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自学考试 > 自学考试备考资料 > 2010年自考“社会心理学”各章重点(2)

2010年自考“社会心理学”各章重点(2)

更新时间:2010-07-01 13:52:53 来源:|0 浏览0收藏0

自学考试报名、考试、查分时间 免费短信提醒

地区

获取验证 立即预约

请填写图片验证码后获取短信验证码

看不清楚,换张图片

免费获取短信验证码

  第4章 社会动机

  第1节 社会动机的研究在心理学体系中的地位与意义

  社会动机是推动个体具有某种社会心理和社会行为的原因和力量。

  传统的个体心理学把个体理解为自然人、生理的人,即使在谈论人的动机问题时,也多半只从人的生理需要方面来谈论人的动机。

  第2节 需要、动机和个体的行为转自环 球 网 校edu24ol.com

  需要是个体在生活中缺乏某种东西在人脑中的反映。需求是客观的,需要则是主观的,是对客观需求的一种主观现象,一种主观意识。需要是人的活动积极性的基础和根源,动机则是推动个体活动的直接原因。

  目的是个体活动所要达到的结果,而动机则是推动个体去达到目的的心理活动。动机必有目的,而没有动机所引起的和维持的个体活动,也达不到目的。

  可以出于不同动机而具有相同目的;也可以出于相同动机而去达到不同目的。

  动机和行为的关系:动机推动个体行为,而行为的结果又能使动机得到加强、减弱或消失。动机是内在的心理,动机的产生与对个体的影响都是个体之外的别人所看不见的,凡能见的只是个体的行为。但动机与行为密切不可分,所以可据行为来追溯、窥察动机;而对某个个体的动机有相当认识之后,也可据以了解和预测人的行为。

  第3节 动机的分类

  动机分类的标准按照四个方面来确定:

  (1)按照动机的性质来归类,分为自然动机与社会动机。

  自然动机:也称为物质性动机,是由人的自然属性引起的,以个体的生理需要为基础。社会动机:也称为精神性动机,是由人的社会属性引起的,它是人类所特有的,在一定生活条件下形成并发展起来的。社会动机比自然动机更重要。美国人本主义心理学家马斯洛提出人类有五种不同层次的需要:生理的、安全的、归属与爱、尊重的、自我实现的需要。生理需要是基础的自然动机,其它几种为社会动机,满足自我实现的需要是人类最高的社会动机。

  (2)按照动机的作用来归类,分为主导动机与一般动机。

  最强烈最稳定的动机是主导动机,也可叫优势动机,它对个体行为起着支配的作用;其它对个体行为不起支配作用的动机为一般动机,也称辅助动机,或非主导动机。

  (3)按照动机的范围来归类,分为广泛动机与局部动机。

  广泛动机:指个体的行为由多种动机所推动,并且能长期坚持一贯的方向,也称概括动机。局部动机:指对人的行为直接起作用的动机,也称具体动机。

  (4)按照动机与活动本身的关系来归类,分为内部动机与外部动机。

  内部动机:指人们对活动本身感兴趣,由于活动能使人们获得满足,活动本身就是人们自己的奖励与报酬,无需外加的奖赏。

  外部动机:指那种不是由活动本身引起而是由与活动没有内在联系的外部刺激或原因诱发出来的动机。

  第4节 动机的特征

  简答:*动机的特征:(1)动机强度是动机的第一特征;它表明动机在强度上有强弱之分;对动机强弱的观察测量可以从动机的持续性上来加以判定。(2)动机清晰度是动机的另一个特征;它表明动机指向的目标在意识程度上有高低之分。(3)动机转换是动机的第三个特征,它指一个动机为另一个动机所替代,也称动机更替,它对改变个体的行为有直接的影响。一般说来,被取代的动机常常是动机强度较弱的。

  挫折:是一种主观感觉,它是在个体动机不能获得满足时,在个体通向目标的道路上遇到障碍而感到灰心丧气的一种消极的情绪状态。

  第5节 侵犯

  侵犯:亦称侵犯行为,指有意图的伤害或危害他人的行为。

  侵犯动机:是决定侵犯行为的性质的;而侵犯行为的效果,不能改变侵犯行为的性质。侵犯行为一般说来总是不好的,但也不能对它作绝对化、抽象化的理解。

  侵犯的几种理论:(1)本能论。这是早期心理学家看法,认为人天生带来一种侵犯冲动、好斗的本能。人类在战争中互相残杀只是这种本能的表现,这种把本能看作人的侵犯行为根源的观点,显然是心理学上的一种自然观、生物观。(2)挫折论。这是另一种有影响的侵犯理论,一些西方社会心理学家认为挫折这种消极的主观状态总会引起侵犯行为。现时西方挫折论由原先挫折→情绪→侵犯这一公式转向挫折→情绪→理解→侵犯消除这一公式。(3)学习论。这是与本能论在观点上正好相反的一种侵犯理论。

  * 论述:学习论是怎样解释侵犯行为的?答:学习论认为个体的社会行为,包括个人的侵犯行为都是后天习得的,是环境影响造成的。这种理论认为只要改变外界的环境条件,就能改变人的社会行为,改变个体的侵犯行为。本能论是一种先天论、生物决定论,学习论则是一种后天论,环境决定论。

  学习论代表人物有:

  a斯金纳——强调学习的强化机制,以为对侵犯行为直接给予奖赏、鼓励,个体的侵犯行为就会得到巩固、强化。学习强化机制过于死板与简化。

  b班社拉——提出学习模仿机制,认为个体不一定要亲身受到奖惩,而只需通过观察别人受到奖罚,同样可以形成或消除侵犯行为。

  *如何控制以避免侵犯?答:(1)宣泄,即精神发泄,这是精神分析学派弗洛伊德最早在精神病治疗中使用过的一种方法,让患者将自己痛楚或精神创伤的经验诉说出来,像把满肚子的脏东西从内心深处倾吐、排除出去,没有了压抑之感,病也就好了。西方学者运用宣泄原则来理解和处理侵犯问题。以为侵犯多半由遭受挫折引起,就认为应提供机会与场合让怒不可遏或积有怨愤的个体把胸中的不平说出来,气消了,可能引发的侵犯行为也就减免了。但单纯依靠发泄,也可能越发泄,旧恨未消,又添新愤。(2)惩罚:惩罚可以抑制一些人的侵犯行为,但不是唯一的与根本的办法。惩罚可能减少明显的侵犯行为,却会导致出现隐蔽的侵犯行为,使人无法抓获。惩罚必须与教育改造相结合,并以教育改造为主,才能起作用。(3)自我控制:对侵犯行为重要的是学会自我约束与控制。发挥自我意识的积极能动作用。要对侵犯行为的后果具有明确意识,设身处地地想象受害者的不幸与痛苦。而且从道理上说服自己,感到它的不对,产生内疚之感,这才不只是对后果产生忧虑不安而已,而会有抑自己产生侵犯行为的强烈愿望。

  第6节 青少年犯罪与利他教育

  利他:恰好与侵犯相反,是为了使别人获得方便与利益,而不图报的助人为乐的行为。

  犯罪动机是可以克服的。教师的表扬与同学们的好感,大众传播媒介。

  第5章 社会知觉

  第1节 知觉与社会知觉

  社会知觉:专指具有社会意义的那种知觉。而社会意义是离不开人的,所以社会知觉也称人知觉、对人知觉、人际知觉。也包括个体对自我的知觉,对群体成员和群体本身的知觉。

  感觉被认为专指人对外物现象个别属性的认识,知觉则是整体性的认识。

  知觉的整体性和理解性是知觉的两大重要特征。

  社会知觉也称社会认知,社会知觉的具体对象是人,当然应该包括自我这个人在内。自我知觉:自己对自己的认识,也是社会知觉、人际知觉的一个方面。

  第2节 社会认知的范围

  社会认知:主要指对他人表情的认知,对他人性格的认知,对人与人关系的认知,对人的行为原因的认知。

  印象形成:是把一个人若干有意义的特性进行综合、概括,形成一个具有结论意义的特征。

  阿希对性格的印象形成进行研究。对于印象形成中的特征,分为中心特征和边缘特征。以“热情”、“冷淡”为中心特征,以“文雅”、“粗俗”为边缘特征。

  对人与人之间关系的认知,包括认识自己与他人的关系以及他人与他人的关系,研究者塔旧里(1955)。

  社会认知的范围:①对他人表情的认知;②对他人性格的认知;③对人与人之间关系的认知;④对行为原因的认知。

  对他人表情的认知通过哪些线索?(1)面部表情。人的面部表情是一种重要的社会刺激,它既有先天遗传的成分,也有后天习得的成分。在面部表情中,目光接触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方面。俗话说:“眼睛是心灵的窗户”。(2)身段表情。身体姿势和姿态传递着信息,人们可以通过身段表情,来判别认知他人的情感和意图。(3)言语表情。我们对他人的认知,不仅取决于他说话的内容,也取决于他怎么说,如说话的音调、速度、节奏等等。言语的音调、速度等特征统称言语表情。

  对他人的性格的真正认知,必须通过长期的共同生活才有可能,这正如中国有句老话所说的:“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

  第3节 社会知觉的特点

  □社会知觉的总的特点:复杂性、主观性、易出偏差。

  第4节 社会知觉的若干效应

  ※首因效应:当与人接触,进行认知的时候,首先被反应的信息,对于形成人的印象起主要作用。这种比较重视最先得到的信息,据此对别人下判断,而在最初的印象形成之后,人对后来的信息较不重视的现象,称为首因效应。根据间隔段后面的材料形成印象,这种现象称近因效应。

  鲁钦斯1957年用实验方法来研究人们的首因效应和近因效应。

  第一印象并非总是正确的,但却总是最鲜明、最牢固的,并且决定着以后双方交往的过程。

  晕轮效应:也称光环效应,指对他人知觉的一种偏差倾向。当一个人对另一个人的某些主要品质有个良好的印象之后,就会认为这个人的一切都好;反之也一样,如果被认定是坏的,那么他就被消极的光环所笼罩,这种效应称为晕轮效应。

  狄恩、柏斯切德、沃尔斯特的研究说明了晕轮效应。

  定势:是指以前的心理活动会对以后的心理活动形成一种准备状态或心理倾向,从而影响到以后心理活动的进行。

  社会刻板印象:对人类持有的一套固定的看法,并以此作为判断评价其人格的依据,称为社会刻板印象。

  社会刻板印象是对社会集团最简单的认识,它有利于对某一群人做概括的了解,但也容易产生偏差,造成“先入为主”的成见,容易阻碍人与人之间的正常认识和交往。

  职业、地区、性别、年龄、民族都可以成为各种刻板印象形成的基础。

  第5节 影响社会认知的主客观因素

  论述:影响社会认知的心理因素:

  (1)兴趣与动机;(2)需要与价值;(3)过去的经验;(4)认知者的性格;

  (5)情绪影响;(6)期待的影响。转自环 球 网 校edu24ol.com

  第6节 归因理论及其评价

  归因:就是根据人的外部特征对其内部的心理状态或行为的原因所做的解释和推论。

  海德是归因问题研究的创始人。1958年他在《人际关系的心理学》一书中从朴素心理学的角度提出了归因理论。他把行为的原因基本分为两类:内因与外因;他认为人们归因往往使用两个原则:共变原则和排除原则。

  共变原则:如果在许多情况下,一个原因总是与一个结果相联系,而且没有这个原因时,这个结果不发生,那么我们把这个结果归于这个原因。

  排除原则:如果情境原因足以引起行为,就排除个人归因,反之亦然。

  维纳1972年提出了他的归因理论,是在海德的归因理论和阿特金森成就动机理论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基本观点认为:内因-外因方面只是归因判断的一个方面,还应增加另一方面,即暂时-稳定方面,两方面都很重要,是彼此独立的。

  凯利的三度理论:凯利吸收了海德的共变原则,并发展了海德的归因理论,于1967年提出三度理论:(1)说明行为的原因可以使用三种不同的解释。①归因于从事该行为的人;②归因于行动者的对方,即行为者知觉的对象;③归因于行为产生的环境。(2)要找出真正原因,主要使用三种信息:一致性、一贯性、特异性。(3)有了上述三种信息,就可以进行归因判断。

  琼斯与戴维斯的对应推论理论:(1)一个人的行为不符合社会期望,或不为社会所公认,即是行为的非期望性与非顺从性。(2)如果我们知道,某人从事某个行为是自由选择的,而并非受外在强大的压力才作的,我们也会认为这个行为与内部品质相对应。

  贝姆于1972年提出自我知觉理论。前面的几种归因理论都没有明确涉及到自我归因,贝姆的自我知觉理论是对前面几种理论的补充。

  基本(主要)归因错误:在个人行为的归因上,人们倾向于低估情境的作用,高估个人或内因的作用。

  引起归因错误的原因:(1)基本(主要)归因错误产生原因。原因可能是:①我们有一种信念,相信人们对自己的活动结果负责,所以多从内因去评价结果,而忽略外因对结果的影响。②情境中的行动者比情境中的其它因素往往更突出,我们注重行动者,而忽略背景因素和社会背景。

  (2)行动者与观察者之间的差别。行动者倾向于作情境归因,强调情境的作用;观察者倾向于作内部归因,强调行动者的特点的作用。

  (3)自我服务倾向。自我服务倾向就是在归因时人们愿意把积极的结果归因于自己,把消极结果归因于情境。(4)自我损害偏向。

·2010年4月自学考试成绩查询时间及方式汇总

·环球网校2010年自学考试辅导招生简章

更多信息请访问:自学考试频道    自学考试论坛    自学考试博客圈

分享到: 编辑:环球网校

资料下载 精选课程 老师直播 真题练习

自学考试资格查询

自学考试历年真题下载 更多

自学考试每日一练 打卡日历

0
累计打卡
0
打卡人数
去打卡

预计用时3分钟

环球网校移动课堂APP 直播、听课。职达未来!

安卓版

下载

iPhone版

下载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