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自学考试美学串讲笔记第二章:美论(2)
6.美学界何以会出现否定美的可定义性的观点?
(1)现代西方在美和艺术的观念上发生了重大变化。随着现代主义艺术创作行为的兴起和不断更迭,越来越多的人对艺术有了新的认识,在艺术观念上发生了深刻变化,由于现代艺术以更为多元化的面目出现,艺术品与非艺术品之间的界限变得愈来愈模糊,所以,美学家要给"艺术"下定义就显得异常困难。既然难以给艺术下定义,那么,给美下定义自然也很困难,美学家几乎不可能再用以往那种统一的"美"或"美的艺术"的概念来涵盖现代艺术。
(2)现代艺术和美学理论的国际性以及不同文化区域和族群之间的文化传统与对话,也促使人们放弃原先那种给美和艺术下单一性定义的做法。由于美和艺术在文化区域、族群和时空条件上有着异常复杂的存活机制,而且越到现代显得越复杂,而且,随着现代美学的国际化交流的日益广泛,随着世界各民族在美的观念上的跨文化传统的不断推进,美的观念上的差异性也将得到充分的显现。这样,要想以某种简单化的原则把诸多差异性融汇在一起,试图在美的本质问题上达成一个统一的定义,其困难是可想而知的。
7.对美的定义进行逻辑性建构的必要性。转自环 球 网 校edu24ol.com
(1)美的问题不仅是学理技术上的分析问题,更是一个关系到整个人类情感和人生价值的问题,因此既需要对此作语义化的阐释和结构性的分析,更需要作哲学性的思悟和领会。
(2)对未知世界的探索,对复杂事物的认识世界人类心灵的客观需要。
(3)超越传统美学中那种简单地下定义的方法,扬弃现代西方美学中否定美的可定义性的思潮,在批判和继承相统一的基础上多层次多视角地对美的本质问题进行新的探索,就有望得出更为系统化和更具合理性意味的命题。
8.在美的观念上要认识到美是一个开放性的系统。
(1)西方美学家对美的本质问题所作的一些探讨,表现出明显的形而上学观念,这对美的本质问题的求解是不利的。在美的观念上,应该打破传统美学的一些形而上学观点,转而从变化,运动和多层次的结构中对美加以读解。
(2)美不客观事物的某种物质属性,也不是人的某种主观的精神属性,美的形成需要多方面的条件,如客观事物本身的某些品质和条件,人的品质、修养和水平等。是在人与现实之间发生审美关系的过程中,在人品与物品相互感触、交往的过程中,所形成起来的某种具有客观社会性和历史性的价值。这一价值,是人的自我创造,也是人的自我实现。
(3)美在本质属性上就是一个开放性的系统。正因为这样,我们在探讨美的本质问题时,要充分考虑到美的多样性和复杂性,从多种层次来深究美的形成和创造。我们在探讨美的本质时,也应该牢固树立"美是一个开放性的系统"的观念,而这一观念的核心内涵就在于:美不仅由多方面的原因与契机所形成,而且在主体与客体交相作用的过程中,处于永恒的变化和创造的过程中,一句话,美的形成和创造,是许多规定的综合,是多样性的统一。
在以上三个要点中,第一个要点是针对传统美学的一些形而上学观点而言的,第二个要点是就美的问题本身而言的,第三个要点则从总体上指出要牢固树立"美是一个开放性的系统"的观念。如能注意到这样三个侧重面,领会起来就会容易一些。
9.立足于人生及其创造来求解美的本质问题的可行性
(1)美学是一门关于人的科学,美学研究的根本任务是在为人生服务,这样美和美的创造作为美学的核心问题之一,自然就与人生之间有着无法割舍的内在联系,美和美的创造也必然要面对人生的境遇。由于美是一种社会现象,离开了人类社会,美也就不存在,所以,美只能驻守在人生相与创造相之间,并由此显现出美的问题与人及其创造活动的血缘般的关系。
(2)由于人对现实的审美关系是美学研究的出发点,而审美关系的特点则在于人是作为一个整体、通过感觉器官来和现实建立关系,同时又是自由的、感情的关系。这样,人的本质力量在审美关系中全面展开的程度,在很大的意义上受制于人的生存状况和生活方式等诸多因素。因此,处于审美关系中的创造是否充满生机,是否能真正发挥、提高和丰富人的本质力量,人生的境况是一种不可或缺的规定性力量。
(3)在美的问题上以人生为本、并融入创造论的做法,其本身也有巨大的理论合理性。在现代人文社会科学中,关于宇宙和人生的创造本质,几乎已成了人们的共识,一种根本性的新世界观的核心内容之一就是认为"人既是不断创造的产物,现在又是不断创造的参与者"。这样,把作为人类社会文化现象之一的"美"奠基在"人生"与"创造"的相位加以探寻,正与当代科学精神相吻合。有关美的命题一旦能从本质上阐明人生相与创造相对"美"的问题的规定性意义,那么,美问题的总是必将永恒性地关涉人生和创造的本质。这样,美学也才能真正成为一门关于人的科学。
(4)创造作为人生的真理性的事件,它本身既蕴含着对传统的顺应,又蕴含着对传统和现实人生的否定和批判,从而使人生在价值关系上与现实和传统保持内在的张力,使人生价值和意义的实现处于不断的创造之中,让美的问题始终穿行在人生相与创造相之间,恰恰是让人生和美的问题的求解走向未来的一种象征。 为了便于识记和理解,在领会上述四个答题要点时应注意:第一个要点是从美学的学科性质、任务和目的着眼的,第二个要点是从美学研究的出发点来讲的,第三个要点是就该求解路径本身的理论合理性而言的,第四个要点则是从人生的价值关系和人生的真理性意味来说的。转自环 球 网 校edu24ol.com
三、分析阐释题
1.狄德罗"美在关系"说辩析 在西方美学史上,真正把"关系"作为美学的理论基础,系统地提出自己关于美的见解的,当推狄德罗。在《关于美的根源及其本质的哲学探讨》一文中,狄德罗把"关系"当成美的本质,当成美之所以为美的根本原因。在他的解释中,可以看出有三种关系:
(1)孤立地就每一种事物的本身而言,也就是它在内在结构上的秩序、安排、对称、关系。从这种关系所产生的美,狄德罗称之为"真实的美"。
(2)一种事物与其它事物的关系。例如,一朵马兰花可以在马兰花中是美的或丑的,可以在花类中是美的或丑的,可以在植物中是美的或丑的,可以在大自然的产物中是美的或丑的。这种美或丑,是因与它物的关系而相对地美或丑,因此,狄德罗称之为"相对的美"。
(3)事物与人的关系。前两种关系是客观存在的,它们所产生的美,狄德罗称之为"外在于我的美"。这第三种关系,则要"唤起"人对这一关系的感觉,是人感觉到了的美,因此,狄德罗称之为"关系到我的美"。 由于关系是客观的,因而美也是客观的。狄德罗认为,一个物体之所以美是由于人们觉察到它身上的各种关系,这些关系存在于事物本身的真实的关系,是我们的悟性借助我们的感官而觉察到的。于是,一方面是客观的关系,另一方面是对这些关系的感觉和觉察,这正是狄德罗对何以有了"关系"就美这一问题的回答,同时也已经涉及到了审美中的主体和客体的关系。 狄德罗关于"美在关系"的说法,其最大的贡献是突破了过去把美当成某种单一的现象,或者某种孤立的因素,而从自然和社会生活各种相互的关系中来理解美。他不仅看到了美在事物本身的关系中,而且看到了作为客体的美的事物与作为主体的人之间的关系。关系千差万别,因而美也千差万别。狄德罗甚至最早猜测到了一些有关美的历史观点。但是,狄德罗所说的"关系"不仅还比较抽象、比较笼统,始终没有讲得十分清楚。同时,这些"关系"是怎样建立和产生的呢?他也没有很好地说清楚,他只是从直观的形式来理解事物的关系,而没有从人的实践活动来探讨这些关系是怎样产生和形成的。这样,他所说的关系,就始终带有形而上学的性质,始终不符合客观的实际了。再者,美离不开关系,但关系是各种各样的,有的美,有的不美。人对现实的审美关系可以产生美,但人对现实的政治关系就不一定美了。因此,从事物之间的关系探求美,不失为一种重要的求解路径,但我们却不能笼统地把美看成是关系。
2.为什么说车尔尼雪夫斯基"美是生活"的命题符合生活的常识却不符合生活的辩证法? 美是一种社会现象,它与人类社会生活休戚相关,俄国革命民主主义者车尔尼雪夫斯基第一次明确地提出"美是生活"的命题,并把生活中的美当成美学研究的主要对象。但是,车尔尼雪夫斯基"美是生活"的命题虽然符合生活的常识,却不符合生活的辩证法。
(1)"美是生活"这一命题意味着,人生活在生活中,把自己的本质对象化在生活中,因此,对人来说,生活就是美的。"美是生活"的讲法明白浅显,容易为人所懂,也容易为人所接受,但是,生活的辩证法要复杂得多,也深刻得多。
(2)生活中有美也有丑,有悲也有喜,我们怎能说凡是生活都符合人的本质?凡是生活都是美的呢?我们可以说人就是在自己的生活中塑造美的形象,但是我们却不能简单地把一切生活都看成是美的,更不能把美定义为生活,说美就是生活。
(3)车尔尼雪夫斯基关于"美是生活"的讲法也是自相矛盾,不能自圆其说的。一方面,他说凡是能够显现生活的都是美的,另一方面,他又说只有"依照我们的理解应当如此的生活"才是美的。那么,不依照我们的理解,不应当如此的生活,是不是美的呢?如果不是美的,违反了他第一句的讲法;如果是美的,又违反了他的第二句讲法。这样,在同一个定义中,他就自己发生了矛盾。这样的定义,怎么能说是周全和正确的呢?
(4)车尔尼雪夫斯基特别强调"我们无私地爱美,我们欣赏它,喜欢它,如同喜欢我们亲爱的人一样",这是把人的喜爱与否当成美不美的标准,而我们之所以喜欢或不喜欢,又不外是生理上健康、愉快等一类原因。这样,主观的喜欢与生理上的满足成了"美是生活"美学理论上的两根支柱。这两根支柱,第一根容易滑到主观唯心主义,把主观的任意性代替审美的客观标准,从而使科学的美学成为不可能,第二根支柱则容易滑到庸俗的生理学观点。车尔尼雪夫斯基曾批评博克"陷入纯粹生理的说明",其实他自己也没摆脱这一局限。因此,他从客观的生活出发,最后却落到把主观唯心主义与庸俗的生理学观点相混杂的境地。
3.应该如何理解对美的本质的逻辑性建构的内涵? 有关美的本质的逻辑性建构,亦即对美的本质的集合化界定,是美论这一章的核心内容,也是美论部分的难点之所在。应逐一领会本章中对美的本质加以界定的命题群中的四个子命题。
命题分析题之一:
人是"世界的美"
(1) 历代美学家对美有一个共同的看法:美离不开人,美是对人而言的,我们不能离开人来谈美。在莎士比亚看来,人是"世界的美"。既然美是对人而言的,"世界的美"不在于自然,而在于人,那么,美不是自然现象,而是社会现象。
(2) 人是一种有意识的"类存在物",人的生命活动是有意识的,而自由意识正是人的意识性的最高确证。只有拥有自由意识的人,才能和现实发生这样的审美关系,因此,只有自由的人才能有美。当人尚处于动物式的自然生命状态,还未能从物质性的需求中解放出来,也就是说,当人还是不自由的时候,他即便已经有了意识,也还不能欣赏美。所以,美虽然产生与人与现实的关系之中,但它却超越了这个关系,使人从现实的束缚中解放出来。
(3) 从人类的精神发生史来看,人类的意识一方面把自己和客观世界区分开来,建立了主体与客体的关系,使客体不仅成为自己需要的源泉,而且成为自我实现的对象,另一方面,又不断地加强了"类"的意识,从而在社会规范和公共意志上加强人与人之间的联系,因此,美不仅不是自然的现象,而且也不是个人的现象,而是作为社会的人才具有的社会现象。惟其如此,美不但是人类提高自己和超过自己的一种社会机能,而且还要求有社会性的情感共鸣和社会化的解释与评价。
(4) 总之,美之所以是在人与人的关系中所产生和创造出来的社会现象,就是因为作为"世界的美"的人,不是孤立的个人,而是处于一定社会历史关系中的人,只有把人放在社会关系中,人才能创造美和欣赏美,并成为"世界的美"。
最新资讯
- 考前必背!自学考试《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论述题高频考点2024-10-19
- 自考报考策略:科学搭配科目,加速毕业进程2024-07-20
- 2025年考研考生五一假期,英语科目应该如何复习?2024-05-03
- 备考指南!2024年4月自学考试考前要做哪些准备?2024-03-31
- 考前备考冲刺!自考如何一次就过?2024-03-30
- 考点汇总:《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论述题2024-03-25
- 备考资料:《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简答题考点汇总2024-03-25
- 自考可以从哪些维度进行备考?2024-02-17
- @自考生,这里有备考技巧2024-02-17
- 自学考试备考复习方法!建议收藏2024-02-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