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成人高考 > 成人高考备考资料 > 第五章 人类社会的本质和基本结构(2)

第五章 人类社会的本质和基本结构(2)

更新时间:2009-10-19 15:27:29 来源:|0 浏览0收藏0

成人高考报名、考试、查分时间 免费短信提醒

地区

获取验证 立即预约

请填写图片验证码后获取短信验证码

看不清楚,换张图片

免费获取短信验证码

三、简答题

  1.为什么说社会生活本质上是实践的?

  (1)实践是人类社会的起源和基础。

  社会起源于劳动,劳动创造了人和人类社会;劳动不仅创造着和体现着人和自然的关系,而且还不断创造和体现着人和人之间的社会关系,因而实践是人类社会的活动方式和基础。

  (2)实践构成了人类社会生活的基本内容。

  社会的物质生产实践、社会关系实践,精神生产实践构成了全部社会生活的基本内容,特别是生产实践是整个社会的物质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基础,整个社会生活的历史实际上就是社会实践发展的历史。

  (3)实践是社会发展的动力。

  社会历史的发展过程也就是人类的实践活动发展的过程,以物质生产实践为基础的各种社会实践活动,推动了整个社会从低级向高级的发展。

  (4)实践揭示了社会规律的特点。

  自然规律和社会规律都是客观规律,但自然规律无论人类活动是否参与都起作用,而社会规律则是通过人的实践活动表现出来的。

  2.简述人类劳动的本质特征。

  (l)劳动是指人和自然之间的物质以及能量、信息变换过程,是人类对自然界的积极改造。

  (2)劳动是人类特有的活动,其本质特征主要是:

  第一,劳动是具有明确目的的改造自然的自觉活动。

  第二,劳动必须创造并使用一定的物质手段,主要是劳动工具。

  第三,劳动的对象具有广泛性,是以人类自身为主体改造整个世界并创造人化世界的活动。

  第四,衡量人类劳动的尺度具有多维性,包括真理尺度、价值尺度和审美尺度,即真、善、美的统一。

  3.怎样理解历史唯物主义的生产力范畴?

  (1)生产力是人们改造自然以获得物质生活资料的实际能力。

  (2)生产力是一个多种要素构成的复杂系统。劳动对象、劳动资料和劳动者是生产力系统中的三个实体性要素。

  ①劳动对象是劳动过程中被改造或加工的一切对象。劳动对象既包括未经加工而直接纳入生产过程的自然物,也包括经过初步加工后作为劳动成品或半成品而纳入生产过程的原材料。

  ②劳动资料是劳动过程中用以改变或影响劳动对象的物质资料和物质手段。劳动资料是劳动者和劳动对象之间的媒介体,是一个庞大物质系统,其中,生产工具是最主要的,是生产力发展水平的客观尺度。

  ③劳动者是具有生产经验和技能并从事物质生产的人,包括体力劳动者和脑力劳动者。

  (3)在生产力的三个实体性要素中,劳动对象和劳动资料都是生产力中被支配的"物"的因素,二者的统一又称生产资料。

  劳动者则是生产力中惟一能动的"人"的因素,因而是生产力中的主导性因素。除上述实体性要素外,生产力中还包括某些非实体性要素,如科学技术等。

  4.怎样理解历史唯物主义的生产关系和经济基础范畴?

  (l)生产关系是人们在生产过程中所结成的客观物质的经济的关系。生产关系包括三个方面的关系:

  ①生产资料的所有制关系。

  ②人们在生产中的地位和相互交换关系。

  ③产品的分配关系以及由它直接决定的消费关系。其中,生产资料所有制关系是整个生产关系的基础和核心,决定着整个生产关系的性质。根据生产资料所有制性质的不同,可以把人类历史上的生产关系分为两类:一类是以生产资料公有制为基础的生产关系;一类是以生产资料私有制为基础的生产关系等。

  (2)经济基础是占统治地位的生产关系各方面的总和。

  理解经济基础范畴要注意:

  ①经济基础特指占统治地位的那种生产关系。

  ②经济基础是占统治地位的那种生产关系各方面的总和,即所有制关系、人们在生产中的地位和交换关系以及分配和消费关系三方面的总和。

  5.简述历史唯物主义的上层建筑范畴?

  (1)上层建筑是指建立在一定社会经济基础之上的政治、法律制度和设施以及与之相适应的社会意识形态。

  (2)上层建筑由政治上层建筑和思想上层建筑两部分构成。

  政治上层建筑是指竖立在经济基础之上的政治、法律制度及其设施,它体现人们之间的政治关系。

  思想上层建筑(亦称观念上层建筑)是指反映经济基础并为经济基础服务的思想、观念体系,包括政治思想、法律思想、道德观念、宗教观念、艺术思想、哲学理论等,它体现的是人们的思想关系。

  (3)政治上层建筑和思想上层建筑之间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一方面,思想上层建筑决定政治上层建筑,政治上层建筑是在一定的思想理论的指导下建立起来的,是思想上层建筑的物质附属物或物质设施。另一方面,政治上层建筑一旦形成,又会成为一种强大的现实力量反过来影响思想上层建筑。政治上层建筑和思想上层建筑同为经济基础所决定,并为经济基础服务。

  6.如何全面认识国家的本质?

  (1)从国家的起源看。

  阶级的出现是形成国家的基础,国家是阶级矛盾不可调和的产物和表现。在阶级矛盾客观上达到不可调和的地方、时候和程度,便产生国家。这就从国家的起源上说明了国家是阶级压迫的工具这一本质。

  (2)从国家的特征来看。

  国家与旧的氏族组织比较,有两个显著特征:

  ①国家是按地区划分居民而不是按血缘关系划分居民;

  ②国家的武装力量是"特殊的武装队伍",而不是"居民自动的武装组织".国家的主要成分是军队、警察、法庭、监狱等物质附属物。这就从国家的特征上说明了国家是阶级压迫的暴力工具这一本质。

  (3)从国家的职能和作用上看。

  国家政权作为上层建筑,只能掌握在经济上占统治地位的阶级手里并为其经济基础服务。经济上不占统治地位的阶级不掌握国家的政权。这也说明国家是经济上占统治地位的阶级压迫被统治阶级的暴力工具这一本质。

  7.简述国体、政体及其相互关系。

  (l)国体是指社会各阶级在国家政权中的地位和作用,即国家政权掌握在哪个阶级手里。掌握国家政权的阶级联合哪些阶级、压迫什么阶级。它说明国家的阶级本质,是区分国家类型的根据。

  (2)政体是指国家政权的组织形式和管理形式,即统治阶级采取什么组织形式组织政权机关,实行专政,管理自己的国家。

  (3)国体和政体既相区别又相联系,是内容和形式的关系。

  ①国体和政体的区别:国体指国家的阶级内容,政体指国家政权的组织形式;区分国体和政体可以使我们不被国家形式所迷惑而看不准国家的阶级内容。

  ②国体和政体的联系:

  一方面,国体决定政体,政体必须与国体相适应,为国体服务;

  另一方面,政体对国体有反作用,适应国体的政体对国体起维护和巩固作用,反之,则影响和阻碍统治阶级利益、意志的实现;

  再者,由于各个国家历史条件、民族特点、阶级斗争情况的不同和统治阶级的需要,同一国体的国家可能采取不同的政体;不同国体的国家可能采取相同的政体;同一个国家在国体不变的情况下,在不同历史时期又可能采取不同的政体。

  8.简述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及其相互关系。

  (1)社会存在指社会生活的物质方面,是社会物质生活条件的总和。社会意识指社会生活的精神方面,是社会精神现象的总和。

  (2)历史唯物主义认为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有依赖性。这主要表现在:

  第一,社会意识的产生、变化与发展都根源于社会存在及其发展变化。

  第二,社会意识的内容,无论其具体形式和水平如何,也都是对社会存在的反映。

  第三,社会意识中的阶级属性是对社会存在中阶级关系的反映。

  (3)历史唯物主义在肯定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前提下,还肯定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相对独立性。即社会意识具有自身的能动性和独特的发展规律,它的发展与社会存在的发展并不总是保持着一致和平衡。

  这主要表现在:

  ①社会意识的发展变化和社会存在的发展变化具有不完全同步性;

  ②社会意识的发展水平与社会经济的发展水平具有不平衡性;

  ③社会意识的发展具有自身的历史继承性;

  ④各种社会意识形式之间具有相互影响和相互作用;

  ⑤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反作用。

  9.简述道德的含义、特点和社会作用。

  (l)道德是调整人们之间以及个人和社会之间关系的行为规范的总和。它包括伦理思想和在伦理思想指导下人的行为所体现的情感、风格、情操等。

  (2)道德与政治法律思想相比较有如下特点:

  ①法律是国家制定的依靠国家暴力机关强制执行的,是强调他律的规范体系;道德依靠社会舆论、传统习惯和人们的内心信念的力量来维持的,是强调自律的规范体系。

  ②法律凭借暴力这一物质力量的强制性,对社会的调节作用及时有力;道德依靠人们思想水平和社会风尚状况的影响,只能缓慢地产生潜移默化的作用。

  ③法律对社会生活影响的范围较道德为小,道德对社会生活影响的范围较宽。

  (3)道德的评价标准。道德具有历史性、阶级性和继承性。虽然不同时代、不同阶级的道德观念和道德原则不同,但评价道德以是否有利于历史进步和社会发展为客观标准。

  (4)道德属于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又有能动的反作用。在阶级社会中,先进阶级的道德促进社会的发展,落后阶级的道德阻碍社会的发展。资产阶级道德以个人主义为核心,以唯利是图、金钱万能为主要道德原则,它为资本主义经济基础服务,阻碍社会发展。共产主义道德的基本原则是集体主义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对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基础的巩固和发展起积极的推动作用。

  10.简述科学的含义、特征和作用。

  (l)科学是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各个领域的具体规律性知识的理论体系,是社会意识的一种特殊形式。科学作为知识的理论体系是一种社会精神生活现象,包括意识形态和非意识形态在内的社会意识形式。

  (2)科学是在人们的生产实践和改造社会实践活动的直接推动下产生和发展起来的,是实践经验的概括和总结。科学的任务是在实践基础上揭示物质世界的运动发展规律,并进一步指导人们在实践中改造世界和认识世界的活动,科学具有客观性、实践性、逻辑系统性、发展性等特征。

  (3)科学对人类社会的发展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①科学促进了人类文明的发展并使人类成为自然、社会和人自身的主人;

  ②科学推动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社会生产力是随着科学和技术的不断进步而不断发展的;

  ③科学是社会管理的科学化和高效化的重要保证;

  ④科学是推动社会全面进步的巨大杠杆。随着新的科学技术革命的兴起,科学更加深刻地影响着人类现在的生活和格局,并在一定意义上决定人类未来的发展前景。

  11.简述文化的社会功能。

  (1)文化在广义上指人类改造自然、社会关系和人自身等方面所进行的各种活动,以及这些活动的积极的客体化成果,包括整个社会生活的物质领域和精神领域的全部成就。其中,物质领域中的成就称为物质文化,精神领域中的成就称为精神文化。文化在狭义上专指精神文化。无论广义或狭义的文化,其本质都是人的精神的客体化。

  (2)文化的社会功能主要是:

  ①信息功能,即文化可以使人类的知识和经验突破生命个体的时空局限而世代延续下去和广泛传播开来。

  ②教化功能,即为人所创造的文化通过传授和学习又反过来塑造人,内化为人的品格、知识和能力等。

  ③促进社会发展的功能,即文化可以通过各种途径改变人的生存方式、活动方式和思维方式,从而推动社会经济、政治以及文化本身的发展,对社会存在发生巨大的反作用,这也是文化最主要的功能。

  12.简述精神生产与物质生产的关系。

  (l)精神生产是指政治法律思想、道德、艺术、科学、哲学和宗教等社会意识形式的生产。物质生产是指人们改造自然,创造物质财富的活动。

  (2)精神生产和物质生产之间存在着既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系的辩证关系。

  ①它们的区别是:

  其一,性质不同。前者属于社会意识领域,后者属于社会存在领域。

  其二,产品的属性不同。前者生产精神产品,后者生产物质产品。

  其三,生产的具体目的不同。前者满足人的精神需要,后者满足人的物质需要。

  ②它们的联系表现在:

  其一,精神生产和物质生产的主体都是人,都有一定的生产方式,都在一定的社会历史条件下进行。

  其二,物质生产是精神生产的前提和基础,脱离物质生产的精神生产是不可能进行的。同时,精神生产为物质生产提供智力支持和思想指导,脱离精神生产,物质生产也就不能顺利进行。

  四、论述题

  1.试述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原理及其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指导意义。

  (1)科学是人们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的知识体系,技术则是自然科学知识在生产过程中的应用。科学技术虽不是生产力的独立要素,但当它渗透到生产力的三个基本要素之中,就会引起生产工具、劳动对象、劳动者发生重大变化,并转化为直接生产力,从而推动社会生产迅速发展。

  (2)在现代社会中,科学技术不仅是一般的生产力,而且是第一生产力。因为:

  ①科学技术已经成为生产力发展中最重要的因素。在古代,生产的发展和经济的增长,主要依靠人们体力劳动;在近代,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和经济的增长,主要因素仍然是资金、劳动力和资源的投入;而当代,科学技术因素在发达国家经济增长的比重中超过一半,有些地区和部门甚至高达60%?90%。从而,科学技术因素成为与古代和近代生产力相区别的基本特征之一。

  ②科学技术已全面渗透到生产力诸要素之中。无论是劳动者技能的提高,劳动工具的变革和创新、劳动对象的开拓,还是生产力诸要素的合理配置,生产活动最优化的组织管理,都是通过科学技术的作用来实现的。科学技术与生产已经一体化了,已经成为推动生产力发展的重大杠杆。

  ③科学技术对现代社会生产的发展具有主导作用和超前作用。科学技术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重要,从一定意义上说,它已经成为制约经济、社会发展的"决定性因素".

  (3)对社会主义建设的指导意义。

  ①邓小平提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这是对历史唯物主义理论与时俱进的重大贡献;

  ②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我国实现现代化的关键是科学技术现代化,这就要求我们必须把发展科学技术提高到战略性地位,认识"科教兴国"的重要性。

  ③现代科学技术对发展生产力的巨大推动作用,要求我国经济建设必须依靠科学技术,发挥科技人员的作用,把科技成果应用于生产,转化为现实生产力。

  ④科技是第一生产力,要求我国必须发展高科技的知识经济,从而使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宏伟目标早日实现。

  2.运用人口因素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的原理,说明应当如何正确认识和对待我国的人口问题。

  (1)人口因素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的原理告诉我们,人口生产必须与物质生产相适应,既不能抽象地说人口数量越多、密度越大、增长越快越好,也不能反过来说人口数量越少、密度越小、增长越慢越好。只有与物质生产相适应的人口状况,才最有利于促进社会的发展。

  (2)我国面临着严重的人口问题。突出地表现为人口数量多,一段时期内增长过快,人口生产与物质生产的比例严重失调,从而导致了人口生产与经济建设之间的尖锐矛盾,并且带来了一系列社会问题。

  (3)我国造成严重的人口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对于我国面临的严重人口问题,必须采取适当措施加以解决。

  一是必须自觉地、有计划地对人口进行调节和控制,降低出生率,把过多的人口数量逐步降低;

  二是要提高人口质量,提倡优生优育,提高全民族的科学文化素质,优化人口结构。我们既要看到我国人口问题的严重性,又要对我国人口问题的解决充满信心。

  3.试述社会意识的相对独立性原理及其对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指导意义。

  (l)社会意识的相对独立性是指社会意识在反映社会存在,被社会存在所决定的同时,还具有自身的能动性和独特的发展规律,它的发展与社会存在的发展并不总是保持着一致和平衡。

  (2)社会意识的相对独立性主要表现为以下几种情况:

  ①社会意识与社会存在发展的不完全同步性;

  ②社会意识与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不平衡性;

  ③社会意识的发展具有历史继承性;

  ④社会意识各种形式之间相互影响,相互作用;

  ⑤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能动反作用,它可以促进或阻碍社会存在的发展。

  (3)掌握社会意识相对独立性的原理,对于建设我国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具有重要意义。

  ①由于社会意识的发展同社会存在,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不完全同步性,因此,我国在建设社会主义物质文明的同时,就可以建设高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

  ②由于社会意识的发展具有自身历史的继承性和独特的发展规律,因此,努力继承祖国的一切优秀精神文化遗产,遵循社会意识发展的特殊规律,就会有力地促进我国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发展。

  ③由于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能动反作用,因此,建设先进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就会对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建设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并保证它的正确发展方向。

  4.运用社会意识的反作用原理,说明我国当前加强思想道德建设的重要意义。

  (l)社会意识的反作用原理。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这是社会意识相对独立性的突出表现。

  这种反作用表现为两种情况:

  一是先进的社会意识对社会的发展起积极的推动作用;

  二是落后的社会意识对社会的发展起消极的阻碍作用。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反作用,必须通过人民群众的实践活动才能实现。

  (2)这一原理对我国当前加强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的重要意义:

  ①我国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阶段既存在着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先进的社会意识、思想道德,它作为主导方面对社会主义的发展起促进作用;但同时也存在着腐朽、落后、反动的社会意识、思想道德,它腐蚀毒害人们的心灵,对社会主义的发展起阻碍作用。

  ②这一原理是加强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的重要理论依据。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就是用先进的社会意识,用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的思想道德观,教育人民,对干部和群众进行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抵制资产阶级和一切剥削阶级腐朽的思想道德观,提高人民的思想道德素质,造就一代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守纪律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人才。

  ③加强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是我国现代化建设和改革开放沿着社会主义方向和道路顺利进行的重要保证。

  5.试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应如何正确对待祖国的传统文化。

  (l)传统文化通常是指历史上延续下来的民族文化,它或指历史上延续下来已具有相对稳定性的文化,或指本土的民族文化。一般说来,本民族的文化由于植根于本民族的土壤之中,代表着本民族的整体意识和价值取向,往往更具有巩固性、持久性和相对稳定性,也更容易从历史上沿袭下来。因此,传统文化一般也就是民族文化。

  (2)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我们应该特别注意正确地对待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

  第一,文化是有继承性的,任何一种新文化的诞生都离不开对传统文化的继承。中华民族的先人们留给我们的宝贵遗产,我们决不可视而不见,更不能视为包袱,丢掉了之。没有对传统文化的继承,就没有中国的现代化。

  第二,传统文化是有两重性的,必须正确对待,批判继承。任何传统文化都可以分为精华和糟粕两部分。一方面,任何一种文化,总有其积极的、合理的一面;另一方面,任何一种文化,都会存在某些落后的、消极的、保守的因素。因此对待传统文化,正确态度是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古为今用,推陈出新,全盘肯定和全盘否定都是错误的。我们要在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下,大力弘扬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切优秀成果,使其更好地为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服务。


?历年成人高校(高起点)招生全国统一试题及答案

分享到: 编辑:环球网校

资料下载 精选课程 老师直播 真题练习

成人高考资格查询

成人高考历年真题下载 更多

成人高考每日一练 打卡日历

0
累计打卡
0
打卡人数
去打卡

预计用时3分钟

环球网校移动课堂APP 直播、听课。职达未来!

安卓版

下载

iPhone版

下载

返回顶部