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自学考试毛泽东思想概论资料(3)
第一章简答题
1.简述毛泽东思想形成和发展的历史过程及其特点。
答:毛泽东思想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中国革命与建设的实践中逐步形成和发展的。这一过程大体上可分为以下儿个阶段。
第一阶段,中国共产党创建和国民革命时期,关于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对象、动力、领导权等基本理论的提出,标志着毛泽东思想开始萌芽。
第二阶段,土地革命战争前中期,农村包围城市道路理论及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提出,毛泽东思想初步形成。
第三阶段,土地革命战争和抗日战争时期,毛泽东思想得到多方面展开而达到成熟。
第四阶段,解放战争时期和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时期,毛泽东思想继续得到发展。
第五阶段,社会主义建设时期,毛泽东思想在曲折中得到发展。
第六阶段,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以邓小平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坚持毛泽东思想的基础上,发展了毛泽东思想,创立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即邓小平理论。
毛泽东思想在形成和发展中,有着自己的鲜明特点,主要是:
第一,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同中国实际相结合的产物。马克思曾经说过,正确的理论必须结合具体情况并根据现存条件加以阐明和发挥。同样正确的革命理论只有同亿万群众的革命实践结合起来,才能产生和形成。作为中国革命指导思想的毛泽东思想,不是个别天才人物主观意志的东西,而是在马克思列宁主义普遍原理和中国革命具体实际不断结合过程中产生的科学体系。
第二,毛泽东思想是在同错误思潮的斗争中形成和发展的。20年代后期和30年代前期,中国共产党内盛行的把马克思主义教条化、把共产国际决议和苏联经验神圣化的错误倾向,曾使中国革命几乎陷入绝境,毛泽东思想就是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以巨大的理论勇气和求实的革命精神,在同这种错误倾向作斗争并深刻总结这方面的历史经验过程中,逐步形成和发展起来的。
第三,毛泽东思想形成和发展的过程就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过程。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一项事关中国革命成败的特殊困难的事业。在中国共产党内,毛泽东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认识最早,做得最好,贡献最大。他不仅在实践中正确揭示了中国革命发展的客观规律,取得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巨大成就,而且在理论上明确提出并深刻阐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问题,并率领全党为创立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理论进行了不懈的努力。所谓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要使马克思主义和中国实际结合,使马克思主义具有中国的民族特点和民族形式,成为指导中国人民革命和建设的理论。这种具有中国作风和中国气派的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既是马克思主义的东西,又完全是中国的东西。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过程,就是毛泽东思想产生、形成并不断丰富和发展的过程。
2.简述毛泽东关于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理论。
答:毛泽东从中国的历史状况和社会状况出发,深入研究了中国革命的特点和规律,发展了马克思列宁主义关于无产阶级在民主革命中的领导权的思想,创立了无产阶级领导的,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大众的,反帝反封建反官僚资本主义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理论。这一理论的主要特点是,第一,将中国资产阶级区分为买办资产阶级(即大资产阶级、官僚资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两部分,指出前者是革命的对象,后者是革命的动力。其中,民族资产阶级具有两面性,既有革命的要求又有动摇性;买办资产阶级的各个集团以不同的帝国主义为背景,抗战时期亲英美派大地主大资产阶级是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成员。据此确立了无产阶级及其政党在各个不同历史时期对资产阶级的政策和策略。
第二,科学分析了中国农民阶级及其各个阶层,指出农民是中国革命的主力军和无产阶级最可靠的同盟军,确立了建立巩固的工农联盟的思想。
第三,指出无产阶级及其政党领导的武装斗争是中国革命的主要形式,土地革命是中国革命的主要内容,农村根据地是中国革命的战略基地,以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是夺取中国革命胜利的唯一正确道路。
第四,指出:“统一战线和武装斗争,是战胜敌人的两个基本武装”,加上中国共产党自身的建设,就成为中国革命的“三个主要的法宝”。
上述思想,集中体现在毛泽东的《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共产党人>发刊词》、《新民主主义论》、《论联合政府》以及《目前形势和我们的任务》等一系列著作中。
3.简述毛泽东关于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理论。
答: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后,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依据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所造成的向社会主义过渡的经济政治条件,从中国实际出发,形成了关于中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理论,这一理论的要点是:
第一,创立了人民民主专政的理论,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关于无产阶级专政的国家学说。
第二,制定了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过渡时期的总路线,采取了社会主义工业化和社会主义改造同时并举的方针,制定了逐步改造生产资料私有制的具体政策,从理论和实践上解决了在中国这样一个占世界人口1/4的经济文化落后的大国中建立社会主义制度的艰难任务。
第三,提出了走中国自己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思想,对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道路进行了初步的探索。
第四,创立了社会主义基本矛盾学说,为社会主义改革提供了理论依据,并对经济体制的改革提出了一些有价值的思想观点。
第五,提出了严格区分和正确处理社会主义社会两类不同性质矛盾的学说,着重阐明了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是社会主义国家政治生(S主题的思想,并提出了一系列方针政策。
第六,确立了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宏伟目标私逐步实现“四个现代化”任务,提出了走中国工业化道路的思想,以及一整套同时并举和“两条腿走路”的经济建设方针。
此外,毛泽东还提出了社会主义社会可能分为不发达和比较发达的两个阶段的设想,提出了“爱国一家”、“爱国不分先后”的思想与和平解放中国台湾的倡议,等等。
上述思想集中体现在毛泽东《在中国共产党第七届中央委员会第二次全体会议上的报告》、《论人民民主专政》、《论十大关系》、《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在扩大的中央工作会议上的讲话,等著作中。
4.简述毛泽东关于军队建设和军事战略的理论。
答:关于革命军队的建设和军事战略的理论是毛泽东思想中一个重要的有机组成部分,毛泽东在民主革命时期创建革命军队,领导革命战争的长期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并把它们上升为军事理论,具体表现在:
第一,在革命军队建设上,毛泽东规定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人民军队的唯一宗旨,规定了党指挥枪的原则,制定了三大纪律八项注意,强调实行政治、经济、军事三大民主,实行官兵一致、军民一致和瓦解敌军的原则,提出和总结了一套军队政治工作的方针和方法,从而系统地解决了以农民为主要成份的革命军队如何建设成为一支无产阶级性质的、具有严格纪律的,同人民群众保持密切联系的新型人民军队的问题。
第二,在军事战略上,毛泽东提出了以人民军队为骨干,依靠广大人民群众,建立农村根据地,进行人民战争的思想。他把游击战争提到战略高度的地位,并论述了随着敌我力量对比的变化和战争发展的进程而正确实行军事转变的思想,第三,他还提出了一整套人民战争的战略战术,并总结出著名的十大军事原则。
第四,新中国成立以后,毛泽东又提出必须加强国防建设,建设现代化革命武装力量和发展现代化国防技术的重要指导思想。
以上思想,集中体现在毛泽东的《关于纠正党内的错误思想》、《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抗日游击战争的战术问题》、《论持久战》、《战争和战略问题》等主要军事著作和有关重要讲话中。
5、简述毛泽东思想中关于党的建设的学说。
答:毛泽东建党学说是毛泽东思想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成功地解决了在中国这样一个无产阶级人数很少而战斗力很强,农民和其他小资产阶级占人口大多数的国家,建设一个具有广大群众性的、马克思主义的无产阶级政党的难题。这一学说主要包括以下几个要点。
第一,毛泽东着重强调了从思想上建设党,经常注意以无产阶级思想改造和克服各种非无产阶级思想。
第二,概括了理论联系实际、密切联系群众、批评和自我批评96作风,并把这三大作风作为中国共产党区别其他任何政党的显著标志;
第三,提出了“团结-批评-团结”、“惩前毖后,治病救人”等正确处理党内矛盾的方针,创造了整风这种进行马克思主义,思想教育的形式。
第四,新中国成立后,鉴于党的地位发生变化,成为领导全国政权的执政党,毛泽东多次提出了要继续保持谦虚谨慎,戒骄戒躁、艰苦奋斗的作风,警惕资产阶级思想的侵蚀,反对脱离群众的官僚主义。
上述毛泽东关于建党学说,主要体现在《反对自由主义》、《中国共产党在民族战争中的地位》、《改造我们的学习》、《整顿党的作风》、《反对党八股》、《学习和时局》、《关于健全党委制》、《党委会的工作方法》等一系列著作中。
6.简述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基本内容。
答: “实事求是”是毛泽东思想的精髓。毛泽东在1941年所作的《改造我们的学习》的报告中对“实事求是”作了精辟的论述,指出了作为马克思主义科学世界观的 “实事求是”的实质,集中体现了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根本要求。正如邓小平所说:“马克思,恩格斯创立了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思想路线,毛泽东同志用中国语言概括为‘实事求是’四个大字。实事求是就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坚持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准,这就是我们党的思想路线”。具体来说,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包括以下几项基本内容:
第一,就是一切从实际出发。一切从实际出发即从不依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实际出发,而不是从“本本”或“原则”出发。这是做到实事求是的基本前提,为此,坚持彻底的唯物主义立场,也要坚持彻底的辩证法,即:要用全面性的观点看问题,了解事实的全面情况,不能孤立地看问题,不能以个别代替整体,以片面代替全面,要用联系和发展的观点看问题,深入研究客观事物的内在矛盾,事物和现象之间的相互联系,把握事物的本质及其发展规律,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为了做到一切从实际出发,必须深入实际,作艰苦细致的调查研究工作,把一切从实际出发与解放思想有机统一起来。
第二,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第二项基本内容,就是理论联系实际,就是要把马克思列宁主义普遍原理与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具体实际相结合。这是做到实事求是的根本途径和方法。具体地来说,理论联系实际,一方面是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为指导来正确认识中国的客观实际,并从实际出发来应用马克思列宁主义;另一方面,也是实质性的一方面,就是要在实践中,总结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实践经验,使之马克思主义化,以中国自己独创性理论来进一步丰富和发展马克思列宁主义。
第三,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第三项内容,就是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科学实践观,坚持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毛泽东认为,社会实践活动是人类本质性力量和自觉能动性的突出表现,它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也是人类社会认识的基础。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是基于实践的能动的革命的反映论,实践的观点是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之第一的和基本的观点。毛泽东坚持了马列主义关于实践是检验真理标准的思想,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强调了实践标准的唯一性。
总之,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是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思想路线。它是毛泽东思想的根本出发点,也是毛泽东思想的精髓,是中国革命和建设事业不断取得胜利的根本思想保证。
7.简述群众路线的基本内容和观点。
答:群众路线是中国共产党的根本路线。所谓群众路线,就是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这是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把历史唯物主义关于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原理运用于党的全部活动中而形成的党的一切工作的根本路线,是对党和党领导的人民革命斗争历史经验的总结。群众路线是党的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决定的,是实现党的宗旨的必然要求和根本体现,是毛泽东思想活的灵魂之一。其内容主要包括:
第一,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这是群众路线的核心内容。它具体又包括四个方面的观点,即一切为了人民群众的观点,一切向人民群众负责的观点,相信群众自己解放自己的观点,向人民群众学习的观点。共产党人有了这些群众观点,才能明确工作中的群众路线,才能实行正确的领导。
第二,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是群众路线的又一重要内容,也是中国共产党最基本的领导方法和工作方法。毛泽东在《关于领导方法的若干问题》一文中,着重论述了这一方法,正确揭示了党和人民群众的关系,指明了正确实现党的领导的根本途径,而且深刻说明了党的群众路线与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内在一致性,把唯物辩证法和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具体化为科学的领导方法。这是毛泽东对马克思主义的一个创造性贡献。
总之,群众路线是中国共产党根本的政治路线和组织路线,是党的一切组织和一切工作必须坚持和贯彻的根本路线。在贯彻群众路线过程中,必须实行领导与群众相结合,一般号召与个别指导相结合,民主基础上的集中与集中指导下的民主相结合的原则。
8.简述独立自主的基本内容。
答:独立自主是中国革命与建设的基本立足点。独立自主、自力更生,是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提出的根本方针,是中国革命和建设所必须坚持和遵循的基本原则,是从中国实际出发,依据中国人民自己的智慧和力量进行革命和建设的必然结论,具体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理解:
首先,无产阶级革命是国际性的事业,需要各国无产阶级相互支持和援助,但首先需要各国无产阶级立足于本国,依靠本国人民的力量,搞好本国的革命事业,这是马克思列宁主义的一个基本原则。因为各国国情不一样,革命发展道路也不可能一样,需要各国共产党从本国实际出发,依靠本国人民自己的力量去探索一条适合本国国情的发展道路。这对于中国这样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经济十分落后的东方大国来说,显得尤为重要。在探索中国革命的道路和规律中,毛泽东提出了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方针,领导中国人民夺取了中国革命的胜利。新中国成立后,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方针成为一项基本国策。在这一方针的指导下,中国人民战胜了重重困难,顶住了种种压力,主要依靠自己的力量建立了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并开始探索中国自己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后来邓小平在总结这段历史经验时,把独立自主、自力更生作为中国经验的第一条。
其次,坚持独立自主的方针和原则,必须正确处理国家之间的关系。我们既要坚持独立自主,也要尊重别国人民独立自主的权利,党际关系亦是如此;正确处理独立自主与对外开放和向外国学习的关系,学习外国的长处,加快我国的发展,正确处理爱国主义与国际主义关系,既要坚决反对外国对中国的干涉与侵略,也要坚决反对任何国家对别国的侵略与干涉。
再次,中国人民将永远遵循独立自主的原则立场。正如邓小平在中共十三大报告中所说:中国的事情要按照中国的情况来办。独立自主、自力更生,无论过去、现在和将来,都是我们的立足点。
9.简述毛泽东思想科学体系的特点。
答:毛泽东思想具有多方面的内容,概括来讲,它在以下几个方面,以独创性的理论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列宁主义,即:(一)关于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理论;(二)关于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理论;(三)关于革命军队的建设和军事战略的理论;(四)关于政策和策略的理论,(五)关于思想政治工作和文化工作的理论; (六)关于党的建设的学说。
毛泽东思想的各部分内容以及贯穿于毛泽东思想各部分内容之中的活的灵魂,构成了毛泽东思想的科学体系。这一体系具有以下三个鲜明的特点:
(一)科学性。毛泽东思想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被实践证明了关于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正确的理论原则和经验总结。
(二)独创性。毛泽东思想以马克思列宁主义为指导,但不拘泥于马克思列宁主义已有的结论,是根据中国特殊情况所作出的理论创建,是对马克思列宁主义的丰富和发展。
(三) 完整性。毛泽东思想是在深入分析中国社会状况的基础上,系统地回答了中国革命的对象、任务、动力、领导、道路、前途、步骤及转变等一系列基本问题。此外,它还对于社会主义建设道路进行了积极的探讨,并取得了初步成果,它贯通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涵盖了政治,经济、文化、军事、外交等各个方面,它是中国人民夺取中国革命胜利和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强大理论武器,是中国人民完整的革命建国理论。
第二章简答题
1.近代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是怎样形成的?
答:近代中国的社会性质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这种社会是一种畸形的社会。中国由―个独立的封建社会变成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是有一个历史过程的。
第一,第一次鸦片战争和中英《南京条约》等―批不平等条约的签订,成为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的起点;
第二,1856年开始的第二次鸦片战争和《天津条约》、《北京条约》等第二批不平等条约的签订,加快了向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演变;
第三,中日甲午战争和《马关条约》的签订,使中国社会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程度进―步加深;
第四,1900年的八国联军的侵华战争和次年签订的《辛丑条约》,使清政府完全成为帝国主义控制中国的工具,标志着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正式形成。
资本主义、帝国主义的侵略是造成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根本原因,封建主义的黑暗统治也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形成的重要原因。
2.近代中国社会的基本特点是什么?
答:近代中国是―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它既不同于鸦片战争前的封建社会,也不同于一般的资本主义社会。其基本特点是:
第―,帝国主义侵略势力日益成为统治中国的决定性力量。帝国主义列强以武力打败中国,强迫清政府签订不平等条约,从政治、经济、军事和文化各方面牢牢控制了中国,成为近代中国―切灾难和祸害的总根源,也是阻碍中国独立发展的根本原因。
第二,中国封建势力已经同帝国主义侵略势力狼狈为奸,互相勾结,成为帝国主义奴役近代中国的社会基础。封建势力对外勾结帝国主义,对内残酷剥削人民,是近代中国最反动的势力。皇帝和贵族的专制政权被推翻了,代之而起的先是地主阶级的军阀统治,接着是地主阶级和大资产阶级联盟的专政,仍然是近代中国最反动、最黑暗的势力。
第三,外国列强的入侵,使封建时代的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基础被破坏了,但封建剥削制度的根基──地主阶级对农民的剥削不但依旧保持着,而且同买办资本和高利贷资本结合在一起,在中国的社会经济生活中,占据着明显的优势。
第四,民族资本主义有了某些发展,并在政治、文化生活中起了颇大的作用;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是在外国资本主义势力、本国官僚买办资本势力和封建势力的夹缝中产生与发展起来的,经济地位脆弱,始终没有成为中国社会经济的主要形式。
第五,由于帝国主义列强在中国划分势力范围,实行分裂剥削政策,又由于小农经济的广泛存在,加上中国地域广大,造成中国实际上长期的不统一,中国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表现出极端的不平衡。
第六,在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双重压迫下,中国广大群众尤其是农民群众,日益贫困化以至大批破产,过着饥寒交迫和毫无政治权利的生活;中国人民经济上的贫困和政治上不自由的程度,是世界上少见的。
3.简述中国共产党产生的历史条件。
答:1919年爆发的五四运动是近代中国第一次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革命运动,标志着旧民主主义革命向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转变,同时也为中国共产党的创建创造了条件。
首先,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广泛传播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提供了思想基础。五四运动以后,出现了一批宣传十月革命和社会主义思想的报刊;出现了研究马克思主义的团体,开始比较系统地介绍马克思主义的学说,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提供了思想基础。
其次,工人阶级的成长和工人运动的发展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奠定了阶级基础。五四运动后,中国工人运动得到进一步的发展,工人的罢工次数增加,斗争的内容也从经济斗争转向政治斗争,开始从自在阶级向自为阶级的转变,表明无产阶级建立自己的政党的条件趋于成熟。
第三,马克思主义不同工人斗争相结合,还是书本上的理论,对实际生活不会发生影响;工人运动没有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只会是自发的、零散的、限于经济的斗争,不会有政治意义。马克思主义必须与工人运动相结合。经过五四运动,一批具有初步共产主义思想的知识分子成长起来,推动了马克思主义同工人运动的结合,为正式创建中国共产党作了准备。第四,外部条件主要是列宁领导的共产国际从各个方面给予帮助,推动了中国共产党的成立。
4.为什么说中国共产党的成立是中国历史上“开天辟地的大事变”?
答:中国共产党的成立是近代中国社会经济、政治发展和思想演变的结果,是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工人运动相结合的产物,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具有划时代的意义,是中国历史上开天辟地的大事变,从此,中国革命的面貌就焕然一新了。
首先,中国共产党的成立使中国革命有了坚强的领导核心,灾难沉重的中国人民有了可以依赖的组织者和领导者,中国革命从此在无产阶级的领导下,不断的向前发展,由民主主义革命向社会主义革命推进。
其次,中国共产党的成立,使中国革命有了科学的指导思想,中国共产党是以马克思列宁主义为指导思想的政党,它把马克思主义同中国革命实践相结合,制定了正确的革命纲领和各种策略,为中国人民指明厂斗争的目标和走向胜利的道路。
第三,中国共产党的成立,使中国革命有了新的革命方法,并沟通了中国革命同世界无产阶级革命之间的联系,为中国革命获得广泛的国际援助和避免资本主义的前途提供了可能性。
5.简述中共二大制定的纲领及其意义。
答:1922年在上海召开了中共二大,初步揭示了中国社会的半殖民地半封建性质,指出一方面中国在实际上已经成为国际帝国主义势力所支配的半独立国家,另一方面,中国在政治上还是处于军阀官僚制度的把持之下,这也使中国新兴的资产阶级的发达遭到非常的障碍。因此,反对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民主主义革命运动是极有意义的。为此,中共二大制订了中共的民主革命纲领(即最低纲领):
党的最低纲领是;打倒军阀,建设国内和平,推翻帝国主义的压迫,达到中华民族的完全独立,统一中国,使它成为真正的民主共和国。
中共二大在全国人民面前第一次明确提出了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纲领,解决了80多年没有弄清楚的革命对象问题,为中国革命指明了方向,同时也表明,中国共产党在把马克思主义同中国革命实际相结合的道路上迈出了可贵的第一步。
6.为什么说帝国主义是中国人民最凶恶的敌人?
答:帝国主义的民族压迫为最大的压迫,因而帝国主义是中国人民的第一个和最凶恶的敌人。这主要因为:帝国主义通过发动野蛮的侵略战争,强迫中国签订不平等条约,从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控制和操纵中国,最终从中国获得了最大的经济利益,具体来说:
第一,在政治上,帝国主义列强践踏中国的神圣主权;在中国割占领土,开设租界,攫取了中国的海关主权、司法主权和外交权等诸多权益。
第二,在经济上,帝国主义控制和掌握了中国的海关,垄断了中国的金融、航运、进出口贸易等特权,牢牢控制了中国的经济命脉。
第三,在文化上,帝国主义国家通过在中国传教、办医院、学校、报纸、吸引留学生等文化侵略政策,麻醉中国人民的精神,培养为他们侵略政策服务的买办文人。
另外,帝国主义列强还在侵略的过程中,杀人放火,抢劫财物,无恶不作,对中国人民犯下了滔天罪行,给中国人民带来无法估量的精神损失和精神伤害。
因此,在整个新民主主义时期,反帝斗争是贯穿始终的,帝国主义是中国革命的主要对象之一。
7.为什么说封建主义是中国进步的主要障碍?
答:在近代中国,封建主义是阻碍中国社会进步的最反动势力之一,这主要因为:
第一,封建剥削制度是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主要支柱和中国封建军阀实行专制统治的社会基础。地主阶级控制着中国广大基层政权,充当各级政府的官吏,北洋军阀和国民党新军阀都是依靠地主阶级来对全国实行统治的,第二,封建主义的统治也是经济现代化和政治民主化的主要障碍,是中华民族进步的拦路虎。在近代中国社会的经济生活中,占优势地位的是封建经济。封建剥削制度是以地主占有土地,剥削农民的剩余劳动为前提的,而且还同商人、高利贷结合在一起。
第三,封建剥削制度的残酷性和封建经济的自给自足的特点,使中国生产力低下,人民生活极度贫困。反对封建主义从根本上说,就是要在经济上消灭封建剥削制度,尤其是地主土地所有制;就是要在政治上消灭军阀的专制统治,消灭地主阶级,解放生产力,为中国的经济现代化和政治民主化创造条件。
因此,毛泽东指出,中国革命既是对外推翻帝国主义压迫的民族革命,又是对内推翻封建主义压迫的民主革命,这两大任务是相互联系的,如果不推翻帝国主义的统治,就不能消灭地主阶级的统治,因为,帝国主义是封建地主阶级主要支持者;反之,如果不推翻地主阶级的封建统治,也就难以组成强大的中国革命队伍来推翻帝国主义的统治。
8.中国无产阶级具有那些特殊的优点?
答:毛泽东在《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等文章中论述了中国无产阶级的特殊优点。他指出,中国无产阶级同世界各国的无产阶级一样,是先进生产力的代表者,不占有任何生产资料,富于组织性和纪律性,是历史上最进步的阶级。它还有许多特殊的优点,有利于它在中国革命中成为领导阶级。
第一,中国无产阶级深受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资本主义的三重压迫,而这些压迫的残酷性和严重性是世界上少有的,因此,它具有强烈的反抗意识和革命的坚决彻底性。
第二,中国无产阶级和广大农民有着天然的联系,便于他们和农民结成紧密的联盟。中国的工人阶级大多来自破产的农民,他们比较了解农民的痛苦和要求,容易形成工农联盟,增强革命力量。
第三,中国无产阶级的人数虽少,但比较集中,便于组织和领导。
中国无产阶级的这些特殊优点,必然使它成为近代中国一个特别能战斗的最革命的阶级,担当起领导中国革命的重任,9.简述新民主主义社会的经济构成。
答:随着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节节胜利和三大经济纲领的贯彻执行,新民主主义经济的五种经济成分逐渐形成。毛泽东在《新民主主义论》和中共七届二中全会上对此作了分析,论述了五种经济,即:
第一,国营经济,它是新民主主义国家所经营的,主要是通过没收官僚资本建立起来的全民所有制为基础的社会主义性质的经济,代表着新民主主义经济的发展方向,也是整个新民主主义政权的主要物质基础,是整个社会经济的领导力量。
第二,合作社经济,它是以私有制为基础的劳动人民群众的集体经济,包括生产、消费和信用方面合作经济,是半社会主义性质的经济。合作社可以提高生产力,帮助小生产者养成互助劳动、集体主义的习惯和思想,给将来的社会主义的集体化创造条件。
第三,私人资本主义经济,它是以资本家生产资料个人所有制为基础、以追求利润为目的的私营经济,主要指共产党在民主革命时期保护的民族工商业经济。它具有有利于社会主义的积极的一面,又有不利于社会主义的消极的一面,但经过社会主义改造,将成为社会主义国营经济的一部分。
第四,个体经济,是指分散的个体农业和个体手工业经济,它是一种落后但新民主主义社会必须保存的一种经济。经过社会主义的改造,将成为社会主义的集体经济。
第五,国家资本主义经济,又称公私合营经济,是一种国家经济同私人资本主义合作的具有社会主义性质的经济成分,这种经济的发展前途是朝着社会主义国有经济发展的。
10.简述新民主主义文化的基本特征。
答:一定文化是一定社会的政治和经济的反映,又给予巨大影响和作用于一定的社会的政治和经济。新民主主义文化是新民主主义政治、经济在思想文化上的反映,并为新民主主义政治和经济服务的,是无产阶级领导的人民大众的反帝反封建的文化,是无产阶级领导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其基本特征是:
第一,无产阶级的领导,是指新民主主义文化是由无产阶级文化思想即共产主义思想领导的,是否以共产主义思想为指导,是新民主主义文化同旧民主主义文化相区别的标志。
第二,新民主主义文化是民族的,强调的是文化的民族形式。这种文化是反对一切奴化思想,主张中华民族独立的,带有我们民族的特性,是以民族的形式表现出来的。
第三,新民主主义文化是科学的,强调的是科学的内容,这种文化反对一切封建思想和迷信思想,主张实事求是,客观真理,主张理论和实践的统一。
第四,新民主主义的文化是大众的,强调的是大众的方向。这种文化应该为全民族。的工农大众服务,逐渐成为他们的文化,因此是最民主的文化。
第三章简答题
1.简述武装斗争与非武装斗争的关系。
答:中国革命的敌人是异常强大的,也是异常凶狠的,这就决定了中国革命就必须以武装斗争为主要式。但是,着重武装斗争,并不是说可以放弃其他的斗争形式。其他形式的斗争必须围绕着武装斗争,也是非常必要的。没有其他形式的配合,武装斗争就不可能取得胜利。
首先,必须使武装斗争和非武装斗争在形式上相互配合。毛泽东说:“在中国,主要的斗争形式是战争,而主要的组织形式是军队。其他一切,例如民众的组织和民众的斗争等等,都是非常重要的,都是一定不可少,一定不可忽视,但都是为着战争的。”根据这个指导思想,中国共产党正确地把武装斗争这个主要斗争形式同其他许多的必要的斗争形式,在全国范围内或者直接地或者间接地配合起来,从而保证了革命战争的胜利。
其次,必须使农村工作与城市工作相互配合。武装斗争是中国革命的主要形式,党的工作重心必须放在农村革命根据地。但是,不是说可以放弃或者忽视在国民党统治区、敌人占领区(即“白区”)的工作。这些城市工作的开展,对于革命的武装斗争起到了配合的作用,成了中国革命的又一条战线。
上述这些,就是武装斗争与非武装斗争形式间的辩证关系。
2.简述井冈山农村革命根据地建立的历史意义。
答:1927年9月,毛泽东领导湖南秋收起义受挫后,他正确地分析了敌强我弱的形势,果断地决定放弃攻打长沙的计划,率领部队向敌人统治力量薄弱的湘赣边界罗霄山脉中段进军。起义部队于10月下旬到达井冈山地区,建立了全国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
井冈山农村革命根据地的建立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它把革命的退却和革命的进攻有机地结合起来,成功地实现了中国革命的伟大战略转变:它开辟了在革命低潮形势下重新聚集力量,以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新道路。
3.为什么说农民问题是中国革命的基本问题?
答:中国共产党一向认为,农民问题是中国革命的基本问题。
关于农民革命的理论问题,是毛泽东一生中最富有创造性的重大贡献之一。他通过各种途径深人农村,调查研究,接触农民,先后发表了《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国民革命与农民运动》和《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等文章。阐明了农民问题的极端重要性。
第一,毛泽东分析了中国农民在中国社会中的地位,指出农民问题是中国革命的中心问题。他说,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帝国主义和统治阶级压迫榨取的对象主要是农民。
第二,农民是中国的基本群众,是中国革命的主力军。
第三,毛泽东强调无产阶级领导农民斗争在推翻反动政权,建立人民革命政权中的重大作用。几千年来,土豪劣绅大地主凭借着反动政权压榨农民,农民革命“非推翻这个压榨的政权便不能有农民的地位,这是现时中国农民运动的一个最大的特色”。在农村,国民革命需要―个大的变动,这个变动就是把地主权力打下去,把农民权力长上来。
4.简述土地革命战争时期的土地革命路线和分配土地的方法。
答:毛泽东在革命实践中不断总结经验,逐步形成了中国共产党的比较完整的土地革命路线。
经过实践中的反复摸索,到1931年,中国共产党在总结土地革命经验的基础上,逐步形成了一条比较完整的土地革命路线和正确进行土地分配的方法,即:依靠贫农,联合中农,限制富农,保护中小工商业者,消灭地主阶级,变封建半封建的土地所有制为农民的土地所有制;以乡为单位,按人口平均分配土地。在原耕地基础上,实行抽多补少,抽肥补瘦。
5.简述人民军队的性质、宗旨和任务。
答:(1)毛泽东在古田会议中,明确规定了红军的性质是一个执行革命的政治任务的武装集团,是服从于无产阶级总想领导,并服务手人民革命斗争和革命根据地建设的工具。
(2) “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人民军队的唯一宗旨。在中央七大上,毛泽东对党领导的军队的宗旨作了高度概括:我们-这个军队“不是为着少数人的或狭隘集团的私利,而是为着广大人民群众利益,为着全民族的利益,而结合,而战斗的。紧紧地和中国人民站在一起,全心全意地为中国人民服务,就是这个军队的唯一宗旨。” 这个宗旨是无产阶级军队区别于中国旧军队的根本标志。
(3)人民军队的宗旨是人民军队的一切行动准则。因此,它的任务,不仅要担负打仗的任务,同时还要担负做群众工作和开展生产建设的任务。即,它不仅是一支战斗队,同时又是一支工作队、生产队。
6.为什么说兵民是胜利之本?
答: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历史唯物主义是人民战争的理论基石。毛泽东从中国国情出发,把人民战争建立于以农民为主体人民群众参加为基础的战略思想。特别指出,“兵民是胜利之本”。这是因为:
第一,民众是战争人力的资源,民为兵之源,兵无民不坚,建立优势的军队,民众是兵力的源泉。
第二,战争离不开物质基础,民众也是战争物力和财力的源泉;
第三,民心的向背,民众拥护和支持,是战争的精神力量,能够在战争的实践中转化为强大的物质力量,可以起到正规军起不到的作用。在战争中,人和物两个因素,人始终居于主导地位,而物居于被动地位,因为“力量对比不但是军力和经济力的对比,而且是人力和人心的对比。军力和经济力是要人去掌握的”。
第四,民众参加到战争中来,就可以使政治、经济、军事、文化、外交等多方面斗争融为一体,武装斗争和非武装斗争相结合,最大限度地发挥战争的整体威力。
所以,人民战争始终是我们克敌制胜的法宝。
7.简述人民战争与革命根据地的关系。
答:(1)中国革命战争是以农民为主体、广大人民群众参加的人民战争,由此,进行人民战争必须以农村革命根据地为依托。
(2)在敌强我弱的情况下,中国革命战争的长期性和残酷性,进行人民战争的革命军队,必须要有根据地作依托,才能保存自己、发展自己,才能有消灭和驱逐敌人的战略基地。
(3) 中国的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敌人的主要力量长期占据着中国的中心城市。革命力量在准备和积蓄力量的过程,主要在敌人力量薄弱的农村,走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因此,必须依靠人民群众,把落后的农村造就成在军事上、政治上、经济上和文化上的强大革命阵地,造就成夺取城市乃至全国政权的战略基地。
(4)没有农村革命根据地,人民战争就不可能有人力、物力资源,也不可能为人民战争的革命军队提供休整、补充和训练的场所,革命武装就会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一切战略任务和战争目的都无法实现。
(5)因此,要进行人民战争就必须发动广大农民开展土地革命,解决农民的土地问题,调动广大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和革命积极性,建立强有力的农村革命根据地,使广大农民真心实意地、一心一意地拥护、支援和参加革命战争,为人民战争提供无穷无尽的力量源泉。
8.简述正规军、地方军与民兵三结合的作用。
答:实行正规军、地方军与民兵三结合的武装力量体制,是毛泽东人民战争思想的一个重要部分。实行主力兵团和地方兵团相结合,正规军和游击队、民兵相结合,武装群众和非武装群众相结合,可以使人民武装力量相互优势互补。
首先,主力兵团有较好的武器装备,既集中又有较强的组织纪律性,它不受固定区域限制,可以随时执行超地方的作战任务。
其次,地方兵团熟悉所在地区情况,可以在配合主力兵团、正规军作战中担负重要的任务,它又是所在地区群众武装对敌斗争的支柱。
再次,民兵是不脱产的群众武装,它的人数多,分布广,是主力兵团和地方兵团的有力助手和强大的后备力量,是实行人民战争的坚实基础。
最后,广大人民群众。以各种方式支援革命战争,使革命战争有了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人力、物力资源。三种武装力量之间是密切关联,根据需要是可以相互过渡和转变的。在-定时期,根据作战形势和大兵团作战的需要,地方兵团上升为主力兵团,民兵加入正规军等等,尤其是有了民兵和广大群众对主力兵团和地方兵团的支援和配合,才能使正规军、主力兵团迅速而又顺利地完成战略任务,才能发挥人民战争武装力量的整体威力,9.简述毛泽东积极防御战略思想的基本内容与意义。
答:(1)战略防御思想,是毛泽东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毛泽东从敌我双方的客观实际出发,创造性阐明了战略防御的理论。
首先,毛泽东认为战略防御有积极防御和消极防御,我们应该承认积极防御,反对消极反御。
其次,毛泽东把积极防御的方针,具体化为“防御中的进攻,持久中的速决,内线中的外线”作战方针,即实行主动地、灵活地、有计划地“战略防御中的战役和战斗的进攻战,战略持久中的战役和战斗的速决,战略内线中的战役和战斗的外线作战”。
最后,积极防御要求我军创造条件,进行有效的战役战争中的外线的进攻战。
(2)积极防御的战略思想,是毛泽东人民战争战略战术思想的核心。毛泽东把防御和进攻辩证地统一起来,把战略防御适时导向战略进攻。即防攻结合,防中有攻,攻中有防,防是为了转入攻。这是毛泽东军事思想上的伟大创造。
10.简述集中优势兵力,各个歼灭敌人在战争中的重要作用。
答:“集中优势兵力,各个歼灭敌人”是人民战争战略战术的重要原则,也是人民军队战役战斗的作战思想和传统的作战方法。毛泽东历来强调在敌强我弱的条件下,必须采用集中优势兵力,各个歼灭敌人的作战方法。集中优势兵力,各个歼灭敌人,在战争中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
第一,它是实现战争目的最有效的手段。战争的目的是保存自己,消灭敌人。集中优势兵力,才能给敌人以决定性打击。
第二,能使敌人士气沮丧,我则人心振奋。
第三,采用这一方法,可以使敌人的人力物力不断减少,而使我军的人力物力不断得到补充,使革命根据地得以保存和发展。
第四,使我军有可能各个歼灭敌军的增援队,始终保持战场的主动权。
中国革命战争史实证明,集中优势兵力,各个歼灭敌人是战胜敌人的根本法则。实行这种方法,就会胜利,违背这种方法,就会失败。它是我军的“优良传统”,是我军十大军事原则的核心。
第四章简答题
1.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新特点是什么?
答: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与第一次国共合作时期的统一战线有着重大的区别,呈现出新的特点:
第一,广泛的民族性和复杂的阶级矛盾。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不仅包括工人、农民、城市小资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而且包括以国民党蒋介石集团为代表的英美派大地主大资产阶级,具有广泛的民族性。同时,由于阶级成份的广泛、复杂和阶级利益的差异,也就决定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内部存在着复杂的矛盾和斗争。
第二,有政权有军队的合作。国共两党此时都有了自己的政权与军队,两党合作实际上是在全民族抗战总目标下的两种政权,两种军队的合作。
第三,没有正式的固定的组织形式和共同的具体的政治纲领。国共两党在共同目标之下,各自贯彻自己的纲领;涉及两党关系及合作抗战的事宜,只能采取临时协商、谈判的特殊形式解决。
2.简述革命统一战线中的两个联盟的内容、地位与作用。
答:(1)中国共产党人认为,无产阶级领导下的统一战线,包括两个性质不同的联盟,一个是劳动者之间的联盟,即工人阶级与农民、城市小资产阶级和其他劳动人民的联盟;一个是劳动者与非劳动者之间的联盟,即工人阶级和全体劳动人民同一切可以合作的非劳动人民的联盟。
(2)在这两个联盟中,第一个联盟是在阶级利益根本一致基础上的劳动阶级的联盟,第二个联盟则是被剥削者与剥削者之间的联盟。正是由于这种性质上的不同,使得两个联盟在统一战线中的地位与作用也不同。
第一个联盟是新民主主义统一战线的主体,是基本的、主要的。参加这个联盟的是属于进步势力的阶级、阶层和集团,他们不仅在人数上占了优势,而且在政治上有较强的革命性。因而,必须首先发展和巩固这个联盟。只有这样,统一战线才能够真正的坚强有力;才有助于推动其他中间阶级、阶层和集团参加革命和参加统一战线;才有力量去孤立、分化、瓦解和消灭敌人、夺取革命斗争的胜利。
相对于第一个联盟来说,统一战线中的第二个联盟是非基本的,它造成了新民主主义统一战线的复杂性,但又是重要的和不可缺少的。中国无产阶级及其革命政党在领导革命斗争的实践中,争取同民族资产阶级合作,或者使他们保持中立,对于争取其他中间力量,孤立大地主大资产阶级,是极为有利的。
3.简述正确处理两个联盟的关系的方法。
答:中国革命的历史经验证明,中国共产党要正确地领导革命统一战线,促进革命的发展与胜利,就必须正确处理统一战线中两个联盟的关系。这就是:
第一,放手发展和加强工农联盟,使它真正成为统一战线的基础和依靠;
第二,尽可能扩大第二个联盟,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
第三,正确地发挥两个联盟之间的相互作用,使它们互相促进。
总之,中国革命的实践证明两个联盟关系的处理是否得当,对统一战线的巩固、对革命事业的发展,是十分重要的。
4.无产阶级及其政党实现对统一战线的领导应具备哪些条件?
答:第一,要制订统一战线的正确的政治纲领,作为全国人民一致行动的具体目标。
第二,要对同盟者进行政治教育,在政治上把同盟者尽可能提高到当前革命纲领的水平。
第三,要率领同盟者向着共同的敌人作坚决的斗争,并取得胜利。
第四,要在教育提高同盟者的同时,照顾同盟者的利益,至少不损害其利益。
第五,要不断加强党的自身建设,保持思想的统一性,纪律的严格性,发挥先锋模范作用。
5.巩固和加强工农联盟的条件是什么?
答:工农联盟在统一战线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这就要求无产阶级及其政党积极创造条件,自觉地建立和巩固这个联盟。
巩固和加强工农联盟的条件之一是,关心农民切身利益,解决农民土地问题。因此,工农联盟必须建立在无产阶级及其政党领导农民解决土地问题的基础上,即消灭封建土地所有制、实现农民土地所有制的基础上。
巩固和加强工农联盟的另一个重要条件是不断加强对农民的教育引导,提高农民的政治思想水平。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旧中国,农民作为小私有者,其思想觉悟当然达不到工人阶级的高度。在革命统一战线中,应该坚持用无产阶级的先进思想对农民进行教育。
6.中国共产党与顽固派作斗争的策略原则是什么?
答:中国共产党与统一战线中的顽固派作斗争的原则是:有理、有利、有节。
有理,就是自卫原则,人不犯我,我不犯人,人若犯我,我必犯人,这体现了斗争的防御性;
有利,就是胜利原则,不斗则已,斗则必胜,不打无计划无选择无准备无把握之仗,这体现了斗争的局部性;
有节,就是休战原则,斗争必须要有节制,不可无止境地斗下去,要适可而止,以免完全破裂统一战线,这体现了斗争的暂时性。
“有理、有利、有节”的斗争三原则是相互联系、不可分割的,是又联合又斗争,以斗争求团结的政策在具体环境中的灵活运用。
7.社会主义时期坚持统一战线的重要性是什么?
答:社会主义时期坚持统一战线的重要性,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
其一,团结和争取一切革命力量,实现新时期的历史任务。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确立以后,党和国家必须把国内外一切积极因素调动起来,为社会主义事业服务,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就离不开统一战线。而统一战线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也就是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建设社会主义。
其二,中国人民所从事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不仅需要依靠全国各族人民的大团结,需要依靠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广泛的国内统一战线,而且也离不开在自力更生前提下的必要的外援,在国际斗争中,中国共产党人坚持矛盾分析方法,充分利用矛盾,以求结成尽可能广泛的国际统一战线,以实现我国的外交政策目标,促进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发展。
8.中国共产党为什么必须与民主党派“长期共存,互相监督”?
答:“长期共存,互相监督”,既是中国共产党同民主党派长期合作历史经验的生动概括和总结,又是党与民主党派团结合作共事的一贯方针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合乎逻辑的发展。毛泽东和党的其他许多领导人,对这一方针的根据、内容、条件,意义等,作过反复阐述。
首先,关于“长期共存”。毛泽东认为,历史不能割断,“凡属一切确实致力于团结人民从事社会主义事业的、得到人民信任的党派,我们没有理由不对它们采取长期共存的方针。”
其次,关于“互相监督”。毛泽东明确指出:所谓互相监督,当然不是单方面的,共产党可以监督民主党派,民主党派也可以监督共产党。中国共产党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党,但是现在和将来都会有自己的缺点,不可能永远不犯错误。党当然首先以加强自我批评和依靠群众监督来消除缺点错误,同时也应当善于从民主党派、无党派人士的监督和批评中得到帮助。
9.人民政协的主要特点是什么?
答:人民政协作为包括全国各民族、阶级、阶层、党派、团体的统一战线的最高组织形式,其主要特点是:
首先,广泛的代表性。周恩来一再强调,人民政协不是一盆清水,搞统战工作应该团结的人越多越好,并认为在选定政协代表时,既要注意“严肃性”,又要注意“广泛性”和“灵活性”。人民政协应具有广泛的代表性的精神,一直体现在我国历届政协代表的人选之中。
其次,存在时间的长期性。以往的统一战线形式都是根据各个时期的需要而建立起来的,随着客观形势的变化,有的形式就随之消失,而人民政协是一个长期性的组织。
正是因为人民政协具有上述广泛的代表性和长期性的特点,所以它在我国的政治生活中有着独特的地位;这就是最广泛地联系、团结各方面人士,进行政治协商,实行民主监督,从而更好地推动中国共产党和国家的大政方针的贯彻执行。
10.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意义是什么?
答:中国共产党人对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倡导与提出,意义十分重大,影响极其深远。
首先,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增进了亚洲和世界各国对新中国和平外交政策的理解和认同,从而促进了亚洲和世界各国对于新中国的了解和合作,这对中国打破帝国主义的封锁和包围,结成新的国际统一战线是极其有利的;
其次,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的侵略政策和战争政策,坚决地否定了帝国主义和殖民主义的强权政治,对帝国主义、殖民主义策划的强权外交,“实力政策”是一个勇敢的挑战;
最后,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倡导和提出,为不同社会制度国家的和平共处铺平了道路,为国际间和平解决争端提供了规范,成为维护世界和平和谋求建立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的基础。
第五章简答题
1.为什么说1940年毛泽东提出建立新民主主义共和国方案,标志人民民主专政思想趋于成型?
答:抗日战争时期,为反击国民党顽固派在政治思想领域的进攻,毛泽东于1940年1月发表《新民主主义论》,明确而完整地提出了建立新民主主义共和国的方案。毛泽东指出,我们在推翻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之后,要建立一个新中国,在这个共和国中,“无产阶级、农民、知识分子和其他小资产阶级,乃是决定国家命运的基本势力”,他们必然要成为新民主主义共和国的国家构成和政权构成的基本部分,而无产阶级则是领导力量。新民主主义共和国,就是在无产阶级领导下的一切反帝反封建的人们联合专政的民主共和国。这样,新民主主义共和国方案的提出,标志着毛泽东的人民民主专政思想已趋于成型,2.怎样理解“三三制”政权是工人、农民和城市小资产阶级的联合专政?
答:在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根据地虽然是隶属于国民政府的特别行政区,但实行的是新民主主义的社会制度,是共产党领导下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抗日统-战线的政权。这个政权既是抗日的,又是民主的,故称为抗日民主政权。这个政权曾实行“三三制”,即在这个政权中,共产党员只占三分之一或者更少,他们代表无产阶级和贫农,非党进步分子占三分之一,他们代表小资产阶级;中间派及其他分子占三分之一,他们代表中等资产阶级和开明绅士。“三三制”政权,其性质是新民主义政权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阶段的具体形式,是一切赞成抗日又赞成民主的人们的政权,是工人、农民、城市小资产阶级以及中等资产阶级、开明绅士等几个革命阶级联合起来,对于汉奸和反动派的民主专政。
3.怎样理解中国革命的历史经验,集中到一点就是人民民主专政?
答:1949年 6月,毛泽东为了更加系统地回答即将成立的新中国国家政权的性质、各阶级在这个国家中的地位和相互关系,这个国家的内外政策以及这个国家的发展前途等问题,也为了驳斥国外反动派说中国共产党要实行“独裁”、是“极权主义”的诬蔑和攻击,抨击一些民族资产阶级右翼代表人物反对建立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否认工人阶级领导地位,幻想在中国建立英美式的资产阶级专政的国家等错误观点,同时答复国际朋友的关心,他在纪念中国共产党成立28周年的时候,发表了《论人民民主专政》一文。在这篇文章中,毛泽东运用辩证唯物主义观点,根据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国家学说,总结了近代以来中国革命的历史经验,阐明了建立人民民主专政国家的历史必然性,论述了人民民主专政的一系列根本问题。他指出:“总结我们的经验,集中到一点,就是工人阶级(经过共产党)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这个专政必须和国际革命力量团结一致。这就是我们的公式,这就是我们的主要经验,这就是我们的主要纲领。”这篇著名文章的发表,标志着人民民主专政理论已经完全形成。
4.《共同纲领》是怎样用国家根本大法的方式,确定人民民主专政是我国根本国家制度的?
答:1949年9月 21日至30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在北平隆重举行。这次会议具有代表全国人民的性质。会议宣布执行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职权。会议通过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明确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为新民主主义即人民民主主义的国。家,实行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团结各民主阶级和国内务民族的人民民主专政。”这就用国家根本大法的方式,确立了人民民主专政是我国的根本国家制度,是新中国的国体。
5.怎样理解人民民主专政理论中的“人民”与“敌人”概念是个历史范畴?
答:在人民民主专政的体系中人民是主体,人民是国家政权的主人。“人民”是一个历史范畴,这个概念在不同的国家和各个国家的不同的历史时期,有着不同的内容。以中国的情况为例,在抗日战争时期,一切抗日的阶级、阶层和社会集团都属于人民的范围;在解放战争时期,一切反对美帝国主义和它的走狗即官僚资产阶级、地主阶级以及代表这些阶级的国民党反动派的那些阶级;阶层和社会集团,都属于人民的范围;在建设社会主义时期,一切赞成、拥护和参加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阶级、阶层和社会集团,都属于人民的范围。
人民民主专政还包含了对人民的敌人的专政。“敌人”也是一个历史的范畴,在不同的国家和各个国家的不同的历史时期有着不同的内容。在我国,在抗日战争时期,日本帝国主义、汉奸、亲日派都是人民的敌人;在解放战争时期,一切反抗社会主义革命和敌视、破坏社会主义建设的社会势力和社会集团,都是人民的敌人。
6.为什么说实行民族区域自治,是符合我国历史发展实际和各族人民共同利益的?
答:从我国历史的实际情况来看,早已形成了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各民族之间很早就有了经济和文化的联系,共同创造了祖国的历史和文化。由于几千年来各民族的交往、迁徙所形成的各民族交错聚居和大杂居小聚居的局面,为我国各民族在统一的祖国大家庭中实行团结合作创造了条件。同时,近代以来我国各民族都是被压迫的民族,有共同的命运和遭遇。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是各族人民的共同敌人,各族人民也都以不同方式参加了民主革命斗争,并在斗争中建立了亲密关系,形成了血肉不可分的整体。特别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为我国各族人民在统一的、单一制的祖国大家庭中实行团结合作奠定了基础。正是根据我国历史发展的实际和各民族人民的共同利益,中国共产党才把民族区域自治作为解决我国民族问题的基本政策,并确定为国家的一项重要政治制度。
7.抗战胜利后各主要政治派别的政治主张是什么?
答:抗战胜利后,随着日本侵略者的战败投降,中日民族矛盾基本解决,而国民党反动集团同中国人民之间的矛盾上升为主要矛盾。这个主要矛盾斗争的实质,就是要建立一个什么样的国家。围绕着中国的出路问题,国内务阶级、各党派都提出了自己的主张,并展开了激烈的斗争。
国民党蒋介石集团是中国大地主大资产阶级的政治代表,战后坚持其独裁、内战、卖国的既定方针,企图独占抗战胜利果实,在全国重建其独裁统治。这就是国民党对待战后国内问题的根本主张。
中国共产党是中国无产阶级的政党,是中国人民利益的忠实代表者。抗战胜利后,1945年8月25日,中共中央发表《对目前时局的宣言》,阐述了争取和平民主,反对内战独裁的方针,提出了和平、民主、团结三大口号,并指出全民族当前的重大任务是:巩固国内团结,保证国内和平,实现民主,改善民生,以便在和平民主团结的基础上,实现全国的统…―,建立独立自由与富强的新中国。这就是中国共产党在战后的建国主张。
各中间阶级与中间党派也纷纷提出自己的主张。1945年10月1日,中国民主同盟召开临时全国代表大会,制定政纲,进一步阐明民盟主张召集各党派以及无党派的代表人士举行政治会议,成立举国一致的民主联合政府,结束国民党统治,“把中国造成一个十足道地自由独立的民主国家”。以民盟为代表的中间党派的主张,基本上是资产阶级共和国的主张。
8.人民民主专政的基本内容是什么?
答:人民民主专政的国体与政体。在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政权中,不同的阶级处于不同的地位,工人阶级是人民民主专政的领导力量;工人阶级、农民阶级和城市小资产阶级的联盟,而主要是工农联盟,是人民民主专政的基本力量;民族资产阶级可以参加政权,但由于其两面性,不应在国家政权中占主要地位。这就是人民民主专政的国体。适合我国人民民主专政国体的政体,即政权组织形式,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人民代表大会和各级人民政府要实行民主集中制的组织原则。这就是人民民主专政的政体。
人民民主与人民专政的关系。人民民主专政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在人民内部实行民主,一方面是对人民的敌人实行专政。这两个方面互相结合起来,就是人民民主专政。这说明了我国人民民主专政的基本内容,表明了我们国家政权的阶级本质和民主性质。
9.民主和专政的辩证统一关系是什么?
答:人民民主专政的民主与专政是辩证统一的,二者既相区别又相联系,紧密结合而不可分割的。
民主与专政有各自不同的对象和方法,二者不能混淆。民主的对象是占人口绝大多数的人民,他们享有广泛的民主自由权利,是国家的主人;而专政的对象只是占人口极少的被推翻的反动阶级。
民主与专政是紧密结合,相辅相成的。对人民实行民主是对敌人实行专政的需要,对敌人实行专政也是对人民实行民主的需要。历史经验证明,离开了人民民主,就不能巩固对敌人的专政,离开了对敌人的专政,就保证不了人民民主。二者决不能割裂或有所偏废,更不应互相排斥和互相代替,在任何情况下都必须坚持民主和专政的统一。
10.人民民主专政的建立和发展情况是怎样的?
答:人民民主专政的建立和发展,经历了两个不同的历史时期。第一个时期是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人民民主专政政权已经在解放区和革命根据地建立起来。在这个时期的不同发展阶段上,虽然参加政权的阶级、阶层有所不同,但它们担负的革命任务是始终是相同的,都是为了解决反帝反封建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任务,即反抗帝国主义侵略,实行土地革命,消灭官僚资本主义,而不改变民族资产阶级的生产资料所有制,也不改变农民阶级的个体所有制。第二个时期是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在这个时期,虽然参加人民民主专政的阶级、阶层与前一个时期相比并没有大的变化,但这个专政所担负的革命任务却发生了根本的转变,它开始担负起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的历史任务,即把资产阶级和小生产者的生产资料私有制改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消灭人剥削人的制度,确立社会主义基本制度。
与人民民主专政经历两个历史时期、担负不同的革命任务相适应,人民民主专政政权的性质也经历了历史性的转变。在新民主主义时期,人民民主专政的任务是进行新民主主义革命,因而这个时期人民民主专政的任务是进行新民主主义革命,因而这个时期人民民主专政的政权是新民主主义性质的,也就是以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各个革命阶级的联合专政。新民主主义革命取得胜利后,我国进入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时期。这个时期人民民主专政的任务则已经由进行新民主主义革命转变为进行社会主义革命。因而这个时期人民民主专政的性质就由各革命阶级的联合专政的政权,变为实质上是无产阶级专政的政权。
这样,它就成功地把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这两个不同性质的革命阶段衔接起来,使前者为后者扫清道路,使后者成为前者的必然趋势。与此同时,人民民主专政也实现了其自身性质的转变。这充分表现了人民民主专政具有很强的革命适应性和灵活性,符合中国国情和革命传统,带有鲜明的中国特点。
11.人民民主专政的主体结构中包括哪些联盟?
答:人民民主专政主体结构中,包括两个联盟:一个是劳动人民之间的联盟,而主要是工农联盟,一个是劳动人民与民族资产阶级的联盟,而前者工农联盟是人民民主专政的基础。
劳动人民之间的联盟,就是工人阶级、农民阶级和城市小资产阶级的联盟。而主要是工农联盟,因为这两个阶级占了中国人口的百分之八十到九十,推翻帝国主义和国民党反动派,主要依靠这两个阶级的力量,中国要由新民主主义进到社会主义,也将主要依靠这两个阶级的联盟。
劳动人民与民族资产阶级的联盟,是中国的国情所决定的。民族资产阶级是一个带有两面性的阶级。建国前夕,民族资产阶级及其政治代表拥护新民主主义的政治主张,与中国共产党一起筹建了新中国,成为人民民主专政的主体之一。当着人民民主专政全面担负起社会主义改造的历史任务,民族资产阶级一方面作为剥削者,理所当然成为改造的对象,另一方面,由于它又有拥护宪法、愿意接受改造的一面,再加上考虑其在革命历史上的贡献,所以中国共产党把工人阶级与民族资产阶级的矛盾作为人民内部矛盾,用和平赎买这个特殊的阶级斗争形式加以解决。这就使得我国人民民主专政的主体结构中,不仅包含工农联盟,而且还包含劳动人民与民族资产阶级的联盟。
12.为什么说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
答:这个制度能够全面、直接反映我国是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这是国体,它的本质是人民当家作主,国家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因此在政体上采用民主集中制的政权组织形式,去把全国人民组织起来,建设社会主义新社会,而不允许采取任何独裁专断或西方的议会制、三权分立的政权组织形式。
这个制度决定国家的其他制度和社会政治生活的各个方面。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产生后,全国人大和地方各级人大,作为人民行使国家权力的机关,构成了从中央到地方的权力系统,代表人民管理国家。它是我国各项政治制度建立、巩固和发展的政治、法律依据和保障。
这个制度也是实现社会主义民主的基本形式,是人民管理自己国家的最好政治组织形式。
13.为什么说民主集中制是我国政权的组织原则?
答: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政权必须以广泛的民主为基础,只有按照民主的原则组织政权,才能保证人民当家作主的权利,才能吸收广大群众的意见,制定出符合国情和社会主义发展规律的路线、方针、政策,才能有效地对敌人实行专政。
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又必须实行集中,以便把人民群众分散的、零星的意见,集中起来形成国家意志,并以国家权力保证其贯彻实施,才能体现国家权力的权威和号召力。
14.怎样保证广大人民群众参加国家管理,行使当家作主的权力?
答:从我国的实际出发,人民代表大会制度采取两种方式或途径:一是全国各族人民按照一定的原则、程序、方法,由直接或间接选出的代表组成全国和地方各级人大,行使管理国家的权力;二是在基层实行群众自治,由群众依法自己管理自己的事情。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通过选举制和人民群众对代表的监督、罢免制,来保证各级国家机关具有最广泛的民主基础,并在民主基础上实行集中,从而为实现人民当家作主,享有管理国家和社会的权力提供切实的保障。
15.中国共产党是怎样实现对国家生活的领导的?
答:在社会主义条件下,中国共产党对国家生活的领导,最本质的内容就是支持和组织人民当家作主。中国共产党是执政党,其执政地位是通过对政权机关的领导来实现的。
党对国家事务做出的重大决定,经过人大的充分讨论,可以更好地集中人民的意志,代表人民的利益;通过人民代表大会,可以有领导有秩序地发扬社会主义民主,有效地协调各利益群体之间的矛盾,创造一个民主的政治环境,使人民行使议政参政的权力。
第六章简答题
1.为什么说建国初期我国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政权,是属于新民主主义社会性质?
答:建国初期我国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政权是属于新民主主义政权性质,这主要是因为:第一,当时人民民主专政的主要任务是彻底完成新民主主义革命,镇压国民党反动派残余势力和地主阶级的反抗,巩固新生的国家政权。第二,由于我国的历史特点和基本国情所决定,民族资产阶级作为一个阶级还存在,并在国家政权中占有一定地位。当时中央人民政府委员56人中,党外人士27人;副主席6人中,党外人士3人;政务院副总理4人中,党外人士2人;15名政务委员中,党外人士9 人。第三,我国人民民主专政是以工农联盟为基础,它所执行的政策符合于工人农民的根本利益。人民民主专政在全国范围的建立,既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成果,也是从新民主主义社会向社会主义社会转变的根本政治保证。
2.怎样理解新民主主义社会是过渡性质的社会?
答:新民主主义社会是一个带有过渡性质的社会,这是它的一个重要特点。在新民主主义社会中,既有社会主义因素,又有非社会主义的因素,它们彼此斗争着。但社会主义因素在经济上和政治上都处于领导地位,是起决定性的因素,这就决定了社会主义因素将不断增长并获得最后胜利。因此,新民主主义社会不是独立的社会形态,而是属于社会主义体系的和逐步过渡到社会主义社会的过渡性质的社会。更进一步讲,中国经过新民主主义社会向社会主义社会转变,是近代中国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所决定的。在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后,不可能也不应该把政权交给资产阶级,由它去领导中国走资本主义道路,广大工农群众不允许这样做,软弱的民族资产阶级也没有力量这样做。中国必须经过新民主主义社会向社会上义社会转变。
3.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为什么不立即消灭资产阶级?
答:中华人民共和国刚成立,中国社会由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进入新民主主义社会,民主革命的任务,仍然是反帝反封建,不是消灭资产阶级。况且,中国资产阶级划分为官僚资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两部分,以蒋宋孔陈四大家族为首的官僚资产阶级政权已被推翻,民族资产阶级在民主革命时期始终是无产阶级的同盟者,全国解放后,他们虽有剥削工人、榨取利润的一面,但他们中的大多数人拥护宪法,有愿意接受社会主义改造的一面。因此,民族资产阶级仍然是团结的对象,将来他们是要被消灭的,但现在要把他们团结在我们身边,不要把他们推开,更不要把他们作为打击对象。
4.1949年到1956年,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是什么?
答:1949年10月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后取得全国政权,建立起新民主主义社会。这时,社会的主要矛盾仍然是中国人民同国民党残余势力、地主阶级和帝国主义的矛盾。中国人民的主要任务,是在党的领导下继续完成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遗留任务,恢复国民经济,巩固新生的人民民主专政政权。
1952年底,当新民主主义革命遗留的任务特别是土地改革彻底完成后,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发生了变化,中国人民同三大敌人的矛盾不再是主要矛盾,而建国后已经存在着的工人阶级同资产阶级的矛盾上升为社会的主要矛盾了。为了解决这个主要矛盾,我们党及时提出了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对生产资料私有制实行社会主义改造。
1956年,当社会主义改造完成,确立生产资料公有制,社会主义制度建立起来时,国内主要矛盾不再是工人阶级同资产阶级的矛盾,而是人民对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了。
5.社会主义改造完成后,为什么要让资本家拿“定息”?
答:中国共产党根据对我国政治经济条件和民族资本特点的分析,以及历史上同民族资产阶级有过统一战线的关系,确定对私人资本主义工商业实行和平赎买政策。在全行业公私合营后,采取让资本家拿定息的做法,即按合营时核定的资本家股份资产,由国家在一定年限内每年付给资本家一般为资产总额5%的利息。这种做法是和平赎买政策的具体化。1956年底,在全国范围内实现了全行业的公私合营,企业的生产资料全部由国家统一使用、管理和支配,工人成为企业的主人。资本家不论企业的盈亏,一律按年息5%提取定息,到1964年取消(后又延长5年,到“文化大革命”爆发,则停止支付)。国家共支付定息1l亿元,加上“四马分肥”和给资本家支付的高薪,我国仅用32.5亿元,就买了一个有114万人的民族资产阶级,用非暴力的手段实现了私人资本主义的社会主义改造,在中国这种做法是成功的。
6.新民主主义社会的基本国情是什么?
答:毛泽东在七届二中全会的报告及这次会议决议里,从经济和政治两个方面科学地分析了建国初期的中国国情。第一,强调建国初期的基本国情,是在相当长的时间内观察、处理一切问题的基本出发点。中国国情的一个基本事实是,中国是一个经济相当落后的农业国,工业和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就全国范围内来说,大约是现代性的工业占10%,农业占90%左右,这是建国后新民主主义社会的基本国情,也是我们考虑、处理一切问题的基本出发点。第二,分析了建国初期的中国社会经济结构,提出了不同的经济政策。在占国民经济10%的现代性工商业经济中,80%是以蒋宋孔陈为代表的四大家族官僚资本。没收官僚资本归国家所有,就掌握厂国家的经济命脉,并形成了占领导地位的新民主主义的国营经济,占国民经济90%的分散的个体农业经济和手工业经济,由于它们有了逐步向现代化发展的可能性,因此必须谨慎地、逐步地和积极地推动其向合作社经济方向发展。对于私人资本主义经济,为利于国民经济的恢复和发展,在相当长时间内还允许其存在和发展,采取利用和限制的政策,鼓励其向国家资本主义方向发展。第三,阐明了建国初期社会的基本矛盾。新民主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国内是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矛盾;国外是中国与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因此,建国初期必须加强人民民主专政;努力发展经济,对内节制资本和对外统制贸易,是国家在经济斗争中的两个基本政策。上述国情分析,为我国实现从新民主主义社会向社会主义社会转变,奠定了理论基础。
7.新民主主义社会的经济制度及其政策是怎样的?
答:新民主主义社会在经济上,实行国营经济领导下的合作社经济、个体经济、私人资本主义经济和国家资本主义经济五种经济成分并存的新民主主义经济制度。党和政府的政策是:国营经济,是完全社会主义性质的经济,在国民经济中处于领导地位,掌握了国家的经济命脉,必须优先发展它。合作社经济是以私有制为基础的在无产阶级领导的国家政权管理之下的劳动人民的集体经济组织,是引导劳动人民个体经济走向集体化的好形式,应鼓励其发展。个体经济,即占国民经济总产值90%的个体农业和手工业的经济,有向现代化发展的可能性,因此必须谨慎地、逐步地而又积极地引导他们向现代化和集体化方向发展。私人资本主义经济,由于中国经济比较落后,在相当长时间内还需要利用它的积极性,以利于国民经济的恢复和发展。因此,必须采取利用与限制的政策。国家资本主义,是国家经济同私人资本合作的具有社会主义性质的经济成分。国家资本主义的各种形式,是改造私人资本主义的重要途径。因此,在必要和可能的条件下,鼓励私人资本向国家资本主义方向发展。新民主主义社会的经济制度,是经济落后国家在革命胜利之后,发展社会生产力,建设一个富裕强盛国家的必由之路。
8.新民主主义社会的文化内容是什么?
答:新民主主义社会的文化基本内容,是实行马克思主义指导下的新民主主义的文化,即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所谓民族的,就是反对帝国主义压迫,主张中华民族的尊严和独立的,带有中华民族特性的文化。所谓科学的,就是反对一切封建思想和迷信思想,主张实事求是,主张客观真理,主张理论和实践的一致。所谓大众的文化,即是民主的文化,这种文化是为人民服务的文化。
9.新民主主义社会的基本特点是什么?
答:新民主主义社会是一个过渡性质的社会,其基本特点是:第一,政治上实行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包括城市小资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的人民民主专政。第二,经济上实行国营经济领导下包括私人资本主义经济、农民和手工业者的个体经济、国家资本主义经济、合作社经济等五种经济成分并存的新民主主义经济制度。第三,因为新民主主义社会是一个过渡性质的社会,它在经济上、政治上占据领导地位的是社会主义因素,这些因素将不断增长并获得最后胜利,它的前途是社会主义社会。
10.1952年完成国民经济恢复任务后,我国国民经济结构发生了哪些深刻变化?
答: 1952年完成国民经济恢复任务后,我国国民经济结构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一方面,国营经济、私人资本主义经济、个体经济、国家资本主义经济、合作社经济都得到发展。1952年底,上述五种经济成分在国民收入中所占的比重分别为19.1%、6.9%、71.8%、0.7%、1.5%.国营工业产值在全国工业总产值中的比重,由1949年的34.7%上升为56%,国营商业的零售额占全国商业零售额的比重由14.9%上升到42.6%.另一方面,工业(包括手工业)总产值在全国工农业总产值中的比重,从1949年的30%上升至41.5%,其中现代工业产值由17%上升至26.6%.在工业总产值中,重工业产值的比重由26.4%上升到35.5%.同时农村土改后,农民的个体经济已成为广大农村中的主要形式,并已组织了一些互助组和合作社。这表明我国经济的恢复,不仅有数量的发展,而且有性质的变化和质量上的提高。
11.我国由新民主主义过渡到社会主义的最初设想是什么?
答:我国由新民主主义过渡到社会主义的最初设想;第一,关于过渡时间,认为需要一个相当长的新民主主义建设阶段,一般估计大约为15年至20年时间。第二,关于转变的条件,认为只有先实现了国家工业化,才能实现私营工业国有化和个体农业的集体化。第三,关于过渡的步骤和方式,最初设想是经过相当长时期的经济建设为社会主义准备条件,然后一举消灭资本主义,进入社会主义。毛泽东的提法是“全线进攻”,一举完成向社会主义过渡,但方式是和平的有代价的消灭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转变的最初设想,为领导人民走新民主主义社会的发展道路,为过渡到社会主义准备着各项条件。
12.党在过渡时期总路线的基本内容和意义是什么?
答: 1953年12月,在毛泽东亲自修改审定的中宣部关于过渡时期总路线的学习和宣传提纲中,形成了对过渡时期总路线的完整准确表述:这就是“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这是一个过渡时期。党在这个时期的总路线和总任务,是要在一个相当长的时间内,逐步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逐步实现国家对农业、手工业和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这条总路线是照耀我们各项工作的灯塔,各项上作离开它,就要犯右倾或‘左’倾的错误。”1954年 9月,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用法律形式把过渡时期总路线作为全国人民在过渡时期的总任务确定下来,写入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是以“一化三改”为核心内容的总路线,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逐步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这是总路线的主体;一是逐步实现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这是总路线的两翼。这两个方面互相联系,互相促进,互相制约,体现了发展生产力和改革生产关系的有机统一,是一条社会主义建设和社会主义改造同时并举的路线。
过渡时期总路线的提出,反映了中国人民要求走社会主义道路,迅速发展国民经济,尽快变农业国为工业国,摆脱贫困,消灭剥削制度的强烈愿望,因此得到全国人民的拥护。同时,这一条总路线,也集中反映了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探索中国社会发展和开创中国社会主义道路的创造性贡献,是毛泽东思想的重要内容。
13.在中国先实现农业合作化的必要性何在?
答:在全国性土地改革完成之后,毛泽东对当时的农村形势做出了一个基本的判断,认为在土地改革后,农村中的资本主义自发势力在一天一天地发展,新富农已经到处出现。许多贫农因劳动力、生产工具等方面的不足,仍然处于贫困地位,甚至欠债、破产、出卖土地,农村出现了新的两极分化。这种现象说明了个体经济和分散的家庭经营的脆弱性和局限性,它与逐渐向社会主义过渡的趋势是相背离的,是不利于国家工业化的。所以,唯一的也是正确的选择。就是在土地改革后趁热打铁,依靠广大农民走社会主义道路的积极性,发展互助合作运动,使广大农民联合起来,走社会主义道路。不仅如此,毛泽东认为互助合作运动可以创造并形成新的生产力,将极大地有利于农业生产的发展。在1955年,毛泽东在《关于农业合作化问题》的讲话中指出,在经济落后、生产不发达、缺乏生产资料和资金的中国广大农村,必须先有合作化,然后才能使用大机器。毛泽东这一思路,形成了先通过互助合作运动实现集体化,然后在集体化的基础上,逐步实现机械化和农业现代化,这是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农业发展道路。
14.中国实现农业合作化的条件是什么?
答:中国实现农业合作化的条件,主要有:第一,国内国际条件十分有利。国内,经过三年的国民经济恢复,经济得到了较大发展,政治稳定,社会清明,工农群众建设新中国的积极性空前高涨。国际,世界和平民主阵营在扩大,殖民地半殖民地的民族解放运动继续发展。第二,广大农民中蕴藏着走社会主义道路的积极性。土改后,贫下中农由于经济地位有所改善但仍不富裕,他们有走社会主义道路的积极性,是农业合作化的中坚力量,因此,要充分利用和正确引导这种积极性,领导农民走农业合作化的道路。第三,中国共产党在长期的民主革命斗争中。有领导农民组织农业生产互助的经验,再加上日益发展的国营经济为社会主义改造的进行奠定了物质基础。
15.中国农业合作化怎样发展马克思列宁主义合作化的理论?
答:中国农业合作化的步骤、方针政策和具体措施,从多方面发展了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农业合作化理论。主要有:第一,把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有机地结合起来,互相促进,互相推动。第二,坚持抓好农业合作化,推进农业社会主义改造的同时,要搞好农业生产,保证农业增产增收,使农民看到合作化的好处,有利于推动和巩固农业合作化的成果。第三,农民既是私有者又是劳动者,对他们不能采取剥夺的办法,只能引导、说服和教育,坚持自愿互利、入社退社自由,在经济上实行平等互利的原则。第四,根据自愿互利的原则,采取由互助组、初级社、高级社循序渐进的步骤,逐渐实现过渡。第五,坚持党的领导,正确推行依靠贫农(包括新中农),巩固和团结中农,限制并逐步改造富农的合作化时期的阶级政策。
16.建国初期,民族资本主义经济有利于国计民生的积极作用表现何在?
答:建国初期,民族资本主义经济有利于国计民生的积极作用表现为:第一,在国民经济恢复时期,社会主义工业品还不能满足国家和人民的需要情况下,国家可以利用资本主义工业产品,供应一部分人民生活所必需的消费品和生产资料。同时,还可以利用资本主义工业产品,去换取农民的粮食和其他农产品,从而加强工农联盟。第二,民族资本主义企业拥有相当数量的技术人才和熟悉供销情况的人员,利用他们生产经营力量恢复和发展生产,并且通过这些企业培养出更多的技术人员和熟练工人。第三,随着生产的恢复和发展,资本主义企业盈余不断增加,国家通过税收和价格政策,可以
最新资讯
- 考前必背!自学考试《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论述题高频考点2024-10-19
- 自考报考策略:科学搭配科目,加速毕业进程2024-07-20
- 2025年考研考生五一假期,英语科目应该如何复习?2024-05-03
- 备考指南!2024年4月自学考试考前要做哪些准备?2024-03-31
- 考前备考冲刺!自考如何一次就过?2024-03-30
- 考点汇总:《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论述题2024-03-25
- 备考资料:《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简答题考点汇总2024-03-25
- 自考可以从哪些维度进行备考?2024-02-17
- @自考生,这里有备考技巧2024-02-17
- 自学考试备考复习方法!建议收藏2024-02-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