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9年自考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课本精华笔记
一,课程的性质,目的与任务
课程性质:公共必修课程
课程目的:主要是对学生进行比较系统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原理的教育。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帮助学生准确地把握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确立辩证唯物的物质观和意识观,唯物辩证的发展观,科学的认识论和真理观,唯物辩证的历史观,使他们能够科学地理解毛泽东哲学思想,邓小平哲学思想特别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哲学基础,树立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提高理论思维水平和运用马克思主义科学世界观,方法论观察和分析问题的能力。通过理论联系实际的教学为学生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打下扎实的哲学理论基础。
课程要求:通过系统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提高理论思维水平,学会用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原理,基本观点和基本方法去解决实际问题,使青年学生更加自觉地投身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实践。
二,课程内容的基本要求
(一)理论讲授部分
第一章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现时代精神的精华
教学目的和要求:
领会什么是哲学和哲学基本问题,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的社会历史条件,自然科学基础和哲学理论基础,着重掌握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理解马克思主义及其哲学中国化的内在依据就是将马克思主义及其哲学的基本原理与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并在实践中不断完善,马克思主义及其哲学中国化的基本途径,就是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运用于中国革命和建设的过程中,既要吸收中华民族的优秀思想,又要概括和总结中国共产党人的实践经验,马克思主义及其哲学中国化的实质,就是在把马克思主义及其哲学基本原理与中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过程中,在革命和建设实践中,不断地创新和发展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及其哲学中国化是一个永无止境的过程,邓小平理论,江泽民同志的“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都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宝库中的崭新内容。通过学习,使学生明确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目的是树立共产主义的世界观和人生观,为建设高度的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作贡献。
教学基本要点:
1.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特征
哲学是世界观的理论体系。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发展一般规律的科学。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是哲学的基本问题。马克思主义哲学在科学实践观的基础上对哲学基本问题的正确解决。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唯物主义与辩证法的统一,唯物主义自然观与历史观的统一。实践性,创新性与科学性的统一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根本特征。哲学在民族文化中处于核心和灵魂的地位。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在批判地继承人类一切优秀文化成果的基础上形成的“世界性”的哲学。
2.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精髓
马克思主义哲学具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是随着时代和历史条件的变化而变化,随着实践的发展而发展并不断接受实践检验的科学理论。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是马克思主义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和根本要求。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是引导社会前进的强大精神力量。与时俱进就是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理论及其指导下的实践要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富于创造性。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的辩证统一关系。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是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精髓。
3.马克思主义哲学与现时代
马克思主义哲学与现代科技革命。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中国传统哲学,西方哲学。马克思主义哲学在中国现代哲学中的主导地位。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历史必然性及其实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历史前提,内在根据与基本途径。毛泽东哲学思想对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贡献。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马克思主义及其哲学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
4.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意义和方法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基础。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有利于从世界观的高度提高人们的政治素质,思维水平和人生境界,增强人们的工作能力和科研能力。理论联系实际是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根本方法。
思考题:
1,为什么说哲学是世界观与方法论的统一
2,试简述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的历史必然性
3,为什么说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是哲学史上的根本变革
4,马克思主义哲学在现时代面临着怎样的历史任务
5,怎样认识马克思主义哲学在我国革命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运用和发展
6,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是时代精神的精华”
7,如何理解邓小平理论,江泽民同志“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当今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宝库中的瑰宝
第二章 世界的物质性和人的实践活动
教学目的和要求:
通过本章的学习,使学生了解世界的本原是物质,物质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是运动,运动着的物质在时间和空间中展开无限的多样性,物质世界的运动和发展是人类实践的前提和基础,明确唯物主义一元论是马克思主义世界观的出发点,辩证唯物主义建立在实践基础上的物质统一性原理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全部理论的基础,理解意识对物质的依赖性以及对物质的反作用,进一步把握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的唯物主义的根本观点,在学习和工作中,坚持从实际出发,按照客观规律办事,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
教学基本要点:
1.物质及其存在的形式
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观是批判地继承旧唯物主义物质观的合理因素和对现代科学成果进行科学总结基础上形成的科学理论成果。辩证唯物主义物质观的丰富内涵。物质形态的多样性和结构的层次性。现代自然科学的物质结构理论的发展深化了对物质的认识,丰富和发展了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观。运动是物质的存在方式,是物质的根本属性。运动与相对静止的辩证关系。时间,空间是运动着的物质的存在形式,是物质运动的基本特性。
2.对物质世界的实践把握
实践是人改造客观物质世界的活动,是人的存在方式。实践由实践主体,客体和手段构成。实践具有创造客体价值和优化主体的功能。生产实践,处理和变革社会关系的实践,科学实验是实践的基本形式。人把握物质世界的实践环节主要包括:实践决策,实践目标的制定,实践的组织与管理,实践结果的检验。
实践具有客观性,自主性,目的性,能动性和社会历史性的特点。自在世界,人类世界与人的实践活动的相互关系。
3.意识与世界的物质统一性
意识的本质是物质世界在人脑中的主观映象,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是人脑的机能。意识的结构。意识与人工智能的区别与联系。意识的能动作用及其特点。世界的统一性在于其物质性,是唯物主义一元论的基本观点。坚持发挥主观能动性与尊重客观规律性的统一,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
思考题:
试述列宁对物质下的科学定义及其意义
如何理解运动是物质的存在方式和根本属性
如何理解时空是运动着的物质的存在方式
如何理解时空的有限性和无限性,相对性和绝对性
为什么说实践是人的存在方式
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世界物质统一性原理
如何正确发挥意识的能动作用
第三章 世界的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
教学的目的和要求:
明确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懂得事物发展的内在动力,一般过程和方向道路,学会用联系,发展,全面的观点看问题。
教学基本要点:
1.物质世界的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
世界联系的普遍性,客观性和多样性。发展的永恒性和普遍性。发展的本质是旧事物的灭亡和新事物的产生。任何事物的存在和发展都是一个过程。唯物辩证法过程论的内容和意义。规律是事物本身所固有的本质,必然的联系。规律的类别与层次性。任何事物都是质和量的统一体。度及其方法论意义。事物发展中的量变和质变及其相互转化。任何事物都包含着肯定的因素和否定的因素。辩证的否定观及其方法论意义。事物发展是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
2.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范畴及其方法论意义
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范畴是事物联系和发展的基本环节,把握这些基本范畴具有十分重要的方法论意义。现象与本质及其辩证关系。科学认识的主要任务就是通过现象认识本质。形式与内容及其辩证关系。在认识和实践活动中必须注重内容和形式的辩证统一,反对形式主义和形式虚无主义。偶然与必然及其辩证关系。科学认识的基本要求之一就是从偶然性中发现必然性,将偶然性等同于必然性或彻底否定偶然性的观点都是片面的。原因与结果及其辩证关系。坚持唯物主义的决定论原则,反对唯心主义的非决定论和宿命论。可能与现实及其辩证关系。在
努力使可能向现实转化的过程中,既要注意条件性,同时也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既要注意可能与现实联系的复杂性,又要争取实现最好的可能。
思考题:
如何理解联系的普遍性,客观性和多样性
如何理解唯物辩证法的系统观及其方法论意义
为什么说发展是运动变化的总趋势 应该怎样对待新生事物
什么是规律 规律有什么特点 认识和尊重规律对人的实践活动有何意义
试述本质与现象,内容与形式,结构与功能,原因与结果,必然性与偶然性,可能性与现实性的辨证关系及其方法论意义
6,讨论:A,凡是现实的都是合理的,凡是合理的都是现实的。
“现实的事物”与“现存的事物”。
B,抽象的可能性与不可能之区别。
第四章 物质世界发展的基本规律
教学目的和要求:
物质世界的发展规律既是多样的,又是多层次的,其中对立统一规律,质量互变规律,否定之否定规律这三大规律是物质世界发展的基本规律。通过本章的学习,使学生懂得三大规律的内涵,并以三大规律为指导,去理解党现行的各项路线,方针和政策,能够用三大规律去分析现实世界的诸多现象和问题。
教学基本要点:
1.对立统一规律
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是理解唯物辩证法全部理论的关键。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矛盾的统一性和斗争性及其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辩证关系及其方法论意义。矛盾论与系统论的内在联系和相互补充。矛盾分析方法是最根本的认识方法。
2.质量互变规律
质,量,度的基本含义,基本规定和特点。量变,质变的基本含义,基本规定及其相互关系。质量互变的普遍性和复杂性及其例证。学习质量互变规律的意义。
3.否定之否定规律
辩证的否定。辩证的否定的特点。否定是事物联系,发展的环节。否定之否定过程的最显著特征是它的曲折性。前进性是否定之否定过程的最根本特征。 事物发展的总方向,总趋势是前进的,上升的,事物发展的具体道路是曲折的,迂回的;事物自我发展是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
思考题:
怎样理解事物发展的 实质,进程,道路和动力
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原理对于革命和建设有何重大指导意义
什么是辩证的否定观 坚持辩证的否定观,反对形而上学的否定观有何实践意义
如何理解事物的发展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 这一原理对于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有何指导意义
为什么说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
第五章 认识的本质及其辩证发展
教学目的和要求:
了解马克思主义认识论是革命的,能动的反映论,分清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同唯心主义,不可知论,机械唯物主义的界限;牢固树立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基本观点――实践观点,掌握认识发展的辩证规律,学会基本的科学思维方法,坚持党的思想路线,自觉地去改造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
教学基本要点:
1.认识的发生和本质
马克思主义哲学把科学的实践观引入认识论,彻底驳倒了唯心主义的先验论和不可知论,克服了旧唯物主义的直观反映论的根本缺陷,创立了以科学实践
观为基础的辩证唯物主义能动反映论。认识的主体,客体及它们之间的实践,认识和价值关系。认识的中介。实践是认识的发生的现实基础,是认识主体认识
能力形成的基础,是认识的来源,发展动力和检验其是否真理的惟一标准。反映与信息选择,建构的关系。认识的本质是主体在实践的基础上对客体的能动反映。认识主体在反映中的创造性。认识对实践具有的导向作用。中国传统哲学中的知行观及其现代价值。
2.认识的辩证运动过程
作为认识初级阶段的感性认识及其特点。作为认识高级阶段的理性认识及其特点。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的辩证关系。认识过程中的两次飞跃。感性认识的局限及向理性认识飞跃的必然性和条件。理性认识向实践飞跃的必要性和条件。认识辩证运动的总过程。主体因素和非理性因素在认识过程中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坚持在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才能实现认识,理论与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坚持党的思想路线,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就应该坚持在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就必须把思想认识从那些不合适宜的观念,做法和体制的束缚中解放出来,从对马克思主义的错误和教条式的理解中解放出来,从主观主义和形而上学的桎梏中解放出来。
3.辩证思维的基本方法
辩证思维方法是人们正确认识世界的中介,是人们正确进行理性思维的基本方法。辩证思维方法主要有:归纳与演绎,分析与综合,抽象与具体,逻辑与历史的统一。
思考题:
1,简述认识的主客体及其相互关系
2,为什么说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是能动的反映论
3,“我们的实践证明:感觉到了的东西,我们不能立刻理解它,只有理解了的东西才能更深刻的感觉它。”谈谈你对这段话的理解。
4,谈谈非理性因素在认识中的作用。
5,结合认识辩证发展的过程谈谈对社会主义进行再认识的必要性。
6,试举例说明认识的辩证发展过程。
第六章 真理与价值
教学目的和要求:
通过本章学习,使同学们了解马克思主义的真理观,了解价值的属性,明白真理原则和价值原则的辩证关系,在学习和工作中,坚持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同时,能够科学合理的进行价值评价。
教学基本要点:
真理是标志主观认识与客观实际相符合的哲学范畴,是客观事物及其规律在人的意识中的正确反映。任何真理都是客观真理,既具有客观性,又具有主观性,是主观与客观的统一,一致。价值的内涵和基本特征。真理的价值性就是真理对实践活动的功能性和意义。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及其辩证关系。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实践标准是确定性和不确定性的辩证关系。实践标准与逻辑证明的关系。
思考题:
试阐述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真理观
试用绝对真理与相对真理的辩证关系的原理,说明应该怎样对待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以及其他科学理论。
为什么说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如何理解真理标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的统一
试述真理原则和价值原则的辩证关系。
试述解放思想与实事求是的辩证关系及其现实意义。
第七章 社会历史前提与社会基本结构
教学目的和要求:
明确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了解社会经济,政治,意识结构;自觉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和方法观察社会历史现象。
教学基本要点:
1.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是历史观的基本问题
唯心史观的根本局限是片面夸大了精神因素在社会历史中的作用,没有看到精神因素背后起决定作用的物质因素及其规律的作用,片面夸大个人在历史上的作用,否定了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作用;马克思和恩格斯依据科学的实践观对历史观的基本问题做出了科学的解决。唯物史观的创立结束了唯心史观在社会历史领域中的统治,为人们观察社会历史提供了根本的科学方法论。辩证唯物论与历史唯物论是一个整体。
2.从自然界向人类社会过渡的辩证法
劳动是人类的本质活动,是连接社会与自然的纽带。劳动在人和人类社会形成过程中起了决定性作用,是劳动使人类脱离了动物界,使人类社会与自然界区分了开来,是劳动创造了人和人类社会。物质生产是人类历史的发源地。劳动是解开人类历史之谜的钥匙。
3.人类社会的物质基础
作为社会物质生活条件的地理环境及其在社会形成和发展中的作用。人口因素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生产方式在社会历史发展中起着决定作用。交往实践及其形式与交往关系。经济全球化是人类交往发展的结果,其实质是在新科技革命条件下生产的社会化和分工的发展。新科技革命和经济全球化必将引起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的深刻变革。为维护人类社会赖以存在和发展的物质生活条件,就必须努力实现人类社会与自然的协调发展。
4.人类社会及其历史的本质特征
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社会生产实践和生产方式构成了人类社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决定着人类社会的政治结构和文化观念结构。社会历史是自然历史过程。人类社会同自然界一样,在本质上是客观的合乎规律的辩证发展过程。
5.社会经济结构与要素
社会基本结构是指在社会实践基础上形成的社会关系总体的基本构成方式。生产力与生产关系构成社会经济结构。生产力的内涵及构成要素。生产力的物质性和社会性。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先进生产力是集中体现科学技术发展水平并以此为标志的社会生产力。先进生产力是一个相对的,历史的范畴,是相对于落后的生产力而言的,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有着不同表现形式。科学技术是不断发展的,因此人类历史就是先进生产力不断取代落后生产力的过程。中国共产党作为中国工人阶级先锋队,在其建立时就是以中国先进生产力的代表走上历史舞台的,在此后它所领导的革命和建设以及社会主义改革实践的根本目的就是解放和发展中国先进生产力。面对新的历史挑战,中国共产党要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生产关系的内涵及构成要素。生产关系的基本特征和类型。阶级及阶层的联系与区别。马克思主义的阶级分析方法。生产关系构成社会的经济基础。
6.社会政治结构与要素
在社会结构中,在社会经济结构的上面竖立的是社会的政治结构和文化结构。社会政治上层建筑构成了社会的政治结构。社会的政治上层建筑及其构成要素。在政治上层建筑中,国家政权处于核心的地位。国家是阶级矛盾不可调和的产物。现代国家的类型。国家的职能和发展趋势。国体与政体。
7.社会文化结构与要素
社会的思想上层建筑构成了社会的观念结构。社会意识形式及其作用。文化的本质与功能。在当代中国,先进文化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总体功能和作用是塑造社会主义新人,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还具有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提高人民思想道德素质,调节个人与社会相互关系,维护社会稳定,保证社会主义经济政治发展的功能和作用。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是在传承和发扬人类创造的一切优秀文化成果,不断进行文化创新,满足人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需要的过程中得以不断发展的。中国共产党要始终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大力促进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发展。科学技术和人文社会科学在社会发展中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
8.文明进步与社会的发展
文明是指人类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各种成果和财富的总和。人类文明主要包括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三个方面。人类在经济领域中创造的财富和成果,主要表现为社会物质生产和经济生活的进步,即物质文明。在政治领域中创造的财富和成果,主要表现为社会政治制度和政治生活的进步,即政治文明。在文化领域中创造的财富和成果,主要表现为社会精神产品和精神生活的进步即精神文明。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之间存在着相互作用,相互渗透和相互转化的辩证关系。这三个文明的发展状况是社会发展水平的基本标志。在社会有机体中,经济,政治,文化是相互制约和相互作用着的。实现经济,政治和文化的协调发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基本目标。
思考题:
1,为什么说劳动是联结人类社会和自然界的纽带
2,为什么说生产方式是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
3,怎样理解“政治是经济的集中表现” 无产阶级政党为什么必须讲政治
4,为什么说社会形态的发展是一个“自然历史过程”
5,为什么说中国共产党要做到始终代表中国先进文化前进方向,必须坚持和巩固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
第八章 社会发展的动力系统与一般规律
教学目的和要求:
了解人类社会是一个复杂的,活的有机体;明确人类社会发展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合乎规律的辩证过程;理解社会发展的动力和根源在于社会本身内部经济的,政治的和精神的等多方面因素。
教学基本要点:
1.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及其规律
人类社会是在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中不断发展的。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相互制约,相互作用。生产力的发展状况决定生产关系的性质和发展变化,生产关系对生产力的反作用。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构成了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发展状况的规律。这一规律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也是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理论基础。
2.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及其规律
经济基础决定着上层建筑的产生,性质和发展状况。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具有能动的反作用。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构成了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发展状况的规律。这一规律是我国政治体制改革的理论基础。社会形态是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统一。社会形态及其演化构成了人类社会发展的主要内容和阶段。
3.社会发展的动力
社会基本矛盾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阶级斗争和社会革命是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改革和科技进步是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生产力是社会发展的最终动力。“生产力标准”理论及其实践意义。
思考题:
1,试简述社会发展动力系统诸要素对社会发展的作用
2,如何理解社会基本矛盾之间的关系
3,什么说生产力是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 坚持“三个有利于”标准的理论依据是什么
4,根据社会发展基本规律,结合我国实际,论述在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必须坚持以“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为核心内容的基本路线。
5,如何全面看待科学技术在社会发展过程中的作用。
6,为什么说“改革是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直接推动力”
第九章 人的本质,作用和发展
教学目的和要求:
使学生了解人的本质和属性,人是社会历史的主体,社会历史的发展就是人的发展,社会历史的总方向是前进的,但前进中又充满了曲折;明确人的活动推动社会进步并与社会进步一起塑造着人的本质,规定着人的价值;明确社会进步的前途是共产主义社会。
教学基本要点:
1.人的自然属性与社会属性及其关系。人的本质在其现实性上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人的生活目的和意义。实践活动是人的价值形成的客观基础。人的社会价值与个人价值。社会主义条件下人的价值及其特点。中国传统哲学中关于理想 人格的塑造和培养的现代意义。
2.人民群众是历史的主体。
社会发展规律的实现离不开人的活动。人民群众是历史的主体,主要是指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是先进生产力和先进文化的创造者。个人特别是无产阶级领袖在历史上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中国共产党的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中国共产党要始终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3.社会进步是人类历史发展的总趋势
社会发展过程的客观必然性与主体的选择性。 社会进步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
4.人的全面发展与共产主义理想
自由与必然及其辩证关系。社会进步与人的全面发展是相互促进的辩证关系。实现人的全面发展是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根本价值目标。人的全面发展具有阶段性。在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人的全面发展主要是指人的素质和能力的相对的全面提高。共产主义社会才是马克思设想的那种自由个性的全面发展的社会。二者有着重要的差别,也有内在的一致。现阶段,我们需要立足于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现实,通过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社会主义现代化,为共产主义社会的实现创造前提和条件。为此我们应当牢固树立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坚定信念和共产主义的远大理想。
思考题:
1,应当如何把握人类社会进步的总趋势
2,怎样理解人的本质和人的价值
3,为什么说把我国建设成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是实现共产主义远大理想的实际行动
4,如何全面理解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坚持党的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有何重大的现实意义
5,为什么说共产主义社会是人全面而自由发展的社会
6,江泽民同志的“七一”讲话如何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思想
?全国各地2008年10月自考网上成绩查询汇总
?环球网校2009年自考课程查看
最新资讯
- 考前必背!自学考试《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论述题高频考点2024-10-19
- 自考报考策略:科学搭配科目,加速毕业进程2024-07-20
- 2025年考研考生五一假期,英语科目应该如何复习?2024-05-03
- 备考指南!2024年4月自学考试考前要做哪些准备?2024-03-31
- 考前备考冲刺!自考如何一次就过?2024-03-30
- 考点汇总:《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论述题2024-03-25
- 备考资料:《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简答题考点汇总2024-03-25
- 自考可以从哪些维度进行备考?2024-02-17
- @自考生,这里有备考技巧2024-02-17
- 自学考试备考复习方法!建议收藏2024-02-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