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语文专升本记叙文重点复习指导
《郑伯克段于鄢》
1、本文选自《左传•隐公元年》。《左传》是一部编年体的历史著作。
2、理清本文情节发展的主要脉络:
按情节发展分为四部分:
第一部分:起因:庄公寤生,姜氏厌恶,偏爱共叔段
第二部分:发展:共叔段不断扩大势力,准备篡位夺权,郑庄公不动声色,宽以养恶,坐等时机。
第三部分:高潮及结局:共叔段将袭郑,姜氏内应,郑庄公反击,打败共叔段。
第四部分:尾声:郑庄公后悔放逐姜氏,采纳颖考叔建议,母子重归于好
3、了解郑庄公、共叔段和姜氏的性格特点。
郑庄公工于心计,城府深陈,奸诈狡猾,虚伪卑劣。
共叔段无知愚昧、贪婪狂妄,野心勃勃。
姜氏偏袒昏聩、以私情干政。
4、理解本文详写骨肉纷争的始末,略写战争经过的剪裁特点:
5、理解并翻译下列一段文字:自“既而大叔命西鄙北鄙贰于己”至“不义不?,厚将崩”:
不久之后,太叔命令西边和北边的边邑也同时归他管辖。公子吕说:"一个国家不能容纳两个君王,您打算怎么办?如果您想把国家交给太叔,就请允许我去事奉他;如果不给,就请除掉他,不要使百姓产生二心。"庄公说:"用不着,他会祸及自己”。随后,太叔又把双方共管的边邑收归自己,一直把邑地扩张到了廪延。公子吕说:"可以动手了。他占多了地方就会得到百姓拥护。"庄公说:"不行仁义就不会有人亲近,地方再大也会崩溃。"
6、理解并翻译下列重点句子:
(1)制,岩邑也,虢叔死焉,佗邑唯命:制是险要的城邑,虢叔就死在这里。要其他的城邑,我都听您的。
(2)姜氏何厌之有(宾语前置)?:姜氏哪有什么能够满足她?
(3)不如早为之所。 :不如早点给共叔段安排个地方
(4)多行不义,必自毙(成语):做多了不正义的事情,必然会自取灭亡。
(5)君将若之何?:您将拿他怎么办?
(6)公赐之食,食舍肉。:郑庄公赐他事物,他吃的时候把肉放在一边。
(7)其(表揣测推断语气)是之谓乎?:大概说的就是这种事情吧?
7、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1)亟请于武公:屡次
(2)姜氏欲之,焉辟害:通避,躲避
(3)既而大叔命西鄙北鄙贰于己:边邑;两属
(4)无庸,将自及:同用;延及
(5)大叔完聚,缮甲兵,具卒乘:修治城郭,聚集民众;修缮;兵器;准备;战车
(6)公伐诸鄢:之于
(7)请以遗之:赠与,送给
(8)若阙地及泉,隧而相见,其谁曰不然:通掘;隧,作动词,挖地道;表反问的语气词
(9)爱其母,施及庄公:延续,推及
《李将军列传》(节选)
1、本文节选自《史记•李将军列传》。作者司马迁。《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包括12本纪、30世家、70列传、8书、10表,共130篇。
2、掌握李广性格的主要特征:
李广有着骁勇善战,机智勇敢,武艺超群,胆识过人,临危不惧,处变不惊的英雄本色,同时又有廉洁轻财,爱护士卒,忠实诚信,口讷少言,负能使性等性格特征, "飞将军"的形象血肉丰满、栩栩如生。
3、说明作者通过李广形象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作者对一代名将李广衷心倾慕,对其不幸遭遇结局深切同情。同时对汉代统治者妒贤忌能,任人唯亲等表示强烈的不满,在对李广命运的同情悲愤中也寄寓了对自己身世的无尽慨叹。
4、掌握本文详略得当的剪裁方法:
本文从李广一生经历的大小七十余战中,选取了最能表现人物特征,具有典型意义的几个站立作为主干,详细描述。剪裁精当。
5、理解本文细节描写和对比手法在刻画人物性格中的作用:
本文不少细节描写展示了李广的性格特征,如通过李广杀霸陵尉,中石没镞,射阔狭以饮,家无余财,待士卒宽缓不苛等细节描写,表现了李广负能使气,爱射善射,轻财爱士的性格特征。
对比手法:写上郡遭遇战中,李广在以百骑对匈奴数千骑这一敌我力量对比悬殊的危急情况下,从容镇定,临危不惧,终于转危为安平安返回军中,表现了李广机智勇敢,指挥若定的大将风度(对比手法,衬托李广善于骑射)
通过与程不识治军方法的对比,写出李广的治军特点和所以得到士卒拥戴的原因 (对比手法,突出李广胆略才气及威慑力)
以李广与"为人在下中,名声出广下甚远"的李蔡相比,突出李广所受到的不公平遭遇(对比手法,映照出李广的不公平遭遇,表达了愤慨,突出了李广形象的悲剧色彩)
6、理解并翻译下列重点段落:
(1)自“匈奴大入上郡”至“大军不知广所之,故弗从”:
匈奴大举入侵上郡,天子派来一名宦官跟随李广学习军事,抗击匈奴。这位宦官带领几十名骑兵,纵马驰骋,遇到三个匈奴人,就与他们交战,三个匈奴人回身放箭,射伤了宦官,几乎杀光了他的那些骑兵。宦官逃回到李广那里,李广说:“这一定是匈奴的射雕能手。”李广于是就带上一百名骑兵前去追赶那三个匈奴人。那三个人没有马,徒步前行。走了几十里,李广命令他的骑兵左右散开,两路包抄。他亲自去射杀那三个人,射死了两个,活捉了一个,果然是匈奴的射雕手。把他捆绑上马之后,远远望见几千名匈奴骑兵。他们看到李广,以为是诱敌之骑兵,都很吃惊,跑上山去摆好了阵势。李广的百名骑兵也都大为惊恐,想回马飞奔逃跑。李广说:“我们离开大军几十里,照现在这样的情况,我们这一百名骑兵只要一跑,匈奴就要来追击射杀,我们会立刻被杀光的。现在我们停留不走,匈奴一定以为我们是大军来诱敌的,必定不敢攻击我们。”李广向骑兵下令:“前进!”骑兵向前进发,到了离匈奴阵地还有大约二里的地方,停下来,下令说:“全体下马解下马鞍!”骑兵们说:“敌人那么多,并且又离得近,如果有了紧急情况,怎么办?”李广说:“那些敌人原以为我们会逃跑,现在我们都解下马鞍表示不逃,这样就能使他们更坚定地相信我们是诱敌之兵。”于是匈奴骑兵终于不敢来攻击。有一名骑白马的匈奴将领出阵来监护他的士兵,李广立即上马和十几名骑兵一起奔驰,射死了那骑白马的匈奴将领,之后又回到自己的骑兵队里,解下马鞍,让士兵们都放开马,随便躺卧。这时正值日幕黄昏,匈奴军队始终觉得奇怪,不敢进攻。到了半夜,匈奴兵又以为汉朝有伏兵在附近,想趁夜偷袭他们,因而匈奴就领兵撤离了。第二天早晨,李广才回到他的大军营中,大军不知道李广的去向,所以无法随后接应。
(2)自“广之将兵;乏绝之处”至“士以此爱乐为用”:
李广带兵,遇到缺粮断水的地方,见到水,士兵还没有完全喝到水,李广不去靠近水;士兵还没有完全吃上饭,李广一口饭也不尝。李广对士兵宽厚和缓不苛刻,士兵因此爱戴他,乐于为他所用。
7、理解并翻译下列重点句子:
(1)虏多且近,即有急,奈何?:敌人很多,离我们又近,假如有紧急情况,该怎么办?
(2)胡兵终怪(意动)之,不敢击:胡兵始终感到奇怪,不敢袭击
(3)士卒亦多乐从李广而苦(意动)程不识。:士卒也多半乐于跟从李广而以跟随程不识为苦。
(4)(程不识)为人廉,谨于文法:为人清廉,严守文书法度
(5)吏当广所失亡多,为虏所生(名词作状语)得,当斩,赎为庶人:法吏判决说李广损失军队众多,又被敌人活捉,应当问斩。李广缴钱赎罪,得以免去死刑,降为平民
(6)今将军尚不得夜行,何乃故也?:现任将军尚不能夜间行走,何况是前任将军呢?
(7)岂吾相不当侯邪?且固命也?难道是我的相貌注定我不应封侯吗?还是我的命运本该如此?
(8)将军自念,岂尝有所恨乎?:将军自己会像,难道曾经有什么引以为憾的事情吗?
(9)祸莫大于杀已降,此乃将军所以不得侯者也:灾祸没有比杀掉已经投降的人更大的了。这就是将军不能封侯的原因啊。
(9)其(表揣测语气)李将军之谓也:大概说的就是李将军吧
8、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1)用善骑射,杀首虏多,为汉中郎:因为;做了
(2)李广才气,天下无双,自负其能,数与虏敌战,恐亡之:倚恃;屡次
(3)杀其二人,生得一人:活着
(4)见广,以为诱骑,皆惊,上山陈:同“阵”
(5)前,未到匈奴阵二里所,止:许,大约
(6)胡虏易与耳:对付
(7)大军不知广所之,故弗从:往、到
(8)。广之将兵,乏绝之处,见水,士卒不尽饮,广不近水;士卒不尽食,广不尝食:缺乏断绝;全部喝完水
(9)急诣部,如书:往、到
(10)南绝幕,遇前将军、右将军:穿越、渡过
《张中丞传后叙》
1、作者韩愈,中唐古文运动倡导者,唐宋八大家之一
2、理解“后叙”的含义:
“后序”除具备“序”的作用外,还可对著作进行补充,批语或反驳,一般放在书后。本文是作者在阅读李翰所写的《张巡传》后,对有关材料作的补充,对有关人物的议论,所以题为“后叙”。
3、本文的写作背景:
安史之乱中,安史叛军12万大军攻睢阳,攻势强大,张巡、许远率兵坚守数月,终因粮尽兵绝,睢阳陷落,张巡及部将五十余人牺牲,许远被叛军掳至洛阳,不屈而死。睢阳保卫战遏制了叛军的攻势,捍卫了江淮地区人民的生命与财产,为唐军积蓄力量,准备反攻赢得了宝贵的时间,因而张巡,许远等人受到了人民的赞扬。但当时一些坐观睢阳陷落而不增援的武官,为自己的可耻行为辩解,同某些嫉妒张,许功绩的文人一起,散布流言,对张,许等抗敌英雄诋毁。张巡的友人李翰写了一篇补叙英雄事迹,批驳流言蜚语,弘扬英雄精神,反对藩镇作乱的《张巡传》。韩愈又补充了 《张巡传》的缺漏之处,写下了这篇《后叙》。
4、掌握本文前半部分为许远辩诬所采用的论证方法:
以驳论的论证方法为两位英雄辩诬
5、掌握作者补叙南霁云事迹所采用的细节描写和侧面烘托的写作方法:
6、掌握本文的主要写作特点是叙事和议论并重、文章前半部分议论与后半部分记叙的有机结合。。
7、理解并翻译下列几段文字:
(1)自“守一城,捍天下”至“设淫辞而助之攻也”。
坚守一座城池,来保卫朝廷,凭借千百名接近死亡的士兵,抵挡上百万日益增多的敌军,掩蔽江淮流域,从而阻遏叛军的兵势。唐王朝没有被灭亡,是谁的功劳呢?在当时,丢弃城池而考虑活路的不是少数几个人,掌握强兵、坐视不救的人到处都是。他们不去追究非议这些人,反而责怪张、许不该死守,也就可见他们把自己比同叛逆,制造邪说帮助叛敌攻击张、许二公。
(2)自“愈尝从事于汴、徐二府”至“公有言,云敢不死”。
我曾在汴州、徐州二幕府任推官,多次经过两州之间的睢阳城,亲自到那称为“双庙”的地方致祭过,那里的老人常常谈到张巡、许远当时的事情。
南霁云向贺兰进明请求救援,贺兰嫉妒张巡、许远的名声威望和功劳业绩超过自己,不肯出兵援救。贺兰喜欢南霁云的英勇和豪壮,不听他求救的要求,硬要留他下来,陈设酒肉,具备歌舞,邀请南霁云入座。南霁云情绪激昂地说:“我南霁云来的时候,睢阳城内的人已经有一个多月没东西吃了。我即使想一个人吃,道义上不忍心这样做,即使吃也咽不下去。”于是抽出随身佩带的刀砍断一个手指,鲜血淋漓,来给贺兰看。满座的人非常震惊,都感动奋激得为他掉泪。南霁云明白贺兰终究不会有为自己出兵的意思,就飞马离去了。快要出城的时候,抽出一支箭射向佛寺的高塔,箭射中在塔上,有一半箭头穿进砖里。他说:“我这次回去,如果打败了叛贼,一定回来灭掉贺兰!这一箭就作为我报仇的记号。”我于贞元年问路过泗州,船上的人还指着中箭韵塔砖告诉我当年的情况。睢阳城失陷时,叛贼用刀威逼张巡投降。张巡不屈服,随即被拉走,行将斩首。又威逼南霁云投降。南霁云没有回答。张巡对南霁云呼喊道:“南八,大丈夫一死罢了,不能屈从不义的人!”南霁云笑着回答说:“我原想要有所作为。现在您说这话,我敢不死吗?”于是他就没有屉服。
8、理解并翻译下列重点句子:
(1)城陷而虏,与巡死先后异耳::城池沦陷而被俘虏,和张巡的死相比先后不同时罢了。
(2)远之不畏死亦明矣。:许远的不怕死也就是很明了的了。
(3)引绳而绝之,其绝必有处。:拉绳子而把它拉断,绳子必定会有断开的地方。
(4)抽矢射佛寺浮图,矢著其上砖半箭。:抽出一支箭射向佛寺的塔,箭射中在塔上,有一半箭头穿进砖里。
(5)此矢所以志也。:这支箭是用来作为标记的。
9、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1)不能通知二父志:通晓、理解
(2)疑畏死而辞服于贼(状语后置句):说了……的话
(3)以此诟远。:辱骂、责备
(4)弃城而逆遁:预先
(5)二公之贤,其讲之精矣。:议论、考虑
(6)以千百就尽之卒,战百万日(名词作状语)滋之师。:逐渐趋向覆没;一天比一天增加
(7)设淫辞而助之攻也。:夸大失实的邪说
(8)初守睢阳时,士卒仅万人。:将近
《种树郭橐驼传》
1、作者柳宗元,中唐著名作家,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唐宋八大家之一。本文是一篇寓言性传记散文。
2、掌握全篇主旨:把种树之道,移之于治民之道,揭示“长人者好烦其令”的社会弊病,表达了作者“养民”治国的思想。
3、掌握本文运用类比和对比手法说明道理的特点:
文章由种树之道谈到治国之道,采用了类比手法;阐述种树的道理运用了对比的手法。
4、理解并翻译下列重点句子:
(1) “甚善,名我固当。”:很好,给我起的名字很恰当。
(2)顺木之天,以致其性:顺从树木生长的规律,来充分适应它的习性
(3)其莳也若子,其置也若弃: 在种植的时候像爱护自己的子女一样,种好后放置在一旁就像丢弃了一样
(4)故不我若也:所以比不上我
(5)长人者好烦其令:当官的人喜欢频繁发布政令
(6)以子之道,移之官理,可乎:把你说的道理移到为官治理百姓上来,可以吗?
(7)若甚怜焉,而卒以祸:好像非常爱护百姓,而最终给百姓带来了灾难
5、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1)且硕茂,早实以蕃:多
(2)橐驼非能使木寿且孳也,能顺木之天……:繁殖;天性,自然规律
(3)甚者爪其肤以验其生枯:名词作动词,用指甲抓
(4)官命促尔耕,勖尔植:勉励
(5)木之性日以离矣:丧失
(6)字而幼孩,遂而鸡豚:养育;喂养、喂饱
(7)吾小人辍飨饔以劳吏者:中断;慰劳
(8)故病且怠:困苦;疲劳
《香市》
1、茅盾,现代著名作家,“文学研究会”成员。本文是一篇记事散文。
2、理解全文的主题,掌握文章以小见大,通过香市变迁反映中国社会变化的表现方法。
本文通过记述浙江桐乡乌镇“香市”昔盛今衰的变化,即小见大,从一个侧面形象而深刻地反映了大革命后中国农村自然经济的日益凋敝及其对市镇经济的影响,揭示了造成这种局面的社会原因,反映了旧中国由封建经济向半封建半殖民地经济的转变,并没有给农民带来发展繁荣。
3、掌握本文今昔对比和铺垫反衬手法的运用
作者将今昔两个香市的场面摆在一起,两相对比,给人以鲜明的印象。作者先声色俱到地描绘了往昔香市的场面,景象欢腾热闹;然后倒转笔锋,描写禁而复开的香市的凄凉景象。这样既给予读者极为深刻的印象,又突出了文章的中心思想。
4、分析昔日香市热闹场景一段的描写层次,并说明其在文中的作用:
第二层(第3-4自然段):具体描绘了香市的盛况,着重从“吃”和“玩”两个方面落笔,记叙了昔日香市的杂耍百戏之多、吃物之多、看物之多和喧闹的骚音,极写从前香市的热闹情景。(铺垫衬托,衬托出后来香市重开的没落)(场面描写,作者从视觉、感觉、听觉等多层次、多角度来描写往昔“桃源”时期香市的盛况。)
作者声色俱到地描绘了往昔香市的场面,景象欢腾热闹;然后倒转笔锋,描写禁而复开的香市的凄凉景象。两相对比,给人以鲜明的印象,又突出了文章的中心思想。
5、理解文中“公安分局”和“蚕种改良所”的暗示意义:
比如第6自然段中,“公安分局”象征国民党军阀的反动统治无处不在,“蚕种改良所”则象征帝国主义的经济侵略。香市的场地被瓜分,正暗示了香市衰败的缘由:国内的反动统治和帝国主义的经济侵略是导致江南农村经济凋敝、破产的根本原因。
《爱尔克的灯光》
1、作者巴金,现代著名作家。本文是记叙文中的抒情散文。
2、理解作者由“长宜子孙”所引发的人生道路思考:
故居照壁上的“长宜子孙”四个字引发了巴金对人生道路的思索。
“长宜子孙”是封建家长对自己家庭的一种要求与期许,希望自己建立起的家业,包括封建家庭的伦理、礼仪以及财富能被妥善继承,并使儿孙们在自己创立的厚实基业中,安享富足、舒适的生活。同时,这也是封建家庭为自己及儿孙设定的一种人生道路。
但巴金对这四个字却有着完全不同的另一种认识,在文章中,他通过姐姐的悲剧,揭示了封建家庭囚禁了许多年轻有为的心灵,摧残了许多可爱的年轻生命,清醒地总结出一个真理:“财富并不‘长宜子孙’,倘使不给他们一个生活技能”,“财富只能毁灭崇高的理想和善良的气质,要是它只消耗在个人的享乐上面。”作者从理想和感情上彻底否定了这一条“长宜子孙”的道路,并且高兴于自己走上了冲破封建家庭,“走向广大的世界中去”的道路,认为这才是一条光明之路。
3、理解文中三种灯光的象征意蕴。
本文写到了三种灯光:
第一种灯光,即大门内亮起的昏暗的灯光,是旧家庭、旧礼教走向没落、崩溃的象征。
第二种灯光,是哈立希岛上的灯光,既表现了作者与姐姐的深情,又象征着旧生活的悲剧和希望的破灭。
第三种灯光,是文章最后一段出现的“我心灵的灯”,象征着作者对新生活的信念和对理想的追求。
4、理解本文以灯光为线索贯串全文的特点。
5、掌握本文记叙、议论、抒情相结合的表现手法。
最新资讯
- 2024年成人高考英语书信作文万能模板2024-10-16
- 2024年10月成人高考专升本政治考前冲刺必背重点80个(61-80个)2024-10-14
- 2024年10月成人高考专升本政治考前冲刺必背重点80个(41-60个)2024-10-14
- 2024年10月成人高考专升本政治考前冲刺必背重点80个(21-40个)2024-10-14
- 2024年10月成人高考专升本政治考前冲刺必背重点80个(1-20个)2024-10-14
- 2024年成人高考英语书信作文万能模板:投诉信2024-10-14
- 2024年成人高考英语书信作文万能模板:询问信2024-10-14
- 2024年成人高考英语书信作文万能模板:请求信2024-10-13
- 2024年成人高考英语书信作文万能模板:邀请信2024-10-10
- 2024年10月成人高考英语写作范文每日一背(10月2日)2024-1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