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自考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笔记第五章
第五章 资本的流通过程和剩余价值的分配
本章引言:转自环 球 网 校edu24ol.com
本的流通包括单个资本的流通和社会资本的流通。单个资本的流通表现为资本的循环和资本的周转。考察资本循环,重点是分析资本运动的连续性,揭示通过资本的循环运动如何连续不断地生产出剩余价值。考察资本周转,重点是分析资本运动的速度,揭示资本的周转速度对生产的剩余价值数量的影响。社会资本的流通表现为社会资本再生产。考察社会资本再生产,着重分析社会资本再生产的实现问题,阐明社会资本再生产的顺利进行所需具备的基本实现条件以及资本主义的经济危机。考察剩余价值的分配,在于揭示资本主义社会的各个剥削集团如何共同瓜分剩余价值。在分析产业资本(包括工业资本和农业资本)、商业资本、借贷资本等资本的各种具体形式的基础上,相应地考察作为剩余价值的各种具体形式的产业利润、商业利润、借贷利息、银行利润和农业地租,进一步揭示资本主义剥削关系的实质。
第一节 资本的循环和周转
资本作为自行增殖的价值,只能理解为运动,而不能理解为静止物。
――马克思
一、资本的循环
资本是在不断的循环运动中实现着价值的增殖,而能够发生价值增殖的资本是产业资本,它包括工业、农业运输业等各个物质生产部门的资本。
产业资本在其现实循环运动过程中,依次经过三个阶段即购买阶段、生产阶段、销售阶段;与这三个阶段相适应,产业资本依次采取货币资本、生产资本、商品资本曼种职能形式。
1.产业资本循环的三个阶段(1)产业资本循环的第一阶段 一购买阶段。在这个阶段,产业资本家为了从事生产经营活动,首先必须到市场上用货币购买劳动力和生产资料,为剩余价值的生产准备条件。产业资本循环的购买阶段。用公式可表示为公式中的G代表货币资本,W代表生产资本,A代表劳动力,Pm代表生产资料。 .在产业资本循环的购买阶段,资本并没有数量上的变化,但发生了形态上的变化,即从货币资本形态转变为生产资本形态……所以,产业资本循环的购买阶段,就是从货币资本转化为生产资本的阶段。
(2)产业资本循环的第二阶段――生产阶段。产业资本家购买了劳动力和生产资料以后,经过资本主义的生产过程,生产出一定数量的新商品。产业资本循环的生产阶段,用公式可表示为:公式中的虚线表示流通过程的暂时中断,P表示生产过程 W‘表示生产出的包含着剩余价值的商品资本。生产阶段是生产剩余价值的阶段,它在资本循环中是决定性的阶段。生产阶段是由生产资本转化为商品资本的阶段。在这个阶段上,资本不仅发生了形态上的变化,而且资本在数量上也发生了变化,实现了价值增殖。
(3)产业资本循环的第三阶段――销售阶段。在这个阶段上,把生产出的新商品销售出去,换回一定数量的货币。但是换回的货币数量大于最初购买生产资料和劳动力所垫支的货币数量,其中包含着剩余价值,因而它是已经发生价值增殖的货币资本。产业资本循环的销售阶段,用公式可表示为:
公式中的c‘表示已经发生了价值增殖的货币资本。产业资本循环的销售阶段,是由商品资本转化为货币资本的阶段。在这个阶段上资本只发生了形态的变化,在数量上并无变化。
2.产业资本的三种职能形式
产业资本的全部循环运动依次经过购买、生产、销售三个阶段,与这三个阶段相适应,产业资本依次采取三种不同的职能形式,即货币资本、生产资本、商品资本。这三种资本,并非三种独立的资本形态,而是产业资本在循环运动过程中所采取的三种职能形态。它们分别具有不同的职能,起着不同的作用。货币资本的职能是购买劳动力和生产资料,为剩余价值的生产准备条件;生产资本的职能是使劳动力和生产资料相结合,在生产过程中生产出包含着价值和剩余价值的商品;商品资本的职能是通过商品的销售,使包含在商品中的价值和余价值得到实现。
3.产业资本的循环
产业资本依次经过三个阶段,采取三种职能形式,实现价值增殖,最后又回到原来出发点的全部运动过程,就是资本的循环。资本的循环可用公式表示为:产业资本循环的第一阶段和第三阶段,是资本的流通过程,第二阶段是资本的生产过程。所以,资本的循环过程是流通和生产的统一。产业资本循环过程中起决定作用的是生产过程,因为价值和剩余价值是在生产过程中创造出来的,流通过程并不能发生价值的增殖,只能使资本发生形态的变化。
产业资本的现实循环,包含了货币资本循环、生产资本循环、商品资本循环,它是这三种循环形式的有机统一。三种循环形式的这种统一性,从产业资本连续不断的循环运动公式中,可以明显地表现出来:
前面第四章通过对资本本质的分析,已经揭示出资本:是自行增殖的价值,是带来剩余价值的价值。资本主义制度下的资本体现资本家剥削雇佣工人的经济关系。现在通过对资本循环运动的考察,又揭示出资本是一种运动。剩余价值只有在资本的连续循环运动过程中才能源源不断地生产出来。资本是一种运动表明,资本家为了不断获取剩余价值,对雇佣工人的剥削是永不停止的。
二、资本的周转
1.资本周转和资本周转速度
产业资本家为了达到获取最大限度的剩余价值、实现资本价值不断增殖的目的,产业资本的运动不能经过一次循环就停止,而必须连续不断地进行循环运动。这种不断重复、周而复始的资本循环过程,就是资本周转。
产业资本周转速度的快慢,对剩余价值的生产具有重要影响。资本的周转速度,可以从资本的周转时间和周转次数两个方面进行考察。 资本的周转时间,就是产业资本从预付一定形式的资本开始,经过资本的循环运动,实现价值的增殖,然后重新回到原有资本形式所经历的时间。资本的周转时间是资本的生产时间和流通时间的总和。
资本周转次数是指在一定时间内资本价值所经历的周转次数。
这个一定时间,通常以“年”作为计算单位。如果以n代表一年中资本周转的次数,用U代表“年”,用u代表资本周转一次所需要的时间,则衡量一年当中资本周转次数的公式就是:
例如,某产业资本周转一次所需要的时闻为4个月,则它在一年之内资本周转次数是,n=12÷4=3次……
资本的周转速度同资本的周转时间与周转次数数密切相连。资本的周转速度与资本的周转时间成反比。这就表明,资本的周转时间越长,资本的周转速度就越慢;反之,资本的周转时间越短,资本的周转速度就越快,资本的周转速度写资本的周转次数成正比;这就表明,一年之内资本的周转次数越多,资本的周转速度就越快;反之;一年之内资本的周转次数越少,资本周转的速度就越慢。
2,影嗡资本周转速度的因素
影响资本周转速度快慢的因素:一是资本周转时间的长短,包括生产时间和流通时间的长短;二是生产资本的构成,即生产资本中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的比例,以及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自身的周转速度。下面对这两个因素分别进行考察。
(1)生产时间和流通时间
生产时间包括劳动时间和非劳动时间。劳动时间是指劳动者运用劳动资料作用手劳动对象,生产出某种产品所需要的时间。只有在劳动时间里才创造出价值与剩余价值,所以劳动时间是生产时间最重要的组成部分。非劳动时间指生产资料已进入生产领域,但尚未或暂时未同劳动力相结合的时间,它包括自然力对劳动对象发生作用的时间(如棉花的自然生长时间)、停工时间以及生产资料的流通时间。
流通时间是指产业资本停留在流通领域内的时间。它包括购买劳动力和生产资料等生产要素的购买时间和销售产品的销售时间。资本周转速度的快慢,受生产时间和流通时间的重要影响。生产时间和流通时间越短,资本周转速度就越快;反之,生产时间和流通时间越长,资本周转速度就越慢。产业资本家为了使一定数量的资本带来尽可能多的剩余价值,总是竭力缩短生产时间和流通时间,以加速资本的周转。
(2)生产资本的构成――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
生产资本的构成是生产过程中影响资本周转速度的重要因素。生产资本的不同构成部分,依据其价值周转方式的不同,划分为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两个部分。
固定资本是指产业资本家用于机器、工具、厂房、设备等劳动资料上的那部分生产资本。这部分资本盼价值并非在一次生产过程中全部转移到新产品中去,而是按照它在每次生产过程中的使用磨损程度,其价值一部分一部分逐渐地转移到新产品中去,经过多次生产过程,才把它的价值全部转移完毕,:而转移到新产品,中去的价值,随着商品的销售,又以货币资本的形态一部分一部分逐渐地周转回到产业资本家手中。依据这部分资本价值周转方式是多次转移、多次收回的特点,把它称为固定资本。
流动资本是指产业资本家用于原料、材料、辅助材料等劳动对象和用于劳动力的那部分生产资本。这部分资本价值是在生产过程中一次全部投入生产过程,并随着商品销售,又以货币资本的形式一次全部回到产业资本家手中。依据这部分资本价值周转方式疆一次投入、一次收回的特点,把它称为流动资本。
流动资本与流通资本是。不伺的,流通资本是处于流通领域中的资本,即货币资本与商品资本,它是同生产资本相对应的资本。而流动资本是生产资本的一个组成部分。
关于产业资本的构成(其中包括生产资本的构成),可列图表示如下:
生产资本的构成对产业资本家预付的全部资本的周转速度具有重大影响,这种影响来自两个方面:一是生产资本中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的比例。在生产资本中固定资本所占的比重越大,预付总资本的总周转速度就越慢;在生产资本中流动资本所占的比重越大,预付资本的总周转速度就越快。这是因为,固定资本价值要经过多次生产和销售过程才能周转回来,而流动资本价值经过一次生产和销售过程即可周转回来。二是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本身的周转速度。当生产资本中的固定资本与流动资本的比例一定的条件下,预付资本的总周转速度与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周转速度成正比变化。 ‘
3.预付资本的总周转速度
产业资本家的全部预付资本中,既然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的周转速度各不相同,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的比例也会发生变化,这些因察都会影响预付资本的周转速度。≯所以;计算-定时期(一般以年为单位)预付资本的总周转速度,就是计算生产资本的各个组成部分的平均周转速度,也就是要把生产资本的各个组成部分都转化为同质的货币形成,将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各自在一年中周转的价值额合计起来,除以预付资本总额,这样就能计算出预付总资本的平均周转速度,其计算公式如下:
1年中固定资本1年中流动资本
预付资本1年 周转价值总额。周转价值总额
中的周转次数 预付资本总额
例如,某产业资本家的全部预付资本为100万元,其中固定资本为80万元,流动资本为20万元。在固定资本中,∥房价值为30万元,可使用30年,每年周转价值为l万元;机器价值为40万元,可使用lO年。每年周转价值为4万元;小工具价值为10万元,可使用5年,每年周转价值为2万元。则固定资本每年周转价值总额为1万元+4万元+2万元=7万元。流动资本20万元每年周转5次,则流动资本每年周转的价值总额为20万元×5=100万元。这样,该产业资本家全部预付资本一年中的周转次数为(7万元+100万元)÷100万元=1.07次。
4.资本周转速度对剩余价值生产的影响
(1)资本周转速度对年剩余价值量的影响
产业资本周转速度的快慢,影响到一定数量的预付资本在一定时期内(一般以年为单位)所能带来的剩余价值量的多少。在全部预付资本中‘,只有其中的可变资本是剩余价值的源泉。在一年之内,可变资本周转的速度越快,带来的年剩余价值总量就越多;反之,带来的年剩余价值总量就越少。如以M表示年剩余价值量,m’表示剩余价值率,V表示可变资本数量,n表示可变资本周转次数,则年剩余价值量的计算公式可表示为:
(2)资本周转速度对年剩余价值率的影响
资本周转速度的快慢,影响到一定数量的预付资本的年剩_余价值率的高低。年剩余价值率是一年内生产的剩余价值总量同一年内预付的可变资本数量的比率;它表示预付可变资本在一年中的增殖程度,用公式表示为:
年剩余价值率(M‘)的公式还可表示如下:
由上可见,预付产业资本的周转速度越快,实际发挥作用的可变资本就越多,带来的年剩余价值总量也就越多,从而年剩余价值率也就越高;反之,年剩余价值率就越低。
从以上分析可见,加速资本周转,可以增加年剩余价值量和提高年剩余价值率,因而产业资本家从剥削尽可能多的剩余价值的目的出发,总是在生产经营中竭力加速其资本的周转速度。
第二节 社会资本的再生
实现论的任务是什么?就是说明社会总资本的再生产和流
通是如何进行的。
一一列宁
一、社会资本和社会资本再生产的实现
资本主义社会中的每个企业的资本,都在再生产中独立地进行循环和周转运动,实现着价值的增殖。这种独立发挥资本职能的资本就是单个资本。但是,在资本主义的现实经济运动过程中,每个资本都不可能孤立地存在和运动,各个单个资本是彼此互相联系、互相依存的。这种相互联系、相互交错的各个单个资本的总和,就是社会资本,或称社会总资本。单个资本运动的总和就是社会资本的运动。社会资本的运动,在现实经济生活中表现为社会资本的再生产。
考察社会资本的运动即考察社会资本再生产,核心问题是要分析在社会资本再生产过程中,社会总产品的各个构成部分是如何实现的。
社会总产品就是社会各个物质生产部门在一定时期(通常是以年为单位)内所生产的全部物质资料的总和。社会总产品的构成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社会总产。品从实物形态上按其最终用途区分为“两大类,即生产资料和消费资料。与此相适应,整个社会生产划分为两大部类,第一部类是制造生产资料的部类(用I来表示),第二部类是制造消费资料的部类(用Ⅱ来表示)。另一方面,社会总产品从价值形态上区分为三个构成部分,即不变资本价值(c)、可变资本价值(“)、剩余价值(m)。
社会总产品的实现,也就是社会总产品的补偿,它有两个方面,一方面是社会总产品的价值补偿,即社会总产品的各个构成部分的价值,包括不变资本价值、可变资本价值和剩余价值,如何由商品形式转化为货币形式,即如何通过商品的销售以货币形式收回,以便补偿预付资本的价值,并获得剩余价值。另一方面是社会总产品的物质补偿,即社会总产品的各个构成部分的价值转化为货币形式以后,如何再转化为所需要的产品,其中,相当于不变资本的价值从哪里和怎样重新获得所需要的生产资料,相当于可变资本的价值和资本家用于个人消费的剩余价值从哪里和怎样获得所需要的生活资料。只有使社会总产品既从价值上得到补偿,又从物质上得到补偿,才能保证整个社会资本再生产得以正常顺利进行。
考察在社会资本再生产过程中社会总产品的各个构成部分是如何实现的,也就是要揭示社会资本再生产的实现应具备什么条件。由于社会资本再生产包括社会资本简单再生产和社会资本扩大再生产,因而揭示社会资本再生产的实现条件,必须分别揭示社会资本简单再生产的实现条件和社会资本扩大再生产的实现条件。下面分别加以考察。
二、社会资本简单再生产的实现
社会资本简单再生产的顺利进行,必须使社会总产品中两大部类的产品都通过两大部类之间的相互交换而得到实现,因而两大部类相互交换的产品之间应保持一定的比例关系。这种比例关系也就是社会资本简单再生产的实现必须具备,的基本条件,即第一部类的可变资本加剩余价值之和必须同第二部类的不变资本相等,这就是社会资本简单再生产的基本实现条件。这个条件可用公式表示为:
这个基本实现条件表明,第一部类提供给第二部类的生产资料同第二部类对生产资料的需求之间,必须保持一定的比例关系;第二部类提供给第一部类的消费资料同第一部类的工人和资本家对消费资料的需求之间,也必须保持÷定的比例关系……两大部类之间只有保持了这个基本比例关系,才具备了社会资本简单再生产顺利进行的基本条件。
社会资本简单再生产的实现条件,可以从这个基本实现条件引申出另外两个实现条件:
一个实现条件是:
即第一部类一年中所生产的全部生产资料的价值,应当等于两大部类不变资本价值的总和。这个实现条件表明,第一部类所生产的全部生产资料,同两大部类的再生产对生产资料的需求之间,必须保持一定的比例关系。
另一个实现条件是:
即第二部类一年中所生产的全部消费资料的价值,应当等于两大部类可变资本和剩余价值的总和。这个实现条件表明,第二部类所生产的全部消费资料同两大部类的工人和资本家对消费资料的需求之间,必须保持一定的比例关系。
社会资本简单再生产过程中,社会总产品实现条件的上述三个公式,体现了在社会资本简单再生产过程中,两大部类之间应当保持的基本比例关系,只有保持了这种基本比例关系,社会资本简单再生产才能顺利地进行。
三、社会资本扩大再生产的实堍
社会资本扩大再生产的顺利进行,同样必须使社会总产品中两大部类的产品都通过两大部类之阿的相互交换而得到实现i因而应使两大部类相互交换的产品之间保持一定的比例关系,即第一部类原有的可变资本,加上追加l的可变资本-,再加上第一部类资本家用于个人消费的剩余价值,三者的总和应当等于第二部类原有的不变资本加上追加的不变资本之和。这就是社会资本扩大再生产的基本实现条件。如果用AC表示追加的不变资本,用△V表示追加的可变资本,用m/x表示供资本家个人消费的剩余价值,则这个基本实现条件可用公式表示如下:
I(t7+△t,+m/x)=Ⅱ(c+△c)
这个基本实现条件表明,在社会资本扩大再生产情况下,第一部类提供给第二部类的生产资料同第二部类对生产资料的需求之间,必须保持一定的比例关系;第二部类提供给第一部类的消费资料同第‘部类的工人和资本家对消费的需求之间,也必须保持一定的比例关系。两大部类之间只有保持了这个基本比例关系,才具备了社会资本扩大再生产顺利进行的基本条件。
从社会资本扩大再生产的这个基本实现条件,同样可以引申出另外两个实现条件:
I(c+tI+m):I(c+△c)+Ⅱ(c+△c)
这个实现条件表明,第一部类一年中所生产的全部生产资料的价值,应当等到于两大部类原有不变资本价值加上新追加的不变资本价值的总和。这就是说,第一部类所生产的全部生产资料,同两大部类在扩大再生产中对生产资料的需求之间,必须保持一定的比例关系。
Ⅱ(c++m)=I(tl+Av+m/x)+Ⅱ(+Av+mix)
这个实现条件表明,第二部类一年中所生产的全部消费资料的价值,应当等于两大部类原有可变资本价值,加上新追加的可变资本价值,再加上资本家用于个人消费的剩余价值的总和。这就是说,第二部类所生产的全部消费资料,同两大部类的工人和资本家对消费资料的需求之间,必须保持一定的比例关系。
社会资本扩大再生产的实现条件,同样表明在社会资本扩大再生产条件下,社会生产两大部类之闻必须保持一定的基本比例关系,只有这样,社会资本扩大再生产才能顺利进行。
社会资本再生产的顺利进行,要求两大部类之间必须保持一定的比例关系,社会总产品的实现必须具备一定的基本实现条件。但是,在资本主义制度下,资本主义基本矛盾以及其他一系列内在矛盾,经常导致这种比例关系和社会总产品的实现条件遭到破坏,社会总产品的实现经常发生困难,甚至周期性地爆发经济危机,致使资本主义再生产不可能持续顺利地进行。
四、资本主义经济危机
1.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实质和根源
资本主义经济危机是在资本主义经济发展过程中,周期性爆发的生产过剩危机。经济危机期间最根本的现象和典型特征是商品生产过剩。其他许多现象,如商品滞销、物价下跌、生产下降、工厂倒闭、工人大量失业等等,都是直接或间接地由生产过剩这个根本特征所引起的,都是生产过剩在社会经济生活各方面的具体体现。经济危机的根本特点是商品生产过剩,但并非与劳动者的实际需要相比的生产绝对过剩,而是与劳动者有支付能力的需求即与劳动者的货币购买力相比的相对过剩。因而,资本主义经济危机实质上是生产相对过剩的危机。
经济危机产生的根源在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基本矛盾,即生产的社会化与生产资料私人资本主义占有形式之间的矛盾。当这个矛盾达到十分尖锐化的程度,就会引起经济危机的爆发。资本主义基本矛盾是经济危机爆发的根源。
资本主义基本矛盾有两种主要表现形式。一种表现是个别企业内部生产的有组织性和整个社会生产无政府状态之间的矛盾。在资本主义发展过程中,这个矛盾使社会资本再生产基本比例关系的失调发展到十分严重的程度,引起大量商品过剩时,便会导致经济危机的爆发。当代资本主义国家,采取实行经济计划、政府调节等手段,缓和其经济运行中的矛盾,从而对其周期牲经济危机的爆发起了一定的减缓作用。资本主义基本矛盾的另一种表现是资本主义生产无限扩大的趋
势和劳动人民有支付能力的需求相对缩小之间的矛盾。当这个矛盾发展到尖锐程度时,市场上大量商品积压,社会资本再生产的实现条你遭到破坏,便会导致经济危机的爆发。
2.经济危机的周期性及其原因
资本主义社会并不是时刻。都处在经济危机之中,经济危机是周期性爆发的,即每隔若干年才爆发一次。
经济危机之所以周期性爆发,其原因在于资本主义基本矛盾运动的阶段性。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并非始终处于尖锐激化程度,而是有时较为缓和,有时尖锐激化,只有在矛盾尖锐激化时才会爆发经济危机。
经济危机既是资本主义基本矛盾尖锐激化的结果,同时通过危机使生产被迫进行调整,又能使这个矛盾得到暂时的、强制性的缓解,使社会资本再生产的比例关系暂肘达到平衡,从而便会逐渐渡过危机,使经济重新恢复和发展。然而,经济危机并不能消除资本主义基本矛盾,在渡过危机和经济得到恢复及发展后,经过一定时期,资本主义所固有的矛盾又会重新激化,从而导致经济危机再一次爆发。所以经济危机总是周期性地、不断重复地爆发。
3.资本主义再生产周期的阶段
经济危机的周期爆发,使资本主义再生产也具有了周期性。从一次危机的开始到下一次危机的开始,其间所经历的时间便是一个再生产的周期。资本主义再生产周期一般来说包括危机、萧条、复苏、高涨四个阶段。
危机阶段是再生产周期的决定性阶段。这个阶段的特点是,商品销售困难甚至被销毁,企业开工不足甚至倒闭,生产下降,工人大批失业,货币信用制度被破坏,整个社会经济生活陷于瘫痪和混乱,生产力遭到严重破坏。
萧条阶段的特点是,生产不再下降,企业停止倒闭,失业人数不再增加,但商品销售仍很困难,信贷关系呆滞。复苏阶段的特点是,市场销售扩大,生产逐渐回升,企业利润增加,就业日益增多,信贷关系逐渐活跃每当社会生产赶上和。超过危机前的最高点时挂便过渡到高涨阶段。
高涨阶段的特点是,市场繁荣,生产上升,企业规模扩大,增加新建企业,就业人数明显增加?,社会购买力提高。信贷关系兴旺。整个社会经济呈现一片繁荣景象然而,随着社会生产的发展,资本主义基本矛盾又重新激化,市场上的商品又再度过剩时,就不可避免地再一次爆发经济危机。
第三节 产业资本的利润和平均利润
不同生产部门中占统治地位的利润率,本来是极不相同的。这些不同的利润率,通过竞争而平均。化为_般利润率,而一般利润率就是所有这些不同利润率的平均数。
――马克思
一、剩余价值转化为利润
1.生产成本
资本主义企业所生产的商品的价值(W)包括三个部分,不变资本的价值(c),可变资本的价值(V),剩余价值(m)。用公式表示为:W:c+V+m.商品价值的这三个部分,是生产商品实际耗费的劳动量的产物。
但是。对资本家来说,生产商品所耗费的生产费用是它的资本耗费,只包括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两个部分。生产单位商品所耗费的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的总和,便构成资本主义的生产成本。因而商品的价值构成就发生了形式上的变化,用K代表生产成本,后=c+v,则商品价值w=c+v+m,就变为w=k+m.资本主义的生产成本,对资本家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和意义:
第一,生产成本是资本家盈亏的界限。生产成本是商品销售价格的最低界限,资本家销售商品的价格,高于生产成本就能赚钱盈利,低于生产成本就要赔钱亏本。
第二,生产成本的补偿是资本主义企业再生产的一个条件。只有逮过商品的销售把生产成本全部收回,才能重新购买生产中所消耗掉的生产资料和劳动力等各种生产要素,使再生产继续进行。
第三,生产成本的商低是决定资本家在竞争中胜败的?关键。商品的销售价格只荽高于I生产成本就能盈利‘:’生产同类商品的各个资本家,哪个资本家生产商品的生产成本越低,其商品的销售价格就可以相应降得越低;从而他在竞争中就趱能处于有利地位。
生产成本范畴掩盖了资本主义剥削。在资本主义生产成本范畴中,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的区别消失了,它们共同作为生产成本范畴,都表现为资本的消耗,剩余价值表现为全部资本耗费的产物,于是,可变资本是剩余价值源泉的真相就被抹煞掉了,从而掩盖了资本主义剥削关系。
2.剩余价值转化为利润
剩余价值本来是由可变资本生产的,并不是由全部资本生产的,可变资本是剩余价值的唯一源泉。但是,从资本主义经济的表面现象来看,剩余价值表现为生产成本以上的增加额,即表现为资本家全部肼费资本的产物。而且从资本主义经济的表面现象来看,剩余价值不仅表现为资本家所费资本即生产成本的产物,进而还表现为所用资本即全部预付资本的产物。这是因为,资本家在生产一定数量的商品时,全部预付资本中,实际上只有其中在生产这些商品时所消费掉的资本才进入生产成本,预付资本中未被消耗的那部分不变资本(即来被消耗的机器、工具等生产资料的价值)并不构成生产成本。但是,在资本家看来,他的全部预付资本,都参加生产过程,都是获取剩余价值所必需的物质要素,所以,都是他获得剩余价值的源泉。这样,当剩余价值被看作全部预付资本产物时,剩余价值就取得了利润的形态。所以,利润是剩余价值的转化形式。随着剩余价值转化为利润,商品价值就表现为生产成本与利润之和。用p表示利润,商品价值的公式就表示为:W=k+p.利润和剩余价值既有联系又有区别。利润和剩余价值的联系在于,利润本质上就是剩余价值,它们同是雇佣工人的剩余劳动所创造的。数量也同样划、。利润和剩余价值的区别在于,剩余价值是利润的本质,利润是剩余价值的转化形式;剩余价值是可变资本的产物,而利润则表现为全部预。付资资本产物。
剩余价值转化为利润后,更力lI掩盖。“剩余价值的真实来源。这是因为剩余价值转化为利润后。剩余价值被作为全部预付资本的产物。掩盖了剩余价值与雇佣工人的剩余劳动的相互联系,因而也就掩盖了剩余价值的真实来源
二、剩余价值率转化为利润率
1.利润率的形成
利润是剩余价值的转化形式,它表现为全部预付资本的产物,因此,剩余价值与预付总资本的比率就是利润率。
利润率=剩余价值/预付总资本
用p‘表示利润率,则p=m/(c+v)
利润率是剩余价值率的转化形式。
利润率和剩余价值率有明显区别:
第一,二者表现不同的经济关系。剩余价值率表示资本家对雇佣工人的剥削程度,利润率表示预付总资本的增殖程度。
第二,二者数量不同。利润率是剩余价值和预付总资本的比率,而剩余价值率只是剩余价值和可变资本的比率,因而利润率总是小于剩余价值率,它掩盖了资本主义的剥削程度。
第三,剩余价值率清楚地表明剩余价值的来源是可变资本,而利润率则掩盖了剩余价值的真实来源,似乎剩余价值是由全部预付资本所产生出来的。
利润率是资本增殖程度的标志,因而任何资本家在生产经营中,最为关心的是利润率的高低,资本家所竭力追求的目的是资本的增殖,就是要以一定的资本投入,实现利润的最大化,尽可能地提高利润率。
2.影响利润率的因素
影响利润率高低的主要因素有:
第一,剩余价值率的高低。当预付资本的数量既定时,利润率与剩余价值率按相同方向变化,剩余价值率越高,利润率也越高;反之,剩余价值率越低;;剩l渭率也越低。
第二,资本有机构成的高低。在其他条件既定的情况下,利润率的高低同资本有机构成的高低按相反l的方向发生变化。资本有机构成越高,同量资本中的可变资本部分就越少;,所获得的剩余价值也就越小,从而利润帛也就越低,反之,‘资本有机构成越低,利润率就越
高。但是,利润率的高低同资本有机构成高低按相反方向变化,是麓整个生产部门而言,不是指个别企业来说的。
第三,资本周转速度的快慢。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一年中资本的周转速度越快,其中可变资本的周转速度也越快,同量资本所带来的年剩余价值量就越多,从而年利润率也就越高;反之,资本周转速度越慢,年利润率就越低。
年利润率=年剩余价值量/年预付总资本
因此,资本的年利润率与资本周转速度,按相同方向发生变化。
第四,不变资本节省的状况。一方面,不变资本的节省可以降低生产成本,在商品按照其社会价值出售时,可获得更多利润;另一方而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不变资本越节约,则生产同样多的剩余价值所需要的预付资本量越少,从而利润率也就越高;反之,不变资
本耗费得越多,利润率就越低。所以,不变资本的节约程度与利润率的高低按相同方向发生变化。
三、利润转化为平均利润
1.不同生产部门利润率的差别
资本主义社会的各个生产部门的资本有机构成和资本周转速度存在着差别。因而在不同的生产部门中,投入同等数量的资本,即使剩余价值率等其他条件相同,那些资本有机构成较高、或资本周转速度较慢的生产部门,在一定时间内获得的剩余价值较少,利润率就比较低;反之,那些资本有机构成较低,或资本周转速度较快的生产部门,在一定时间内获得的剩余价值较多,利润率则较高。在资本主义发展的初期,曾经存在过这种等量资本获得不等量利润的情况。但是,随着资本主义经济发展到较高阶段,各个资本家无论把资本投入何种生产部门,等量资本的投入,大体上都能得到等量利润,出现了等量资本获得等量利润的趋势,也就是形成了平均利润。下面我们就考察平均利润是怎样形成的。
2.部门之间的竞争形成平均利润
随着资本主义发展到较高阶段,商品经济有了较高程度的发展,市场竞争较为充分地展开,投资于不同生产部门的资本家,围绕取得有利投资场所和争夺较高利润率而展开竞争。竞争的手段是资本在不同生产部门之间的转移,即资本家把资本由利润率较低的部门抽出,转投入利润率较高的部门。
部门之间的竞争和资本在不同部门之间的转移,结果导致平均利润的形成。这是因为,通过部门之间的竞争,资本向利润率高的部门转移,必然导致各部门利润率的变化。一方面,原来利润率较低的生产部门,由于资本数量减少,生产规模缩小,_生产的商品数量相应减少,在社会需求不变的情况下,商品便会供不应求,从而引起商品价格上涨,随着商品价格上涨,盈利就会增加,利润率因而逐步提高;另一方面,原来利润率较高的生产部门,由于大量资本转移进来,生产规模扩大,生产的商品数量大为增加,在社会需求不变的情况下,便会形成商品供过于求,从而引起商品价格下降,随着商品价格下降,盈利就会减少,利润率因而逐步降低。
当不同生产部门的利润率发生了这种由低到高和由高到低变化的情况下,资本家为了追逐较高利润率,其资本又会向相反的方向转移。资本在不同生产部门之间的转移,一直要继续到通过不同生产部门价格变动的自发调整,使各个生产部门。的利润率大体趋于平衡,即形成平均利润时,资本的转移才会趋于停止。所以,不同生产部门之间平均利润的形成,是部门之间竞争的结果。
例如,假定社会上有机械工业、纺织工业、食品工业三个生产部门,由于它们各自的资本有机构成不同和资本周转速度不同,在剩余价值率等其他条件相同的情况下,它们的利润率也各不相同。这三个生产部门通过部门之间竞争而形成平均利润率,可用图表表示如下: 、一般说来,资本有机构成高的生产部门,资本周转速度较慢;资本有机构成低的生产部门,资本周转速度较快。在上述三个生产部门中,机械工业部门的资本有机构成最高,为9:1,资本周转速度最慢,每年周转1次;食品工业部门的资本有机构成最低,为7:3,资本周转速度最快,每年周转5/3次;纺织工业部门的资本有机构成为8:2,相当于社会平均资本有机构成,其资本周转速度也相当于社会平均资本周转速度,每年周转3/2次。这兰个生产部门,经过部门之间的竞争,形成30%。韵年平均利润率。
从以上分析可以,平均利润率是全社会的剩余价值总量与
社会预付总资本的比率,用公式表示为:
平均利润率:社会的剩余价值总额/社会预付总资本就是一定量预付资本按照平均利润率所获得的利润,用公式表示为:
平均利润=预付资本×平均利润率
平均利润率不是各个生产部门不同利润率的绝对平均,平‘均利润率形成后,并非各个生产部门的利润率毫无差别。利润率平均化是在部门之间的竞争过程中形成的一种总的发展趋势,具有客观必然性。所以,平均利润率规律是资本主义的客观经济规律。
3.平均利润率水平的决定
平均利润率水平的高低取决于两个因素:
第一,各个生产部门利润率水平的高低。各个生产部门的利润率水平较高,平均利润率水平也就比较高;反之,各个生产部门的利润率水平较低,平均利润率水平也就比较低。第五章 资本的流通过程和剩余价值的分配
第二,社会总资本在各生产部门之间分配的比例,即投入各生产部门的资本在社会总资本中所占的比重。社会总资本中投入利润率较高生产部门的资本所占比重越大:平均利润率水平就越高;反之,社会总资本中投入利润率较低生产部门的资本所占比重越大,平均利润率水平就越低。所以平均利润率并不是各个生产部门的不同利润率的的简单平均。
4.平均利润的本质
平均利润是不同生产部门的资本家,通过竞争重新瓜分剩余价值的结果。平均利润的形成过程,实际上是全社会的剩余价值总额,在各个部门的资本家之间重新分配的过程。在平均利润形成的条件下,各个生产部门的资本家所获得的利润量,与该生产部门所生产的剩余价值量就不?定相等。资本有机构成高和资本周转慢的生产部门,所获得的利润高于本部门所生产的剩余价值,而资本有辄构成低和资本周转快的生产部门,所获得的利润低于本部门所生产的剩余价值;只有资本有机构成相当于社会平均资本有机构成和资本周转速度相当于社会平均资本周转速度的部门,所获得的利润才大体上相当于本部门所生产的剩余价值。从社会整体来看,全社会的利润总量和剩余价值总量是完全相等的。 、
所以,平均利润本质上是全社会的剩余价值在各生产部门资本家之间的重新分配,体现着整个资产阶级剥削整个工人阶级的经济关系。这就表明,整个工人阶级和整个资产阶级之间的利益是完全相对立的。 “
润进一步掩盖了资本主义剥削关系。当利润转化为平均利润以后,在各个生产部门投入等量资本都可获得等量利润,许多生产部门获得的平均利润与本部门所创造的剩余价值在数量上也不相等了,因而利润在性质和数量上,都表现得与剩余价值不相同,利润的多少;似乎完全取决于预付资本的数量,资本似乎是利润_的源泉,这样就使利润的本质和源泉,以及资本主义的剥削的关系进一步被掩盖起来。
四、价值转化为生产价格
1.生产价格是价值的转化形式
平均利润形成以前:商品是按照它的价值销售,商品的市场价格是以价值为基础。随着平均利滑的形l-J髭:商品不再按价值销售,而是按生产价格销售,商品市场价格转而以生产价格为基础。生产价格是商品的生产成本和平均利润之和,它是价值的转化形式。用公式表示为}
生产价格成生产成本+平均利润
生产价格的形成,可举倒表示如下:
生产价格形成以后,许多商品的生产价格经常与商品的价值不相_致。资本有机构成高于社会平均资本有机构成和资本周转速度慢于社会平均资本周转速度的生产部门,如图表中的机械工业部门,其商品的生产价格大于价值;资本有机构成低于社会平均资本有机构成和资本周转速度快于社会平均资本周转速度的生产部门,如图表中的食品工业部门,其商品的生产价格小于价值;只有资本有机构成相当于社会平均资本有机构成和资本周转速度相当于社会平均资本周转速度的生产部门,如图表中的纺织工业部门,其商品的生产价格才大体与其价值相等。
生产价格与价值之间虽然存在着差别,但并不意味着生产价格脱离了价值。实际上,生产价格是由价值转化而来的,它是价值的转化形式。这是因为:第一,生产价格是在价值基础上形成的。第二,从全社会来看,平坶利润总额与剩余价值总额是完全相等的(如图表中所示均为60),商品的生产价格总额和价值总额也是相等的(如图表中所示均为360)第三,生产价格的变动归根到底是由价值的变动所引起的。
2.生产价格形成后价值规律作用形式的变化和超额利润
生产价格形成以前,市场价格以价值穷基础,价值规律作用形式是市场价格围绕价值上下波动。生产价格形成以后,商品交换是以生产价格为基础,市场价格的变动不再以价值为中心,而是以生产价格为中心,市场价格围绕生产价格上下波动。正因为生产价格是价值的转化形式,生产价格的形成与变化都
是由价值所决定,所以,市场价格以生产价格为中心,围绕生产价格上下波动,只是价值规律作用的形式发生了变化,并没有违背和否定价值规律。平均利润和生产价格的形成,并不排斥个别企业的资本家可以获得超额利润。这是因为,平均利润的形成是不同部门之间竞争的结果,而从一个部门内部的各个企业来看,它们的生产条件和劳动生产率不同,导致一个生产部门内部生产同类商品的各个企业的个别生产价格也不相同,而商品是按照部门平均生产条件所决定的社会生产价格销售的。因而,个别企业的生产条件比较优越,劳动生产率比较高,其商品的个别生产价格低于社会生产价格,就能获得超过平均利润的利润,即超额利润。超额利润就是商品的个别生产价格低于社会生产价格的差额。超额利润是超额剩余价值的转化形式。平均利润和超额利润所反映的具体经济关系不同。平均利润的产生是与部门之间的竞争相联系的,它反映的是不同生产部门之间的资本主义关系。而超额利润是与部门内部的各个企业之间的竞争相联系的,它反映的是同一部门内部不同企业之间的资本主义关系。所以,超额利润并不会由于部门之间的竞争而平均化。
第四节 商业资本和商业利润
商人资本和剩余价值的关系不同于产业资本和剩余价值的关系。产业赘奉通过直接占有别人的无酬劳动来生、产剩余价值。而商人贽本使这个剩余价值的一郝分从产业费奉家手中转移到自己手里,从而占有这部分分喇余侨值。
商业资本的本质和职能
商业资本是在资本主义社会的流通领域中发生作用的职能资本。商业资本是从产业资本的商品资本职能中分离出来的独立化的职能资本形式。
在资本主义发展初期,由于生产规模较小,市场范围狭窄,产业资本的货币资本、生产资本和商品资本的三种职能,都由产业资本家自己来执行。产业资本家既从事商品的生产活动,又从事商品的销售活动。随着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生产规模和市场范围不断扩大,产业资本家所经营的商品销售业务逐渐增加:这样;产业资本家继续从事商品的销售业务;必须增加流通资本数量,从而就会相对地、有时甚至是绝对地减少生产资本的数量,结果就会导致产业资本利捆率的降低。所以,产业资本家为了集中力量从事生产活动,减少流通资本数量,便要求由专门从事商品销售业务的商业资本家来为其销售商品服务。因而,随着商业资本的出现,商品资本的职能就逐渐从产业资本中分离出来,独立化为商业资本的职能。所以,商业资本是从产业资本职能中分离出来的独立的职能资本形式,它是独立地在流通领域中发生作用的资本,它所执行的职能就是商品资本的职能,即销售商品,实现价值和剩余价值。
商业资本成为一种独立的资本形式,不仅有上述必要性,也有可能性。这种可能性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在产业资本的循环过程中,商品资本的职能本来就不同于生产资本及货币资本的职能。货币资本的职能是购买生产资料和劳动力,为剩余价值生产准备条件;生产资本的职能是为资本家生产剩余价值;商品资本的职能则是销售商品,实现价值和剩余价值。这种不同的职能,就为各种职能资本家之间的分工创造了条件。所以,商品资本的职能就有可能从产业资本的职能中独立出来,成为商业资本的职能。另一方面,产业资本家为了源源不断地获得剩余价值,他的资本必须有一部分经常在流通过程中执行商品资本的职能。这就表明,商品资本职能本来就具有相对的独立性,因而商品资本的职能,就有可能转化为商业资本的职能。
商品资本的职能转化为商业资本职能,必须具备两个条件:第一,在产业资本家和商人之阀形成特殊的分工,商品的销售成为专门从事商品流通的商人的独立业务,不再由产业资本家兼任。第二,专门从事商品买卖的商人,必须有自_己独立的投资。商人必须预付一定数量的货币资本去购买产业资本家的商品,然后通过商品的销售,收回投资并取得商业利润。
二、商业资本的作用
商品资本的职能转化为商业资本的职能,商业资本变成一种独立的资本形式,对于产业资本的发展和产业利润的增加,起着重要的作用。
第一,商业资本的存在有利于产业资本家提高经济效益。产业资本家把商品销售业务转交给商业资本家以后,就能集中力量从事商品生产活动,改善经营管理,提高经济效益,增加利润总额。
第二,商业资本的存在有利于节省流通资本。一个商业资本家,可以同时为几个产业资本家服务,推销他们的商品,使原来分散的商业活动集中起来进行,而且商业资本的周转速度一般快于产业资本的周转速度,少量的商业资本,可以为较多的产业资本服务。这样,就使社会总资本中用于流通过程的资本减少,用于生产过程的资本增多,从而有利于生产的发展和利润的增加。
第三,商业资本的活动,可以加速产业资本的周转。产业资本家的商品卖给商业资本家以后,其商品资本可以较快地转化为货币资本,重新投入生产过程,从而加速产业资本的周转。同时,由于一个商业资本家可以为一个生产部门甚至几个生产部门的许多产业资本
家销售商品,因而商业资本的周转,可以加快整个产业资本的周转速度。
第四,商业资本的活动可以缩短流通时间。商业资本家专门从事商品买卖活动,他黼场状况、流通槊道、商品行情都比较熟悉,因而可以加速商品流转,缩短流通时间。商业资本的存在,有利于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但商业资本要能够起到有利作用是有条件的,关键在于,在社会总资本中,商业资本所占的比例不超过社会必要的限度。商业资本的数量如果超过了社会必要的比例降度,那不仅是-种浪费还会降低平均耱满率。同时应看弼,商业资本的存在也有不利于资本主义义经济发展的消极方面,这是因为,产业资本家把商晶卖给商业资本家后,实际上商品并未最终进入消费领域,仍然停留在流通领域,有的商人还将商品囤积居奇或转手倒卖,从而形成虚假的市场需求。这就会促使产业资本家盲目地扩大生产,导致生产和消费的脱节,加深资本主义再生产的矛盾。
三、商业利润
商业资本家预付一定数量的货币资本从事商业活动的目的,是为了取得商业科润0商业秘镧就是商业资本家从事商业经营活动所获褥糖剩澜0但是,商业利润不能来源于纯粹的商品买卖。在全部商业活动中,除了生产过程在流通领域内的继续,如商品的运输、保管、包装等活动外,纯粹的商品买卖活动,不能创造价值和剩余价值。商业资本家获得商业利润的具体途径是商品的销售价格高于商品的购买价格,其间的差额就包含着商业利润。商业利润是产业资本家让渡给商业资本家的一部分剩余价值,它的来源是产业部门的工人创造的剩余价值。
产业资本家之所以要把一部分剩余价值让渡给商业资本家,是因为商业资本家为产业资本家提供的服务,使产业资本家获得更多的剩余价值,因而产业资本家就必须,而且也愿意把剥削来的剩余价值的一部分转让给商业资本家,这比他自己兼营商业更为有利。所以,产业资本家便按照低于生产价格的价格将商品出售给商业资本家,商业资本家再按照生产价格销售商品,这样,商业资本家便获得产业资本家转让给他的那一部分剩余价值。
产业资本家究竟把多少剩余价值让渡给商业资本家呢?既然商业资本是一种与产业资本并列的独立的资本形式,因而也要和产业资本一样获得平均利润。商业利润的多少,同样受平均利润率规律的支配,取决于产业资本家和商业资本家之间的竞争,通过这种竞争,最终在商业资本家和产业资本家之间形成了统一的平均利润率,商业资本家因而也获得平均利润。
举例来说,假定一年中预付的总产业资本为720c+180v:900(单位可以是任何资本主义国家的货币单位),剩余价值率为100%,则剩余价值为180.假定不变资本价值在一年内全部转移到新产品中去,则社会总产品的价值或总生产价格就为。720c+180v+180m=1080,社会总产业资本的平均利润率就为180÷900=20%。假定一年中预付的总商业资本为100,它和产业资本共同参与180剩余价值的分配,也要求获得平均利润。那么,这时社会总资本的平均利润率就降低为180÷(900+100)=18%。产业资本家获得的平均利润为900×18%=162,商业资本家获得的平均利润为10ff×18%:18.在这种情况下,产业资本家是按照生产成本+产业利润,即900+162=1062的出厂价格把商品卖给商业资本家。商业资本家再加上18的商业利润,即以900+162+18=1080的生产价格把商品卖给消费者。所以,商业资本家的商品销售价格与商品的生产价格是相等的,而商品的出厂价格低于商品生产价格的差额,就是商业资本家获得的商业利润。
根据以上所述可以看出,商业资本家所从事的纯粹的商品买卖活动,并不创造价值和剩余价值,但却要参加剩余价值的分配,即分得产业工人创造的剩余价值的一部分,因而降低了社会总资本的平均利润率。从表面上看,这种情况对产业资本家似乎是很不利的,实际上并不是这样的。这是因为,如果由产业资本家自己经营商品的销售业务,他或是要付出另外一笔流通资本,或是要减少现有的生产资本,其结果都会使平均利润率降低得更多。而商业资本独立地进行商品的销售业务,可以减少社会用于流通过程的资本总额,使社会总资本的平均利润率保持较高的水平,反而对产业资本家更为有利。商业资本家所获得的商业利润是产业工人所创造的剩余价值的一部分,商业资本家雇用的店员从事的商品买卖活动是非生产性劳业资本是一种与产业资本并列的独立的资本形式,因而也要和产业资本一样获得平均利润。商业利润的多少,同样受平均利润率规律的支配,取决于产业资本家和商业资本家之间的竞争,通过这种竞争,最终在商业资本家和产业资本家之间形成了统一的平均利润率,商业资本家因而也获得平均利润。
举例来说,假定一年中预付的总产业资本为720c+180v:900(单位可以是任何资本主义国家的货币单位),剩余价值率为100%,则剩余价值为180.假定不变资本价值在一年内全部转移到新产品中去,则社会总产品的价值或总生产价格就为。720c+180v+180m=1080,社会总产业资本的平均利润率就为180÷900=20%。假定一年中预付的总商业资本为100,它和产业资本共同参与180剩余价值的分配,也要求获得平均利润。那么,这时社会总资本的平均利润率就降低为180÷(900+100)=18%。产业资本家获得的平均利润为900×18%=162,商业资本家获得的平均利润为10ff×18%:18.在这种情况下,产业资本家是按照生产成本+产业利润,即900+162=1062的出厂价格把商品卖给商业资本家。商业资本家再加上18的商业利润,即以900+162+18=1080的生产价格把商品卖给消费者。所以,商业资本家的商品销售价格与商品的生产价格是相等的,而商品的出厂价格低于商品生产价格的差额,就是商业资本家获得的商业利润。
根据以上所述可以看出,商业资本家所从事的纯粹的商品买卖活动,并不创造价值和剩余价值,但却要参加剩余价值的分配,即分得产业工人创造的剩余价值的一部分,因而降低了社会总资本的平均利润率。从表面上看,这种情况对产业资本家似乎是很不利的,实际上并不是这样的。这是因为,如果由产业资本家自己经营商品的销售业务,他或是要付出另外一笔流通资本,或是要减少现有的生产资本,其结果都会使平均利润率降低得更多。而商业资本独立地进行商品的销售业务,可以减少社会用于流通过程的资本总额,使社会总资本的平均利润率保持较高的水平,反而对产业资本家更为有利。商业资本家所获得的商业利润是产业工人所创造的剩余价值的一部分,商业资本家雇用的店员从事的商品买卖活动是非生产性劳是产业资本在生产过程中所获取的雇佣工人创造的剩余价值的一部分。因而,借贷资本一方面体现着资本家剥削雇佣工人关系,另一方面又体现着资本家之间共同瓜分剩余价值的关系。借贷资本家就是不从事实际的生产经营和商业流通活动而专为职能资本家提供服务,并取得利息收入的资本家。
二、利息和利息率
1.利息的本质和来源
借贷资本的产生,意味着资本的所有权和使用权发生分离。借贷资本家拥有自己的货币资本的所有权,他将其货币资本贷给职能资本家使用时,职能资本家就获得这部分货币资本的使用权。但是,职能资本家不能无偿使用这部分货币资本,必须向借贷资本家支付利息。利息就是职能资本家使用借贷资本而让给借贷资本家的一部分剩余价值,它是剩余价值的特殊转化形式。
职能资本家通过使用借到的货币资本从事生产经营活动,可以获得平均利润。但是,这个平均利润不能由职能资本家独占,而必须分割为两部分:一部分是借贷资本家获得的利息,另一部分是职能资本家获得的企业利润。企业利润就是指存在着利息的情况下产业利润和商业利润的总称,它在数量上就是平均利润和利息的差额。利息是平均利润的一部分,而平均利润是剩余价值的转化形式,所以,利息就是剩余价值的特殊转化形式。利息的来源,归根到底是生产部门的雇佣工人所创造的剩余价值的一部分。因而利息既体现着借贷资本家和职能资本家共同剥削雇佣工人的经济关系,又体现着借贷资本家同职能资本家之间共同瓜分剩余价值的经济关系。在职能资本家利用借贷资本从事生产经营活动的情况下,平均利润分割为利息和企业利润,这就进一步掩盖了资本主义剥削关系,好像它们的来源都不是雇佣工人所创造的剩余价值。利息表现为资本所有权的收入,好像是资本自身产生的果实;企业利润表现为职能资本家使用借贷资本从事生产经营活动带来的收入,好像是监督劳动或指挥劳动所获得的报酬。因此,利息和企业利润这种现象形态,掩盖了它们都是剩余价值转化形式这个共同的本质。
2.利息翠借贷资本家把货币资本贷给职能资本家在一定时期内使用,要按照事先确定的利息率收取利息。利息率是一定时期内的利息量与借贷资本总额的比率,即:利息率=一定时期的利息量/借贷资本总量。例如,20万元借贷资本一年能获得8 000元利息,则年利息率为8000元÷200000元=4%。利息的数量则由借贷资本总额和利息率两个因素所决定,即:利息量=借贷资本总额×利息率利息率由于受各种因素的影响可以在一定范围内发生变动。利息率的最高界限不能等于平均利润率,更不能高于平均利润率,否则,使用借贷资本从事生产经营的职能资本家就无利可图,从而不会去借款。利息率的最低界限不能等于零,否则借贷资本家会无利可得,从而否定了借贷资本家对其资本的所有权,他就不会贷款给职能资本家。所以,利息率变动的高低界限是在平均利润率和零之间,即低于平均利润率高于零。一定时期利息率的高低,受两个因素的影响:一是平均利润率本身的高低,因为利息是平均利润的一部分,所以在其他条件既定对,利息率与平均利润率在相同方向上发生变化;二是由平均利润分割为利息与企业利润的比例所决定。这个比例主要取决于金融市场上借贷资本供给与需求双方的竞争,借贷资本供不应求,利息率就上升;反之,借贷资本供过于求,利息率就下降。而在一定的平均利率水平和借贷资本的供求平衡时,利息率究竟多高,实际上是由一个国家的习惯和法律传统所决定的。不同国家的习惯和法律传统各异,利息率的高低也就有差别。此外,利息率还受其他一些因素的影响,如预期价格变动率、国家的财政货币政策、借贷资本风险的大小、借贷时间的长短等。利息率受多种因素的影响,虽然经常变动,但是在一个国家的既定时期内,一般是由国家金融机构加以确定的。
三、资本主义银行和银行利润
1.资本主义银行及其职能
在资本主义社会,货币资本的借贷主要是通过银行进行的。资本主义银行是专门经营货币资本的企业。银行有两个主要职能:一是吸收存款,即把社会上大量闲置的货币资本集中到银行;二是发放贷款,即把货币资本贷给职能资本家使用。所以,银行是充当货币资本的所有者和使用者、即贷款人和借贷人的信用中介,同时,银行还充当资本家相互之间的支付中介。
银行资本家向职能资本家提供贷款而形成的借贷关系,就是银行信用。银行的信用业务有负债业务和资产业务,负债业务是以吸收存款方式借入资金,资产业务是通过发放贷款贷出资金。
2.银行资本和银行利润
银行资本由两个部分构成:一是银行资本家自己投入的资本,即自有资本,它只占银行资本的一小部分;二是银行吸收的存款,即借入资本,它占银行资本的大部分。银行所掌握的自有资本和借入资本的总和即银行资本。
银行资本家向银行业投资,目的也在于获取利润,而且所获得的利润也应相当于平均利润,不过这个平均利润是相对于银行资本家的自有资本来说的,即银行资本家所获得的银行利润与其自有资本的比率,应相当于平均利润率。银行向外贷款所收取的贷款利息,大于吸收存款所支付的存款利息,两者的差额再减去经营银行的业务费用,就形成银行利润。银行利润在数量上相当于银行资本家自有资本所获得的平均利润。
银行利润的来源是生产部门的雇佣工人所创造的剩余价值,它是由向银行借款的职能资本家将其剥削雇佣工人所获得的剩余价值的一部分作为利息付给银行而形成的,这就表明,银行资本家也参与了剩余价值的瓜分。
银行资本家之所以能够通过银行利润形式瓜分到一部分剩余价值,是依靠剥削银行雇员的剩余劳动而实现的。银行雇员的劳动并不创造价值和剩余价值,但他们的劳动也分为必要劳动和剩余劳动,在剩余劳动时间内为银行资本家实现银行利润。
四、股份公司
1.股份公司的产生
股份公司是以发行股票的方式集中分散的货币资本而合资经营的企业。它是现代企业的一种重要的经营组织形式。
股份公司有多种形式,其典型和一般的形式是股份有偎公司,它是通过发行股票筹集资本所设立的企业法人组织,企业以其经营的法人财产为限,股东以其投资额为限,对企业的债务承担有限责任。
随着资本主义生产社会化程度的提高和资本主义信用制度的发展。股份公司应运而生。首先,生产社会化程度的提高,使得生产规模和企业规模不断扩大,兴办大型企业需要巨额资本,仅仅依靠单个资本自身的资本积累是难以办到的,因而要求通过发行股票集资的方式,把单个资本及社会上的闲散资本联合起来组成股份公司,从而在短期内集中大量资本,建立起大型企业。其次,资本主义信用制度的发展,促进了股份公司的产生和发展。一方面,在股份公司中,购买股票的投资者拥有资本的所有权,可以凭借股票参与股份公司的利润分配,但向公司的投资是由股份公司在生产经营中加以使用的。所以,股份公司是以资本的所有权和使用权相分离为前提的,因而是信用这种借贷关系的一种特殊的形式。另一方面,股份公司发行股票一般是通过作为信用中介的金融机构来进行的,而且有时银行也成为购买股票的投资者。因而,股份公司的产生和发展,是与资本主义信用制度的发展密不可分的。
2.股票和股息
股票是向股份公司投资人股并有权取得股息收入的凭证。每股股票代表一定的金额,它体现着股份资本的所有权。股票的持有者是向股份公司投资的股东,股东所投入公司的资本,构成企业生产经营的基础。股票持有者不能向公司退股,不能从企业抽走投资。股东如不想继续持股,只能到证券市场上出售股票。股票持有者有权参加股份公司利润的分配。股息就是股票持有者按照股票的票面额从股份公司利润中分得的收入。资本主义股份公司的利润是剩余价值的转化形式,因而股息实质上是雇佣工人所创造的剩余价值的转化形式。
3.股份公司的组织结构和股票控制额
股份公司作为法人组织,其组织结构一般包括权力机构、经营管理机构、监督机构;与此相应,股份公司一般需建立决策、执行和监督体系。这三种机构和体系的具体组织形式,就是股份公司的股东会、董事会(包括董事会聘任的经理)、监事会。其中,股东会是公司的最高权力机构;董事会是公司的经营决策机构,董事会所聘任的经理负责企业的日常生产经营管理;监事会是公司的监督机构。三者各司其职,权责明确,并相互制约。
股东大会是股份公司的最高权力机构,但是,实际上大多数股东并不真正具有实权。因为股东大会上的表决权是按股票数目计算,而不是按股东人数计算。每张股票有一个投票表决权,因而少数掌握大量的股票的大股东控制了股份公司的重要经济活动,大股东和大资本家实际上成为股份公司的真正所有者。
大股东控制股份公司所需要的股票数量称做股票控制额。掌握了股票控制额,就具有了控股权。股票控制额从原则上说应占一个股份公司股票总额的半数以上,这样就具有了绝对控股权。‘但实际上并不需要这样多的控股额,因为股票持有者众多,特别是小额股票的发行使股权更为分散。大股东控制股份公司的股票控制额,往往只需占股票总额的30%或20%,甚至5%即可,这叫作相对控股权。
小额股票的发行,有利于资本家广泛吸收游资,特别是吸收一般劳动者手中的少量积蓄由大资本家支配。但资产阶级却以劳动者购买少量股票为由,大肆宣扬实现了“资本民主化”,消灭了劳动与资本的界限。实际上,劳动者即使购买了小额股票,并不能使他们成为资产者,更不可能改变他们受剥削的经济地位。资本主义的股份公司在本质上是大资本控制小资本的形式,也是大资本支配其他阶层货币收入的形式。
4.股票价格
股票能定期取得股息收入,使它成为一种特殊商品。股票这种商品没有价值,但却有价格。股票票面额代表投入股份公司的现实资本价值,但股票价格并不是这个现实资本价值的货币表现。股票价格实际上是股息收入的资本化。也就是说,股票价格等于这样一笔货币资本,把这笔货币资本存入银行所获得的利息,与凭这张股票取得的股息相等。因此,股票价格取决于股息和银行存款利息率两个因素。股票价格与股息成正比变化,与存款利息率成反比变化。体系。这三种机构和体系的具体组织形式,就是股份公司的股东会、董事会(包括董事会聘任的经理)、监事会。其中,股东会是公司的最高权力机构;董事会是公司的经营决策机构,董事会所聘任的经理负责企业的日常生产经营管理;监事会是公司的监督机构。三者各司其职,权责明确,并相互制约。
股东大会是股份公司的最高权力机构,但是,实际上大多数股东并不真正具有实权。因为股东大会上的表决权是按股票数目计算,而不是按股东人数计算。每张股票有一个投票表决权,因而少数掌握大量的股票的大股东控制了股份公司的重要经济活动,大股东和大资本家实际上成为股份公司的真正所有者。
大股东控制股份公司所需要的股票数量称做股票控制额。掌握了股票控制额,就具有了控股权。股票控制额从原则上说应占一个股份公司股票总额的半数以上,这样就具有了绝对控股权。‘但实际上并不需要这样多的控股额,因为股票持有者众多,特别是小额股票的发行使股权更为分散。大股东控制股份公司的股票控制额,往往只需占股票总额的30%或20%,甚至5%即可,这叫作相对控股权。小额股票的发行,有利于资本家广泛吸收游资,特别是吸收一般劳动者手中的少量积蓄由大资本家支配。但资产阶级却以劳动者购买少量股票为由,大肆宣扬实现了“资本民主化”,消灭了劳动与资本的界限。实际上,劳动者即使购买了小额股票,并不能使他们成为资产者,更不可能改变他们受剥削的经济地位。资本主义的股份公司在本质上是大资本控制小资本的形式,也是大资本支配其他阶层货币收入的形式。
4.股票价格
股票能定期取得股息收入,使它成为一种特殊商品。股票这种商品没有价值,但却有价格。股票票面额代表投入股份公司的现实资本价值,但股票价格并不是这个现实资本价值的货币表现。股票价格实际上是股息收入的资本化。也就是说,股票价格等于这样一笔货币资本,把这笔货币资本存入银行所获得的利息,与凭这张股票取得的股息相等。因此,股票价格取决于股息和银行存款利息率两个因素。股票价格与股息成正比变化,与存款利息率成反比变化。用公式表示为:股票价格=股息/存款利息率。例如,一张票面额为100元的股票,一年可分得股息16元,而当年银行存款利息率是4%。则这张股票的价格为16元÷4%=400元。股息和存款利息率是决定股票价格的基本因素,但是,还有其他一些因素影响股票价格,如市场上股票的供求状况、物价水平、政府的财政税收和金融货币政策、经济周期的变动,以及政治、心理、投机等等因素。正因为股票价格受多种因素制约和影响,因而股票的市场价格会不断波动,股票价格往往与股票的票面额不一致。
第六节 农业资本和地租
地租……是剩余价值的一个分支即超额利润在特殊情况下独立化的形式。
――马克思
一、资本主义农业中剩余价值分配的特点
在资本主义社会的长时期中,一般由大土地所有者占有农村的土地。大土地所有者一般不直接从事农业生产经营,而是把土地租给农业资本家,建立以土地租赁为基础的资本主义农场,农业资本家雇用农业工人从事农业生产经营。农业工人所创造的剩余价值,一部分以平均利润形式由资本家所占有,另一部分即超额利润,以地租形式缴纳给土地所有者。
资本主义农业中剩余价值分配的特征主要是:第一,资本主义农业中的剩余价值分配以资本主义土地私有制为前提,它建立在剥削具有人身自由的农业雇佣工人基础之上。第二,农业雇佣工人所创造的剩余价值,由农业资本家和土地所有者共同瓜分,农业资本家获得平均利润,土地所有者获得地租,即超额利润。第三,资本主义地租体现着资本主义社会中三个阶级之间的对立关系,即农业资本家同土地所有者共同瓜分农业雇佣工人所创造的剩余价值的经济关系。资本主义地租有两种基本形态,即级差地租和绝对地租,下面分别加以考察。
二、级差地租
土 地是资本主义农业中的基本生产资料,各个不同地块的土地,其肥沃程度、地理位置等方面的差别,使土地形成不同的等级。农业资本家租种等级不同的相同面积的土地,由于单位面积的收益不同,所缴纳的地租数量便有等级差别。资本主义级差地租就是与土地不同等级相联系的地租,它是由农业产品的个别生产价格低于社会生产价格的超额利润所构成的。
1.级差地租形成的条件
土地有肥沃程度、地理位置等生产条件的差别,同量资本投入面积相同但生产条件不同的土地,其劳动生产率和价值收入便不相同。从土地肥沃程度来看,投资于生产条件较好的优等地和中等地,劳动生产率较高,产量较多,从而农产品的个别生产价格就较低;投资于生产条件较差的劣等地,劳动生产率较低,产量较少,从而农产品的个别生产价格就较高。而农产品的社会生产价格是由劣等地所生产的农产品的个别生产价格决定的,以使租种劣等地的农业资本家也能获得平均利润。这样,投资于优等地和中等地的农业资本家,所生产的农产品的个别生产价格低于社会生产价格,因而可获得超额利润,这个超额利润,便作为级差地租缴纳给土地所有者,而农业资本家自己则获得平均利润。租种劣等地的农业资本家也能获得平均利润,但不缴纳级差地租。
土地的地理位置是指土地距离市场和交通线的远近。从土地的地理位置来看,社会对农产品的需求量如果较大,则农产品的社会生产价格就要由位置距离市场和交通线最远的土地的个别生产价格来决定。因而耕种距离市场和交通线近的土地所生产的农产品,就因运输费用少而成本低,其个别生产价格低于社会生产价格的超额利润,也形成级差地租。
由上可见,级差地租形成的条件是土地肥沃程度、地理位置等生产条件的差别。
级差地租的形成可举例说明: 2.级差地租形成的原因形成级差地租的原因是对土地的资本主义经营垄断。土地的资本主义经营垄断是指在土地有限,特别是优等和中等地有限的条件下,土地作为经营对象被农业资本家使用后所形成的对土地的经营性垄断。
首先,土地的资本主义经营垄断,使得经营优等和中等地的农业资本家都能获得形成级差地租的超额利润。在资本主义工业生产经营中,只有先进企业可以获得超额利润,其他企业不能获得超额利润。而在资本主义农业的生产经营中,经营优等地和中等地都可获得超额利润。其原因在于,优等地中等地的范围不可能随意扩大,已经耕种了优等地和中等地的农业资本家就形成了对优等地和中等地的经营垄断,其他农业资本家不可能再自由投入经营优等地和中等地。但是,当只耕种优等地和中等地所获得的农产品不能满足社会需要时,劣等地也需投入生产。而耕种劣等地也要能得到平均利润,农业资本家才会去经营劣等地。所以,土地的资本主义经营垄断,使得农产品的社会生产价格,必然要由劣等地的个别生产价格所决定。这样,由于优等地和中等地的产量较高,其农产品的个别生产价格低于社会生产价格,经营优等地和中等地获得的超额利润便形成级差地租。
其次,土地的资本主义经营垄断,使资本主义农业中可以长期稳定地获得形成级差地租的超额利润。资本主义工业中的超额利润,只有少数先进企业可以暂时获得,因为先进企业不能长期垄断先进技术,一旦先进技术被普遍采用,原有的超额利润就会消失,因而工业中的超额利润总是暂时的、不稳定的。但是,在资本主义农业中,有限的优等地和中等地被某些农业资本家耕种后,形成了对这些有限土地的经营垄断,其他资本家无法再制造出优等地和中等地去经差地租。但是,在资本主义土地私有制条件下,土地所有者不会让农业资本家自由使用土地,租种任何土地,包括劣等地在内,都要向土地所有者缴纳地租。这种由于土地私有权的存在,租种任何土地,包括租种劣等地都必须缴纳的地租,就称为绝对地租。资本主义绝对地租就是土地所有者凭借土地私有权垄断所获取的地租,它是由农产品的社会生产价格低于价值的超额利润所构成的。
1.绝对地租形成的条件
资本主义农业发展的实际表明,在相当长的发展时期内,资本主义农业的资本有机构成低于工业,或低于社会平均资本有机构成,因而投入同量资本在农业中可推动更多的活劳动,假定剩余价值率相同,则农业部门比工业部门创造的剩余价值更多,从而使农产品的价值高于其社会生产价格的超额利润就形成绝对地租。所以,绝对地租形成的条件是农业的资本有机构成低于工业,或低于社会平均资本有机构成。
绝对地租的形成可举例说明:
2.绝对地租形成的原因和源泉
在资本主义农业中,形成绝对地租的原因在于资本主义农业中的土地私有权垄断。土地私有权垄断是指农业中的有限土地被私人土地所有者占有后,别人无法再去拥有对土地这种生产资料的私有权,从而形成了对土地的私有权垄断。
首先,土地私有权的垄断,使农业产品价值高于社会生产价格的余额,有可能留在农业部门形成绝对地租。我们知道,剩余价值转化为平均利润,需要具备资本在不同部门之间的竞争和自由转移这个条件,而资本主义农业中不具备这个条件,土地私有权垄断阻碍和排斥资本自由转入农业,因而农业中的剩余价值不参加全社会的利润平均化过程。所以,农产品就能够按照高于社会生产价格的价值出差地租。但是,在资本主义土地私有制条件下,土地所有者不会让农业资本家自由使用土地,租种任何土地,包括劣等地在内,都要向土地所有者缴纳地租。这种由于土地私有权的存在,租种任何土地,包括租种劣等地都必须缴纳的地租,就称为绝对地租。资本主义绝对地租就是土地所有者凭借土地私有权垄断所获取的地租,它是由农产品的社会生产价格低于价值的超额利润所构成的。,
1.绝对地租形成的条件
资本主义农业发展的实际表明,在相当长的发展时期内,资本主义农业的资本有机构成低于工业,或低于社会平均资本有机构成,因而投入同量资本在农业中可推动更多的活劳动,假定剩余价值率相同,则农业部门比工业部门创造的剩余价值更多,从而使农产品的价值高于其社会生产价格的超额利润就形成绝对地租。所以,绝对地租形成的条件是农业的资本有机构成低于工业,或低于社会平均资本有机构成。
绝对地租的形成可举例说明:
2.绝对地租形成的原因和源泉
在资本主义农业中,形成绝对地租的原因在于资本主义农业中的土地私有权垄断。土地私有权垄断是指农业中的有限土地被私人土地所有者占有后,别人无法再去拥有对土地这种生产资料的私有权,从而形成了对土地的私有权垄断。
首先,土地私有权的垄断,使农业产品价值高于社会生产价格的余额,有可能留在农业部门形成绝对地租。我们知道,剩余价值转化为平均利润,需要具备资本在不同部门之间的竞争和自由转移这个条件,而资本主义农业中不具备这个条件,土地私有权垄断阻碍和排斥资本自由转入农业,因而农业中的剩余价值不参加全社会的利润平均化过程。所以,农产品就能够按照高于社会生产价格的价值出售。价值高于社会生产价格所形成的超额利润,就有可能保留在农业部门,转化为绝对地租。
其次,土地私有权的垄断,使农产品价值高于社会生产价格的超额利润,必须留在农业部门形成绝对地租。其原因在于,土地的私有权垄断,使得农业资本家耕种土地必须缴纳地租。这就决定了农产品必须按照高于社会生产价格的价值出售,从而既使得农业资本家获得平均利润,又使得土地所有者获得绝对地租。
农业资本家租种优等地和中等地,既要缴纳级差地租,又要缴纳绝对地租。而租种劣等地则不缴纳级差地租,但必须缴纳绝对地租。绝对地租既然是农产品价值的一部分,而农产品的价值,包括其中的剩余价值,是由农业雇佣工人所创造的。所以,绝对地租的源泉是农业工人的剩余劳动所创造的剩余价值的一部分,即超额剩余价值,绝对地租就是这部分超额剩余价值的转化形式。3.当代资本主义形成绝对地租条件的变化当代资本主义世界的许多国家中,特别是不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中,农业的发展水平仍明显落后于工业,农业资本有机构成低于社会平均资本有机构成,仍然是绝对地租形成的条件。
但是,随着当代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一些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农业资本有机构成,已经赶上甚至超过工业资本有机构成。这就表明,上述形成绝对地租的条件,即农业资本有机构成低于社会平均资本有机构成的条件已不存在。但这并非意味着绝对地租就随之消失了,事实上,只要存在着土地私有权的垄断,绝对地租就不会消失。但是,形成绝对地租的条件却发生了变化。绝对地租不再是由农产品的价值高于社会生产价格的超额利润所形成,而是将农业资本家的平均利润的一部分转化为绝对地租。如果农业资本家还要获得平均利润,便会克扣农业雇佣工人的一部分工资作为绝对地租。事实上,在当代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以往由农业资本家租种土地经营的情况已经逐渐改变。主要经营形式已变为农业经营者同时也是土地所有者,不需缴纳绝对地租。四、土地价格、自然界存在的原始未开垦土地,不是劳动产品,因而没有价值。但是,资本主义社会的土地是被私人所占有的,并能凭借土地所有权获取地租。在商品关系普遍存在的条件下,凡是被私人所占有的有用的东西,都可以当作商品买卖。所以,土地同样可以被作为商品买卖。但土地的价格并非土地价值的货币表现,而是资本化的地租,即土地价格相当于能够取得这笔地租收入的货币资本。这也就是说,土地价格相当于这样一笔货币资本,把这笔货币资本存入银行每年所得到的利息,等于购买这块土地后将其出租每年所获得的地租。所以,土地价格是由地租和银行存款利息率两个因素所决定的。土地价格和地租量成正比变化,和银行存款利息率成反比变化。土地价格的计算公式是:土地价格=地租/存款利息率。例如,一块土地一年能收取5000元地租,当银行存款的年利息率为5%时,要在一年内获得5000元利息,需要在银行存人100 000元货币资本。因而这块土地的价格就是5000元÷5%=100 000元。
本章小结:
单个资本的运动包括资本的循环和周转。资本只有连续不断地循环运动,才能使资本家源源不断地获得剩余价值。而资本周转速度的快慢则影响着剩余价值生产的数量和年剩余价值率的高低……社会资本的运动表现为社会资本再生产。社会资本再生产的顺利实现,必须按照社会资本再生产实现条件的客观要求,保持两大部类之间的一定比例关系,使社会总产品的各个构成部分都能在实物形态上得到替换,在价值形态上得到补偿。资本主义基本矛盾导致社会资本再生产的实现条件遭到破坏,周期性地爆发经济危机。在剩余价值各种具体形式中,产业利润是其他各种剩余价值具体形式(如商业利润、利息、银行利润、股息、地租等)的基础。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产业资本的剩余价值转化为利润,剩余价值率转化为利润率,利润转化为平均利润,商品的价值转化为生产价格。商业资本是在资本主义流通领域中发生作用的职能资本,它所执行的就是产业资本中的商品资本的职能,即销售商品,实现价值和剩余价值。商业利润相当于平均利润,它来源于雇佣工人所创造的刺余价值的一部分…… .……借贷资本是从职能资本运动中的货币资本独立出采,并服务于职能资本的资本形式,它是为取得利息而暂时贷给职能资本家使用的货币资本。利息和银行利润来源于产业工人所创造的剩余价值的一部分。股份公司是现代企业的一种重要经营组织形式。
资本主义地租是农业资本家为取得土地的使用权,而付给土地所有者的超出平均利润的超额利润。农业资本家获得平均利润。资本主义地租有级差地租和绝对地租两种基本形式。
更多信息请访问:自学考试频道 &
最新资讯
- 考前必背!自学考试《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论述题高频考点2024-10-19
- 自考报考策略:科学搭配科目,加速毕业进程2024-07-20
- 2025年考研考生五一假期,英语科目应该如何复习?2024-05-03
- 备考指南!2024年4月自学考试考前要做哪些准备?2024-03-31
- 考前备考冲刺!自考如何一次就过?2024-03-30
- 考点汇总:《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论述题2024-03-25
- 备考资料:《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简答题考点汇总2024-03-25
- 自考可以从哪些维度进行备考?2024-02-17
- @自考生,这里有备考技巧2024-02-17
- 自学考试备考复习方法!建议收藏2024-02-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