就是对社会要求的一种内化和对那些要求的个人意识。
最新资讯
- 考前必背!自学考试《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论述题高频考点2024-10-19
- 自考报考策略:科学搭配科目,加速毕业进程2024-07-20
- 2025年考研考生五一假期,英语科目应该如何复习?2024-05-03
- 备考指南!2024年4月自学考试考前要做哪些准备?2024-03-31
- 考前备考冲刺!自考如何一次就过?2024-03-30
- 考点汇总:《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论述题2024-03-25
- 备考资料:《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简答题考点汇总2024-03-25
- 自考可以从哪些维度进行备考?2024-02-17
- @自考生,这里有备考技巧2024-02-17
- 自学考试备考复习方法!建议收藏2024-02-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