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自学考试 > 自学考试备考资料 > 2011年自学考试“政治经济学”复习资料

2011年自学考试“政治经济学”复习资料

更新时间:2010-12-24 09:46:21 来源:|0 浏览0收藏0

自学考试报名、考试、查分时间 免费短信提醒

地区

获取验证 立即预约

请填写图片验证码后获取短信验证码

看不清楚,换张图片

免费获取短信验证码

  1.1、政治经济学是:研究社会生产关系及其发展规律的学科。

  1.2、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是:物质资料的生产。

  1.3、社会生产中最活跃最革命的因素是:社会生产力。

  1.4、生产力自身内在发展的根本动力是:构成生产力系统的诸要素之间的矛盾和矛盾的不断解决。

  1.5、生产资料是:劳动资料与劳动对象的总和。转自环 球 网 校edu24ol.com

  1.6、社会生产关系的基础是:生产资料所有制以及生产资料与劳动者的结合方式。

  1.7、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有机结合和统一构成:社会生产方式。

  1.8、经济规律产生和发生作用的客观经济条件主要是指:一定的社会生产力与社会生产关系的状况。

  2.1、商品生产是:以交换为目的而进行的生产。

  2.2、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的总称是:商品经济。

  2.3、凡是商品一般都是:人们劳动的产品。

  2.4、商品价值是:抽象劳动的凝结。

  2.5、决定商品价值量的劳动是以:简单劳动为尺度的。

  2.6、商品生产者实现私人劳动转化为社会劳动必须通过:商品的销售。

  2.7、商品价格是:价值的货币表现。

  2.8、商品经济的基本经济规律是:价值规律。

  2.9、价格机制是市场机制的:核心。

  2.10.市场竞争产生的经济条件是:商品经济。

  3.1、资本总公式是:G—W—G‘。

  3.2、货币转化为资本的前提是:劳动力成为商品。

  3.3、剩余价值率是:剩余价值与可变资本的比率。

  3.4、准确反映资本主义剥削程度的概念是:剩余价值率。

  3.5、超额剩余价值是:商品的个别价值低于社会价值的差额。

  3.6、劳动力的价值或价格是:资本主义工资的本质。

  3.7、剩余价值转化为资本或剩余价值的资本化是:资本积累。

  3.8、资本积聚和资本集中是:单个资本增大的两条途径。

  3.9、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基本矛盾是:生产社会化与生产资料资本主义私人占有制的矛盾。

  3.10、相对剩余价值生产是在各个资本家:追求超额剩余价值过程中实现的。

  4.1、产业资本的循环过程是:生产过程与流通过程的统一。

  4.2、产业资本循环中的决定性阶段是:生产阶段。

  4.3、按照生产资本不同部分在资本运动中的价值周转方式不同可将生产资本划分为:固定资本与流动资本。

  4.4、生产资料中既属于不变资本又属于固定资本的是:劳动资料。

  4.5、考察社会资本运动的出发点是:社会总产品。

  4.6、考察社会资本再生产的核心问题是:社会总产品的实现问题。

  4.7、在技术进步的扩大再生产条件下,生产资料生产必然:优先增长。

  4.8、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实质是:生产相对过剩的危机。

  4.9、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爆发的根本原因是:资本主义基本矛盾。

  5.1、生产单位商品所耗费的不变资本与可变资本之和构成:资本主义的生产成本。

  5.2、资本家计算其生产商品的成本是:以耗费的资本来计算的。

  5.3、资本主义条件下的商品生产成本低于商品价值的差额是:剩余价值。

  5.4、剩余价值与全部预付资本的比率是:利润率。

  5.5、部门之间的竞争所导致的结果是:部门之间利润的平均化。

  5.6、平均利润的形成过程是全社会剩余价值:在各部门资本家之间的重新分配过程。

  5.7、平均利润率是:社会剩余价值总量与社会预付总资本的比率。

  5.8、形成生产价格的前提是:平均利润的形成。

  5.9、个别生产价格低于社会生产价格的差额是:超额利润。

  6.1、在资本主义制度下,独立执行产业资本循环中商品资本职能的资本是:商业资本。

  6.2、商业资本有利于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主要条件是:商业资本的数量不超过社会必要的比例限度。

  6.3、商业利润的来源是:产业部门的工人创造的剩余价值。

  6.4、借贷资本是:从职能资本运动中分离出来的独立资本形式。

  6.5、资本主义银行的信用业务包括:负债业务和资产业务。

  6.6、股票价格是:股息收入的资本化。

  6.7、资本主义级差地租产生的原因是:土地的资本主义经营垄断。

  6.8、资本主义农业中农产品的社会生产价格低于价值的超额利润构成:绝对地租。

  6.9、土地的私有权垄断是:资本主义绝对地租产生的原因。

  7.1、自由竞争必然会引起生产和资本的集中,而生产和资本集中发展到一定程度会自然地:走向垄断。

  7.2、垄断利润是垄断统治在经济上的:实现形式。

  7.3、垄断利润主要是通过:垄断价格实现的。

  7.4、在垄断阶段垄断银行资本的新作用是:由普通的中介人变成万能的垄断者。

  7.5、垄断资本主义国家中社会经济生活的实际统治者是:金融资本和金融寡头。

  7.6、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是:私人垄断资本同资产阶级国家政权的结合。

  7.7、二次大战以后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得到迅速和广泛发展。

  7.8、资本主义国家宏观经济管理与调节的总任务是:促进市场总供给和总需求的平衡。

  7.9、资本主义国家对国民经济调控的主要方式是:间接调控。

  8.1、垄断资本国际化和各种形式的国际垄断组织的实质是:谋求私人垄断资本或国家垄断资本的共同利益。

  8.2、经济全球化的实质是:资源配置的国际化。

  8.3、经济一体化是:经济全球化在制度上和组织形式上的体现。

  8.4、资本国际化的发展进程是:从商业资本国际化到借贷资本国际化再到产业资本国际化。

  8.5、新殖民主义的主要特征是:打着援助旗号对发展中国家进行剥削和控制。

  8.6、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之间的经济关系是:有利益一致之处,又有矛盾和争夺。

  8.7、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经济关系的实质是:控制与反控制,剥削与反剥削

  8.8、当今世界的两大主题是:争取和平与发展。

  9.1、垄断资本主义存在经济迅速发展和经济停滞两种趋势的根本原因是:垄断。

  9.2、垄断资本依靠其垄断地位和实力使技术进步的:动力减弱了。

  9.3、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允许范围内的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局部调整:可以在一定时期内延缓资本主义社会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冲突。

  9.4、食利国是指:依靠资本输出进行剥削和掠夺的垄断资本主义国家。

  9.5、私人垄断特别是国家垄断和国际垄断的出现:没有也不可能改变资本主义私有制的本质。

  9.6、垄断资本主义国家的工人持有垄断企业的小额股票表明:工人的雇佣劳动地位并未改变。

  9.7、垄断资产阶级加强和维持政治统治的手段是:暴力镇压群众和推行改良主义。

  9.8、从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历史进程来看,垄断资产阶级:不是先进生产力的代表。

  10.1、一定社会经济制度的基础是:一定的生产资料所有制。

  10.2、资本主义既创造了置自身于死地的武器,又产生了运用这种武器的人,这是指:社会化的生产力和现代工人阶级。

  10.3、共产主义社会的两个阶段是指:社会主义社会和共产主义社会高级阶段。

  10.4、社会主义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是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一项:基本经济制度。

  10.5、按劳分配为主、多种分配方式并存是:我国社会主义社会初级阶段的分配方式。

  10.6、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中个人消费品分配的基本方式是:按劳分配。

  10.7、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生产力的根本目的是:实现人们的共同富裕和全面发展。

  10.8、有计划按比例分配社会劳动于不同部门实际上就是:合理配置社会资源。

  10.9、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发展社会生产力。

  1.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ABCDE)

  A.即无产阶级政治经济学

  B.是马克思和恩格斯所创立的

  C.批判地继承丁古典政治经济学中的科学因素

  D.是研究社会生产关系及其发展规律的科学

  E.是不断发展的经济科学

  1.2.政治经济学的阶级性与科学性的关系是:(DE)

  A.任何阶级的政治经济学都有阶级性和科学性

  B.任何阶级的政治经济学都有阶级性,没有科学性

  C.任何阶级的政治经济学都有科学性,没有阶级性

  D.任何阶级的政治经济学都具有鲜明的阶级性

  E.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是阶级性和科学性的统一

  1.3.生产工具:(BCD)

  A.是社会生产中最活跃的因素

  B.在生产资料中起着最重要的作用

  C.是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和状况的主要标志

  D.是划分经济发展时期的主要标志

  E.在生产中起着最根本的作用

  1.4.生产力:(ABCDE)

  A.是人们生产物质资料的能力

  B.表示人们改造和征服自然的水平

  C.反映人和自然界的关系

  D.包括人的因素和物的因素

  E.是社会生产中最活跃最革命的因素

  1.5.社会生产总过程中所包含的生产关系体系是(ABCD)

  A.生产(直接生产过程)关系

  B.分配关系

  C.交换关系

  D.消费关系

  E.借贷关系

  1.6.生产资料所有制是:(BCDE)

  A.人们进行物质资料生产的结果

  B.人们进行物质资料生产的前提

  C.社会生产关系的基础

  D.社会生产关系性质的首要标志

  E.通过生产、分配、交换和消费关系得到实现的

  1.7.在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对立统一关系中:(ADE)

  A.最根本的方面是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

  B.最根本的方面是生产关系决定生产力

  C.生产力对生产关系有重大反作用

  D.生产关系对生产力有重大反作用

  E.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

  1.8.经济规律的客观性表明:(ABCD)

  A.任何经济规律都是在一定客观经济条件基础上产生和发生作用

  B.任何经济规律都随着客观经济条件的变化而变化

  C.人们不能消灭、废除和改造经济规律

  D.人们不能创造和制定经济规律

  E.人们不能认识和利用经济规律

  2.1.商品经济产生和存在的条件是(BE)

  A.私有制的出现

  B.社会分工

  C.劳动生产率提高到剩余产品的出现

  D.通过市场配置社会资源

  E.生产资料和劳动产品属于不同的所有者

  2.2.商品经济成为占统治地位经济形式的社会有(DE)

  A.原始社会B.奴隶社会

  C.封建社会D.资本主义社会

  E.社会主义社会

  2.3.商品和劳动产品的相互联系是(BD)

  A.商品和劳动产品都具有价值属性

  B.商品和劳动产品都具有使用价值属性

  C.凡是劳动产品都是商品

  D.凡是商品一般都是劳动产品

  E.商品和劳动产品都是用于交换的物品

  2.4.价值和交换价值的相互关系是(BC)

  A.交换价值是价值的基础

  B.价值是交换价值的基础

  C.交换价值是价值的表现形式

  D.价值是交换价值的表现形式

  E.交换价值是价值的货币表现

  2.5.生产商品的劳动二重性是(CE)

  A.私人劳动B.简单劳动

  巳具体劳动D.社会劳动

  E.抽象劳动

  2.6.生产商品的抽象劳动是(ADE)

  A.无差别的一般人类劳动

  B.具有特定性质、目的和形式的劳动

  C.形成商品使用价值的劳动

  D.形成商品价值的劳动

  E.生产商品劳动的社会属性

  2.7.商品的价值量与(BC)

  A.包含在商品中的社会必要劳动量成反比

  B.包含在商品中的社会必要劳动量成正比

  C.生产该商品的劳动生产率成反比

  D.生产该商品的劳动生产率成正比

  E.生产该商品的个别劳动耗费成正比

  2.8.商品流通与货币流通的相互关系是(ABDE)

  A.货币流通是货币作为商品流通媒介的不断运动

  B.货币流通是由商品流通引起的

  C.商品流通是由货币流通引起的

  D.货币流通为商品流通服务

  E.商品流通是货币流通的基础

  2.9.市场经济是(ACDE)

  A.配置社会资源的一种方式

  B.生产者之间劳动交换的一种形式

  C.市场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的商品经济

  D.从微观方面优化资源配置

  E.在商品经济发展到普遍化阶段出现的

  2.10.市场经济与计划经济各自配置社会资源的领域是(AD)

  A.市场经济从微观方面配置社会资源

  B.市场经济从宏观方面配置社会资源

  C.计划经济从微观方面配置社会资源

  D.计划经济从宏观方面配置社会资源

  E.计划经济从微观和宏观两方面配置社会资源

  2.11.统一的市场机制主要包括(ABC)

  A.价格机制B.供求机制

  C.竞争机制D.保障机制

  E.就业机制

  3.1.在资本主义制度下,资本是(ABD)

  A.自行增殖的价值

  B.能够带来剩余价值的价值

  C.一定的物品

  D.资本家剥削雇佣工人的一种剥削关系

  E.一定数量的货币

  3.2.剩余价值(ABE)

  A.是由雇佣工人的剩余劳动时间所创造的

  B.是雇佣工人创造的超过劳动力价值的价值

  C.是由雇佣工人的必要劳动时间所创造的

  D.体现着商品经济的一般经济关系

  E.体现着资本家对雇佣工人的剥削关系

  3.3.按照资本的不同部分在剩余价值生产中所起的作用不同可将资本划分为(BD)

  A.固定资本B.不变资本

  C.流动资本D.可变资本

  E.流通资本

  3.4.资本家提高对工人剥削程度的基本方法是(BD)

  A.超额剩余价值生产B.绝对剩余价值生产

  C.降低雇佣工人工资D.相对剩余价值生产

  E.提高工人劳动强度

  3.5.资本家获取绝对剩余价值的方法是(BD)

  A.提高劳动生产率B.延长工作日

  C.改进生产技术D.提高劳动强度

  E.缩短必要劳动时间

  3.6.决定资本家不断进行资本积累的原因是(CE)

  A.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

  B.增加供给以满足消费需求

  C.追求剩余价值的内在动力

  D.为了发展资本主义市场经济

  E.资本主义竞争规律的强制压力

  3.7.相对过剩人口(BCD)

  A.产生的原因是人口的增长超过生产的增长

  B.产生的原因是资本积累过程中资本有机构成不断提高

  C.是劳动力的供给超过了资本对它的需要

  D.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存在和发展的必要条件

  E.是相对于经济发展对劳动力的需求而出现的过剩

  3.8.资本主义基本矛盾所决定的资本主义的各种矛盾是:(ABC)

  A.单个内部生产的有组织性有计划性与社会生产无政府状态的矛盾

  B.生产无限扩大趋势与劳动人民有支付能力的需求相对缩小的矛盾

  C.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的矛盾

  D.资本主义简单再生产与扩大再生产的矛盾

  E.各个资本家集团之间争夺剩余价值的矛盾

  4.1.产业资本循环经历的阶段是(BCD)

  A.分配阶段B.购买阶段

  C.生产阶段D.销售阶段

  E.流通阶段

  4.2.流通资本包括产业资本循环过程中的(BD)

  A.生产资本B.货币资本

  C.商业资本D.商品资本

  E.流动资本

  4.3.资本周转时间包括(DE)

  A.个别劳动时间B.社会必要劳动时间

  C.剩余劳动时间D.生产时间

  E.流通时间

  4.4.对预付资本总周转发生影响的生产资本构成是指(AC)

  A.固定资本与流动资本之间的比例

  B.固定资本与流动资本划分的依据

  C.固定资本与流动资本各自的周转速度

  D.固定资本与流动资本的总量

  E.固定资本与流动资本各自的消耗程度

  4.5.马克思主义再生产理论的两个基本原理是(CD)

  A.考察社会资本运动的出发点是社会总产品

  B.考察社会资本再生产的核心问题是社会总产品的实现问题

  C.社会总产品的实物构成及社会生产分为两大部类

  D.社会总产品的价值由c、v、m三部分构成

  E.生产资料生产必须优先增长

  4.6.社会总产品的实现即社会总产品的补偿包括(DE)

  A.资本补偿B.劳务补偿

  C.货币补偿D.价值补偿

  E.物质补偿

  4.7.社会资本简单再生产的实现条件是(ABC)

  A.I(v+m)=IIc

  B.I(c+v+m)=Ic+IIc

  C.Ⅱ(c+v+m)=I(v+m)+Ⅱ(v+m)

  D.I(c+v+m)=I(c+△c)+Ⅱ(c+△c)

  E.I(v+m)>Iic

  4.8.社会资本扩大再生产的实现条件是(BDE)

  A.I(v+m)=IIc

  B.I(v+△v+m/x)=Ⅱ(c+△c)

  C.I(c+v+m)=Ic+IIc

  D.I(c+v+m)=I(c+△c)+Ⅱ(c+△c)

  E.Ⅱ(c+v+m)二I(v+△v+m/x)+Ⅱ(v+△v+m/x)

  5.1.生产成本对资本家的影响是(ABCD)

  A.它是资本家经营的盈亏标志

  B.它的补偿是资本家继续进行生产的条件

  C.它是商品销售价格的最低界限

  D.降低生产成本有利于资本家在竞争中占优势

  E.有利于表明价值形成和价值增殖过程

  5.2.构成资本主义生产成本的因素是(AB)

  A.不变资本B.可变资本

  C.固定资本D.流动资本

  E.流通资本

  5.3.利润率与剩余价值率所表示的经济关系的差别在于(BCE)

  A.利润率表示资本家对工人的剥削程度

  B.剩余价值率表示资本家对工人的剥削程度

  C.利润率表示预付资本的增殖程度

  D.剩余价值率表示预付资本的增殖程度

  E.利润率模糊了资本主义的剥削关系

  5.4.利润率同资本有机构成的关系是(BCD)

  A.二者按相同的方向发生变化

  B.二者按相反的方向发生变化

  C.资本有机构成越低利润率越高

  D.资本有机构成越高利润率越低

  E.资本有机构成越高利润率越高

  5.5.影响平均利润率的因素是(BE)

  A.各部门的商品价格水平

  B.各部门的利润水平

  巳社会总资本额的大小

  D.社会总资本的有机构成

  E.社会总资本在不同部门中所占比重大小

  5.6.随着利润转化为平均利润(BCDE)

  A.全社会的平均利润总额与剩余价值总额不相等

  B.有些部门获得的利润高于本部门生产的剩余价值

  C.有些部门获得的利润低于本部门生产的剩余价值

  D.价值转化为生产价格

  E.商品价值与生产价格经常不

  5.7.平均利润形成以后(ABC)

  A.掩盖了剩余价值的真实来源

  B.利润表现为社会预付总资本的产物

  C.剩余价值与利润在数量上存在差别

  D.明显表现出资本对雇佣劳动的剥削关系

  E.模糊了资本主义经济关系的实质

  5.8.生产价格之所以是价值的转化形式是因为(BCD)

  A.价值是以生产价格为基础

  B.生产价格是在价值基础上形成的

  C.生产价格的变动以价值的变动为基础

  D.全社会的商品生产价格总额与价值总额相等

  E.每个商品的生产价格与价值是相等的

  6.1.商业资本是(ABC)

  A.资本主义社会的一种职能资本

  B.独立地在流通领域中发生作用的资本

  C.从产业资本职能中分离出来的资本形式

  D.既在生产领域又在流通领域发生作用的资本

  E.产业资本循环过程中的一种资本形式

  6.2.商品资本的职能转化为商业资本职能的条件是(AD)

  A.产业资本家和商人之间形成特殊分工

  B.商人和银行资本家之间形成特殊分工

  C.商人有可能从银行取得贷款

  D.商人必须有自己独立的投资

  E.产业资本家必须生产出适销的商品

  6.3.商业资本家从事的纯粹商品买卖活动不创造剩余价值,但要参加剩余价值的分配,因而(BE)

  A.提高了社会总资本的平均利润率

  B.降低了社会总资本的平均利润率

  C.不利于产业资本利润的增长

  D.不利于社会总资本的平均利润保持在较高水平

  E.使产业工人创造的一部分剩余价值转归商业资本家所有

  6.4.商业流通费用包括(BC)

  A.生产商品所用生产资料的费用

  B.生产性流通费用

  C.纯粹流通费用

  D.商品的成本费用

  E.更新生产设备的费用

  6.5.资本主义的职能资本是指(AB)

  A.产业资本B.商业资本

  C.借贷资本D.银行资本

  E.货币资本

  6.6.股份公司的组织结构一般包括(ABC)

  A.权力机构B.经营管理机构

  C.监督机构D.财务机构

  E.股票发行机构

  6.7.资本主义地租的特点是(BCE)

  A.表现劳动者对地主的人身依附关系

  B.建立在剥削具有人身自由的农业雇佣工人基础之上

  C.剩余价值由土地所有者和农业资本家共同瓜分

  D.农业资本家获得超额剩余价值

  E.体现土地所有者、农业资本家、农业工人三个阶级的关系

  6.8.在资本主义条件下,租种土地既要缴纳级差地租又要缴纳绝对地租的土地是:(CD)

  A.地理位置最差的土地

  B.土地肥沃程度最差的土地

  C.优等土地

  D.中等土地

  E.劣等土地

  7.1.从自由竞争资本主义发展到垄断资本主义是(BCE)

  A.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根本性变革

  B.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局部调整和部分质变

  C.社会化大生产的要求和结果

  D.不涉及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一种变化

  E.从个体资本占统治地位发展到垄断资本占统治地位

  7.2.垄断资本主义本身发展所经历的阶段是(BE)

  A.企业垄断阶段

  B.一般垄断或私人垄断阶段

  C.行业垄断阶段

  D.部门垄断阶段

  E.国家垄断资本主义阶段

  7.3.垄断资本主义阶段存在的竞争形式有(ABCD)

  A.垄断组织之间的竞争

  B.垄断与非垄断企业之间的竞争

  C.垄断组织内部的竞争

  D.非垄断企业之间的自由竞争

  E.为获取高额垄断利润的竞争

  7.4.垄断价格的形成表明(ADE)

  A.并未否定价值规律的作用

  B.否定了价值规律的作用

  C价值规律作用的范围大为缩小

  D.它是价值规律在垄断阶段发生作用的体现

  E.并未否定剩余价值规律的作用

  7.5.垄断资本主义国家形成金融资本的资本是(BD)

  A.一般的工业资本B.垄断的工业资本

  C.一般的银行资本D.垄断的银行资本

  E.垄断的商业资本

  7.6.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主要形式是(ACE)

  A.国家直接掌握的垄断资本

  B.资产阶级国家与私人垄断资本在国际上的结合

  C.国有资本和私人垄断资本在企业内部的结合

  D.资产阶级国家与私人垄断资本形式上的结合

  E.国家垄断资本与私人垄断资本在企业外部的结合

  7.7.资本主义国家建立国有经济的途径是(AB)

  A.资产阶级国家利用财政收入投资建立新企业

  B.通过国有化将私人企业变成国有企业

  C.国家掌握一个企业的控股权

  D.国家与私人资本共同投资建立新企业

  E.国家将一定资本注入私人企业

  7.8.资本主义国家运用货币政策对国民经济的调节主要是(BE)

  A.对工资收入的调节

  B.对利息率的调节

  C.对物价水平的调节

  D.对市场商品流通量的调节

  E.对货币流通量的调节

  8.1.资本输出的实质是(ABC)

  A.金融资本掠夺和剥削其他国家和人民的重要手段

  B.确立和巩固金融资本对世界统治的重要工具

  C.国际垄断的基础

  D.帮助其他国家和人民发展经济

  E.促使国际经济的均衡发展

  8.2.二次大战后资本输出的特点是(BCDE)

  A.资本输出的流向主要向经济落后国家输出

  B.资本多方向输出,特别是发达国家间相互投资大增

  C.国家资本输出快于私人资本输出的增长

  D.发达国家向发展中国家的资本输出多采取“援助”方式

  E.资本输出数量剧增

  8.3.当代国际垄断组织的主要形式是(CD)

  A.国际卡特尔

  B.国际辛迪加

  C.跨国公司

  D.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国际垄断同盟

  E.国际货币基金组织

  8.4.经济全球化的内容包括(BCD)

  A.分工的全球化B.生产的全球化

  C.贸易的全球化D.资本的全球化

  E.科技的全球化

  8.5.二次大战后对世界经济和国际经济秩序有较大影响的国际经济组织主要有(CDE)

  A.欧洲联盟

  B.亚太经合组织

  C.国际货币基金组织

  D.国际复兴开发银行(世界银行)

  E.世界贸易组织

  8.6.地区经济集团(ABCDE)

  A.是地域上邻近的一些国家所组成的经济或贸易集团

  B.是通过签订一定协议而组成的

  C.其宗旨是增强和扩大集团的实力和竞争力

  D.是资本国际化和经济全球化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

  E.其目的是为集团成员国谋取经济利益

  8.7.垄断资本主义国家之间不断爆发外贸大战是因为(ABCD)

  A.国际贸易是资本主义国家生存和发展的生命线

  B.争夺世界市场的斗争日益激烈

  C.资本主义各国的市场问题都十分尖锐

  D.占领海外市场可缓解国内生产过剩压力和获取更多利润

  E.有利于推行新殖民主义政策

  8.8.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在经济方面的矛盾主要体现在(ABC)

  A.贸易方面B.投资方面

  C.金融方面D.生产方面

  E.分配方面

  9.1.垄断资本主义经济的迅速发展趋势和停滞趋势的相互关系是(BDE)

  A.迅速发展趋势排除了停滞趋势

  B.迅速发展趋势不能排除停滞趋势

  C.停滞趋势排除了迅速发展趋势

  D.停滞趋势不能排除迅速发展趋势

  E.两种趋势同时并存

  9.2.垄断在一定情况下会人为地阻碍技术进步的原因在于(BCD)

  A.当新技术设备的研制费用较多时

  B.当新技术设备使垄断价格难以维持时

  C.当新技术设备的使用使原有机器设备发生重大无形损耗时

  D.当新技术设备的使用使垄断利润下降时

  E.当新技术设备的使用引起激烈竞争时

  9.3.垄断资本主义对经济发展的历史作用是(BD)

  A.能推动社会经济长期顺利发展

  B.在一定时期和一定程度上促进经济的发展

  C.不可能促进经济的发展

  D.对社会经济发展具有消极作用

  E.对社会经济发展没有消极作用

  9.4.食利者阶层的特点是(BCE)

  A.从事必要的生产经营活动

  B.完全脱离生产经营活动

  C.专靠吃利息为生

  D.不以利息收入为主

  E.占有剩余价值的剥削者

  9.5.垄断统治引起多种危机交织并存,这些危机是指(ABCDE)

  A.生产相对过剩的经济危机

  B.财政危机

  C.货币信用危机

  D.能源危机

  E.社会生活方面的危机

  9.6.垄断资本主义国家对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局部调整(BCDE)

  A.可以根本解决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

  B.不能根本解决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

  C.可以缓和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

  D.在一定程度上给生产力的发展提供了可能

  E.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缓解经济危机的破坏性

  9.7.资本主义社会中生产力的发展和生产社会化程度的提高为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准备了完备的物质基础(BDE)

  A.因而资本主义制度将自行消亡

  B.并不意味着资本主义制度将自行消亡

  C.因而社会主义战胜资本主义易如反掌

  D.但社会主义战胜资本主义要经过长期和反复的斗争

  E.因而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是必然的历史趋势

  9.8.由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的历史必然性是(BCDE)

  A.由资本主义积累一般规律所决定的

  B.由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所决定的

  C.由资本主义的历史局限性所决定的

  D.资本主义积累过程所具有的客观历史趋势

  E.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规律的客观要求

  10.1.从资本主义社会消亡转入共产主义的整个历史时期所包括的大阶段是(ABE)

  A.从资本主义社会到社会主义社会的过渡时期

  B.共产主义社会的第一阶段即社会主义社会

  C.社会主义社会的初级阶段

  D.社会主义社会的高级阶段

  E.社会主义社会的高级阶段即共产主义社会

  10.2.从资本主义社会到社会主义社会的过渡时期之所以不是一个短暂的历史阶段是因为在这个时期要(ABCDE)

  A.根本改造一切社会关系

  B.消灭资本主义经济基础和建立社会主义经济基础

  C.改造和消灭剥削阶级

  D.组织分散的农民建立社会主义大农业

  E.在全社会范围内建立新的社会主义的生产、交换、分配制度和经济体制

  10.3.没有或否定社会主义公有制(BCDE)

  A.也可以建立社会主义经济制度

  B.就不会有社会主义经济

  C.就不能建立社会主义经济制度

  D.就否定了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础

  E.已经建立的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就会被破坏

  10.4.社会主义社会和共产主义社会高级阶段在分配制度上的总体差别是(BC)

  A.社会主义社会实行按需分配

  B.社会主义社会实行按劳分配

  C.共产主义社会高级阶段实行按需分配

  D.共产主义社会高级阶段实行按劳分配

  E.社会主义社会初级阶段实行多种分配方式

  10.5.消灭剥削和实现共同富裕的前提条件是(BD)

  A.商品经济要有较高程度的发展

  B.生产力要有较高程度的发展

  C.产业结构要进行合理的调整

  D.实行社会主义公有制

  E.实行现代企业制度

  10.6.在社会主义社会劳动还未成为生活的第一需要是因为(AC)

  A.社会生产力和科学技术尚未高度发展

  B.人们还受剥削阶级好逸恶劳的思想影响

  C.劳动者没有获得全面发展

  D.人们的思想觉悟还不够高

  E.劳动还是谋生的手段

  10.7.二次大战后新的第三次技术革命所产生的作用是(ABCD)

  A.推动社会生产力的巨大发展

  B.促进劳动生产率大幅度提高

  C.促使资本主义经济关系的调整

  D.促使经济运行机制的调整

  E.形成垄断资本主义食利国

  10.8.社会主义社会实行计划调节的原因在于(BD)

  A.商品经济的发展

  B.社会化大生产的发展

  C.多种所有制经济的存在

  D.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的存在

  E.总供给与总需求的矛盾

  1.1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是什么?

  1.2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为什么要以物质资料生产作为研究的出发点?

  1.3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为什么实现了阶级性与科学性的统一?

  1.4如何正确看待资产阶级政治经济学?

  1.5生产力由哪些因素构成的?

  1.6科学技术为什么是生产力?

  1.7什么是生产关系和生产关系体系?

  1.8怎样理解生产资料所有制在生产关系中的地位?

  1.9社会生产总过程中的生产、分配、交换、消费四个环节的相互关系是怎样的?

  1.10怎样认识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规律?

  1.11经济规律为什么具有客观性?

  1.12如何认识和利用经济规律?

  1.13经济规律的特点是什么?

  2.1什么是商品经济?

  2.2商品有哪些特点?

  2.3商品所具有的二因素是什么?

  2.4如何理解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相互关系?

  2.5怎样理解劳动二重性?

  2.6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的关系是怎样的?

  2.7怎样确定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

  2.8什么是货币的本质?

  2.9什么是货币流通规律?

  2.10市场经济为什么不是资本主义经济?

  2.11商品经济与市场经济的区别和联系是什么?

  2.12市场机制和市场调节的关系是怎样的?

  2.13如何理解供求机制的功能和起作用的条件?

  3.1货币与资本的区别以及货币转化为资本的前提是什么?

  3.2货币转化为资本和剩余价值的生产为什么既不在流通领域又离不开流通领域?

  3.3劳动力成为商品的条件是什么?

  3.4绝对剩余价值是怎样生产出来的?

  3.5怎样认识超额剩余价值和相对剩余价值的关系?

  3.6绝对剩余价值生产和相对剩余价值生产是怎样的关系?

  3.7怎样理解资本的本质?

  3.8资本主义的名义工资与实际工资有何区别与联系?它们的变动趋势是怎样的?

  3.9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建立的条件是怎样通过资本原始积累形成的?资本原始积累的实质是什么?

  3.10资本积累为什么具有客观必然性?

  3.11资本积累和资本主义扩大再生产如何揭示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实质?

  3.12资本积累受哪些因素影响?

  3.13什么是资本有机构成?资本有机构成为何有不断提高的趋势?

  3.14单个资本的增大有哪些形式?

  3.15资本主义积累一般规律为什么揭露了资本积累过程的对抗性矛盾?

  3.16资本原始积累及资本积累有何历史作用?

  3.17资本主义积累的历史趋势是什么?

  4.1什么是产业资本?产业资本的功能是什么?

  4.2产业资本循环过程中采取的各种职能形式的职能是什么?

  4.3怎样理解产业资本循环是生产过程和流通过程的统一,又是三种循环形式的统一?

  4.4什么是资本循环?

  4.5什么是资本周转?资本循环和资本周转是什么关系?

  4.6划分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的依据是什么?

  4.7怎样考察预付资本的总周转速度?

  4.8资本周转速度对剩余价值生产有什么影响?

  4.9年剩余价值率和剩余价值率有什么区别?

  4.10考察社会资本再生产为什么必须从社会总产品出发?

  4.11马克思再生产理论的两个基本原理是什么?

  4.12资本主义经济危机为什么是周期性地爆发?

  4.13资本主义再生产周期经历哪些阶段?

  4.14为什么说固定资本更新是资本主义经济危机周期性的物质基础?

  4.15二次大战后资本主义经济危机和再生产周期有什么特点?

  5.1为什么资本家是以其耗费的资本作为生产成本?

  5.2生产成本范畴对资本主义生产有何影响?

  5.3资本主义生产成本怎样掩盖了资本主义剥削?

  5.4剩余价值为什么会转化为利润?

  5.5剩余价值率是如何转化为利润率的?

  5.6利润率与剩余价值率有什么区别?

  5.7影响利润率的因素有哪些?

  5.8影响平均利润率的因素有哪些?

  5.9为什么平均利润模糊了资本主义经济关系的实质?

  6.1商业利润是怎样形成的?

  6.2商业店员怎样遭受资本家的剥削?

  6.3商业流通费用如何得到补偿?

  6.4如何理解利息的来源和本质?

  6.5怎样确定利息率?

  6.6为什么说平均利润分割为利息和企业利润进一步掩盖了资本主义剥削关系?

  6.7怎样认识银行资本和银行利润的形成?

  6.8资本主义银行具有哪些职能?

  6.9股份公司的股票有什么特征?

  6.10如何确定股票价格?

  6.11资本主义土地私有制有什么特征?

  6.12什么是资本主义农业中的租金?

  6.13级差地租两种形态的形成条件是什么?

  6.14如何认识当代资本主义绝对地租形成的条件?

  7.1垄断是怎样产生的?

  7.2垄断组织的主要形式有哪些?

  7.3为什么垄断与竞争能够相互并存?垄断统治下有哪些竞争形式?

  7.4垄断阶段的竞争有什么特点?

  7.5金融资本和金融寡头是怎样形成的?

  7.6金融寡头如何实现其经济和政治的统治?

  7.7资本主义国家宏观经济管理与调节的对象是什么?

  7.8资本主义国家宏观经济管理与调节方式和手段是什么?

  7.9怎样理解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历史局限性?

  7.10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对资本主义社会经济发展有哪些阻碍作用?

  7.11怎样认识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实质?

  8.1垄断资本主义资本输出的形式和实质是怎样的?

  8.2垄断资本主义国家资本输出对输出国的作用和后果是什么?

  8.3垄断资本主义国家资本输出对输入国的作用是什么?

  8.4二次大战后资本输出的新特点是什么?

  8.5国际垄断组织是怎样形成和发展的?

  8.6国际垄断同盟怎样从经济上瓜分世界?

  8.7垄断资本主义国家为什么要从领土上瓜分世界?

  8.8垄断资本主义的殖民体系是怎样形成的?殖民地的作用是什么?

  8.9经济全球化是如何形成的?

  9.1垄断资本主义时期为什么技术进步的动因减弱了?

  9.2为什么垄断资本会人为地阻碍技术进步?

  9.3垄断资本主义对经济发展的作用是什么?

  9.4食利者阶层和食利国是怎样形成的?

  9.5垄断统治为什么会造成多种危机交织并存?

  9.6为什么社会主义取代资本主义具有必然性?

  9.7如何以辩证的观点看待资本主义的历史过渡性?

  10.1为什么说社会经济制度的发展和更替是客观的历史必然性?

  10.2马克思怎样划分从资本主义社会消亡到转入共产主义社会的历史阶段?

  10.3怎样理解公有制是目的还是手段?

  10.4社会主义要消灭剥削和逐步实现共同富裕,还需要具备什么条件?

  10.5为什么在社会主义条件下要实行按劳分配?

  10.6按劳分配的对象是怎样决定的?

  10.7怎样看待社会主义条件下的生产过剩?

  10.8如何正确理解社会主义制度下的剩余劳动?

  10.9为什么社会主义国民经济的比例关系要有计划地实现?

  答案

  1.1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是什么?

  答:①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研究的对象,是在一定生产力状况基础之上的社会生产关系及其发展的规律性。②政治经济学所研究的生产关系,是人们在社会生产总过程中所形成的生产、分配、交换、消费诸方面经济关系的总和,也就是社会生产关系体系。③政治经济学的任务在于揭示经济运行过程中的客观经济规律。经济规律是经济现象和经济现象和经济过程内在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

  1.2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为什么要以物质资料生产作为研究的出发点?

  答: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之所以要以物质资料生产作为研究的出发点,是因为:①这是由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研究的对象所决定的。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研究的对象是社会生产关系及其发展的规律性,而社会生产关系及其发展规律,是在人类物质资料生产过程中形成和存在的,因而要了解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首先要研究物质资料生产。②物质资料生产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人类要生存和发展,首先要有生活资料,而生活资料是通过物质资料生产过程生产出来的,因而物质资料生产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所以,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对社会经济的研究要以物质资料生产作为出发点。③物质资料生产是人类最基本的实践活动。人类社会只有在物质生产发展的基础上,才会有政治、文化、科技、教育、艺术等等活动的存在和发展。物质产品生产是精神产品生产的基础。正因为物质资料生产是人类最基本的实践活动,所以,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要以物质资料生产作为研究的出发点。

  1.3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为什么实现了阶级性与科学性的统一?

  答:①政治经济学的阶级性。政治经济学研究对象的特殊性决定它和其他社会科学一样,具有鲜明的阶级性。对于某种特定性质的生产关系,各个阶级都从本阶级利益出发,采取拥护或者反对的态度,因而政治经济学必然具有阶级性。各个不同阶级,都有为本阶级利益服务的、性质不同的政治经济学。②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既是一门代表无产阶级利益和具有鲜明阶级性的科学,又是一门揭示社会经济发展规律的科学,它实现了阶级性和科学性的统一。这是因为,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所代表的无产阶级利益同广大劳动人民的根本利益是一致的;同社会发展方向是完全一致的。

  1.4如何正确看待资产阶级政治经济学?

  ①资产阶级政治经济学的本质。从资产阶级政治经济学的整个体系和总体内容来看,是为资产阶级利益服务的,是为资本主义制度辩护的经济理论。②对资产阶级政治经济学应采取科学分析的态度。对资产阶级政治经济学,无论是重商主义经济学、资产阶级古典经济学、庸俗经济学,还是当代西方经济学,都应采取科学分析的态度,批判其中的糟粕,吸取并改造其中有价值的成分,为我所用。特别是当代资产阶级经济学,其理论体系和根本内容是为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和资产阶级利益服务的,但是,它在发展和管理社会化大生产,在发展市场经济和实行政府调控,在经济增长与发展,在产业结构调整与优化,在实行与发展股份制经济,在提高劳动生产率和经济效益方面的思想和理论,对于发展社会主义经济和进行经济体制改革,都具有借鉴意义。

  1.5生产力由哪些因素构成的?

  答:①生产力的涵义。生产力是人们生产物质资料的能力,它表示人们改造自然和征服自然的能力,反映人和自然界的关系。②构成生产力的因素。生产力由人的因素和物的因素构成,还包括管理等其他因素。人的因素是指有一定生产经验、劳动技能和科学知识的劳动者,它是生产中能动的主体要素,在生产中起着最根本的作用。物的因素是指生产资料,它是生产中的客体要素,是生产必需的物质条件。在生产资料中,起着最重要作用的是生产工具,它是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和发展状况的最主要标志,也是划分经济时期的主要标志。

  1.6科学技术为什么是生产力?

  答:①科学技术是生产力的涵义。科学技术是生产力,是指当科学技术运用于生产时,便成为生产力。而且生产力越发展,科学技术这一因素的作用越重要。科学技术越是广泛地运用于生产,越是深刻地渗透到生产力的要素中,就越能提高生产力的水平。当代发达国家生产力的发展,主要是科学技术的发展所推动的。在当代社会生产中,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②科学技术渗透在生产力各因素之中。生产力的各构成因素都同科学技术密切联系。科学技术渗透到生产资料和劳动力中,会引起它们的优化。如新的科学技术为劳动者所掌握,可提高劳动者的素质和劳动技能;可革新、创造出新的生产工具,提高人们改造自然和征服自然的能力;可扩大劳动对象的范围,并使劳动对象日益优化;可改进和变革工艺过程,有力地促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1.7什么是生产关系和生产关系体系?

  答:①生产关系。生产关系也称经济关系,就是人们在物质资料生产和再生产过程中结成的相互关系。它是各种社会关系中最基本的关系。②生产关系体系。生产关系有狭义和广义之分。狭义的生产关系是指直接生产过程中结成的人和人的关系,如企业中厂长、经理、工程技术人员、工人等之间的关系。但是,物质资料的生产过程不会停止于一次或几次过程之中,而是不断重复和更新的再生产过程,它包括生产(直接生产过程)、分配、交换、消费四个相互联系的环节,从而使人们在社会生产总过程中形成了生产、分配、交换、消费诸方面的经济关系。这就是生产关系体系。广义的生产关系就是指包括生产、分配、交换、消费诸关系在内的生产关系体系,它构成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

  1.8怎样理解生产资料所有制在生产关系中的地位?

  答:①生产资料所有制是生产关系的基础。生产资料所有制指生产资料归谁所有,是人们在占有生产资料方面形成的关系,体现着生产劳动者同生产资料的结合方式。生产资料所有制是生产关系的基础,它从根本方面决定着生产、分配、交换和消费的社会性质,是生产关系性质的首要标志。②生产资料所有制的实现。生产资料所有制总是要通过生产、分配、交换和消费诸方面关系得到实现,而且后者对生产资料所有制具有反作用。这表现在当它们适应所有制的性质与要求时,会对生产资料所有制起巩固和发展的作用;反之,就会对生产资料所有制起削弱和瓦解的作用。

  1.9社会生产总过程中的生产、分配、交换、消费四个环节的相互关系是怎样的?

  答:社会生产总过程中有生产、分配、交换、消费四个环节,它们之间存在着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辩证关系。①生产对分配、交换和消费起着决定作用。这种决定作用表现为:一是生产决定着分配、交换和消费的对象,生产什么才能分配、交换、消费什么,生产多少才能分配、交换、消费多少;二是生产的社会形式即生产关系决定着分配关系、交换关系和消费关系。②分配、交换和消费积极反作用于生产。所谓反作用,是指促进或阻碍生产的发展。如果分配、交换和消费适应于生产,就会促进生产的发展;反之,就会阻碍生产的发展。在一定条件下,分配、交换与消费对生产的发展和经济的增长,也会引起不同程度的决定作用。

  1.10怎样认识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规律?

  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的状况,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普遍规律。①生产力是社会生产中最活跃最革命的因素。生产力经常处于不断变化之中,它是社会生产中最活跃最革命的因素,社会生产的发展变化,总是由生产力的发展变化开始的,生产力发展到一定程度后,才有生产关系相应的发展变化。②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一是不适合生产力发展要求的过时的生产关系,迟早要被适合生产力发展要求的新的生产关系所代替。二是新的生产关系也只有在适应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要求时才能确立和巩固。三是超越生产力发展要求而人为地建立起来的生产关系,会阻碍甚至破坏生产力的发展,不可能长久保持下去。

  1.11经济规律为什么具有客观性?

  答:①经济规律和自然规律一样,具有不依人们意志为转移的客观性,这是因为:第一,任何经济规律都是在一定的客观经济条件基础上产生和发生作用的,并随着客观经济条件的变化而变化。有什么样的经济条件,就会产生与它相适应的经济规律。所谓客观经济条件,主要是指一定的社会生产力与社会生产关系的状况。第二,人们既不能消灭、废除和改造经济规律,也不能创造或制定经济规律。经济规律只能随着客观经济条件的变化而变化。人们虽然可以创造某一种新的经济条件,也可以改变甚至消灭一种原有的经济条件,但是,人们的这种行为不是随心所欲的,必须根据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规律的要求来进行。②人们应尊重经济规律。正因为经济规律具有客观性,因而人们必须尊重经济规律,按照它的要求办事。人们的行为如果违背了客观经济规律的要求,就会受到经济规律的惩罚。

  1.12如何认识和利用经济规律?

  答:①发挥主观能动性来认识和利用经济规律。承认经济规律的客观性,并不意味着人们在经济规律面前是无能为力的,只能听凭经济规律的摆布。相反,人们可以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来认识和利用经济规律。②认识经济规律。认识经济规律就是认识经济现象和经济过程的内在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人们对经济规律认识得越全面、越深刻,行动就越自由,就越能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只有在深刻认识经济规律的基础上,才能对客观存在的经济规律做出科学的表述和概括,才能自觉地熟练地加以运用。③利用经济规律。人们认识经济规律的目的,在于利用规律能动地改造世界。利用经济规律是指人们在认识客观经济规律的基础上,根据客观规律的运动趋势和要求,制定经济工作的方针和政策,安排自己的经济活动,从而在实践中达到更好地实现经济利益的目的。

  1.13经济规律的特点是什么?

  答:经济规律与自然界规律相比,有其自身的特点:①经济规律总是和人们的经济活动相联系。自然规律是完全离开人们的活动而独立存在和发生作用的,而经济规律主要是人们的经济活动和经济关系运动的规律,离开了人们的经济活动,也就不存在经济规律。②多数经济规律具有历史性。自然规律大多是长久不变的,而绝大多数经济规律只在一定的社会历史阶段发生作用,因为经济规律只在一定的经济条件基础上产生和发生作用,一旦这种经济条件消失,这些经济规律就随之消失。③在阶级社会里认识和利用经济规律都有阶级背景。这是因为,经济规律作用的结果,总会直接涉及到某个阶级或集团的利益,所以不同阶级对发现和利用经济规律的态度是不相同的。

  2.1什么是商品经济?

  答:①商品经济的内涵。商品经济是以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为内容,直接以交换为目的进行生产的经济形式。商品经济是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的总称。②商品经济是与自然经济和产品交换经济相对应的经济形式。自然经济是一种自给自足的经济形式,它是为了直接满足生产者或经济单位自身需要而进行生产的经济形式。自然经济存在于整个原始社会历史时期,并在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中占统治地位。产品交换经济是直接通过生产者或经济单位之间所生产的产品的交换而进行经济联系的经济形式,它存在于将来的共产主义社会。商品经济是具有不同经济利益的生产者或经济单位之间,通过等价交换而相互交换劳动和进行经济联系的一种经济形式。商品经济存在于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和社会主义社会,它在资本主义社会和社会主义社会是占统治地位的经济形式。

  2.2商品有哪些特点?

  答:①商品的涵义。商品是为市场交换而生产的有用劳动产品。②商品的主要特点是:第一,一个物品要成为商品,必须是对人们有用的、能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物品。第二,有用物品要成为商品,一般是人们劳动的产品。第三,有用的劳动产品要成为商品,必须是满足他人或社会消费需要的产品。第四,有用的劳动产品,只有通过市场交换去满足人们的消费需要,才成为商品。

  2.3商品所具有的二因素是什么?

  答:商品是为市场交换而生产的有用劳动产品,它具有使用价值和价值两个因素或两种属性。①商品的使用价值。商品的使用价值是指物品能够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属性,或者说是物品的有用性。商品的使用价值是千差万别的,不同物品具有不同的使用价值,同一物品可以具有多种使用价值。使用价值本身是商品的自然属性,并不反映人们的社会生产关系。②商品的价值。商品的价值是商品中无差别一般人类劳动的凝结,价值的实体就是无差别的一般人类劳动。使用价值不同的商品之所以可按照一定比例相交换,就是因为它们都具有价值。商品的价值在质上是相同的,不同商品所包含的价值,只有量的差别,因而可以互相比较。无差别的一般人类劳动可以形成价值,但不意味着一般人类劳动本身就是价值。只有在商品经济条件下,一般人类劳动才形成价值。价值是商品所特有的社会属性,是商品的最本质的因素。

  2.4如何理解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相互关系?

  答:商品是使用价值和价值两个因素的对立统一体,两者的相互关系是既相统一,又相矛盾。①商品的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统一性。这种统一性表现在:作为商品必须同时具有使用价值和价值两个因素。使用价值是价值的物质承担者,价值寓于使用价值之中。二者的统一性,集中表现在二者统一于商品价值之中。②商品的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矛盾。这中矛盾表现在:使用价值和价值又是互相排斥的。一切商品,对于商品生产者来说是为了获取其价值,对于消费者来说是为了获取其使用价值。商品生产者为了占有商品的价值,必须放弃商品的使用价值,将它让渡给消费者。商品生产者和消费者都不能既占有商品的价值,又占有商品的使用价值。所以,商品二因素是互相排斥和矛盾的。③商品使用价值和价值矛盾的解决。这个矛盾只有通过市场交换,使生产者实现了价值,消费者获得了使用价值,才能得到解决。

  2.5怎样理解劳动二重性?

  答:体现在商品中的劳动二重性是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①具体劳动是生产一定使用价值的具有特定性质、目的和形式的劳动。具体劳动过程是人们利用和改造自然物质,使之适合人们需要的过程,它是人类社会维持自身存在和发展的必要条件。具体劳动反映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是生产商品劳动的自然属性。②抽象劳动是撇开一切具体形式的、无差别的一般人类劳动。商品价值是无差别的一般人类劳动的凝结,实际上就是抽象劳动的凝结,抽象劳动是形成价值的实体。在商品经济条件下,抽象劳动体现着商品生产者之间的经济关系,是生产商品劳动的社会属性。

  2.6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的关系是怎样的?

  答:生产商品的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是矛盾统一的关系。①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是相统一的。商品生产者在从事具体劳动的同时,也就支出了抽象劳动。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不是各自独立存在的两种劳动或两次劳动,它们在时间上和空间上是统一的,是商品生产者的同一劳动过程的不可分割的两个方面。②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是有差别、有矛盾的。第一,具体劳动是从生产商品的劳动具有某种特定的有用性和具体形式来考察的,而抽象劳动是抽掉了劳动的有用性和具体形式,单纯从劳动是人类的脑力和体力支出来考察的。第二,生产各种商品的劳动,从具体劳动来看在性质上是不相同的,从抽象劳动来看在质上是相同的,只存在量的差别。第三,具体劳动所反映的是人与自然的关系,它是劳动的自然属性;而抽象劳动反映的是商品生产者的社会关系,它是劳动的社会属性。

  2.7怎样确定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

  答:①什么是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是在现有的社会正常的生产条件下,在社会平均的劳动熟练程度和劳动强度下制造某种使用价值所需要的劳动时间。②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由两个条件所决定。第一,由生产的客观标准条件,即由现有的社会正常生产条件所决定。这就是指现时某一生产部门中大多数同类商品的生产所使用的生产资料条件,以及所达到的技术装备水平。第二,由生产的主观标准条件,即由社会平均的劳动熟练程度和平均的劳动强度所决定。

  2.8什么是货币的本质?

  答:①货币的本质。货币的本质是固定充当一般等价物的商品,体现着商品经济条件下,商品生产者之间的社会经济关系。②货币与其他商品的区别。货币的本质表明,货币也是一种商品,它与一般商品同样具有使用价值和价值。但货币同其他各种商品又有区别。一方面,其他商品的价值要通过与货币相交换才能表现出来,而货币则是作为价值的代表,可以表现其他各种商品的价值。另一方面,一般商品只具有由它的自然属性所决定的某种特殊的使用价值,而货币除了这种特殊使用价值外,还具有由于它作为一般等价物而产生的使用价值和特殊职能。

  2.9什么是货币流通规律?

  答:①货币流通规律就是一定时期内商品流通过程中所需货币数量的规律。②决定流通中货币数量的因素。一定时期内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数量,取决于三个因素,即流通中待售的商品数量、商品价格水平、货币流通速度。前两个因素的乘积就是商品价格总额。③货币流通规律的公式。一定时期内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数量,与商品价格总额成正比变化,与同一单位货币流通速度(次数)成反比变化。货币流通规律用公式表示为:一定时期内流通中所需的货币量=商品价格总额(待售商品总量×商品价格)÷同一单位货币的流通速度(次数)④纸币流通规律是以金属货币流通规律为基础,纸币的发行量,以流通中所需要的金属货币量为限。

  2.10市场经济为什么不是资本主义经济?

  答:①市场经济与资本主义经济的区别。市场经济是现代社会(包括社会主义社会和资本主义社会)的一种资源配置方式,是与商品经济密切相联系的经济范畴,它本身并不具有特定的社会经济制度属性,不存在姓“资”还是姓“社”问题。但是值得注意的是,市场经济是出现于商品经济发展到普遍化的阶段,这时市场才能对社会资源的配置起到基础性作用,而进入这一阶段之时,正是资本主义经济制度形成之日,这就有可能误认为市场经济就是资本主义经济。实际上,市场经济只是资本主义社会的一种资源配置方式,它本身并不等同于资本主义制度。②市场经济与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的结合。市场经济总是在特定的社会经济制度中存在和运行,与该社会的基本经济制度相结合,为该社会经济的发展服务。资本主义社会中的市场经济,是与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相结合,并为资本主义经济服务的。

  2.11商品经济与市场经济的区别和联系是什么?

  答:①商品经济与市场经济的区别。商品经济是在社会分工条件下,具有不同经济利益的生产者之间,相互交换劳动和进行经济联系的一种经济形式。作为劳动交换和经济联系的经济形式,商品经济是与自然经济和产品交换经济相对应的。而市场经济是社会资源配置的一种方式,它是通过市场机制的作用,将社会资源配置到社会需要的部门。市场经济和计划经济是现代社会的两种资料配置方式。②商品经济与市场经济的联系。商品经济是市场经济存在和发展的前提与基础,没有商品经济就没有市场经济。但是,市场经济不能与商品经济及市场简单地相等同,因为市场经济的存在意味着市场对整个社会资源的配置起着基础作用,这要以商品经济发展为普遍的占统治地位的经济形式为前提条件。概括地说,市场经济是市场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的商品经济。

  2.12市场机制和市场调节的关系是怎样的?

  答:①市场机制。市场机制是市场的各种要素,包括价格、供求、竞争等要素之间,互相联系,互相制约,各自发挥功能,又共同发挥功能的有机联系。市场的各种要素,一般又称之为市场的各种机制,如价格机制、供求机制、竞争机制等,它们的联系和作用,构成统一的市场机制,其中价格机制是市场机制的核心。

  ②市场调节就是市场机制的调节。市场经济作为一种社会资源配置的方式,它对资源合理配置的作用,就意味着市场调节作用的发挥。而市场调节作用是通过市场机制来实现的。所以,市场调节是通过价格、供求、竞争等市场机制的相互制约与相互联系,调节社会经济的运行,从而最终调节社会资源的配置,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

  2.13如何理解供求机制的功能和起作用的条件?

  答:①什么是供求机制。供求机制是指商品的供求关系与价格、竞争等因素之间相互制约和联系而发挥作用的机制。供求关系受价格和竞争等因素的影响,而供求关系的变动,又能引起价格的变动和竞争的开展。②供求机制的功能。供求机制对社会经济的运行和发展具有重要功能。供求机制可以调节商品的价格,调节商品的生产与消费的方向和规模;供求结构的变化能调节生产结构和消费结构的变化。③供求机制发挥作用的条件。供求机制起作用的条件是,供求关系能够灵活地变动,供给与需求背离的时间、方向、程度应当是灵活而适当的,不能将供求关系固定化。供求关系在不断变动中取得相对的平衡,是供求机制作用的实现形式。

  3.1货币与资本的区别以及货币转化为资本的前提是什么?

  答:①货币与资本的区别。作为货币的货币和作为资本的货币,是有本质区别的。作为货币的货币,是充当商品交换的媒介,它不会发生价值的增殖。而作为资本的货币,在运动中能发生价值增殖,带来剩余价值,这时货币就转化为资本。资本是自行增殖的价值,是能够带来剩余价值的价值。②货币转化为资本的前提是劳动力成为商品。价值的增殖,货币向资本的转化,关键在于货币所有者必须在市场上购买到一种特殊商品,它具有特殊的使用价值,其使用价值是价值的源泉,通过对它的使用,能够创造出比它自身价值更多的价值,从而使价值得到增殖,货币才能转化成为资本。这种特殊商品就是劳动力。因为劳动力这个商品的使用价值的特点在于,通过对劳动力的使用不但能创造出新的价值,而且能创造出大于劳动力价值的价值,大于的部分就是剩余价值。因此,劳动力成为商品是货币转化为资本的前提。

  3.2货币转化为资本和剩余价值的生产为什么既不在流通领域又离不开流通领域?

  答:剩余价值的产生,货币到资本的转化,既不在流通领域又离不开流通领域。之所以不在流通领域,是因为价值的增殖是在生产过程中发生的,生产过程中劳动力的使用即工人的劳动创造的价值大于劳动力的价值。之所以离不开流通领域,是因为价值的增殖以流通领域劳动力商品的购买为前提,而且还要通过流通领域出卖商品才能实现商品价值和剩余价值。剩余价值的产生必须在流通领域,又必须不在流通领域,这是解决资本总公式G-W-G‘矛盾的条件。

  3.3劳动力成为商品的条件是什么?

  答:①什么是劳动力。劳动力是人的劳动能力,是存在于人的身体中并在进行生产时就运用的体力和脑力的总和。任何社会劳动力都是社会生产的基本要素。②劳动力成为商品的条件。劳动力成为商品有两个条件:第一,劳动者在法律上有人身自由,有权支配自己的劳动力;第二,劳动者丧失了维持生存的一切物质条件,除劳动力外一无所有,必须靠出卖劳动力为生。这两个基本条件不是任何时代都具有的,只是伴随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产生才形成的。

  3.4绝对剩余价值是怎样生产出来的?

  答:①绝对剩余价值的生产。在生产技术水平和工人的必要劳动时间不变的条件下,由于工作日的绝对延长而生产的剩余价值,叫做绝对剩余价值。这种提高剩余价值率的方法,叫做绝对剩余价值生产。②实行绝对剩余价值生产的原因。资本家之所以能够采取绝对剩余价值生产的方法,是因为工作日可以在一定界限内伸缩。工作日的最低界限必须大于必要劳动时间;工作日的最高界限取决于生理和道德两个因素。生理因素是工人在一天中用于吃饭、睡眠等满足生理需要的时间;道德因素是工人用于家庭生活、文化活动、社会交往的时间。正因为工作日长度可以在最低界限和最高界限的范围内变化,因而资本家就可能利用延长工作日的办法生产绝对剩余价值。

  3.5怎样认识超额剩余价值和相对剩余价值的关系?

  答:①超额剩余价值和相对剩余价值。超额剩余价值是率先采用先进技术,提高了劳动效率,使产品个别价值低于社会价值,仍按社会价值出售商品而获得的更多的剩余价值。相对剩余价值是在工作日长度不变的条件下,通过提高社会劳动生产率,缩短必要劳动时间,相对延长剩余劳动时间而生产的剩余劳动时间。②超额剩余价值和相对剩余价值的关系。追求超额剩余价值是每个资本家改进生产技术、提高劳动生产率的直接动机;而各个资本家追求超额剩余价值的结果,是资本家普遍获得相对剩余价值。超额剩余价值是首先采用先进技术的个别资本家获得的;而相对剩余价值是所有资本家获得的。个别资本家通过采用先进技术而提高劳动生产率所获得的超额剩余价值是暂时的,一旦全社会的劳动生产率都提高以后,个别资本家所获得的超额剩余价值就会消失,而所有的资本家却能长久稳定地获得相对剩余价值。

  3.6绝对剩余价值生产和相对剩余价值生产是怎样的关系?

  答:①资本家提高剥削程度的两种基本方法。这两种方法即绝对剩余价值生产和相对剩余价值生产。绝对剩余价值是在生产技术水平和工人的必要劳动时间不变的条件下,由于工作日的绝对延长而生产的剩余价值。相对剩余价值是在工作日长度不变的条件下,通过提高劳动生产率,缩短必要劳动时间,相对延长剩余劳动时间而生产的剩余价值。②这两种方法既相联系又相区别:1)两者的本质和结果是一致的,它们都延长了工人的剩余劳动时间,增加了剩余价值量,提高了剥削程度;2)绝对剩余价值生产是资本主义生产的一般基础,也是相对剩余价值生产的起点;3)两者的物质基础不同,在资本主义发展的各个历史阶段起着不同的作用。在资本主义初期,生产技术水平低,绝对剩余价值生产是增加剩余价值的主要方法。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生产技术水平不断提高,相对剩余价值生产日益成为增加剩余价值的主要方法。

  3.7怎样理解资本的本质?

  答:资本表现为货币、生产资料等物,但物自身并不天然就是资本。在资本主义制度下,只有它们被用做剥削雇佣工人的手段从而带来剩余价值时才成为资本。所以,资本本质上是资本家剥削雇佣工人的剥削关系。马克思指出:资本不是一种物,而是一种以物为媒介的人和人之间的社会关系。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作为直接生产者的财产,不是资本,它们只有在同时还充当剥削和统治工人的手段的条件下,才成为资本。

  3.8资本主义的名义工资与实际工资有何区别与联系?它们的变动趋势是怎样的?

  答:①名义工资和实际工资的区别。名义工资即货币工资,是指工人出卖劳动力所得到的货币数量。实际工资是指工人用货币工资实际买到的各类生活资料和服务的数量。②名义工资和实际工资的联系。名义工资和实际工资有密切的联系,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两者变动是一致的,即名义工资越高,实际工资也就越高,反之亦然。但两者的变动也经常不一致,即名义工资不变甚至提高,而实际工资却可能降低,这是因为,实际工资的水平不仅取决于货币工资的高低,还取决于物价的高低。如果名义工资不变,物价上涨,或者名义工资的提高赶不上物价上涨的速度,实际工资就会下降。③名义工资和实际工资的变动趋势。资本主义工资的变动趋势是,名义工资一般呈上升趋势,实际工资有时提高有时降低,从长其看是提高趋势。由于劳动生产率的提高比实际工资提高得更快,因而在实际工资提高的同时,剥削程度仍会加重。

  3.9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建立的条件是怎样通过资本原始积累形成的?资本原始积累的实质是什么?

  答:①建立资本主义生产方式需具备的条件。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建立,必须具备两个基本的社会经济条件:一是有大批的一无所有的自由劳动者;二是大量货币财富在少数人手中的积累,他们有条件雇佣大批工人,进行规模较大的资本主义生产。这两个条件在资本主义的发展历史上,是通过资本原始积累过程形成的。②资本原始积累的实质。资本原始积累是在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形成的初期,资产阶级运用一系列暴力手段,剥夺小生产者,并使他们与生产资料相分离的过程。这个过程是对本国和殖民地的劳动人民进行十分残酷的剥夺过程,通过这种社会暴力,加速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建立所需要的上述两个条件的形成,促进从封建生产方式向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转变,它是“用血和火的文字载入人类编年史的”。

  3.10资本积累为什么具有客观必然性?

  答:①资本积累的涵义。资本主义扩大再生产是指资本家不是把剩余价值全部用于个人消费,而是将其中的一部分转化为资本,用以购买追加的生产资料和劳动力,使生产在扩大的规模上重复进行。把剩余价值再转化为资本,或者说,剩余价值的资本化,叫做资本积累。②资本积累的必然性。这是由以下两方面的原因决定的:1)资本主义生产目的决定资本家追求剩余价值的欲望是没有止境的。为此,除提高剥削程度外,必须不断增加自己的资本总额,这是资本积累的内在动力。2)资本主义的竞争规律作为一种强制力量,也迫使资本家必须不断进行资本积累,以扩大生产规模和增强竞争能力。可见,资本积累是资本主义发展的必然趋势。

  3.11资本积累和资本主义扩大再生产如何揭示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实质?

  答:①资本积累和资本主义扩大再生产的关系。在资本主义扩大再生产情况下,资本家从工人身上剥削来的剩余价值,不是全部用于个人消费,而是有一部分转化为资本,用以购买追加的生产资料和劳动力,使生产在扩大的规模上进行。把剩余价值再转化为资本,或者说,剩余价值的资本化,叫做资本积累。剩余价值是资本积累的惟一源泉,资本积累又是扩大再生产的重要源泉。②资本积累和扩大再生产揭示出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剥削实质。从资本主义扩大再生产可以看出,资本积累过程中的追加资本完全来源于剩余价值,即来源于工人的剩余劳动所创造的价值。资本家总是通过无偿占有工人创造的剩余价值来扩大自己的资本来源,以便进一步扩大对工人的剥削和统治,这就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实质。

  3.12资本积累受哪些因素影响?

  答:资本积累的速度与规模受到一系列因素的制约,这些因素包括:①对劳动力的剥削程度。剩余价值率越高,同量可变资本获得的剩余价值越多,越能进行积累。②社会劳动生产率水平。当社会劳动生产率提高时,商品的价值就会降低,便会从多方面影响资本积累的规模。③所使用的资本和所耗费的资本之间的差额的增大。所使用的资本就是在生产过程中发挥作用的全部劳动资料的价值,所耗费的资本则是指每次生产过程中实际耗费的资本便形成一个差额。这个差额越大,意味着有更多的折旧基金可暂用于资本积累。④预付资本量的大小。在剩余价值率一定和不变资本与可变资本的比例不变时,预付资本量越大,可变资本也越大,取得的剩余价值就越多,积累规模因而也越大。

  3.13什么是资本有机构成?资本有机构成为何有不断提高的趋势?

  答:①资本有机构成。资本的构成应从两方面来考察。从物质形态看,资本是由一定数量的生产资料和劳动力所构成,它们之间的比例是由生产的技术水平决定的,叫做资本的技术构成。从价值形态看,资本又是由一定数量的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构成的,它们之间的比例叫做资本的价值构成。资本的技术构成和价值构成之间存在着密切的有机联系,资本的技术构成决定价值构成,资本价值构成的变动通常反映技术构成的变动。这种由资本技术构成所决定,并且反映资本技术构成变化的资本价值构成,叫做资本的有机构成,可用公式C:V来表示。②资本有机构成提高的原因。其原因一是追求剩余价值的内在动力,二是迫于竞争的外在压力。这两个原因使得资本家必然会不断改进技术装备,提高资本的技术构成,并导致资本的价值构成和有机构成的提高。所以,资本有机构成的提高,是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

  3.14单个资本的增大有哪些形式?

  答:单个资本的增大,有资本积聚和资本集中两种形式。①资本积聚。资本积聚是指由资本积累而引起的生产资料、社会劳动的增加,而更侧重于生产资料的扩大。所以资本积聚是资本积累的结果。②资本集中。资本集中是指把原来分散的众多中小资本合并成为少数大资本。它既可以采取大资本吞并中小资本的形式,也可以采取股份公司的形式,这是借助于竞争和借用两个强有力的杠杆来实现的。

  3.15资本主义积累一般规律为什么揭露了资本积累过程的对抗性矛盾?

  答:①资本主义积累的一般规律。随着资本积累的不断增长,一方面,社会财富越来越集中在资产阶级手中;另一方面,社会财富的创造者-无产阶级却生活极不安定,工作和生活没有保障,许多人陷于失业和等待救济的贫困境地。②资本主义积累的一般规律揭露了资本主义积累过程的对抗性矛盾。这个规律深刻揭示了资产阶级财富的积累同无产阶级失业、贫困之间的内在的、本质的联系。它表明,由于资本积累的增长,引起资本有机构成的提高,造成资本对劳动力需求的相对有时甚至绝对地减少,由此形成相对过剩人口。所以,资本积累一般规律,尖锐地揭露了资本积累过程的对抗性矛盾。

  3.16资本原始积累及资本积累有何历史作用?

  答:①资本原始积累的历史作用。资本原始积累是在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形成的初期,用暴力手段剥夺直接生产者,使生产资料和货币财富在资本家手中迅速积累,并使失去生产资料的劳动者沦为雇佣工人的过程。经过资本原始积累,迅速确立了资本主义制度。资本主义代替封建主义,是人类社会发展史上的一个巨大进步。②资本积累的历史作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确立及期确立后的资本积累和资本主义扩大再生产,推动了社会生产力的巨大飞跃。列宁曾深刻指出:“资本主义的进步的历史作用,可以用两个简单的论点来概括:社会生产力的提高和劳动的社会化。”

  3.17资本主义积累的历史趋势是什么?

  答:①资本主义基本矛盾的尖锐化。随着资本积累和资本集中的进行,使资本主义的生产社会化程度日益提高,而生产资料和劳动产品却越来越集中在少数资本家手里,这样就产生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基本矛盾,即生产社会化同生产资料资本主义私人占有制之间的矛盾。这一矛盾决定着资本主义社会的一系列矛盾。生产资料的集中和劳动的社会化,同它的资本主义外壳相矛盾并日益深化,这表明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日益尖锐,反映出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越来越成为社会生产力进一步发展的严重障碍。②变革资本主义的社会力量的形成。资本主义积累的发展,不仅为资本主义制度的灭亡准备了客观物质条件,即社会化大生产;而且还为变革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准备了社会力量,即无产阶级。③资本主义积累的历史趋势。资本主义基本矛盾的解决,客观上要求以社会主义公有制代替资本主义私有制。所以,资本主义制度必然要被社会主义制度所代替,这是资本主义积累的历史趋势。

  4.1什么是产业资本?产业资本的功能是什么?

  答:①产业资本的内涵。在资本的循环运动中,依次采取货币资本、生产资本和商品资本形式,接着又放弃这些形式,并在每一种形式中完成着相应职能的资本,就是产业资本。②产业资本的功能。产业资本的功能有两个,一是在生产过程中创造剩余价值,二是在流通过程中实现剩余价值。所以,产业资本决定着生产的资本主义性质。

  4.2产业资本循环过程中采取的各种职能形式的职能是什么?

  答:①产业资本的职能形式。产业资本在其循环过程中,分别采取货币资本、生产资本、商品资本三种职能形式。②产业资本三种职能形式的职能。产业资本的三种职能形式分别执行三种不同的职能。货币资本的职能是购买劳动力和生产资料,为生产剩余价值准备条件。生产资本的职能是使劳动力和生产资料以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相结合,在生产过程中生产出剩余价值。商品资本的职能是通过商品的销售,实现包含在商品中的价值和剩余价值。

  4.3怎样理解产业资本循环是生产过程和流通过程的统一,又是三种循环形式的统一?

  答:①产业资本循环是生产过程和流通过程的统一。产业资本在其循环运动过程中,经历了购买阶段,生产阶段和销售阶段三个阶段,其中第一阶段和第三阶段是资本的流通过程,第二阶段是资本的生产过程。可见产业资本循环过程是生产过程和流通过程的统一。②产业资本循环是三种循环形式的统一。产业资本采取了货币资本、生产资本、商品资本三种职能形式。在产业资本连续不断的循环过程中,每一种职能形式都要经过循环的三个阶段回到原来的出发点。因而在产业资本连续不断的循环运动中,就同时存在着货币资本循环、生产资本循环、商品资本循环三种循环形式。所以,产业资本循环是三种循环形式的统一。

  4.4什么是资本循环?

  答:资本循环的内涵。产业资本依次经过购买、生产、销售三个阶段,采取货币资本、生产资本、商品资本三种职能形式,实现了价值的增殖,并回到原来出发点的全部运动过程,叫做资本循环。

  4.5什么是资本周转?资本循环和资本周转是什么关系?

  答:①资本周转的内涵。不断重复、周而复始的资本循环过程,就是资本周转。或者说,把资本循环作为一个连续不断地周期性的运动过程来考察,就是资本周转。②资本循环与资本周转的关系。资本循环与资本周转既有联系,又有区别。二者的联系是,它们都是资本流通运动的形式,都包含着资本运动的三个阶段(购买阶段、生产阶段、销售阶段)和三种职能形式(货币资本、生产资本、商品资本)。二者的区别是,资本循环是指产业资本的一次循环运动,着重考察资本运动的连续性,说明剩余价值如何在资本的循环运动中生产出来,并揭示资本正常循环所需具备的条件。而资本周转是连续不断的资本循环过程,着重考察资本运动的速度,揭示资本周转速度的快慢对剩余价值生产的影响。

  4.6划分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的依据是什么?

  答:划分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的依据,是生产资本的不同部分在资本运动中的价值周转方式不同。①固定资本。固定资本是以机器、设备、厂房、工具等劳动资料形式存在的生产资本。它的价值是按照在使用过程中的磨损程度,一部分一部分地转移到新产品中去,随着产品出售而一部分一部分收回,并经过多次生产过程,其价值才全部周转回来。按照其价值周转方式的这种特点,把它称之为固定资本。②流动资本。流动资本是以原料、燃料、辅助材料等劳动对象,以及劳动力形式存在的资本。用于这些方面的资本价值,都是一次全部投入生产过程,并随着商品的销售,全部周转回来,按照其价值周转方式的这种特点,把它称之为流动资本。

  4.7怎样考察预付资本的总周转速度?

  答:①考察预付资本总周转速度的方法。预付资本的

分享到: 编辑:环球网校

资料下载 精选课程 老师直播 真题练习

自学考试资格查询

自学考试历年真题下载 更多

自学考试每日一练 打卡日历

0
累计打卡
0
打卡人数
去打卡

预计用时3分钟

环球网校移动课堂APP 直播、听课。职达未来!

安卓版

下载

iPhone版

下载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